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数学,从回归本真到关注本质

2022-12-07 05:56许昌市襄城县文昌小学刘忠伟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本质过程数学

■许昌市襄城县文昌小学 刘忠伟

刘忠伟,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专家,中原名师、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原英才计划)领军人才,中原教学名师、河南省首届数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河南省首批基础教育专家。

近年来,在日常教学或外出听课中,总能见到“繁”字当头、热衷“标新立异”的数学课堂,对简单问题过度解读,教学内容呈现复杂,教学环节烦琐浮华,教学形式华丽喧闹……同时,也不乏过于“朴素”的数学课,形神两乏,缺思考、无新意,看不见授课的精彩,品不出数学的“味道”,感得到学生的无奈。

由此想来,打造质朴课堂,则可以远离“花拳绣腿”与“平淡如水”,在“繁”与“简”之间找到平衡。“质”,指关注数学的本质属性,呈现每一节学习内容的根本特性,在本色、本真中关注本质。“朴”,指不过度修饰,洗去课堂华丽与浮躁,告别空洞与无物,在朴素、朴实中呈现深度与内涵。

我们要追求本质和朴素,课堂简约、朴实、不矫饰;建构核心问题为主线的课堂,指明课堂设计、实施的方向。以儿童的方式学数学,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在质朴数学的教学追求中,回归数学本真,关注数学本质。

一、质朴数学追求的课堂境界:朴实、朴素、不矫饰

(一)教学形式朴实,让课堂更加自然

老子推崇“大道至简”。大道理都是简单的,好的数学课也应该追求“大道至简”的教学境界,把复杂变得简约,把浮华变得朴实。

记得观摩过一名特级教师上“9加几”的研讨课,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数学运算课上得极其出彩。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记录、倾听、交流中,自己说、相互说的表达能力都很出色,思维极其活跃,课堂充满了思辨的味道,“数学味”十足。从头至尾,学生在积极思考、认真聆听,学生高阶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而有些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追求热闹,花了很大心思,课上得也累,各种切换和展示令人目不暇接,但恰恰忘了最重要的:我们是在为学生上课!因此,回归教育本真,教师的思维要缜密,行为要简洁,这样,课的推进思路才会清晰。

质朴数学,提倡教学形式朴实,课堂上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评价方式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介的使用,都要体现“朴实”的特点,不刻意雕琢,不过度粉饰,实实在在、简简单单,直击课堂的本质。简洁、开放的课堂,犹如“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在清新脱俗之中,带给学生更多课堂的享受。这样的“朴实”课堂,看似朴实,内涵很丰厚,看似形式简单,实则自然丰盈。

(二)教学素材简朴,让内容贴近学生

教师要善于用智慧创造“简单”,以学取材,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融会贯通;要基于内容的本质,选取有价值的素材,具有教材再加工、再改造的能力。

纵向上,能够在教材前后联系、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素材,建构起结构化的联系,整体单元备课中呈现教师个性的理解和思考。

横向上,能够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系统研读,打破不同版本教材布局,在教学方式、教师风格、学生学习风格融合的基础上,对教材合理删减、动态调整、适当优化素材。

纵横之中,精选素材,重构整合,让学的素材更简朴,不用过多的材料修饰,没有苦心设计的“噱头”,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角度选择,改以往更多关注“教”的研究,变为“学”的研究,精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素材,基于学习的视角让教学素材生命化、个性化。

(三)教学活动详实,让目标高度达成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会依据教学内容,制定学习目标,每个目标都有与之对应的教学环节及活动,并且明确该目标的学习结果,依据目标,让活动详实。否则,模糊不清的目标、花里胡哨的活动,只会阻碍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很难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一位教师执教《5的乘法口诀》,在巩固练习时,他设计了一个闯关游戏,一共10道题,每答对1题闯过一关。他挑选2名学生在希沃白板上操作,规定时间内答对题目多的获胜。台上学生小心翼翼,台下学生沸沸扬扬。比赛结束后,很多没有机会上台的学生显然还游离于课堂之外——看似热闹的课堂,实则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肤浅,也难让所有的学生真实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小手高举如林的表象,掩盖了对目标的整体思考,让课堂为活动而活动;没有关注目标的高度达成,失去了活动的有效性。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关注数学本身,让学生围绕目标,经历有意思、有意义而非形式化的操作活动。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要着眼于目标的高度达成,使学生明白数学的道理,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质朴数学构建本质问题为主线的课堂,明确设计和实施的方向

质朴数学倡导以本质问题为主线,找出最本质的问题或问题串,形成基于本质问题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思路。

(一)理解本质问题,形成教学主线

本质问题,是教学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它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是被反复提及的,是适合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素养的问题。从其内部特征看,它有深度、有内涵、有关联;从其外显特征来看,是有层次、有坡度、有挑战的问题。

基于本质问题,我们在课堂设计和实施中通过一个问题或者问题串,把教材解读的关注点、教师教学的着眼点、学生学习的关键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本质问题指引下,梳理教学主线,设计教学过程,构建基于本质问题的教学路线图。

(二)基于本质问题,设计学习过程

对于课堂来说,我们要分析基于内容的本质问题,经历从研究“点”入手,分析出清晰的一条“线”,完成对整个“面”的认识过程。

1.深度解析与解读,找准本质问题

要学会对每节课深思考,深分析,凝练本质问题,梳理本质问题,解决本质问题。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尝试:第一,解读课标找依据,确立本质问题的寻找方向。第二,教材研究找方法,找寻本质问题的解决路径。第三,学情分析找切入点,明晰本质问题的实施方式。第四,教学分析找本质,关注本质问题的解决过程。

2.理清学习过程,突破本质问题

通过本质问题,以点带面,理清学习过程,学会数学的思考、数学的观察、数学的理解,形成较为丰富的数学体验,从而构建学生的“学习网络图”。

学习过程中,围绕本质问题,教师要策划课堂上巡视学生情况的行走路线,有意识地采集样本,对各种信息有一定的敏感,贴近学情,做好回应反馈。要在学生的体会和感悟中,明白过程,加强理解,理清过程。

3.结构化的学习,串联本质问题

结构化的学习,不仅横向沟通知识联系,而且纵向疏通知识间的关联,比如“数的认识”,整数的认识中本质问题“计数单位”贯穿教学的始终,数的认识、数的组成、数的运算、数的读写都离不开计数单位。在分数和小数学习过程中,关键的本质问题还是认识计数单位。从计数单位越来越大,到计数单位越来越小,数系在扩展中,沟通计数单位的联系,建构起结构化教学的思路,帮助学生实现方法的迁移。

以小学教材中的数运算教学为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运算教学的核心问题。在教学《百以内加减法》时,笔者设置以下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是算理探究,出示“36+27”,启发学生用横式、位置图和竖式三种形式记录思考过程,在沟通三者内在联系的过程中探究算理。第二环节是法则归纳,思考同类题目,在运用和巩固算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归纳提炼运算法则。第三环节是渗透凑整简算,出示“49+26”,过程中点拨怎样用凑整的方法计算。第四环节是算法选择,计算“55+36”“69+24”“77+20”,提醒学生根据数的特点判断选择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在笔算加法的教学中,学生学会了笔算过程的方法结构和教学过程结构,这样学生就能运用结构化内容主动学习笔算减法、乘法和除法,类结构化的教学中落实了数运算教学的育人价值。

三、以儿童的方式学习,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

(一)营造儿童学习场,让数学理解真正发生

教学内容不同、形式不同,不同的学生在共性之中,会有个性的差异。质朴数学不追求师生表面活动的热闹,以儿童的方式学习,站在孩子的视角,理解数学,理解本质,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理解真正发生。

关注学生的学习生命状态,用朴实的方式,聆听童言、尊重童语、体会童智、解读童心,体会童趣,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基于理解,呈现最真实的思维和想法,“亲身”经历探索、挑战的学习过程,提升学习兴趣,形成数学经验,养成探索意识,培养数学素养。

(二)从数学现实出发,走向儿童的数学思维

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出发,不仅要关注表层知识的需要,更要关注深层呈现的数学情感、数学思维、数学语言、数学思考,在“前”与“后”之间、“深”与“浅”之间、“虚”和“实”之中,实现儿童学习由浅层静态到深层动态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让学习有质量地发生。

1.在“前”与“后”的勾连中,构建动态联系

“前理解”,是学生鲜活的数学经验和数学现实;“后学习”中将原有认知和新知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知识的冲突中激活了学生的思考。教师要发挥“前理解”积极的作用,尊重儿童认知起点,“前”和“后”的勾连中,建构联系,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激活数学经验和生活经验,把静态的知识变成动态的关联。

2.在“浅”与“深”的对比中,丰富数学内涵

数学学习不仅要看到表面的冰山一角,看得见浅表层的本位知识,又要看得见深层次的逻辑、思想、价值、作用等内容。

由“浅”到“深”,是从不同的维度、多角度来完善和丰富数学,将数学本质内涵得到更好地呈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还要体验数学活动,内化数学思想方法。由“浅”入“深”,和以前学过的知识建构联系。

3.在“虚”与“实”的联想中,形成认知结构

“虚”与“实”如同看得见的明河和看不见的暗流,数学学习,要看得到显性的知识,也要看得到隐性的知识。“虚”与“实”之间,需要挖掘知识、需要渗透思想,更需要从整体上打通内外的联系,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明暗结合中,触及概念教学的本质以及学习过程的本质。

在学习《认识圆柱》时,教师一般都是借助圆柱实物教具,先让学生认识底面、侧面和高,由“实”到“虚”。然后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从一个长方形和圆柱“围起来、转起来”两个维度上建构联系出发。从两个维度进行思维的发散,聚焦点一方面从“围”入手,研究圆柱的特征;另一方面由长、宽、对称轴旋转得到圆柱入手。从看得见半直观的圆柱到头脑中构建圆柱,对照学生在有实物教具中的学习,“实”的过程,关注了直观,培养了几何直观;“虚”的过程,培育了空间观念,“虚”“实”之间,建构起学习的认知结构,学生对圆柱各部分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更到位。“虚”“实”联想,在感性到理性的联系中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总之,质朴数学传达的是课堂的美好,是课堂教学的一种价值追求,是在关注学科本质中进行的教学理论构建和实践尝试。这样的实践和尝试,从教师、教材、学生的维度,从内涵、形式、效果的角度,从数学学习的抽象性、逻辑严谨性和儿童数学学习具体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过程,进行必要的教学审视和理性思考。这有助于实现教师有思想的教与学生有质量的学,让数学学习实现从本真到本质的回归,让课堂拥有成长的力量。

猜你喜欢
本质过程数学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