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莉
(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河南 永城 476600)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多因脑内动脉粥样硬化,致使脑部缺血、缺氧,造成患者脑部局部组织梗死,危害患者生命安全[1]。为拓宽临床指征,本研究旨在对比不同年龄段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 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50 例接受rt-PA 静脉溶栓治疗的76~91 岁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纳入A 组;另将同期50 例接受rt-PA 静脉溶栓治疗的60~75 岁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纳入B 组。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2]中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②溶栓治疗顺利;③基础疾病控制较好;④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妊娠、哺乳期妇女;②近1 周内有在不易压迫止血部位的动脉穿刺;③合并心、肺功能障碍;④既往有颅内出血;⑤近三个月有重大头颅外伤或卒中史。A
组男27 例,女23 例;年龄76~91 岁,平均年龄(83.42±3.2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5h,平均(2.24±0.31)h。B 组男29 例;女21 例;年龄60~75岁,平均年龄(65.35±3.2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5h,平均(2.31±0.45)h;两组一般资料除年龄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吸氧、心脏监测、体温控制、血压控制等一般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根据患者生理状态差异,采用0.6mg/kg 或0.9mg/kg 静脉溶栓,总量10%在1min内静脉推注,剩余药量在1h 内静脉泵入。溶栓结束后两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药物硫酸氯吡格雷片口服,75mg/次,1 次/d;给予抗凝药物阿加曲班注射液,前2d 初始药量60mg,溶于0.9%生理盐水250mL 中,1 次/d,24h 缓慢静滴,后5d 取20mg,溶于0.9%生理盐水250mL 中,2 次/d,3h 内缓慢静滴。
1.2.2 疗效标准: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两组神经功能,显效:生命体征恢复正常,NIHSS 评分减少>90%;有效:生命体征基本恢复,NIHSS 评分减少50%~90%;一般: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有所改善,20%≤NIHSS 评分减少<50%;无效:患者未恢复意识,且临床症状无变化,NIHSS 评分减少<20%。有效率=(显效+有效+一般)/总例数×100%。
1.3 评价指标:①实验室指标:于治疗前、治疗7d结束时采集患者静脉血3mL,以3000r/min 速率做离心处理,15min 后分离出上层清液,应用全自动生化仪,并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D-二聚体(D-dimer,D-D)及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②记录两组治疗期间胃肠道出血、牙龈出血、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生率=(胃肠道出血+牙龈出血+心律失常)/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2.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疗效:治疗7d 结束时,B 组有效率高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2.2 实验室指标:治疗前,两组D-D、Fib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 后,两组D-D、Fib 均低于治疗前,且B 组低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s)
注:与同组治疗前同指标对比,aP<0.05;D-D:D-二聚体;Fib:纤维蛋白原
时间组别D-D/(mg·L-1)Fib/(g·L-1)治疗前B 组2.01±0.815.34±1.12 A 组2.06±0.795.36±1.09 t 0.3130.091 P 0.7550.928治疗7dB 组0.44±0.12a2.04±0.92a A 组0.51±0.13a2.41±0.91a 2.7982.022 P 0.0060.046 t
2.3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n(%)]
急性脑梗死好发于老年人群,是临床危害性较大的疾病,若治疗不及时,易导致患者失去意识,甚至病死[2]。
D-D 是纤维蛋白降解后的特异性产物,但随着凝血机制的增强,进而导致D-D 水平异常升高。Fib是具有凝血功能作用的蛋白质,可将血液中其他血细胞凝固成血块,堵塞患者血管,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3]。本研究观察了rt-PA 静脉溶栓治疗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实验室指标,结果显示,治疗7d 后,B 组患者有效率高于A 组,D-D、Fib 均低于治疗前,且B 组低于A 组,提示了rt-PA 静脉溶栓治疗在不同年龄段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均有效,且年龄越小,治疗效果也越好[4]。分析原因在于,rt-PA 是常用溶栓剂,是一种特异性纤维蛋白,能激活无活纤溶酶原,并且该药物能针对性的结合纤维蛋白,在患者血栓的表面形成复合物,可有效溶解血栓,降低患者机体内D-D、Fib 水平[5]。而年龄较小的患者,因自身生理状态较高龄患者好,药物吸收效果更佳,因此治疗效果更好。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期间,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rt-PA 静脉溶栓治疗在不同年龄段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安全性较好。分析原因在于,rt-PA 的药物代谢较好,药效结束后,能够从患者血液循环中迅速清除,主要通过患者肝脏进行代谢活动,且该药半衰期较短,在40min内药物就可代谢出患者机体,药物残留少,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rt-PA 静脉溶栓治疗在不同年龄段治疗的疗效较好,可有效降低D-D、Fib 水平,安全性较好,且年龄越小治疗疗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