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培养,推进育人方式改革

2022-12-08 09:15:04王青栋
教育界·A 2022年29期
关键词:实践核心素养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当前各学科的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足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在提高学科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加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学生得到终身长远的发展。文章基于“双减”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核心素养渗透的重要性,研究数学育人方式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关键词】核心素养;育人方式;实践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课题“聚焦数学核心素养的育人方式实践研究”(立项编号:GZYR202112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青栋(1972—),男,河南省巩义市第二高级中学。

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的现象,学生被过多地灌输理论知识,但是缺少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实践应用的过程,导致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落差,无法将理论知识整合并迁移应用到实践问题中。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理论和实践连接的桥梁,运用科学的教学实践措施,促进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应围绕当前的教育背景和时代潮流,更加注重对学生数学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素养的培养。

一、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六个方面。这些能力都是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要求和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尤其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以及“双减”政策的提出,高中数学教学更关注学生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综合应用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为新教材的问题大多偏向于情景性、开放性,需要学生能够有效应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总的来说就是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用探究性、开放性的眼光和数学思维去看待世界,并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去分析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并学会知识的整合与应用,能够为学生多学科的学习与未来的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保障,这也是当前教师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重点。

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特点

教师要结合高中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加以创新与改革,着力提高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推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结合数学核心素养六个方面的内涵可以发现,其具有综合性、阶段性、持续性等特点[1]。

(一)综合性强,涵盖面广

数学核心素养体现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强烈兴趣和积极态度,并体现为学生用数学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的程度。这些方面就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着重强调的方面,它不仅包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从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决、实践应用等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基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兴趣,有侧重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核心素养。

(二)逐渐变难的阶段性特征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呈现逐渐变难的阶梯性趋势。因此,教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培养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及个性化的数学思维模式。对于高二、高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其数学知识储备逐渐增多,数学能力逐渐增强,教师应侧重于培养其学会用数学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并培养其学会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其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打好基础的情况下逐渐发展数学核心素养。教师抓住數学核心素养的阶段性特征,能够使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紧紧贴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发展水平。

(三)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也不是靠大量机械重复的练习就能成功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因此,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数学思维、解题策略和技巧等方面加强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力支撑学生后期更深入的数学学习。学生在教师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的培养过程中,慢慢学会用数学核心素养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并掌握举一反三的数学分析能力,从而有效地发展核心素养。

三、聚焦核心素养培养的育人方式实践

(一)通过自主探究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会使课堂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去加强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彼此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在交流期间出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并和学生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坚持“一切为了学生”这一教育宗旨,为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环境,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提问。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更要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充分思考后,通过小组交流探讨的方式共同交流对问题的看法,再共同解决问题。

以高二“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这一课为例,教师先利用微课视频让学生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基本概念以及斜率的公式推导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比如“当角为钝角时如何求直线的斜率”等。教师抛出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探讨,并在此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从而高效地解决问题。这样的育人方式,比单纯灌输式的讲解效果要好很多。

(二)通过大单元教学设计和整体框架设计促进学生打好基础

高中数学知识点多而繁杂,如果教师单纯根据教材按部就班来进行教学,那么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就会较为碎片化。大单元教学设计能够将教材中内在关联性较强的知识点整合到一个单元中,提高知识内在的联系性、整体性以及系统性。教师结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学生学习情况,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整合,使教材教学内容成为若干相对独立的教学大单元。并且,教师从大单元出发,进行整体的教学框架设计和教学评价,有利于充分发挥“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育人模式的作用。

一方面,教师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时候,首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情况出发,结合数学核心素养目标和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内在联系性较强、有共同特征的知识点整合到一个教学大单元中,并确定所需要的教学课时数。其次,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在教学中要突出强调哪一方面的数学核心素养目标,确保教学的层次性、整体性和差异性[2]。最后,教师还要设计科学的教学反思作业,对学生大单元学习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并更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

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大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每单元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保障。教师要按照“总分总”的教学模式处理好单元整体教学和课时教学之间的关系,围绕单元教学过程中的核心不断落实巩固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并培养学生相应的数学核心素养,努力实现促进学生打好基础的教学目标。

(三)建立作業改革为主的课内外一体教学机制

作业改革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首先,作业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提高数学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结合理论知识和课堂例题的分析,举一反三地解决相似题目,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高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但是由于题目的相似性较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发展。基于此,教师应该加强发展性作业的设计来优化传统课后作业模式,通过发展性作业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自主地、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其次,课前作业也是很有必要的,传统意义上的课前作业都是安排学生提前预习或自学,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深度学习。因此,教师应科学结合课前作业和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学会科学高效地进行课前自主探究活动,并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当堂课的数学知识,加强教学活动之间的有机衔接。

最后,教师应加强合作作业的设计,通过合作作业设计将一些有难度或者探究性较强的题目留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进行智慧的共享与思维的互补,并且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对知识的见解,这样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解题方式,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思考探究能力[3]。

(四)基于数学史的项目式教学

高中数学史料通常是以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的,从融入形式来分,数学史可以分为显性数学史和隐性数学史。

显性数学史就是将数学知识以历史片段的方式直接呈现出来,展现历史数学知识体系的根源及发展历程。例如,教材中关于函数符号起源的阐述就体现了数学史的文化功能,学生通过了解函数符号的起源和发展来提高文化素养以及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而隐性数学史则是阐述了数学知识发现、发展的历程,是前人应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再现。例如,教材中关于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坦克总量的估计问题就应用了专业的数学知识,此类数学史更加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体现,能在很大程度上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加深学生的数学认知。

高中数学教材虽然隐性数学史呈现不多,但是其在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教师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教学知识,并对其中的概念、定理、公式的来源进行讲解,让学生逐步形成严谨的数学思维并了解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例如,三角函数表的发明、中外方程求解历史、考古学家对遗址残余物质检测推断其存在年代的数学史等,都有利于学生基于数学史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进程,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看待世界、解决问题,从而加强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基于数学史的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借鉴前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与研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并以此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因此需要教师做好科学合理的整体布局,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框架,通过多种方式来完善数学教学的模式,最终推动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方式改革。

【参考文献】

[1]孟津.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4):65-66.

[2]李云杰,林新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四元”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数学通报,2020,59(10):36-39.

[3]邵贵明,胡典顺,柳福祥.论数学核心素养在高中数学课堂落地生根:以人教版高中“对数”教学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20,29(06):46-50.

猜你喜欢
实践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51:29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11:06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35:30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9:08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4:30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1:19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