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与反哺:绵阳地区与三线建设双向互动研究

2022-12-09 13:41陈君锋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专用线广元绵阳

陈君锋 张 勇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 621010)

20世纪60年代初,美苏为遏制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在中国周围制造紧张局势。面对复杂多变、危机四伏的国际国内环境,毛泽东认为“我们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1],三线建设随之而起。四川省绵阳地区(1)三线建设时期,省辖绵阳市还没有设立,还处在绵阳专区和绵阳地区的地级行政区阶段。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设立绵阳专区。1970年绵阳专区改称绵阳地区,因三线建设大部分历史时期都属于绵阳地区行政设置时期,为方便行文,故选用绵阳地区来指代该区域,地区驻地绵阳县,辖绵阳、江油、青川、平武、广元、旺苍、剑阁、梓潼、三台、盐亭、射洪、遂宁、蓬溪、潼南、中江、德阳、绵竹、安县、北川等19县,面积44000平方公里,人口1000余万人。(以下简称“绵阳地区”)因其拥有优良的地理环境、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等独特优势成为全国三线建设重点区域之一,国家在此建成了包括核武器研制在内的战略武器科研生产基地、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先进的战备保障体系。关于绵阳地区三线建设基本历程及项目布局,学界已有研究成果(2)参见张勇. 原四川省绵阳地区三线建设中央直属项目述论[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1(05): 16-25+82.,本文就绵阳地区与三线建设间的支援与反哺情况略作探讨,以弥补学界对此问题研究的不足,并就教于方家。

一、布点:绵阳地区三线建设的基本概况

三线建设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29个直属部门在绵阳地区下辖的13个县域建设了108个项目(3)根据统计方式不同,数据略有不同。例如有学者将九〇二工程统计为9个项目,而本文将其统计为1个项目。,因征地困难、铁路改道、政策调整而搬迁、合并、撤销了9个项目[2],实际建成100个项目。建成项目主要有核、军事电子、航空航天、兵器、机械、能源、化学、冶金、教育、气象、医疗卫生、建材、民用航空、物资储备、交通、后勤保障、轻工业、测绘、地质勘探等19个行业领域。具体见下表。

表1 绵阳地区三线建设项目名单

二、支援:绵阳地区助力国家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时期,中央企业在绵阳地区开始大量新建、迁建、扩建工程,基本建设任务繁重,且所需物资庞大。1965年1月,绵阳地区地委成立支援三线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绵阳专区支援重点建设办公室”(后改称“支重办公室”),负责全区支重工作的具体组织与协调,为三线建设提供土地、建筑材料、建筑用具、建筑五金、生活用品、粮食蔬菜、劳动力等,以配合中央各部委项目在绵阳地区落地生根,并顺利投产。

(一)土地支持

厂区、生活区建设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配合。例如1965年,成都军区要求绵阳机场扩建,本着尽量少占好地、民房、能飞就行的原则,共需建筑用地340亩,其中机场用地180亩,工作和生活区房屋用地107亩,房屋用地4.4亩,家属宿舍20亩[3]。东河印制厂在旺苍县某公社征用土地19.10亩建厂,其中水田7.95亩、旱田9.95亩,非耕地1.2亩,后又征用土地25.42亩作为修建铁路专用线用地[4]。这一系列的土地使用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配合。

能源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和水田。例如1966—1978年,地质部第二普查大队在江油倒流河、厚坝地区钻浅井9口、深井2口,同时在安县、晓坝、庆兴、水口场、老龙坝、唐僧坝、界牌诸构造上施钻浅井9口[5],还建设了蓬莱、桂花、遂南、金华4个油田。所有这些,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为了国家战备和建设的需要,当地群众义无反顾以国家大局为重,献出赖以生存的土地。

军工项目建设更是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如1979年国营旭光电子管厂占用耕地1.6亩、荒坡8.4亩,用于职工宿舍建设[6]。1967年1月,建工部一局第一安装公司在安县某公社征地四亩二分九厘作为修建公路之用[7]。1965年,六五一工程在青义公社、龙门公社共征地606.27亩[8]。

仅截至1966年,绵阳地区各重点县征地情况有:绵阳2319.5亩,德阳18249.33亩,剑阁1182.99亩,梓潼1109.47亩,安县3388亩,江油18433亩,北川360亩,绵竹100亩,旺苍673亩,广元2179.41亩,共计47994.7亩(4)根据《各重点县六六年征用土地统计表》(绵阳市档案馆: 074-01-0021-003)以及《四川省绵阳专区支援重点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我区国家重点建设布点和上半年支援工作的开展情况报告》(绵阳市档案馆:074-01-0004-011)数据整理。。由于绵阳地区国防军事工业所占比例巨大,出于保密因素,全部三线建设项目的总占地面积无从据实考证和全面统计。

(二)地方建筑材料和三类物资支持

三线建设重点工程的科研生产用房、办公用房、职工住房建筑材料主要是砖、瓦、砂石,这三种物资投资额占建设工程建筑总额的70%~80%。各县组织专业的生产队伍从事石材、砂石、砖瓦生产,很多社队修建了专业的砖瓦窑。以1965年为例,绵阳地区采取专业和副业并举的方式,新建砖瓦窑和挖掘现有旧窑潜力并举,以打歼灭战的方式新建一座年产3000万块的东兴机砖厂,扩大江油、广元两个原有小机砖厂的规模,增加了部分手工业砖瓦社的设备能力,使机砖生产能力达到了年产8000万块。副业方面,本着农闲多搞、农忙少搞或不搞的原则,积极组织重点建设地区靠交通沿线的副业砖瓦窑生产。德阳、绵阳、江油、广元几个重点县生产量最高时,点火的砖瓦窑有454个,从事副业生产的人员3546人。在此情况下,最终整个绵阳地区1—9月共生产砖9168万块,其中机砖3321万块,手工砖5847万块,已供应8593万块。生产小青瓦2625万块,供应2547万块。砂石方面:绵阳地区1—9月共生产供应91万立方米,其中调往成都地区约37万立方米。从事砂石生产的专副业人员最高时高达5536人,在农忙时,除专业1000余人继续生产外,副业人员全部返回农业战线。

三类物资供应方面即属于土建方面所需要的各种工具。例如绵阳地区1965年1—9月份共提供抬杠59989根,工具把108386根,箩筐12216担、土箕132537担,扁担12495根,各种筛子114255床,杂竹1313432市斤,黄荆条557614斤,棕麻制品31734公斤,木床3142架,办公桌866张,文件柜93个,木、竹、藤椅5736张[9]。此外,各主管部门为了满足施工单位的需要和习惯,本省不能生产的,还从省外请来技术工人传授经验。如合办处从河南省请来编柳条筐的技术工人开办训练班,江油从江苏请来编草袋工人。

(三)日常生活支持

粮食、蔬菜等的供应是地方支援三线建设的重要方面,整个三线建设时期,绵阳地区为各工矿企业专门提供了大量的粮食与蔬菜,为三线企业职工以及家属免除后顾之忧。以蔬菜供应为例,为了确保厂矿职工吃菜需要,绵阳地区蔬菜基地由1964年的5876亩,增长到1965年底的12970亩,增加了1.2倍。1966年则为14970亩,比1964年增加1.55倍,比1965年增加15.40%。1966年平均每人每天吃商品菜6两。1967年计划安排21552亩,以平均亩产6000斤计,可产商品菜129300000斤,平均每人每天有菜5两多。[10]基本满足了绵阳地区重点建设单位职工的蔬菜需要。

在大面积种植蔬菜的同时,绵阳地区还配套了大量商业服务。以广元为例,1965年初,广元县成立了工区贸易公司,增加服务人员,充实和整顿了住宿、饮食、蔬菜、百货、布匹、粮油、烟酒等行业,设蔬菜商店5个、合作商店4个、蔬菜供应组15个。单独成立了5个工区贸易商店,并在荣山、拣银岩、杨家岩、宝轮院、火车站等单设网点,到1965年底,广元商业网点供应人数达9万人,较1964年增长3倍。

(四)劳动力支持

绵阳地区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劳动力的支持主要采用直接调配与组织承包工程两种模式。

1. 直接调配劳动力给重点项目

直接调配劳动力给重点项目是劳动力支援的重要方式。例如根据《四川省绵阳专员公署关于三线建设当前急需劳动力安排的紧急通知》显示:省委决定在绵阳地区城镇和农村招收劳动力21050人,其中西南铁路局10000人、成都铁路局5000人、林业厅5000人、省建设局950人(其中建筑安装技工400人,建材普工550人)、机械厅招学工100人[11]。1965年绵阳地区为省以上重点建设单位抽调长期工34035人,其中调出区外13564人,参加区内重点建设20471人。区内为重点建设服务的长期性工作共上劳动力22083人,其中:新办砖瓦厂上劳动力2683人,专业砂石队伍上劳动力1150人,短途搬运装卸上1500人,工矿贸易新增职工1408人;新增菜农劳动力12750人。为重点建设单位解决临时性、突击性任务、搬运装卸、抢修抢险所需要的临时工20000多人,其中:修建公路1400人,修建铁路1200人,其他临时任务所需约3000余人[12]。

2. 组织劳动力承包工程任务

重点建设单位为了尽快搞好“三通一平”,非常欢迎各地方公社组织劳动力进行整体工程的承包,且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一是有利于公社、生产队机动灵活地调度劳动力,上多上少,何时上人,可以由社、队灵活安排,工业、农业都不会受到影响。通过对广元元坝、东坝、河西、三合、工农等公社工程任务承包完成情况以及农田基本建设和田间管理情况的调查,各公社都按计划和不误农时地完成了任务。二是有利于调动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率,加快工程进度,节约国家建设资金。依据对以上公社进行调查,在包工的“三通一平”工程,按临时工预算需187650个劳动日,通过承包工程的方式,实际只花费了139000个劳动日,包工比临时工一般提高工效35%,个别高达40%以上。例如七七九厂改造一条长四公里半的公路,临时工预算为4962元,需200个劳动力搞二十天。后来河西公社和平大队承包了这项工程,只用180个劳动力,搞了13天便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只花了七七九厂2970.44元,节约了1990元,节省劳动力2000多个。三是因工程是承包制,其劳动力主要来自于附近村民,可以大大减少临时工棚驻防和其他费用开支[13]。

三、反哺:三线建设推动绵阳地区城市发展

历经近20年的三线建设,绵阳地区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不仅城市化水平得到了巨大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而且科教文卫、农业经济也得到了普遍提升,奠定了中国(绵阳)科技城腾飞的社会经济基础。

(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线建设在绵阳地区开始后,其下辖县市区的城市化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建面积的扩大、城市人口的激增、工业经济比重加大四个方面。

1. 工业城市城镇数量的增加

从1964年到1980年全国城市增长情况看,全国城市数量从167个增加到了223个[14],增长了33.53%,年均增长率约2.1%。同一时期,四川省的城市数量由8个增加到了13个[15],增长了62.5%,年均增长率3.91%。其中,1976年由绵阳县析置绵阳市,1978年撤销绵阳县并入县级绵阳市;1983年绵阳地区析置德阳市,并单独建制;1985年绵阳地区一分为三(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并升格为地级绵阳市;1988年,江油县升格为县级江油市。这些城市的升格与析置皆因其在三线建设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化基础。例如江油市、德阳市,三线建设时期都建立了工区,进驻了大量的国家重点项目:进驻江油的有长城钢厂、国营八五七厂等22项;进驻德阳的有第二重型机器厂、东方电机厂等11项。江油迅速成为重要的基础工业制造基地,而德阳则迅速成为全国著名的重型机械和动力设备制造基地,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德阳视察指导[16]。虽然德阳、绵阳、广元、遂宁分别在1983年、1985年成为省辖建制市,但其在三线建设时期已经成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工业重镇,只是因为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层面暂停了县升级为市和市领导县这两种行政制度,80年代初才恢复,所以德阳、绵阳、广元、遂宁、江油的建市工作因政策所限而被推迟,从工业发展水平来说,这些城市在20世纪70年代末已经达到建市的初步水平。

与此同时,三线建设还催生出了一系列工业城镇,如德阳县罗江镇(现罗江区)、黄许镇,绵竹县汉旺镇,江油县武都镇、二郎庙镇、马角镇,绵阳永兴镇,梓潼县长卿镇、许州镇,广元县宝轮镇、三堆镇,蓬溪县蓬莱镇,北川县永安镇,旺苍县东河镇,射洪县瞿家镇等,这些工业城镇的崛起极大地推动了绵阳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2. 城建面积的扩大

三线建设时期,绵阳地区因入驻大量的企事业单位,使得城建面积不断扩大。以绵阳县城为例,1958年,“四厂两院”并列在平政桥1200米长度内建设,生产区和生活区之间建设一条跃进路;1965—1966年建成绵阳第一个电子工业区新区,同时新建迎宾路、绵州中路、青年路、红旗路,全长5700米的“十里长街”和先锋路、玉女路、绵兴路等8条大街,建城规模由2平方公里扩大到7平方公里。1979年,三线建设国家重点项目西南电子计算中心、五洲电源厂、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一大批企业迁至城区的南山、御营片区建设;至1984年底,新开辟的6个工业小区基本建成,城市规模扩大到18.5平方公里[17]。整个三线建设使得绵阳市中区面积扩大了8倍之多。

3. 城市人口的激增

三线建设时期,随着大量外来人口迁入绵阳地区,使得绵阳地区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城市人口的规模也日益激增。1964—1983年,绵阳地区(5)该数据主要使用1985年绵阳市建立地级市后所辖的市中区、安县、江油县、梓潼县、平武县、北川县、三台县和盐亭县七县一区1965-1983年的历年数据,下文所涉数据相同。人口由3357528人增至4672210人,20年间增加人口 1314682人。其中1965年、1966年两年,因三线建设在绵阳地区大规模展开,故这两年迁入人口分别达到139837人、104073人,此后有所消退,但依然平均有近70000人迁入绵阳。在大规模的人口迁入过程中,绵阳地区的城市人口亦随之激增,由1964年的175960人上升至1984年的1220602人(6)1982年以后,市中区人口全部列为城镇人口。,增长了1044642人,城镇人口占绵阳地区总人口的26.1%[18]。

4. 工业经济比重增加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因此工业经济比重的增加预示着该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升。1965年绵阳地区工农业总产值(7)该数据按照1980年不变价计算,只计算现绵阳市所辖县市区。为7320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4474万元,占比19.77%;1983年工农业总产值为288429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61950万元,占比56.15%,二十年间工业经济比重增加了近37个百分点[19],充分说明三线建设为绵阳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提升提供了强劲的工业经济动力。

(二)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三线建设时期,为了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为了物资的运输畅通,为了三线职工的日常出行便利,中央与地方在绵阳地区投入巨额资金对交通基础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新建。

1. 铁路建设

三线建设时期,绵阳地区辖区的铁路建设主要有国家主干线、地方铁路线和铁路专用线建设三种类型。国家主干线主要是宝成铁路。宝成铁路全长668.2公里,其中四川境内375.34公里,其中大部分位于绵阳地区境内。该条铁路在三线建设时期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造提升,即罗妙真——二郎庙改线工程以及宝成铁路电气化工程。

1959年12月,铁道部决定对广元县罗妙真车站至江油县二郎庙车站这段限制运量的高坡线路进行改道。全部工程由成都铁路局主持,施工单位有铁二局、铁三局、成铁局。1960年2月15日开工,1969年9月完工,共投资8704.6万元,其中大部分工程在三线建设时期完成。改线后,通过能力提高68%,输送能力提高1倍(原为750万吨)[20]。

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西南地区三线建设全面展开,入绵物资急剧增长。宝成线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堵塞情况日趋严重。为迅速解决运能与运量增长的矛盾,保证三线建设,国家决定对宝成线实施电气化改造。1966年下达设计任务书,由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为总体设计单位,通信、信号及电源等工程由电务工程总队负责设计。1968年开工,1975年6月竣工,历时6年半。绵阳地区境内的技术改造,由成铁局担任。广元以南路段工程,共投资11397万元,占整个宝成铁路电气化工程投资额的60.9%。全线电气化后,年输送能力,宝鸡至广元间,由262万吨提高到1100万吨;广元至成都段,由750万吨提高到1500万吨[21]。

除此之外,为保障重点项目的铁路运输,中央及地方政府不仅改造升级了原有地方铁路德天铁路、广旺铁路与中武铁路,并移交国家运营,而且在宝成线绵阳地区境内段还建设有大量的专线铁路,按照从北向南各接轨专线依次为:广旺矿务局唐家河煤矿专用线、广旺矿务局白水煤矿专用线、广旺矿务局代池坝煤矿专用线、广元上西坝粮库专用线、广旺矿务局拣银岩煤矿专用线、三七六二油库专用线、东河公司专用线、八二一厂专用线、中国水利水电部第五工程局专用线、广旺矿务局宝轮院煤矿专用线、江油发电厂专用线、二机部九〇三厂专用线、三〇五仓库专用线、成都铁路局水泥专用线、二五五石油库专用线、四七五七石油库专用线、绵阳水泥制品厂专用线、江油水泥厂厂区专线、冶金工业部长城钢厂二分厂专线、东方绝缘材料厂专用线、绵阳粮食储备库专用线、绵阳肉联厂专用线、绵阳石油库专用线、红白场金河磷矿专用线、谭家坝八一九单位第二研究所专用线、九五厂专用线、成都铁路局黄许轨枕厂专用线、四川省第一建筑工业公司专用线、第二重型机器厂专用线、东方汽轮机厂专用线、东方电工机械厂专用线、东方电机厂专用线、德阳耐火材料厂专用线、绵竹磷肥厂专用线、清平磷矿专用线等。

2. 公路建设

公路运输是三线企事业单位出川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为支援三线建设所修筑的公路、桥隧、渡口等都保证了三线企业的物流畅通。1966—1972年,为贯彻毛泽东“抓革命,促生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绵阳地区(19县)重点采取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的办法,结合地方自筹资金,新建公路3092公里,通车里程达7810公里。1973—1974年,主要采取民工建勤的形式确保黑色路面的加宽和县与县之间已建成公路的改善和提高,并有计划地发动群众修建了一批区乡公路,至1974年,通车里程达8118公里。1975—1976年新修公路1161.1公里。1976—1982年,公路建设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坚持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的原则,新建公路里程3174公里[22]。主要修缮、新建的公路有川陕公路绵阳段、川甘公路绵阳段、绵渝公路、成青路、南泸路。除此之外,还建有厂矿专用公路,如小伏路(小溪坝至伏虎)、剑阁小开公路(小溪坝至开封)、罗江谭家坝—安县雎水—高川公路、梓江公路等。

3. 水运建设

三线建设时期,绵阳地区航道主管部门,即内河航道管理处先后对嘉陵江、涪江、通口河、凯江、梓江、安昌河等航道进行了整治,提升了绵阳地区的水运条件。

三线建设开始后,嘉陵江上段航道越来越不适应运输的需要,国家将整治广元至南充段航道列入基本建设计划。1975年12月,广元至南充419公里航道进行整治,由省交通厅第二航道工程处负责施工。从1966年开始到1975年基本结束,共整治滩险129个,炸礁11700立方米,疏浚745000立方米,筑坝1034000立方米,共完成工程量179万余立方米,并新建了苍溪、阆中、南部、蓬安、武胜和广元塔山湾6座码头,14个泊位,开支经费1800万元[23]。

除此之外,还对广元港、绵阳港进行了修缮。例如广元港,1973年国家投资在塔山湾修建简易码头。1975年广元港被交通部定为嘉陵江重点港口之一,并列入长江水系航运规划[24],至此结束了广元至重庆只能行木船不能行轮船的历史。1983年,四川省交通厅批准,投资250万元建设绵阳东风坪码头,增设泊位,增加装卸机械,修建专用铁路线1720米,输油管道2580米,极大地促进了绵阳地区三线企业货物的河运出川通畅性[25]。

4. 航空建设

三线建设时期,绵阳地区的航空建设主要体现在对绵阳塘汛机场的扩建以及对遂宁机场的重新利用。196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十四航校第四飞行训练团将塘汛机场利用起来训练飞行员。1980年3月,在此基础上组建中国民用航空飞行专科学校绵阳分校,培养运输机飞行驾驶员。三线建设时期,塘汛机场经扩建后占地l20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机场全长1520米,宽378米,水泥跑道长1000米,宽30米,厚0.12米,可供小型运输机和直升机使用,成为西南民航基地网点之一[26]。遂宁机场同样于1965年划归民航飞行学院作为飞行训练基地使用。

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绵阳地区逐渐成为海、陆、空立体交通枢纽,为绵阳地区后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交通基础。

(三)科教文卫事业普遍提升

科教文卫事业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三线建设时期,中央及地方为了促进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免除三线职工的后顾之忧,在绵阳地区配套建设了大量的科教文卫企事业单位,这为绵阳地区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绵阳后续发展贮备了人才资源。

1. 科学教育

中央在绵阳地区布点有中国科学院西南物理研究所、高教部清华大学西南分校,还有重点厂矿所开设的职业技术类学校,如广元无线电技工学校、第一机械工业部德阳重型机器制造学校、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绵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建材部江油水泥工业技工学校、北京钢铁学院四川分院、西南建筑工程管理局德阳建筑职业学校等。这些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的设立为绵阳地区的科学研究和高教事业发展起到了发动机的作用。例如清华大学西南分校回迁北京后,其原址发展为今天的西南科技大学,西南建筑工程管理局德阳建筑职业学校发展为今天的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都成为四川乃至全国颇有名气的特色高校。

与此同时,厂矿企业迅速增加,随之而起的是厂矿学校发展前所未有,奠定了绵阳地区基础教育腾飞的基础。据1973年7月14日绵阳地区文教局不完全统计,在绵厂矿已办小学120多所,初中71所,已批准的完中和高中4所;当年秋季小学毕业生5393人,初中毕业生原按隶属关系统计为4491人,按地区所辖范围统计为6800余人。1973年厂矿企业学校招生,省计委下达指标为小学5300人,初中5550人,高中500人,共计11350人[27]。按照1973年的文化普及率而言,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表明三线建设重点企业为绵阳地区带来和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也为当地居民文化素质水平提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 医疗卫生

1974年,卫生部同意在四川建立医用电子仪器厂,并选点绵阳县。1975年3月,由卫生部批准补助地方投资304万元,在绵阳地区医疗器械修造厂的基础上,扩建成四川省绵阳医用电子仪器厂。1979年9月,第一期建成投产,并由绵阳地区卫生局管理移交至四川省医药管理局管理。1984年5月,医用电子仪器厂建制由四川省医药管理局下放到绵阳市医药管理局,并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专业生产医用电子仪器的定点企业[28]。

与此同时,大型中央厂矿还在绵阳地区建有附属医院、疗养院。例如,为了绵阳电子企业的发展,保护职工身体健康,1963年第四机械工业部以(63)四基字第1296号文批准建立四机部绵阳职工医院。1964年2月10日,四机部以(64)四基字第0665号文批示,职工医院的院址确定在涪江有线电厂北面开始筹建。从1965年开始,绵阳职工医院的建设工程,在四机部设在绵阳跃进路上的绵阳公用事业管理局(后撤销)领导下进行。1966年10月,职工医院住院部土建工程竣工,是年11月29日交付使用,1968年1月16日正式对外门诊。此后又于1973年10月30日,由四机部行文批复,将四〇四医院扩建成为具有300张病床的综合性医院[29]。此外,还有汉江医院(现科学城医院)、四一〇医院、国营九〇三厂职工医院(现江油九〇三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二〇医院等,都为绵阳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农业得到相应发展

三线建设也为绵阳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为了农业领域的用水、灌溉而上马的人民渠第六、第七期工程、武都引水工程等;为了农业肥料、农药生产而修建了四川农药厂、绵阳地区氮肥厂、马角坝磷肥厂、中坝磷肥厂等;为了农业机械化进程推进而修建了绵阳农机修配厂、绵阳专区第一机械厂等,在中央厂矿支农项目的帮助下,绵阳地区的农业经济也得到相应发展。

四、结语

三线建设在绵阳地区的顺利开展、全力推进,离不开绵阳地区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配合,不仅在项目建设土地使用、劳动力配给上给予了全力支持,而且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想法设法为重点项目建设提供充足的地方建筑材料和三类物资。此外,为了解决三线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生活之困,绵阳地区专门组建蔬菜队,配备大量商业服务,满足他们的生产生活所需。绵阳地区支援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三线建设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反哺作用同样显著,不仅从根本上调整了绵阳地区工业和城市的性质及区域的布局,完成了下辖各县市工业化与城市发展要素的奠基,例如工业城市城镇数量、人口、城建面积的不断增长,而且还优化了社会发展的综合环境,例如科教文卫事业的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同时还建构了县域经济、城镇体系成长及可持续发展之合理架构,例如农业发展条件的不断改善,工业比重的不断攀升,随之而起的还有服务行业的兴起,一、二、三产业合理发展。由此可见,支援与反哺是绵阳地区三线建设的重大特色。

猜你喜欢
专用线广元绵阳
云南安宁:国家级产业园区铁路专用线今日正式通车
广元八二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国内第一条石材铁路专用线获准立项
四川绵阳卷
四川绵阳卷
创新建设运营模式,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
“广元是哪个省的?已转疯,广元人顶起!”——看广元日报如何玩转微信号
广元:治理黑臭水体 再还水清岸美
关于PPP项目尽职调查浅谈——以某矿产品运输专用线PPP项目为例
广元有条马克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