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民俗艺术资源的教育价值与实现路径研究

2022-12-08 05:06赵胜利杨红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岭南民俗艺术

赵胜利,杨红英

(1.韶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广东韶关 512005;2.韶关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韶关 512005)

1 岭南民俗艺术的特点和功能

岭南地区是中国最早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窗口之一,同时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形成了丰富的民俗艺术资源。截至目前,仅广东省就有4 项人类非遗项目、147 项国家级非遗项目、701 项省级非遗项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民俗艺术资源大省。岭南民俗艺术包含了诸多门类,如广州木雕。作为“广派”木雕的代表,广州木雕尤其注重整体的装饰性,装饰面积达到80%以上,技艺精细,造型多样,并充分保留木料的天然纹理,独具岭南风味。又如粤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针法多变而多样,可以巧用针法丝理表现客观对象的肌理,一些常见的岭南风物如百鸟、红棉、荔枝等,都被塑造得惟妙惟肖。再如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这是岭南传统手工技艺的代表,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清朝。受到岭南文化的影响,广式硬木家具兼具中西两种风格,既富丽豪华,又精巧细致,而且独创了镶嵌木、竹、石等工艺,成了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见证。又如彩画,彩画是潮汕地区传统建筑和家具的主要装饰方式之一,绘制工艺十分复杂,且色彩明快,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此外还有佛山木版年画和木雕、广宁玉雕、潮州金银錾刻、韶关苗族刺绣、广州珐琅和戏服制作等,都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1.1 岭南民俗艺术的文化特点

岭南民俗艺术在整体上呈现出地域性、文化性和传承性三大文化特点。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岭南民俗艺术是岭南大地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集中代表和展示着岭南特有的历史风貌和地域特色,也是岭南人审美情趣和追求的直接体现,与其他地区的民俗艺术有着较大的差异和不同。“岭南民俗艺术独树一帜,其特征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分不开。岭南山川之秀美、海外风情之熏陶,远离中原文化的监控,形成了自然清新的民俗风貌”[1]。各类岭南民俗艺术从表面上看是一门技术或手艺,其实是一种文化的理解、体验和创造,也是一个动态的、具有文化意义的制作、操作、展示的过程。以面塑、糖塑为例,它们并非是作为一种食物单独存在的,而是在岭南地区的祭祀活动中,显现出了文化和生活意义上的追求和内涵。岭南民俗艺术之所以历久弥新,一个本质原因就在于民俗艺术所具有的传承性特点,无论是出于生活需要还是审美需要,一直以来都有大批从事民俗艺术活动的岭南人,不断继承、丰富和创造着岭南民俗艺术,成了地方和民族文化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1.2 岭南民俗艺术的社会功能

岭南民俗艺术具有认知、交往、信息、情感、美感等社会功能。其中认知功能是指各类民俗艺术具有的特殊语义,由此可以获得对外部世界新的认识;交往功能是指可以利用民俗作品或在民俗活动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信息功能是指民俗艺术是各类信息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可以通过民俗艺术完成信息交换。情感功能是指民俗艺术不仅蕴含着创作者的情感,而且可以通过表演者、展示者的二度创作,将这种情感传递给更多人,并实现情感共鸣。美感功能是指民俗艺术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可以给人以美的体验。所以今天,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了解和传承岭南民俗艺术,并在该过程中实现个体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2 岭南民俗艺术资源的教育价值

2.1 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

我国高校艺术教育虽然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但课程资源、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明显不足。岭南民俗艺术作为民族性、地方性、原生态的艺术资源,可以使当下的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和扩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教学中“重西轻中”的倾向,引导学生建立起文化自觉和自信,树立起多元文化观。从教学效果来看,通过对岭南民俗艺术系统的学习,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提升学生实践和创造能力,如对剪纸、扎染、雕刻等手工艺技能的学习,都可以实现学中做和做中学的完美结合,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学习者获得身心愉悦的享受,进一步提升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比如,对陈家祠堂的学习,作为岭南祠堂建筑的代表,对陈家祠堂雕塑和装饰特点的了解,以及对其艺术风格成因的探索,都可以对学生的绘画创作和设计创作产生全面的积极影响。在创作实践中,他们会自觉将学到的民俗文化资源知识和技能作为考量的对象,真正实现民俗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2 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从学生就业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普遍现象,且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另一方面,地方文化发展日新月异,多类民俗、非遗等已经走上了产业化之路,急需理论和实践俱佳的专业人才。如果学生在校内期间对岭南民俗艺术进行了系统学习,那么就可以在就业中占得先机。所以将岭南民俗艺术与高校艺术教育有机融合,可以从本质上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2.3 促进岭南民俗艺术自身的发展

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岭南民俗艺术自身也是获益匪浅的。尽管近年来,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岭南民俗艺术已得到了全面的抢救、保护和推广。但是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一门艺术在传承中,最核心的要素莫过于“人”。只有数量充足的了解和喜欢这些艺术的人,才能为其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而高校艺术专业师生,均具有艺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无疑是最佳人选。学生们在校期间,通过专题课程学得知识和技能后,毕业后就可以投身于岭南民俗艺术相关的各类工作中,成为岭南地方文化新发展的中坚力量。

3 岭南民俗艺术资源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

3.1 明确教学目标

将岭南民俗艺术资源引入到高校艺术教育中,继而获得两者的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而绝不是盲目跟风和走过场。对此需要对学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到什么程度等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明确教学目标和路径。首先,从教学目标来说,将岭南民俗艺术资源引入到教学中,既可以直接丰富和扩展当下的艺术教育资源,同时也为岭南民俗艺术开辟出了新的传承基地,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所以目标可以定位于热爱岭南民俗艺术,对一种或多种民俗艺术的起源发展、形式内容、艺术风格等有全面理解,并掌握一定制作技艺的人才。在明确了这一目标后,学校还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到各类实践活动中,让这些“准传承人”得到全面的实践锻炼。比如,“可以和一些民俗艺术企业采取联合培养的方式,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前往企业工作等,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为民俗艺术传承提供了接班人[2]。”其次,从教学路径来说,结合岭南民俗艺术的实际特点来看,应通过文化传授、技艺传承和艺术实践3 个方面来实现。文化传授是指从理论层面对岭南民俗艺术资源进行学习。包含其起源发展、民俗背景、传承情况等,而且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就知识而知识,而是从大文化的视角切入,结合人类学、民俗学、艺术美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让学生对民俗艺术有整体性的认识和感受”[3]。技艺传承是指对民俗艺术技术的学习。以剪纸为例,其技法体系是十分丰富的,如果技法掌握不全面、不娴熟,艺术创造也就成了空谈。考虑到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可以选择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技艺作为主要学习对象。最后,艺术实践。实践性是民俗艺术的基本属性,也是高校艺术教育的短板所在,所以应该加强实践环节建设,让学生边学边做,既为艺术实践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障,同时又在评价方面严格要求。只有通过明确目标和路径,才能为两者融合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

3.2 选择合适内容

在面对丰富的岭南民俗艺术时,选择哪些项目和类型就成了首要问题,对此需要从取舍和创新两个角度入手。首先是取舍。高校要在对多类民俗艺术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最适宜的为我所用。以韶关的国家级非遗瑶族刺绣为例,其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且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也是独树一帜,可以给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多方面的启发和借鉴,兼具代表性和适宜性。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应包含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内容。理论方面包含瑶族刺绣的发展历史、代表传承人、艺术风格、技法特点等;实践方面则要求学生亲手进行创作,可以制作出简单的成品。而韶关的另一项民俗艺术“烟火戏”虽然也有着形态独特、内容丰富和构思巧妙的特点,但是其最终效果是利用火药燃烧的方式来呈现,在安全方面存在一定风险,而且也不利于生态和环保,所以便不适宜引入教学中。其次是创新。创新是民俗艺术历经千年传承至今的根本原因。我们今天将民俗艺术引入到教学中,除了研究和学习之外,还要对其进行扩展和创新,为其注入全新的生命力,体现出当代人对这些古老艺术做出的贡献。以佛山木版年画为例,其历史悠久,形式多样,通过“填丹”和“描金”两种特殊技法,使作品呈现出了红黄二色的交织,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喜红尚黄的审美追求一脉相承。但是从其表现题材来看,多以诸神保佑、天官赐福、连中三元等传统内容为主,与当代人的审美需要差距较大。对此高校师生可以在保留其基本形式、技法和风格的基础上,将现代化内容注入其中,使之更加为当代人喜闻乐见,实现继承和创新的有机结合。所以要从多个角度对内容进行取舍,并敢于创新,才能使民俗艺术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和发挥。

3.3 创新教学模式

受到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高校艺术教育中普遍采用“讲述+示范”的单一模式,即教师先讲解,然后学生进行模仿。该模式虽然可以保障教学按照教师的计划顺利进行,却忽视了艺术的个性化、审美性、创造性等特征。所以将岭南民俗艺术引入教学中后,也必须以此为契机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更多新的、科学的教学模式运用其中,由此带动整个教学的发展。如工作坊模式,这是起源于德国包豪斯的教学模式,并在全世界广受认可。其主张设计技艺的学习,应该在工作坊内以边学边做的形式进行,避免“学”和“做”之间的脱节。岭南民俗艺术在传承中的“师傅带徒弟”模式,从本质上说也是如此。对此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剪纸、木雕、竹编、建筑等民俗艺术类型,在校内组建工作室,并邀请民间艺人进入校园担任第二导师。除了日常教学外,工作室还要开展一系列创作和实践活动,并主动走向市场,这对于师生实践素质的提升和民俗艺术自身的创新都是大有裨益的。又如情境教学模式。任何一种民俗艺术都不是凭空而至的,而是在特定的情境和环境下产生和发展的,作为学习者来说,只有主动还原这种情境和环境,才能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以潮州的建筑技术结构营造技艺为例,其在营造中是有很多讲究的,如“忌宜过白、天父压地母、阳高阴低、阴长阳短、厅单房双等”,之所以有这些讲究,与岭南地区悠久的寺庙和祠堂文化密切相关[4]。学习者必须通过田野采风和实地考察等形式,身临其境,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所以必须要对现有的单一模式进行革新与丰富,才能满足民俗艺术的学习需要,并从本质上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3.4 完善教学保障

将岭南民俗艺术引入到高校艺术教育中,也对教学保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各方面的保障越完善,教学活动的开展也越顺利。对此需要学校和教师充分认识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观念和理念的转变。高校作为一个地区的最高学府,具有教育、科研和服务地方发展三重责任。但是长期以来,高校都将重点放在了教育和科研方面,对服务地方的职责缺少足够的重视。将岭南民俗艺术与高校艺术教育相融合,培养专业人才,进行理论研究等,正是履行这一职责的重要表现,也是地方高校朝着应用型院校转型的关键。需要学校和院系积极转变观念和理念,切实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其次是场地和设施建设。民俗艺术实践活动开展、工作坊建设等,都必须以相应的场地和设施为前提和基础。对此需要学校和院系制订专项资金计划,对实践场地和设施进行修缮或新建,保证各类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眼光外放,主动和一些民俗艺术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将对方建设为校外实训基地,并定期安排师生顶岗或实习。再次是加强师资建设。教师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对教学效果起到决定性影响。当下,虽然多数教师都是科班出身,但是却没有系统学习地方民俗艺术的经历,知识和技能十分有限。对此,一方面要求学校多开展一些专题培训活动,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教师的专项素质和能力。“特别是高校作为一个地区的智力库,学校应鼓励教师对地方民艺进行理论研究,通过课题申报、撰写文章等,将研究成果进行积极的展示和运用”[5]。此外,还要求教师要树立起主动学习的意识,或进行理论研究,或拜师学艺,努力朝着双师型教师发展,同时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学生面前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6]。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地方文化和非遗重视、保护力度的加大,岭南民俗艺术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其教育价值和意义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无形中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在下一步,应将岭南民俗艺术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作为一个新的切入点,通过两者的有机互动,实现两者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岭南民俗艺术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民俗中的“牛”
雨岭南
民俗节
不辞长作岭南人
漫画民俗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