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岳雅琦,苗绪凤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北京 100124)
杜甫(712—770)生在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才学过人;成年后或游历或漂泊,足迹遍布国土共14个省。
杜甫游历山川的经历大致分为三个时期[1],分别是吴越之游(公元731—735年)、齐赵之游(公元736—740年),以及梁宋之游(公元741—745年)。吴越之游带给杜甫的是青年时期的所见所感,二十岁的杜甫只身开始了历时四年的游历,在体验苏浙一带繁华都市生活的同时,更深入探索了江浙一带山川纵横、河泊秀美的自然风光。齐赵之游的起因是杜甫科举考试失利,杜甫随时任兖州(今属山东)司马的父亲前往齐越一带,五年游历路程中杜甫结识了以边塞诗闻名的诗人高适,二人结下深厚友谊要同样值得思考的是:齐赵之游使青年时期的杜甫形成了刚毅的性格和稳健的气质。梁宋之游使杜甫对家乡河南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和更深入的思考,对中国文化也形成了更独到的见解和评述,此后,杜甫结束了较为安逸畅然的漫游生活。在这三段主要的人生旅途中,杜甫通过寻访历史古迹,增强了忧患感,从而开启了他终生忧国忧民的思想大门,加之后来做官、被俘、贬官和漂泊等经历,使他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基于上述游历和漂泊经历,杜甫现存的诗歌作品[2]中除了对当时民生疾苦、颠沛流离的描写外,还有大篇幅涉及国土风光和山川之美,其中出现了许多空间意象的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当时的各种空间意象。在所提及的空间意象中,包括现实和虚幻空间意象两种分类,其中现实空间意象涉及自然界存在的山空间、水空间及其他自然空间,现实空间中人工空间意象涉及楼、阁、亭、台、屋、馆、舍及其他建筑单体空间和城池村落等社会尺度建筑群体空间;此外还有对虚幻空间意象的描写。经统计,上述空间意象的所涉及诗歌几乎占到杜诗的全部,足见空间意象对杜甫表达自己内心真情实感的重要作用。
在杜甫诗歌常用的空间意象中,自然界存在的空间意象占据最大比重,其中描述得最多的是“山空间”和“水空间”,二者常被联系在一起,共同刻画山水之美的意象。此外,杜诗中还涉及田园、旷野等自然界存在的其他空间意象。
1.1.1 山空间
杜甫年轻时所处阶段为盛唐时期,此时,国内歌颂国土风光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不胜枚举,经受主流价值观和传统儒学文化教育洗礼的杜甫亦深受影响,加之其广泛游历的个人经历,有诸多机会接触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从而表达自己的人生旨归。在杜甫现存的创作中,约有44 首诗以山为题,将“山空间意象”作为诗歌题材的约有536 首,大于其现存作品的1/3[3]。
杜甫描写山空间的诗歌中,直接以山和相关题材为题目的就有:《望岳》《青阳峡》《鹿头山》《秋峡》《丈人山》《晓望白帝城盐山》《渝州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又上后园山脚》《瞿塘两崖》《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等诗篇,其中涉及泰山、华山、衡山、金华山、终南山、三峡、鹿头山、青城山、翠山、青阳峡、龙门阁、石柜阁等名山大川。
首先,杜诗中描写山空间意象最著名的当属游历泰山时寄情抒怀留下《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句,用以描写泰山的巍峨高大,一个“钟”字比喻大自然的神奇和秀美全部集中于泰山,“割”则描绘出泰山主宰阴阳、昏晓的雄浑之势[4];同样,形容山势磅礴雄伟的诗歌还有《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一诗中的“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此处描写山色辽远寂寥,让人顿生渺小之意,漫溢着无边的宏伟之感;以及《九日蓝田崔氏庄》一诗中的“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其“高并”二字尽显玉山的高耸雄伟和两峰并峙的巍然之感。其次,杜诗中还有大量描写山势高耸陡峭的诗歌,如“林迥硖角来,天窄壁面削”(《青阳峡》),“崖沉谷没白皑皑,江石缺裂青枫摧”(《晚晴》),以及“山危一径尽,崖绝两壁对”(《万丈潭》),都以山崖垂直如削加以表达。再次,杜诗中以山为题材的诗歌还有部分描写空旷寂寥的山间气氛、姿态秀美的山林景色以及连绵不绝的群山走势。其中描写山间气氛空旷寂寥的诗歌有:《秦州杂诗二十首》中的“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以河道中的游鱼、山中的鸟鼠描绘空旷的山谷都笼罩在萧瑟、凋敝的气氛中;同样的用法还有“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沈”(《野望》)中以叶稀、风落、日沈刻画山色寂寥;以及《初月》一诗中“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空自寒”三字足见关山的肃穆气氛。此外,描写山林景色姿态秀美的诗歌有:“鹿头何亭亭,是日慰饥渴”(《鹿头山》),“山带乌蛮阔,江连白帝深”(《渝州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最后,描写群山走势连绵不绝的诗歌有:《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中的“崇冈相枕带,旷野怀咫尺”及《鹿头山》中的“连山西南断,俯见千里豁”等。
在对山空间意象的描写中,杜甫用极简的语言描绘这一空间意象的陡峭、伟岸、俊秀、延绵之感,既以山为题赞自然之美,又借山抒怀表达自己的才德之厚、隐世之志,极大地拓展了山空间意象的审美内涵和意蕴,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品格。
1.1.2 水空间
古诗词中,水空间意象和山空间意象都极为常见,二者常搭配在一起共同作用,既可表达山水风光之美,构筑意蕴无穷的自然空间,亦可托物言志,寄情于景。作为一代“诗圣”的杜甫历经安史之乱,一生坎坷不平,多年过着四方漂泊,居无定所的生活,在生前最后的时光里,他蜗居扁舟,漂泊于蜀山湘水之间,寄居水上,更见对水情有独钟[5]。
杜甫描写水空间的诗歌中,直接以水和相关题材为题目的有《曲江对酒》《万里瞿塘月》《舟泛洞庭》《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池在济宁州境)》《长江二首》《泛江送客》《次晚洲》《泛江》《水会渡》《曲江二首》《曲江对酒》《三川观水涨二十韵》《春水》《曲江对雨》《渡江》《溪涨》《黄河二首》等诗篇,其中涉及曲江、瞿塘、洞庭湖、南池、长江、华池水、黑水、洛水、春水、黄河等大江大河。
杜诗中提及最多的水空间意象是由各种描写大江大河的波澜壮阔之景形成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重阳节登高时留下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尽”使“滚滚”更具形象化,长江的汹涌之状呼之欲出,显示出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同样,形容江河波澜壮阔的诗歌还有《秋兴八首》中的“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一句,此处“兼天涌”更凸显巫峡波浪滔天之势,营造出动人心魄的意境;“洪涛越凌乱”(《白沙渡》)、“急流鸨鹢散,绝岸鼋鼍骄”(《桔柏渡》)等诗句均有表达江河壮阔之意。其次,杜诗中还有大量描写湖泉姿态平静、气氛静谧的诗歌,如《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中的“秋水清无底,萧然净客心”,秋水清澈见底,水质澄澈如碧玉,后句表达悠闲自得之态;表达同种含蓄、沉静水空间意象的诗歌还有“鱼龙寂寞秋江冷”(《秋兴八首》),“南浦清江万里桥”(《野望》),“水深鱼知聚”(《遣兴五首》)等。
在对水空间意象的描写中,杜甫借游历山川、亲近自然和贬谪流放的经历创作出波澜壮阔和幽然静谧的水空间意象,用以表达人生不同时期所追求的远大理想、宁静淡泊的净心、客乡漂泊的孤独和国破家亡的忧思,水空间意象超越物质层面的表层含义,进而衍生为内涵更为丰富的精神家园的象征[6]。
1.1.3 其他自然空间
杜诗中的自然空间除大量描写山空间及水空间意象外,还多处提及自然界其他空间意象。这些自然空间意象包括平原、旷野、森林等。在《暮春》一诗中,有“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之句,描写草阁旁的杨柳已成荫且颜色呈暗绿,莲花亭亭玉立,红色花苞引人入胜的景象。又如《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一诗中的“崇冈相枕带,旷野怀咫尺”,句中借连绵不断的山岗烘托平原的开阔与旷远。同样形容原野一马平川的诗句还有“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登兖州城楼》)。此外还有描写森林的诗句,如《郑典设自施州归》中的“他日辱银钩,森疏见矛戟”,此处“疏”字形容森林的荒凉疏落之势,“古苔生迮地,秋竹隐疏花”(《溪上》)也用到类似的表达。
杜甫对其他自然空间描写所表达的个人感情大致分为两层内涵,一是放松身心,寻求山水之乐的闲适淡然,二是安史之乱后逃避现实、无处表达的愁闷,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1.2.1 单体建筑空间
建筑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在文学作品当中都有着丰富的体现,杜诗中也不乏描写建筑空间意向的诗歌。
杜诗中直接以单体建筑和相关题材为题目的有《登岳阳楼》《武侯庙》《玉华宫》《寒食夜苏二宅》《随章留后新亭会送诸君》《官亭夕坐戏简颜十少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阁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江亭》《草堂》《凤凰台》《山寺》等诗篇,其中涉及岳阳楼、武侯庙、玉华宫、杜甫自宅、成都府、凤凰台、修觉寺等建筑。
杜诗中的建筑空间意象涉及宫殿、祠堂、陵寝、寺观、府第、园林、城楼、宅舍、店肆等方面,对宫殿的描写以大明宫为例,杜甫在《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中的“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借烈日下舞动的旌旗和微风中高飞的燕雀烘托大明宫的华美气势;在《哀江头》中对宫殿的描写为“江头宫殿锁千门”,表现出江岸宫殿千门闭锁的衰败景象。关于祠堂有《蜀相》中“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描写,杜甫此处以“森森”形容柏树的高大茂盛,又借柏树渲染武侯祠内静谧、肃穆的庄严气氛;杜诗中对陵寝的描写也多借清静庄重的气氛表达墓主人的身世坎坷与身后凄凉,如《别房太尉墓》中的“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对寺观和园林的描写有如《山寺》:“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该诗由近及远,从为数不多的僧人写到曲折的山路、乱流的溪水和悬崖边上的屋宇,用以表现山中寺庙的荒凉。“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登岳阳楼》)分别描写了杜甫的宅舍和城楼风光,两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将茅屋的简陋和岳阳楼的壮阔表现得淋漓尽致。
杜甫笔下的单体建筑空间意象种类繁多,亭台楼阁等均有涉猎,其创作的落脚点大多与国计民生有关,他借建筑的宏伟表达盛唐的繁荣,借建筑的空虚、破败表达国家逐渐衰微的情景,诗中写的虽是建筑,抒发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1.2.2 群体建筑空间
城池、村落等社会尺度建筑群体空间是民俗风情、建筑风貌和聚落空间形态的现实载体。杜甫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载体,用诗句表达对建筑群体空间意象的认知和理解。
杜诗中直接以城池、村落等社会尺度建筑群体空间和相关题材为题目的有《到村》《春日江村五首》《石壕吏》《羌村三首》《江村》《白帝》《九日蓝田崔氏庄》《龙门镇》《九日登梓州城》,涉及白帝城、龙门镇、梓州城、石壕村、羌村、江村等地。
以城池为例,杜甫对其的描写多为忆昔日之繁盛,叹今日之衰微,如《绝句》中的“风起春城暮,高楼鼓角悲”,《野望》中的“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或《登兖州城楼》中的“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都或多或少地感叹国家命运和民间疾苦,即便是描写城中一片繁花似锦景象的“东望少城花满烟”(《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亦带些许伤感,发出“百花高楼更可怜”的哀思。繁华的都市已是满目疮痍,更不用说偏僻的乡村,杜诗中对村落的描写多落笔于人民生活的景象,如《羌村三首·其三》中“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简朴的语言写出了乡村特有的景致,而后抒发忧国忧民之思;也有完全未提及心境,单纯描绘村中所见丽日、碧溪、游鱼等自然景象的诗歌,如“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浣溪沙》)。
社会尺度建筑群体空间意象在杜甫笔下同单体建筑空间意象表达的感情大致相同,除了表达闲淡自然的归隐之乐,更多抒怀的是对国事家事的沉痛忧虑,以昔日繁荣衬当下衰败,以现况写实,引胸中真情。
虚幻空间意象主要指作为观念存在的宇宙空间,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觉醒,使他们从朴素的生活中脱离出来,幻想充满光明的未来。杜甫通过营造虚幻空间意象,表达的物质和精神内涵如下:首先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胸怀,如《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日月星辰都像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其次是企图征服宇宙的心理,彰显勃发的雄心及求知的欲望,如“宫阙通群帝,乾坤到十洲”(《玉台观》)中描述,滕王所造雄伟高耸的玉台观直通乾坤;最重要的是杜甫以儒学仁义为道,赞宇宙浩瀚、生命不息,实则心怀天下,抱忧国忧民之思,正如他在《旅夜书怀》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反衬下文“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悲苦心情和感伤。
虚幻空间意象的表达是杜诗空间意象中更深层次的审美创作,杜甫宽广的现实情怀使其能脚踏实地描写寥廓的宇宙境界,以幻想反衬现实,更呈现出不同的造境方式。
空间意象是各朝文人墨客共同接受和极力追求的美学意象,“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杜甫一生经历过开元盛世,又目睹了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见证了盛唐的没落,饱尝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活的酸甜苦辣,留下了数量可观的诗歌。在杜甫创作的空间意象中,有单纯表达物质层面表层含义的诗歌,但更多的则是在诗歌中注入强烈的个人感情,使其成为内涵丰富、复杂的精神内涵的象征,即对社会现实的忧思,极大地拓展了空间意象的审美趣味,提升了诗歌的艺术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