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英新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古城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广西贺州 542710)
产科疾病是牛繁殖阶段发生的疾病总称,病因主包括产后护理和饲养管理两方面。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在牛产科疾病方面,很多治疗可有效控制病牛死亡率和重大传染性疾病,却会造成母牛不育,影响母牛产后生殖机能的恢复,从而阻碍养殖业的扩展。因此,养殖人员应高度注重牛产科疾病的综合防治,采取中西兽医结合措施,切实提高治疗效果。
繁殖母牛胎衣不下又叫做胎衣滞留。牛分娩后,正常情况下胎衣能在1~5 h内经过生殖产道自行排出体外。胎衣滞留是指胎衣滞留在产道中,或整个胎衣无法自行排出,滞留时间可高达9~13 h。受母牛自身体重及生产次数影响,繁殖过程中还会引发早产、难产、流产等,这些因素都会诱发胎衣滞留[1]。
(1)饲养不到位。在母牛整个妊娠期中,养殖户不注重饲养操作,母牛营养摄入不足,体内缺乏能量、蛋白质等营养元素,出现长时间营养不良。
(2)母牛运动量不足,在实际繁殖时,因体内养分不足,既表现为子宫迟缓,又引发胎膜积水,进而母牛子宫产生收缩无力问题。
(3)母牛本身的疾病,包括子宫炎、卵巢囊肿等,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胎衣不下。
母牛胎衣不同程度地悬挂在阴门外缘,根据牛群自身情况不同,一部分可以直接肉眼观察到,也存在患病牛隐藏在胎衣子宫内的情况,需要兽医进一步检查治疗。胎衣滞留期间,如果母牛产生举尾、拱背等动作,且时间比较长,表明病情已经十分严重,需要及时介入治疗,这种情况下,胎衣基本上已经腐烂,伴有腥臭味。此外,繁殖母牛胎衣不下,患病牛体温持续升高,精神状态萎靡不振,使得采食量、泌乳量减少[2]。
繁殖母牛胎衣不下,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在于气逆流未疏通,即为冷热不调入子宫;产时不佳,瓜未熟不予摘;身体亏负损耗大,气血不足引发。《牛经》中提出“神圣散”,加减配制疗法,服用中药一剂,根据实际病情,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坚持疗效较好,最快1~4 d可促进胎衣排除。具体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如下:
西医治疗:肌肉注射催产素100U,将呋喃西林粉1g与生理盐水(500 ml)混合,灌入到母牛子宫;取适量土霉素(或青霉素)与蒸馏水相容后灌入母牛子宫。此外,每天坚持1次静脉注射,浓度为10%的生理盐水50 ml,根据病患牛病情酌情调整。
中医治疗:采取生化汤加减法。若病患牛体内高热、伴有恶臭味,取当归80 g、川芎50 g 、丹皮50 g、丹参60 g、桃仁40 g、益母草100 g等,将诸药物碾压成粉末,使用温开水给病患牛灌服,1天1剂,持续灌服4~7 d。若病患牛身体虚弱、精神烦躁慌乱,取当归80 g、川芎45 g、炮姜30 g、桃仁25 g、党参100 g,将诸药物碾压成粉末,使用温开水灌服,1天1剂,持续灌服4~7 d。
子宫内膜炎在母牛繁殖过程中比较常见,主要是由微生物感染引起。内外因素极易引发该疾病,需要予以关注[3]。
母牛在分娩中,若是产生胎衣滞留、子宫外脱病情,或使伴有流产、难产等,都会加大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概率。此外,如果人工助产操作不当,一味地强拉硬拽都会加大对产道损害,此时病原微生物就会趁虚而入,诱发子宫内膜炎。
母牛患有子宫内膜炎疾病,阴道会排出带有脓性的粘稠分泌物,分泌物越多,颜色越深,表明病情越重,且分泌物伴有腐臭恶味。病患牛会表现为长时间的卧地不起,饲养员肉眼能观察到大量分泌物,若是母牛持续性地弓背、怒则、精神状态低下、体温高达38℃~40℃,不仅脓性分泌物持续排出,而且生产能力大幅度降低。采取直肠检查的方式,子宫伴有少许内容物,子宫边缘粗糙、痛感剧烈,随着脓性分泌物逐渐排出体外,病患牛子宫收缩缓慢。检查子宫内膜炎疾病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可以直接观察母牛阴道分泌物颜色,或是运用直肠检查,均可用来判定子宫内膜炎[4]。
西医治疗:取1%高锰酸钾溶液1000 ml对子宫进行冲洗,注入青霉素80万IU和链霉素100万IU,取灭菌型生理盐水150 ml融合后,灌注入子宫。
中医治疗坚持根据病情采取加减原则。治疗急性子宫内膜炎:取黄心莲40 g、丹参45 g、金银花50 g、香附60 g、五灵脂100 g、生蒲黄100 g,将诸药物碾压成粉末,使用温开水灌服,1天1次,持续灌服5 d。治疗慢性子宫内膜炎:取芡实3、川芎30 g、黄柏30 g、陈皮35 g、牡蛎35 g、白术50 g、熟地50 g、薏苡仁25 g、甘草25 g、车前草60 g、当归60 g、党参80 g,将诸药物碾压成粉末,使用温开水灌服,1天1次,持续6~12 d。
母牛乳房炎,是指母牛乳房分泌出异常乳汁的疾病,包括乳汁微薄、颜色灰白、伴有絮状物、疼痛和乳质量下降等。关于母牛乳腺疾病,包括无乳症、乳汁分泌异常、乳房发炎等情况。
母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一是养殖管理不当;二是人工挤奶用力过猛,造成乳房产生直接或间接性损害,期间大量病原微生物浸入到乳房中[5]。此外,无乳症是指母牛产后乳腺无乳汁分泌的情况,主要是经络阻塞、营养不良引发。
乳房炎早期发病,母牛并无显著症状,后期随着疾病的发展,乳房部分产生肿胀及痛感,皮肤呈现红色;质地逐渐从软变硬,乳房疼痛加剧的同时,乳汁含量逐渐减少,分泌出来的乳汁颜色异常,多为灰色或灰白色;病患牛体温异常,出现高热现象。
此外,隐性乳房炎有着较强的隐匿性,无论是母牛的乳房,还是其乳汁,均没有显著异常,经过对母牛分泌乳汁进行检测,其乳汁发生质变,呈现为碱性,后期随着病情加剧,乳汁既有奶块,又会有絮状物。急性乳腺炎若是治疗不当,极易转变为慢性乳房炎、隐性乳房炎等。母牛乳房炎疾病转化中,早期无显著变化,但乳汁性质出现质变,乳汁pH值为碱性,经过深入检查,其乳房组织内的细胞数量严重超标、病原微生物大肆浸入。
关于母牛乳房炎的中西兽医结合治疗措施,西医治疗适用于显性乳房炎,坚持服用利福平1g,1天2次;取适量鱼石脂软膏10 g均匀涂抹在纱布上,将纱布包裹在病患牛乳房部位,1天1次,12~24 h换药1次;此外,若是乳房炎病情严重、痛感剧烈,灌注青霉素80万U和链霉素1 g,1天2次。
中药治疗适用于隐性乳房炎,先是取油菜籽250 g混入饲料中,供母牛食用,2 d喂服1次,持续服用6 d观察病情;期间取通草30 g、王不留行50 g、蒲公英100 g,水煎取汁对母牛进行灌服[6]。
产后瘫痪疾病比较常见,是一种母牛机体带线紊乱引发的疾病,牛的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产后1~4 d内。
母牛整个怀孕过程中,饲料喂养不当,营养成分单一,致使母牛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随着时间的积累,体内会匮乏大量的维生素、钙、镁、磷等;若是运动量不够,或者是光照不佳,轻则引发血钙量低下,重则母牛肌酸肢麻、甚至瘫痪。此外,母牛产后钙调节功能降低,不仅表现为血钙量不足,而且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出现贫血、缺氧等现象,久而久之造成中枢神经功能障碍。
产后瘫痪急性发病式,产后1~2 h内即可发作,早期母牛出现短时间的亢奋,外界刺激反应不灵敏,逐渐引发四肢无力、肌肉抽搐,直至摔倒在地无法站立。部分病牛瘫痪后迅速进入昏迷状态,意识降低甚至消失,体温迅速下降,肠胃蠕动缓慢或停止,大小便严重失禁。
结合母牛产后瘫痪病情,中医治疗方案为茜草、威灵仙和蜈蚣,三种药剂按照比例组分药房,取茜草90 g,混合于干品拌料直接喂服,1天1次,连续3~4 d。茜草又叫做小活血,味苦性寒;威灵仙又叫做千斤拔,性温,茜草和威灵仙取根部制作成药剂;铺地吴蜈蚣,又名伸筋草,味苦性温,起到舒筋活血、祛风散热作用。
为进一步保障治疗效果,可采取温灸疗法与西医方法相结合。具体操作:在牛耳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300 ml、维丁胶性钙40 ml,取百会穴处,静脉注射安痛定20 ml、地塞米松10~20 ml、青霉素G钾1600万U,缓慢进针,深度不宜超过4 cm。尤其是在对牛进行温灸时,附近的毛发需要使用食醋浸湿,将草纸将其毛发覆盖,取艾叶20~50 g均匀铺于草纸上,取白酒滴于艾叶,将其点燃后,根据燃烧情况加入适量食醋或白酒,二者交替进行,观察母牛出汗时,采用麻袋或布片将其覆盖10 min,该方法进行2~4次后,母牛产后瘫痪病症即可痊愈。
关于常见的牛产科疾病,单独采取中西兽医结合方式,并不能达到治标不治本的效果,对此,养殖户应从日常预防做起,最大化地控制牛产科疾病的发病率。
针对牛产科疾病治疗前后,还要构建一套综合性、系统性的预防方案,既要加强对母牛妊娠期的保护,又要控制产科疾病的出现。特别是母牛在生产过程中,需要营造干净舒适的良好环境,做好相应的卫生清洁及消毒工作,包括圈舍、活动空间等。考虑到母牛基本上是在冬春季节进行生产,此时天气比较寒冷、周围温度地,受到应激因素的影响,需要根据母牛的预产情况,需要做好舍圈相应的防寒保暖工作。
为全面做好牛舍防寒保暖工作,事先在地面上铺上若干次麦秸及稻壳等,麦秸及稻壳需要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好地面和水槽的卫生。针对母牛妊娠期的乳房护理,建议选用0.1%高锰酸钾溶液加热,保持温度45℃左右,先清洗乳房,再进行相应的卫生消毒操作。
针对母牛生产,建议鼓励母牛自然生产,经过认知细致的观察,若是母牛产生难产情况,技术分析难产因素,创建完备的人工助产工作,控制好人工力道,使犊牛在短时间内从产道中拉出,切记强拉硬扯,而是沿着母牛生产体位,使用合理方法拉出犊牛。进行人工助产后,需要做好对产道的护理,先要检查产道是否存在损伤,实施相应的抗菌消炎工作,避免病原菌进入[7]。
对母牛的日常预防工作十分关键,养殖户应加强饲养管理,优选优质、富含养分的饲草饲料。此外,母牛怀孕过程中要加强运动量,特别是怀孕后期需经常晒太阳,促进营养吸收。对于母牛产后哺乳量,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依次喂食牛犊,促进母乳分泌。
针对牛产科常见疾病有繁殖母牛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等,养殖户需根据母牛妊娠期的实际情况,采取中西兽医预防与治疗的综合措施,既要围绕注重分析发病因素,又要不断进行经验总结,科学使用中西兽医结合的防治措施,确保协同治疗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