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双黛
(甘肃省陇西县中医院·甘肃 陇西·748100)
小儿外感病最常见者是感冒,俗称“伤风”,有风寒、风热、暑邪等感冒类型,以及这些类型的夹症,如夹痰、夹滞、夹惊、夹虚等,其中以风寒感冒及其夹症最为常见。不管何种夹症,都可以考虑夹虚的问题,夹虚常见者又有气虚和阴虚之别,而以夹气虚最为常见。而夹气虚之风寒感冒的常用方剂是参苏饮。本文旨在探究如何运用辛温剂参苏饮治疗小儿外感病。
参苏饮,此方出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人参、苏叶、葛根、前胡、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桔梗、枳壳、木香、生姜、大枣。功效:益气解表,祛痰止咳。适合于外感风寒夹气虚,又夹内有痰湿之症。临床上,运用此方加减化裁治疗小儿外感病(除了少数风热感冒之外),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立竿见影之效果。
赵莉,女,2岁。初诊日期:2016年11月15日。
一个体诊所医生收治病例:几天前发烧咳嗽、鼻流清涕,形寒肢冷,曾服麦迪霉素、阿鲁片、小儿止咳糖浆等,未见其效,体温38.6℃,收住院治疗。检查:症见咳逆鼻扇,咽部红,两肺均有细小密集水泡音,血白细胞15800/立方毫米,诊断为支气管肺炎。他医予以输氧、输液、维生素及退热药等支持疗法,再加肌洼青、链霉素,并服中药麻杏石甘汤加味。随即复感外邪,体温降而复升,痰诞壅盛而气喘。胸透:两肺炎变未见吸收。遂邀余协助会诊。
现症:汗出肢端微凉,身热持续不解,气喘不已而咳痰不爽,面色发青而倦怠嗜睡,不欲饮食而大便稀黄,舌苔白腻而脉细无力。证属病久体虚而阴阳失和,湿痰内蕴而肺失宣达。治宜扶正解表,肃肺涤痰。以参苏饮加减:太子参9克,紫苏叶5克,橘皮3克,半夏3克,五味子9克,桔梗3克,苏子9克,枳壳5克,莱菔子3克,淡干姜1克,大枣5枚。每日一剂,水煎两遍,每次煎煮10分钟左右,将两次煎液倒在一起和匀,分3~4次服。
服药三剂,痰喘消失而身热已解,面转红润而精神趋佳,食纳亦振。惟有咳嗽气弱及苔白脉缓,仍以参苏饮加减:党参9克,苏子5克,茯苓9克,炙甘草3克,橘皮3克,半夏3克,砂仁米(打)2克,桔梗3克,杏仁9克,生姜2片,大枣5枚。服法同上。
分析:肺炎,常带有喘嗽,其原因主要是外邪犯肺,气道痰阻,使得肺气郁闭而不得宣通,再加肺气上逆所致。随着患儿体质、年龄等因素之不同,有风寒、风热的不同,其病情亦有轻重浅深的区别,有常症也有变证,必须参考四诊,审证求因,准确辩证,灵活施治,以标本兼辨而应无穷之变。此例肺炎喘嗽初起,本属感受风寒之邪,肺气闭郁,水液输化无权,凝聚为痰,阻塞气道而作喘。若病初投以辛温开肺,如华盖散加减,寒散则表解,肺开则喘定。而此例一味投以麻杏石甘,乃至患儿阳虚体弱,湿痰滋生,加以卫外不固,复感表邪,以致邪毒内陷,若再迁延,必将导致心阳不振之变。故运用太子参、干姜、大枣益气温阳;苏叶解散外邪;枳壳、桔梗开提肺气;苏子、莱菔子、橘皮、半夏降气止咳化痰;五味子以定喘,扶正祛邪,表里兼顾。六剂服后则诸症告平,胸透肺部炎变明显吸收,继以益气理脾和中之剂,调理半月而愈。
孙慧,女,6岁。初诊日期:2019年4月5日。
病儿平日汗多而素体虚弱,常有感冒咳嗽之症。数日来,全身发热恶寒而头痛鼻涕,咳嗽有痰呕恶而胸脘痞闷,腹痛作胀而便溏不爽,大便一日三次而倦怠无力,睡中时有惊惕。某医院将其诊为胃肠型感冒。服用复方新诺明和阿司匹林,兼服中药汤剂等,但诸症未能尽愈,遂来我处诊治。
现症:发热而略有形寒,头痛咳痰,体温37.7℃,大便稀一日三次,面黄胸闷而气短乏力,苔白根腻而脉象缓细。证属体气虚弱而表里同病,给予益气宣肺而导滞和中之治,方用参苏饮加减:太子参9克,苏叶、苏子各9克,桑叶9克,前胡9克,桔梗3克,橘皮3克,半夏3克,煨木香3克,葛根9克,茯苓9克,神曲10克。水煎,分3~4次服。
服药三剂后,汗出热退,形寒头痛亦失,大便减为一日二次,仍有乏力咳痰,苔脉仍旧。此为体气未复而余邪未尽,仍以参苏饮加减拟方:党参9克,苏子9克,茯苓9克,炒白术9克,炙草3克,桔梗3克,前胡9克,陈皮3克,半夏3克,生姜2片,大枣5枚。煎服同上。
分析:体气虚弱外感者本应以益气托邪、宣肺解表为治,则可收效。该例属于体虚外感夹滞而表里同病,与单纯体虚外感者不同也。治疗宜用扶正驱邪而表里双解之法,才能切合病机。药用苏叶、桑叶、前胡、葛根解表达邪以治发热头痛;桔梗、半夏、苏子祛痰止咳;陈皮、木香宽中利气而消胀止泻;神曲消食导滞;太子参、茯苓补虚益胃而扶正祛邪。如此治之则诸症皆失。
王凯,男,6岁。初诊日期:2015年11月24日。
三天来,身热无汗,鼻流清涕.头痛形寒,倦怠乏力,某医院诊为病毒性感冒。选用病毒灵、阿司匹林,服后汗出则热度暂降,须臾汗收则身热复作。又加用速效感冒胶囊、紫雪散,热仍不退,遂来我院治疗。
现症:身热暮重,体温37.8℃,热前略有形寒,手足微凉,鼻仍流涕,面色苍白,心烦胸闷气短,形体消瘦,倦怠无力,纳差,口干不欲饮,小便清,大便稀溏,舌苔薄白质淡,脉细无力。证属素体虚弱,外邪遏表,未得宣散,有里虚邪陷之虞。治当益气解表,和中达邪,以参苏饮加减:太子参10克,苏叶10克,葛根10克,前胡10克,橘皮5克,半夏5克,枳壳5克,葱白3个,淡豆豉10克,神曲10克。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
服药三剂,身热趋降,晚间体温37℃左右,形寒肢凉已解,心烦气短亦已,面色略转红润,胃口见开,苔白脉缓,余邪尚未尽除,治以原方化裁:太子参5克,苏叶5克,柴胡10克,葛根10克,陈皮5炎,半夏5克,获苓10克,炙草3克,神曲l0克,生姜2片,大枣5枚。又服三剂,诸症均解。
按:本例初起,有身热无汗,形寒头痛,鼻流清涕,倦怠无力,食纳不馨等症状,本属风寒感冒之证,当时如能适当投以辛温宜肺,开泄肌腠之剂,可迅速治愈。由于前医选用阿司匹林发汗,继以紫雪消热,过汗则表虚,过清则邪陷,不但身热久延不解,反增大便稀塘、手足微凉、面色苍白等症。患儿素体虚弱,且发热之前,略有形寒肢凉,根据“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辨证原则,故仍应以益气解表,和中达邪为上策,采用太子参、炙草益气补正;苏叶、前胡宣肺散邪;葱白、豆豉通阳达邪,宣泄除烦;枳壳、陈皮、半夏畅利气机;葛根、神曲鼓舞胃气,消导和中。使表里俱和,则病邪自除。
李明亮,女,1岁零8个月。初诊日期:2016年12月9日。
三天前发烧咳嗽、鼻流涕,形寒,曾服麦迪霉素、阿鲁片、小儿止咳糖浆等未见好转,体温38.5℃,收住院治疗。症见咳逆鼻扇。检查:咽红,两肺有细小密集水泡音,血白细胞15800/立方毫米,诊为支气管肺炎。给以输氧、输液、维生素及退热药等支持疗法,并肌注青、链霉素,兼服中药麻杏石甘汤加味。日来复感外邪,体温降而复升,气喘,痰诞壅盛。胸透:两肺炎变未见吸收。遂邀余会诊。
现症:身热不解,汗出肢端微凉,咳痰不爽,气喘不已,面色发青,佬怠嗜睡,不思纳食,大便稀黄,舌苔白而微腻,脉细而无力。证属病久体虚,阴阳稚弱,湿痰内蕴,肺失宣达。治当扶正祛邪,肃肺涤痰,宗参苏饮加减:太子参10克,紫苏叶5克,橘皮3克,半夏3克,五味子10克,桔梗3克,苏子10克,枳壳5克,莱菔子3克,淡干姜1克,大枣5枚。每日一剂,水煎,分3~4次服。
服药三剂,痰化喘乎,身热已解,面转红润,精神佳,食纳振。惟尚咳嗽气弱,苔白脉缓,再宗原方加减:党参10克,苏子5克,茯苓10克,炙甘草3克,橘皮3克,半夏3克,砂仁米(打)1.5克,桔梗3克,杏仁1O克,生姜2片,大枣5枚。服法同上。
按:肺炎喘嗽一证,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外邪侵犯于肺,使肺气郁闭,痰阻气道,不得宣通,因而上逆所致。由于患儿年龄、体质因素的不同,感邪有风寒、风热的区别,病情有轻重浅深的悬殊,临床上有常症也有变证,贵在审证求因,灵活施治,而不能执一方以应无穷之变。此例肺炎喘嗽初起,本属感受风寒之邪,肺气闭郁,水液输化无权,凝聚为痰,阻塞气道而作喘。若病初投以辛温开肺,如华盖散加减,寒散则表解,肺开则喘定。而此例一味投以麻杏石甘汤,乃至患儿阳虚体弱,湿痰滋生,加以卫外不固,复感表邪,以致邪毒内陷,若再迁延,必将导致心阳不振之变。故运用太子参、干姜、大枣益气温阳;苏叶解散外邪;枳壳、桔梗开提肺气;苏子、莱菔子、橘皮、半夏降气止咳化痰;五味子以定喘,扶正祛邪,表里兼顾。六剂后则诸症告平,胸透肺部炎变明显吸收,继以益气理脾和中之剂,调理半月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