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及规范

2022-12-08 05:06轩凯莉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流行语网民交际

轩凯莉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089)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 540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较2020年3月提升5.9 个百分点[1]。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和网络普及率的持续上升,使网络空间从曾经的新潮媒介平台成为了人类交往互动必不可缺的载体,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及壮大,提供了有利契机和广阔空间。网络流行语正在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社会舆论、文化形态、人际交流等。《咬文嚼字》于1995年创刊,该杂志在2009年初发布了2008年的年度十大流行语,这之后,《咬文嚼字》每年的12月都会公布当年的十大流行语,该文化事件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多年来,该杂志评选的流行语既反映了政经要事,又体现了人文价值观,同时也记录了在社会发展中语言的真实特点和时代特征。同时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语言文字周报》和《青年文摘》等也会以不同统计方式发布相应的年度流行语。流行语是时代社会的反映,流行语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也体现着社会发展的无限可能,反过来也影响着社会生活。

1 网络语言的定义及性质

1.1 定义

网络语言的定义在学术界已有诸多讨论,尚未有统一的定论。周洪波指出,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运用网络进行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大体上分为三类:一是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殊用语;三是网民在社交软件上常用的词语[2]。何洪峰教授则进一步指出,网络语言是指媒体所使用的语言:其一,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形式是全民使用的现代汉语,这是它的主题形式;其二,指IT 领域的专业用语,或者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网或网络活动相关的名词术语;其三,狭义上是指由网民所创造的一些特殊的用于交际的符号[3]。于根元认为“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起初是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指后者,狭义的网络语言指论坛和聊天室的具有特点的用语[4]。目前对网络语言的定义比较统一的说法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人们使用网络时所产生的一系列的语言形式,包括自然性语言和技术性语言。狭义的是指人们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交流时所呈现出来的语言形式,表现为出现频率较高的字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中英文字母的缩略形式、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和文字的组合。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语是同义词,流行语是历史范畴,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为人们普遍使用的词语。

1.2 性质

近些年网络流行语的公布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逐渐在社会中形成一个语言文化现象。关于网络语言的性质问题的探讨也是由来已久,目前学界大多数的人将网络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的变异,是言语社团的标志[5]。社会方言的特点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可能出现,最引人注目的是在用词上的不同。《第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年龄在20~49 之间的网民数量占总网民数量的57.1%,由此可见,中青年是网民的中流砥柱,青年人之间交流更容易相互理解,会碰撞出新颖有趣的语言表达形式,并且不断在自己的群体中进行传播。当下网络语言的使用场合是微信、微博、QQ、贴吧等,在不同的网络交际平台又会根据性别、年龄、职业、爱好等形成不同的小团体,小团体之间形成不同风格的有自身特色的特殊用语。网络语言及其不同变体的存在使语言成为富有弹性和表达力的工具,这也成为说话人特定的身份标志。

2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

2.1 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的,即以最小的认知代价取得最大的交际值,用最简短的语言收获最大的交际值。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了交际的便利性会经常使用简短、经济的话语形式。在网络交际中,人们会更倾向于采用简短、经济的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简短的话语形式使语言的表达形式更加新颖,话语内涵更丰富。网络交际不同于现实中人与人面对面的交际,缺少表情、语气等肢体动作的辅助,文字之间的互动对网民的文字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为了提高文字沟通的效率,人们会在打字上能省则省。于是,便出现了多样的表达形式。比如:数字型网络用语:88(拜拜)、9494(就是就是)和1711(一心一意);字母型网络用语:PK(player kill,挑战、杀死)、BF(男朋友);缩略型网络用语:尬聊(尴尬的聊天)和人艰不拆(人间已经很艰难,就不要拆穿了吧);合音型网络用语:你造吗(你知道吗)和酱子(这样子),“造”是“知道”的融合,“酱”是“这样”的合音;仿音型网络用语:鸡动(激动)和蓝瘦香菇(难受想哭);字母数字复合网络用语:打call(为……而加油)和3D,等等。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也受到输入法的影响,现在的输入法都具有智能组词和记忆功能,出现了不常用的词或新的词语,输入法会根据人们对词语的使用频率以及电脑本身的记忆功能自动组词,多数人使用拼音输入法,排在首位的可能是同音字或者声调不同的字,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把需要的字或词挑选出来[6]。为了使交际高效完成,有时会做出错误选择,继而形成语言使用错误。当错误形式的语句被广泛传播后,网民出于新奇和新颖的心理也会相继使用,逐渐形成一种特殊用语,如斑竹(版主)、神马(什么)。

2.2 类推性原则

一个网络流行语的背后往往伴有一个相似用法的词族或语族。网络流行词语中很多的词族是通过仿词的手段产生的,网络流行语句中的语族是通过类推性原则而产生的,这也增强了其适用性。如“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出自2019年春节上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因为贴近人们的生活,唤起人们的安全意识,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衍生出新的造句格式“××千万条,××第一条”,如“祝福千万条,健康第一条”“健康千万条,睡眠第一条”;又如“可能×××假×××”源自2017年网络上调侃期末考试不理想的表情包“我可能复习了假书”。其中用“假”表达埋怨、指责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类推效应扩大了网络流行语涵盖的范围,不只是局限于某个含义,通过换用不同的词语句式就可以表达更广泛的内涵,实用性更强。形成新句子的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比较一致,表达积极的情绪或者通过客观的描述来调侃或表达不满。

2.3 社会文化心理因素

网络流行语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当今社会热点事件传播中的标志性符号。2020年是全民抗疫之年,“新冠肺炎”“抗疫”“神兽(疫情期间居家上网课的孩子的代称)”等词是人们生活的写照,“逆行者”是对新冠疫情阻击战中涌现出来的个人和集体的称呼。“凡尔赛文学”的得名源自日本漫画《凡尔赛玫瑰》,作品主要刻画的是18世纪的法国凡尔赛宫贵族生活的浮华奢靡,其中的“凡尔赛”代指高档奢华的生活,今义已不表示炫富,仅仅是一种调侃。由此可见社会文化也不仅局限于中国本土文化。

人们的社会心理也是促进网络流行语产生的重要因素,娱乐、从众和求新是主要的心理影响因素。网络媒体的发展促进了娱乐文化的传播,网民数量规模逐渐扩大,使休闲文化的受众更加多样化,随之便催生了新颖、幽默的流行语。“神兽”本指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的动物,现在用来指代在疫情期间居家学习上网课的孩子,形容孩子活泼可爱但又调皮捣蛋让人无奈。网民的数量以青年人为主,相同的话题能较快地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使用相同的流行语能够维持良好的亲近关系,会使人们有意识地关注当下流行语,紧跟时代的步伐。可见,从众心理在流行语的传播中有一定的助推作用。新颖的事物总是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好奇心驱使人们不断追逐创造新鲜事物,得到满足的好奇心、获得的愉悦都反作用于人们的行为。

3 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3.1 创新性

创新性是网络流行语最显著的特点。网络流行语的形式和内容具有丰富的创造性,形式新颖、构思巧妙、语义幽默、调侃性强,鞭辟入里的表达发人深省。词汇具有运动性和潜显性,网络流行语也具有该特点。旧词再度流行,因其新生含义被大众理解和接受。“内卷”译自英语involution,是社会学视角,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更高级模式的现象。“内卷”从大学生群体中出圈,指代各行各业中非理性的竞争。词语的含义具有创新性,并得到各行业人士的广泛传播。

3.2 简约性

网络流行语的简约性主要表现为大量的缩略形式,主要有英文字母的缩写、英文字母和汉字的复合及汉语词语的缩略形式。较长的信息会影响信息传递的速度,为使交际高效完成,缩略形式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缩略的词语大多数为专有名词,比如:IP、ID。也有流行语: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来指称某一类人。如人们用“飒”字表达了抗疫中女性的飒爽英姿和帅气利落的身影。但是缩略语的使用增加了表意的模糊性和抽象性。

3.3 时代性

流行语是时代的产物,更加关照现实生活,新事物的产生会涌现出一批新词语。即使有些流行语沉寂,但是当我们再度回首时依然能够感受时代的气息。“云监工”是指观看武汉火神山、雷神山疫情防控医院建工的网友们,这样的事件体现了中国在应对突发卫生事件时的中国速度。抗疫之下产生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体现了政府在抗击疫情中对人民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基于该价值观念的引导,全国人民戮力同心、共克时艰,这是当今时代最重要且值得注目的事情。“后浪”源自“长江后浪催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在短视频《后浪》中,用该词称呼新一代的青年人,这一代人面对大灾难时奋不顾身、英勇向前,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担当,现在“后浪”一词已经成为伟大时代中“希望一代”的代名词。

3.4 调侃性

调侃性流行语在网络上使用频率最高,最能反映大众普遍心理特征。当今,年轻人面对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网络是他们在繁重生活中情绪发泄的优选平台。网民用户的增加使流行语更大众化,更能反映大众网民心声。网络语符合其需求,取代“一本正经”的说教,通过幽默和玩笑的方式表达情绪,表达内容也更形象,使网络上的交际更有趣。“凡尔赛文学”的调侃性是当之无愧的,从对浮华奢靡生活的炫耀演变为对当下生活的调侃。“打工人”本指农民工,现在可泛指所有的上班族,“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上班族用朗朗上口的句子来调侃自己打工人的身份。

3.5 表意多样性

网络是重要的传播媒介,但不同于传统媒介,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于一体,丰富多彩的形式受到网民的青睐,信息传播更快速。流行语在形成过程中被不同的群体赋予不同的含义,使流行语具有多样内涵。如“一言不合就××”在不同上下文语境中可以换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不同的意思,如“一言不合就尬舞”。表达同样的情绪可以采用多样的表达方式,当要表达自己生活不易的时候不仅可以使用“我太难了”,也可以使用图片、表情包或二者的结合。

4 网络流行语的失范现象

4.1 语音失范

通过非规范的语音形式表达特殊的情感和意义,以谋求更多的关注。谐音的广泛使用:“995”代表“救救我”;“456”代表“是我了”。单音字代表双汉字音节,汉字是一字一音,为了打字的方便,网络上便出现了一个音节代表两个汉字的现象。如“表”是“不要”的合音,“酱”是“这样”的合音。也有字母类的缩略语,如“BB”是“宝贝”的意思,“GG”是“哥哥”的意思。通过数字、谐音和字母复合而成的语言形式的增加,让很多人不知所云。如果不加以规范会加剧汉语使用中的不良现象,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

4.2 词汇失范

流行语中缩略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字母类词语包括英语短语的缩略和汉语拼音的缩略,其中也不乏词汇的失范使用。英语单词中字母数量较多,习惯汉语拼音输入法的人在输入英文时,其速度相对缓慢,如“IOU(I love you)”“BTW(by the way)”这样的缩略语便应运而生。此行为确实会提高交际效率,但英语本身就是外语,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完整了解缩略表达中的词汇意义,这影响交际的有效性。汉语拼音缩略语包括常用词语的缩略,如“MP(马屁)”“MF(麻烦)”等;也有一些骂人的脏话,因为不便说出口便使用其首字母拼音,如“WBD(王八蛋)”“LM(流氓)”。汉语中汉字的数量远远多于汉语拼音的数量,依靠声、母韵、母声调之间不同的组合方式加以区分,相同的首字母会对应大量的字,这显然不利于交际。词汇失范还包括词汇意义的不同解释,如“人类(人渣加败类)”“不错(长成这样不是你的错)”。也有通过汉字形态表意的,最典型的是“囧”“槑”,形体和新含义的完美融合使其便于理解,是通过汉字形态表意的成功典范。

4.3 语法失范

西方语言对汉语具有双向影响,学英语的中国人其思维方式受到英语句法的影响,在书面语中常常有欧化句式,导致语法失范。汉字是孤立语,缺乏形态变化。但是在汉语网络用语中会杂糅英语的词缀。如“吃饭ing”表示正在吃饭。此外,也有汉语语法泛化的情况,如:“A:你吃饭了吗?B:了。”用一个“了”字表示自己已经吃过饭了。“了”经常用于表达已经完成的事情,使“了”字的语法含义泛化。也有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和状语后置等情况。如:“他很阳光。”“有急事,走先。”

4.4 语用失范

语言失范不仅存在于网络语言本身,也存在于使用网络语言的人们的道德方面,道德失范会加剧网络语言使用失范的现象,甚至会出现网络语言暴力现象。网民的非理性和道德缺失会直接或间接导致网络流行语使用失范。网络上的谣言以及侮辱性和攻击性言论,既污染了网络环境,也影响人们的身心状态。疫情之下全国人民戮力同心,却有人通过网络散播谣言,扰乱社会秩序。如:“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香油滴在鼻孔,可以阻断一切的流感和瘟疫传染。”谣言一旦被广泛传播会使弱势群体的利益受损,影响社会秩序。

5 网络流行语的规范

网络流行语有极强的生命力,同时为一般词汇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但是流行语的失范使用不仅污染网络环境,也对青少年和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网络流行语的存在和使用,加强规范,正确引导。

5.1 加强语言本体方面的制度规范

为了便于全国人民的沟通与交流,在全国推广使用普通话,其进程应该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普通话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方面均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是一个严密的科学体系。不管网络语言发展得多么壮大,始终依托于普通话和中国广博的文化。规范网络语言需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制定新的制度规范便于在新领域中“有法可依”,完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宣传。首先是语言层面。规范其中的谐音词,谐音词的大量滥用会让人难以理解,总结出易于接受且大众化的数字谐音代替相应的字词,形成规范便于传播;其次是词汇层面的规范。该层面的规范需要考虑不同网民群体之间的差异,官方网站和大型网站应该使用严谨、规范的语言形式,而个人网站和相应的聊天环境可以适当放宽要求。对于新造词可以从语音、语义、构词、文化内涵和使用频率上进行分析和评判,对于规范度高的和使用频率高的词语做宽容处理;再次是语法层面的规范。该层面的规范需要提升汉语使用者的语文素养,明确汉语的语法规则,在网络上推广语法规则,限制欧化句式等特殊句式在网络媒介平台的使用。最后是文字层面的规范。网络上许多拆解汉字的现象使汉字的内涵被歪曲和误读,我们不能完全限制汉字的失范使用,汉字失范使用可以用于个人私用或个人设计,而在规范的书面语中,则要严格按照标准汉语书写汉字,促进汉字文化的发展。

5.2 加强社会层面的制度建设

从社会层面的角度看,规范网络流行语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可以从网络道德教育、制定政策法规和网络媒体职业规范3 个方面去考虑。首先,语言的规范使用不仅是语言本身的规范,也依赖于使用语言的网民媒介素养的提升和社会整体价值观的正确导向[7]。构建以优秀语言文化为主体的网络语言道德教育体系,加强全民语言道德素养教育,并作用于网络社会,引导网民自觉地遵循网络社会的法律法规,营造文明的网络语言环境。其次,相关的监管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网络语言规范条例,说明限制网络语言使用的范围,明确国家机关和教科书,以及新闻报道的需要,加强网上信息管理,从源头上管控不良语言传播,维护汉语的健康和纯洁。最后,在网络媒体职业规范方面,要提高对网络媒体从业人员的要求,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监督纠正不良现象。媒体的主要功能是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引导大众和传播资讯,利用网络媒体本身的力量来引导网络语言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影响力较大的媒体如新浪和网易,应该做榜样,积极使用规范的网络语言,并呼吁和引导网民使用规范语言。

6 结语

语言的本质特点为其社会约定俗成性,新词语能否进入语言系统取决于该词语的生命力。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在遵循语言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有自身独有的特点,经过时代和社会的洗礼逐步进入语言学研究的范围,成为现代汉语的补充,促进网络语言和语言学的发展。网络语言独有的活力和创新性是现代汉语中亮丽的风景线。该文对网络语言的产生、特征、失范和规范做了简要的分析,但也存在对收集的语料分析不足、研究视角单一等问题。以后会继续关注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变化,学习了解更多的研究手段,提升个人的分析能力,从而对此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

猜你喜欢
流行语网民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两块磁的交际
流行语,考试作文中可用否
流行语译成古文也有腔调
巧借 流行语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