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登凰 黄仕云 聂湘辉 陈颖 李剑辉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一种对人体免疫系统造成严重损伤的RNA病毒,为艾滋病患者的病原体。全球HIV感染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至今仍未被遏制,其感染分布开始从高危人群向普通群体扩散的趋势[1],且趋向于年轻化。目前国内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率亦呈上升趋势,输血感染是普通群体感染HIV的主要原因[2],因此保障血液安全、降低HIV经血传播的风险成为控制HIV传播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国家一直倡议从低风险群体中招募无偿献血者,控制输血传染病高危人群恶性献血。了解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情况,确定当地固定献血者队伍成为采供血机构工作重点和难点。本研究拟通过分析2012—2021年河源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趋势,确定当地高危人群,旨在进一步完善无偿献血者征询制度,以减少HIV高危人群献血,提高临床用血安全,现报道如下。
选 择2012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 间 该 地 区184 850例无偿献血捐献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37 593例(74.43%)、女性47 257例(25.57%),男∶女=2.91∶1。年龄18~55岁。采集无偿献血者血液时同时留取5 mL血液检测标本,置于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抗凝管。血液标本满足检测要求并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ABO血型检测、输血相关传染病标志物血清学检测。收集分析研究对象血液检测结果及其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信息。所有无偿献血者均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3],并签署无偿献血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主要仪器:BEPⅢ全自动酶免分析仪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Xantus 150全自动加样仪和UranusAE268全自动酶免分析仪由深圳爱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试剂:抗-HIV初筛试剂盒由英科新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厦门)、法国伯乐生物有限公司、北京万泰生物药业公司提供;质控品由北京康彻思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所有试剂经国家批检合格且在有效期内使用。
严格按照科室作业指导书和试剂说明书要求,采用两种不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试剂同时检测每份标本,两种试剂结果均呈非反应性判为阴性;如呈反应性,则用相应试剂双孔复检后任意一孔呈反应性判为阳性,否则为阴性。所有结果呈反应性的标本送往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证试验。
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用免疫印迹方法(Western Blot,WB)进行HIV确认。根据WS293—2019《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4]要求,WB判断标准为HIV-1抗体阳性:(1)至少有2条ENV带(gp160/gp120和gp41)出现;(2)至少1条ENV带和p24带同时出现;(3)同时符合试剂盒阳性判定标准。不确定:出现HIV抗体特异带,但不足以判定阳性。阴性:无HIV抗体特异带。
应用SPSS 13.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n(%)描述,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12—2021年共检测无偿献血者标本184 850例,ELISA初筛结果呈反应性标本328例,初筛阳性率为1.77‰。经河源市CDC确认阳性31例,确认阳性率为0.17‰。不同年份的初筛阳性率和确证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χ初筛阳性率2=24.850,P=0.003;χ确证阳性率2=30.953,P=0.000)。其中2015年初筛阳性率和确证阳性率最高,分别为2.6‰和0.6‰。详见表1。
表1 2012—2021年河源地区无偿献血者HIV筛查及确证情况[例(‰)]
31例HIV确认阳性无偿献血者以男性(29例,占93.55%)、常住(20例,占64.52%)、首次献血(18例,占58.06%)的青年(20~29周岁年龄组18例,占58.06%)为主。职业中其他职业的无偿献血者占比最大为48.39%(15/31),学生占比最低0.05%(1/31)。不同职业、年龄、献血史的无偿献血者确认阳性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12、8.478、0.041,P=0.622、0.076、0.840)。不同性别无偿献血者确认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性别=5.954,P=0.015)。不同居住史无偿献血者确认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居住史=6.494,P=0.011),详见表2。
表2 31例HIV确认阳性无偿献血者特征
后期回访结果:31例HIV确认阳性无偿献血者感染途径以异性接触(22例,占70.97%)为主,其次为男男同性接触(6例,占19.35),其余感染途径不详。婚姻状态以未婚为主(17例,占54.87%),已婚和离异分别为11例(占35.48%)和3例(占9.68%)。合并梅毒和丙型肝炎感染分别为2例和1例。
本研究显示,近10年来河源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持续稳定增长。184 850例献血者中因HIV初筛阳性报废血液328袋,初筛阳性率为1.77‰。确认阳性31例,确认阳性率为0.17‰,低于重庆地区[4](0.46‰),高于浙江金华地区[5](0.11‰),与海口地区[6](0.146%)相近,提示不同地区HIV感染率差异显著。与本省广州[7](0.267‰)比较,河源地区无偿献血人群在本省范围内HIV处于低流行态势。2012—2021年间初筛阳性率和确证阳性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2015年初筛阳性率和确证阳性率最高,分别为2.6‰和0.6‰,其原因可能为:2015年本站开始使用HIV四代检测试剂,初筛试剂的特异性与灵敏度提高,HIV初筛能力提高有关。2018年次之,2018—2021年呈现下降趋势,与同期钱江等[5]报道基本一致。2018年呈现一个小高峰,其原因可能为:血站为加强招募工作,扩大献血安全宣传,在2018年无偿献血者标本量呈现大幅度的上升,随后适当调整献血招募策略[3]使HIV阳性率逐年减低。
31例HIV确认阳性无偿献血者中:男性占93.55%,显著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国内其他城市HIV抗体筛查情况[1,8]报道结果相似。其性别差异的原因可能为男性和外界环境接触机会相比于女性多,通过性(异性、同性)传播、血液传播途径感染HIV病毒概率亦增多。从年龄段分析,20~29周岁年龄组无偿献血确认阳性率最高(0.29‰),占比达到58.06%,其原因可能是该年龄段人群性生活处于活跃阶段,感染的风险大。另外该年龄段年轻人对于艾滋病预防意识弱。此年龄段人群是无偿献血者主要招募对象,同时也是艾滋病感染发病集中人群[9],这种矛盾给献血者的筛查及血液安全提出了巨大挑战[10]。从居住情况分析,主要为常住人口(20例,占64.52%),可能为当地处于粤东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动较少相关。11例暂住献血者占比为35.48%,其中4例未婚有多位性伴侣,2例性工作经历,3例已婚多次婚外性生活经历。本次研究发现以异性接触途径感染占70.97%,未婚状态占54.87%,提示血源招募征询过程中应特别关注未婚青年性伴侣状态。调查发现合并梅毒感染的2例献血者已出现性病症状,不能排除其恶意献血。提示进行无偿献血宣传时,重点说明哪些危险行为影响献血结果,促使HIV高危人群[11]了解HIV检测正确途径自动放弃献血,从源头上控制HIV经血传播的风险[12]。
与已婚人群比较,单身人群因无人监管,家庭观念相对淡薄,感染HIV风险偏高,尤其是男性单身。陈权等[13]曾报道男男同性恋人群HIV阳性率呈上升趋势,成为我国无偿献血人群感染HIV的重要危险因素。采供血机构针对男性单身人群重点开展HIV防治知识教育及宣传迫在眉睫。提高问询技巧、运用特定的干预策略避免男男同性恋者、多名性伴侣者等高危人群发生高危行为后恶意献血行为。通过建设稳定的无偿献血队伍,规避以体检为目的无偿献血行为以保证血液安全,消除HIV感染隐患。首次献血者与重复献血者的HIV确认阳性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HIV感染已经涉及固定献血者中[14]。13例重复献血者中2例献血者分别在第13次和第14次献血时确认为HIV感染,感染时间不确定。为排除前一次献血时间是否窗口期,随访受血者,并对受血者进行HIV筛查,结果HIV均为阴性。可见缩短HIV感染的窗口期,提高HIV的检出效率至关重要[15]。因此,采供血机构应积极采取更高灵敏度、特异性的血液检测试剂及检测技术提高HIV阳性标本检出率[16],保障血液安全。
综上所述,河源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IV处于低流行态势,HIV感染人群以常住的男性未婚中青年为主。为有效预防控制经输血传播HIV,进一步完善后期献血者征询制度,提供以下建议:(1)加强在献血人群招募工作,对特殊献血者尤其是未婚大龄青年、男男同性恋者进行有效的健康征询,对于重复献血者亦不能放松健康征询要求,规避有高危行为或阳性病例患者参加无偿献血。(2)加强HIV感染预防治知识宣讲,尤其针对高危人群的免费检测和隐私保护的宣传,提高无偿献血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3)提高工作人员征询沟通技巧和判断高危人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