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2-12-07 17:46张驰肖阳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20期
关键词:房颤脑出血肝癌

张驰 肖阳

临床上,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干深处或大脑半球的小穿通动脉,在各种危险因素的影响下,致使血管壁病变、管腔闭塞,从而引起的直径在15 mm以内的皮质下卒中,发生率占脑梗死的25%,主要累及丘脑、基底核等部位,部分病灶处于脑静区,神经缺损症状不明显。有报告显示[1],虽然腔隙性脑梗死是良性脑梗死,但也存在恶化的风险,特别是反复发作或多发的患者,可能会留下后遗症,而且反复发作还会造成痴呆。更有研究[2]表明,腔隙性脑梗死后,出现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的风险比较高,一旦合并这类病症,就会加重病情发展,甚至导致患者病死。如何预防这些疾病的发展,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文章以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的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患者为调查对象,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对象为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接收的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患者,时间段为2019年1月—2021年2月。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脑梗死组),女性92例,男性108例,构成比为46.00%、54.00%;年龄42~87岁,平均(62.49±12.21)岁。其中,既往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16例,既往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32例,既往无脑血管疾病患者5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148例(脑出血组),女性69例,男性79例,构成比为46.62%、53.38%;年龄42~88岁,平均(62.52±12.29)岁。其中,既往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9例,既往脑出血或脑梗死患者30例,既往无脑血管疾病患者49例。所有患者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经比较发现,两组的相关条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3]:既往均有腔隙性脑梗死,单发、多发都有,梗死直径5~15 mm;入院后,均进行了头颅影像学检验,结果符合诊断标准;脑梗死患者,经MRI、CT检查,对新发的脑梗死、既往腔隙性脑梗死进行区分;急性脑出血患者行CT检查,对既往腔隙性脑梗死进行区分。(2)排除标准:出血性脑梗死;其他原因所致脑卒中,如脑外伤;心肝肾功能不健全;免疫系统疾病;伴血管炎疾病等。

1.3 方法

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是否吸烟饮酒;收集患者的既往史,如高血压、糖尿病、肝癌等;检查患者的生化指标,在患者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取外周静脉血,对三酯甘油(triglyceride,TG)、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lc)、总 胆 固 醇(total cholesterol,TC)等指标水平进行检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患者的意识、语言、眼球运动、四肢能力等指标进行评定,分值45分,越高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文章所得数据,均录入SPSS 25.0软件。计量资料表示为 (±s),组内比对行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组内比对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用比值比(OR)、95%CI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比较

分析得知,两组在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房颤、肝癌、多发性脑梗死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临床资料比较 [例(%)]

2.2 临床指标比较

分析得知,两组在HbAlc、TG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C、NIHSS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临床指标比较 (±s)

表2 临床指标比较 (±s)

组别 HbAlc(%) TG(mmol/L) TC(mmol/L) NIHSS(分)脑梗死组(n=116) 6.78±1.63 1.50±0.86 4.16±0.98 5.60±4.32脑出血组(n=69) 6.69±2.21 1.71±1.01 4.69±1.23 9.01±7.02 t值 0.317 1.504 3.229 4.092 P值 0.752 0.134 0.002 0.001

2.3 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房颤、肝癌、TC升高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和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疾病,危及颅内微小动脉的卒中(缺血性),再梗死的发生风险大。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不同学者[4-5]认为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是小动脉病变,再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损伤内膜,导致动脉壁沉积大量脂质,从而形成斑块。在众多的危险因素中,血脂异常危害较大,使患者的颈动脉发生病变,血管内膜加厚,可以反映出颈动脉粥样情况的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有研究[6]表明,腔隙性脑梗死后,受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如心房纤颤、肝癌等,容易发生急性脑出血或急性脑梗死,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在本次调查中,共收集2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既往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16例。在116例患者中,高血压74例,房颤15例,多发性脑梗死106例,肝癌8例。同时,还收集了14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既往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9例,其中高血压47例,多发性脑梗死55例,无房颤和肝癌患者。说明:多发性脑梗死会增加继发性脑血管的发病风险,高血压是独立的危险因素。对于脑梗死患者而言,特别是梗死面积较大的患者,房颤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故有学者认为房颤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但在文章调查中,房颤并不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急性脑出血的因素。癌症通过对凝血因子的激活,凝血状态的改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诱发脑梗死[7]。得出结论:相较于正常人,肝癌患者脑梗死的发病率较高。

表1(续)

3.2 危险因素分析

脑小血管疾病是由小动脉、小静脉等病变引起的综合征,影像学表现是脑微出血、腔隙性脑梗死等,其中后者是一种神经功能损伤较轻的脑卒中。现阶段,认为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和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导致微小血管、小血管壁脂质透明,造成管腔闭塞相关[8]。这里的脑微出血,是一种有出血倾向的疾病,由微小血管病变所致,病理机制:伴有高血压疾病,使脑淀粉样变或微血管发生病变。其中,脑淀粉样变的发生,与淀粉样物质沉积于小动脉、软脑膜有关,发病特点是:年龄越大,病发率越高。一般来讲,<55岁的人群,极少发生该疾病。9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达50%。可见,年龄是脑微出血的独立因素。而高血压疾病,则是另外一个危险因素。高血压、年龄这两者的相互作用,在脑微血管的发病、进展中具有显著的作用[9]。

有研究[10]表明,小血管病变的越厉害,腔隙性脑梗死的数量越多,脑微出血的发生风险就越高。伴随着脑微出血的不断进展,将增加脑卒中再发的风险。认为脑微出血是导致脑梗死在早期复发的主要因素。同时,脑微出血也会诱发颅内出血。相较于其他的脑出血,脑淀粉样有关的脑出血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大概为7倍。更有研究[11]提出,脑微出血的病理基础,不管是脑淀粉样变,还是高血压疾病,或者是两者进行结合,最终都有可能演变为脑出血或脑梗死。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腔隙性脑梗死后诱发的急性脑出血、急性脑梗死,潜在通路相同。在本次调查中,两组患者在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饮酒上的发生率及HbAlc、T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房颤、肝癌、多发性脑梗死发生率,和TC水平、NIHSS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有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都会诱发急性脑梗死和急性脑出血,而且两者的病理基础相同[12]。

从危险因素上看,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的二级预防,也有紧密的关系。因此对于伴有多发性脑梗死、肝癌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主张给予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处理,而伴有房颤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则采用抗凝药物处理。其中,抗血小板凝聚药物具有预防血栓形成,防止脑梗死复发的作用。但是,此类药物也有一定的缺陷,如诱发脑出血。有研究曾对9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调研,结果发现:伴随着脑微出血发生几率的增加,脑出血的发病率、死亡率也随之增加,当脑微血管的数量在5个或以上时,脑出血所带来的风险,将高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产生的效果。研究证实[13],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老年人,是脑微血管的主要且独立的危险因素。在脑微血管中,SWI是比较敏感的序列,对于伴有多发性脑梗死、高血压疾病的老年患者进行这一检查,有助于检测出脑微血管的具体情况,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应注意,当脑微血管的数量超过5个时,可以停止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14-15]。

ROC曲线分析法,是临床上公认的对诊断信息质量进行衡量的一种方法。本次调查,借助ROC曲线对腔隙性脑梗死后发生急性脑梗死、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总胆固醇水平,基于ROC曲线找寻最佳的临界点,从结果上看:和脑梗死组相比,脑出血组患者的总胆固醇水平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腔隙性脑梗死后发生的急性脑出血,和总胆固醇息息相关,临界点为4.825 mmol/L。此外,也有学者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手术后相关疾病的发生进行探讨[16-17],发现:手术前腔隙性脑梗死的数量越多,术后发现严重脑梗死的风险越高;若术前就已经有卒中病史,术后更容易诱发脑梗死;患者年龄越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越大,特别是85岁以上的人群。现阶段,临床对于合并卒中患者的治疗,尤其是手术治疗的时机,存在很大的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在卒中病发3个月内进行手术,术后再次卒中的风险达68倍[18-19]。也有的学者[20-21]认为,既往有卒中病史者,建议在首次手术后9个月,再进行第二次手术。针对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可以采用推迟手术,术中维持血压水平、抗栓等措施进行防范,从而减少再次卒中的风险。

综上,伴有房颤、肝癌、多发性脑梗死的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较高;临床诊断急性脑出血时,可将总胆固醇水平作为辅助指标,为各类脑血管疾病后期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借鉴内容。

猜你喜欢
房颤脑出血肝癌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预防房颤有九“招”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