姜有荣
思维导入
议论文要想从人尽皆知的“公理”“常理”“大道理”中突围出来,就必须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之处。创新从何而来?从思维方式的转变而来。那么,思维方式又该怎么转变呢?如下六个“想一想”,非常有助于考生思维“焕发”出新意。
1.向深处想一想,揭示本质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就只能看到表象;只有提升到理性认识层面,方能透过表象,揭示本质。所以对纷繁世事、人间万象,我们不能仅戴一副“平光镜”去“走马看花”,而应该使用“X光”甚至是“CT”去透视事理。古人云:“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只有让观点的倚天剑向思想更“深”处劈去,我们才能屠得“蛟龙”。如:
我们看到西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蒸汽机轰鸣,更要看到此前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更新了人们的观念。
——2022年高考四川一考生《文化活于创新,创新源自积淀》
“蒸汽机轰鸣”只是一个现象,这位考生透过这一现象看到了“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本质,并且挖掘出了其原动力——启蒙运动。
2.向前面想一想,探明原因
事物所呈现的任何一种性状,都有其特定的“缘”或“故”,我们应该向前面想一想,去探明那个“缘”、那个“故”。也只有对事物呈现性状的“缘”“故”探得明,我们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脉络把握得准。如:
古人言“妙手偶得”,但实际上,这个“偶得”是长期积累后的爆发,它看似偶然,实则是一种必然。
——2022年高考江苏一考生《本手筑基石,妙手定乾坤》
妙手何以偶得?这位考生通过深入的思辨探究出它缘于本手的长期积累,是本手在积累过程中量变催生出的质变。它看似偶然,其背后却是“玉汝于成”“天道酬勤”的必然。
3.向后面想一想,预见发展
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只能叫视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才叫眼光。真正的博弈高手,决不是“走一步,看一步”,而是“走一步”,“看两步”“看三步”,甚至“看N步”。每个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我们只有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趋利避害。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见性越强,我们提出的观点给人的启发性就越大。如:
书海十二载,只是我们踏出的第一步。天地苍茫,宇宙无限,且怀着一颗永不停歇的学习之心继续奔跑吧!
——2022年高考北京一考生《学习今说》
这位考生不仅能回顾“来路”,而且能放眼“未来”,呼吁终身学习。
4.換角度想一想,提出新论
为了使自己的观点不“随大流”,我们最好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有自己的独家发现,并据此发人之所未发。如:
我们须明白,跨越和步幅无关。骐骥一跃、大步流星固然是跨越;驽马十驾、驰而不息也能跨越。或许我们不能像苏炳添、谷爱凌那样挑战极限,但我们依然应涵养奋斗拼搏的精神,用自己奋然前行的脚步,为之后的再跨越写下生动的注脚。
——2022年高考甘肃一考生《蝶变春风最喜人,明年春色倍还人》
这位考生没有去关注跨越的“步幅”,而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跨越的“韧性”上,独到的视角让人眼前一亮。“跨越,再跨越”,需要当代青年在青春的赛道上坚持不懈地追逐。无论步幅大小,只要驰而不息,你我都是助力国家民族再跨越的力量。
5.拆开来想一想,分清析透
许多事物都具有复杂性,因此,我们必须将其切割、分解开来,逐一加以思辨,方能分清析透。在拆分中,我们可以注入自己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社会的思索,从而提出富含智慧的观点。如:
诚然,现实生活总有诸多不如意,但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奋勇前行。“莫让青春染暮气”,青年的选择应该是奋斗,青春的价值在于“新”,青年的能力在于“创”。
——2022年高考浙江一考生《借时代东风,助个人发展》
这位考生的睿智在于对“创新”这一热词进行了拆分,并将“创”与“青年的能力”、“新”与“青春的价值”勾连了起来。
6.合起来想一想,立体观照
影响一个事物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错综复杂的。因此,我们在确立议论文的观点时,既要“横看”到“岭”,也要“侧看”到“峰”,只有将从各个维度观照、思考后作出的判断、加以整合,才能形成对一个事物全面而准确的判断。如:
做出选择前,我们不仅要从自身情况出发,更要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2022年高考海南一考生《选择决定方向,创造铸就未来》
这位考生在做出职业选择前,为什么要对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考量?因为只有心怀热爱,方能抵得住“岁月漫长”,将梦想的道路坚持走下去。为什么还要将个人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因为新时代青年有三“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了生存、生活和责任。这位考生正因为整合了“小我”与“大我”两个维度的考量,才形成了对未来职业选择方向全面而准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