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建立“恰到好处”的连接感

2022-12-07 06:05沈丽新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工具箱同理规则

■沈丽新

师生关系是双向的,教师从自己的角度审视与每一个学生的关系,总会觉得自己是爱学生的。但是“爱”并不意味着就能自然而然产生“理解”,也并不意味着就能敏锐地捕捉到对方的需求、且具备了给予良好回应的能力。大多数的学生从小就被告知“老师都是为我们好的”,但是教师的表达方式与学生的心理期待如果相差太大,他们未必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师生之间的连接感一不小心就可能滑向两个极端:一端是教师对学生的控制欲太强,师生之间过于紧密,学生在教师面前会有被压迫感;一端是教师的边界意识不强,师生之间又显得过于随意,学生对教师缺乏敬畏感。教师要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调整自己的定位与行动,与学生建立适当的连接感——学生对教师不恐惧,师生关系不疏离,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有边界。

那么,如何建立这样的连接感呢?

一、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应该是立体的。“认识”一个学生当然容易,但“了解”其实是很难的。教师只有对学生有更真切的了解,师生之间才能真正建立连接感。

1.理性地审视学生的行为

教师在发现学生有错误行为的时候,要理性地去审视缘由,准确地判断原因,从而真正去帮助学生。

不久,A爸爸主动带孩子去选购春游饮食,并给了孩子50元春游零花钱。春游回家后,孩子主动把用剩的钱还给了爸爸。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定义孩子是诓骗父母的钱,立刻联合家长去批评孩子,那么,师生之间原有的连接必然会遭到破坏——这个“主动返回余钱”的行为未必会发生。

2.智慧地看待学生的表达

学生因为年幼,表达方式有时候会让人觉得突兀甚至无礼。教师要饱含善意地去看待学生的表达,并给出回应,建立师生之间的连接。

一次四年级学期初的作业课上,我带学生看完了英语绘本《Getting ready》后,布置学生完成一项作业:你为新学期做了哪些准备?请写一写、画一画。结果,男生Z两次问我:“老师,你会完成这个作业吗?”这样的追问听起来有些无礼。我认真问他:“你是想要让我体验一下学生的感觉、跟大家一起做作业呢,还是想要了解我作为教师为新学期做好了哪些准备?”他结结巴巴地回答:“第二种。”

于是,我用周末时间完成了这项作业——用课件的形式。当我在课堂上向所有学生展示我的“作业”的时候,我也就与所有学生建立了一次有意义的连接。而对于男生Z而言,则更是与教师建立了另外一种独特的连接。

二、改变处理冲突的方式

教师经常会遇到各种让自己产生挫败感的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人,作为一个有专业教育背景的教师,自然不该跟一个孩子“置气”,因为一旦产生冲突,师生连接就会遭遇重创。

1.准确地识别学生的感受

一年级新生报到时,学校让孩子们用半天时间适应新的环境。男生B在短短几个小时内的行为就非常“冒尖”,几次拒不遵守规则。我试图跟他讲规则的意义,他每次都是理直气壮地用“因为……”“但是……”来答复我,坚决不配合。我的确有些郁闷,担心第二天正式开学后对他的管理会继续失效,也担心别的孩子会效仿。

对于所怀胎儿个头大的产妇,由于子宫增大压迫下肢静脉,容易引起痔疮,所以还应多吃水果蔬菜。总体说来,产妇的饮食宜清淡可口,易于消化吸收,且富有营养及足够的热量和水分。

在中午放学的时候,我见到B的母亲。我刚描述了上述现象,他母亲就直接判断他“又不乖了”,并说“幼儿园老师也一直说他不乖的”。当时因为B在场,我温和地解读:“他不是不乖,只是在新的环境里遇到了不喜欢的规则,然后不知道怎么办。”这个解读大概能让B感觉到自己是被接纳的,这是师生有效连接的开始。

在报名之后的那个双休日,他的父母按照我的建议带他反复操练“遇到不喜欢的规则怎么办”。开学以后,B对教师提出的规则虽然还有质疑,但也能看到他在努力地克服自己的抗拒心理。

2.直接地表达教师的情绪

教师是保证教学正常进行的规则制定者,师生刚接触时,教师要严守各种规则的边界,防止学生的各种“突破”。只有这样,规则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2020年秋季,因为同事休产假,我中途接替她在4班的英语教学,师生之间一开始不够熟悉。餐后的午休时间,我要求小朋友“安静地做自己的事”。在我带了一年的5班、6班,孩子们会很习惯——或者休息、或者看书、或者写作业、或者画画。4班的小朋友还不熟悉这个规则的边界,总是想试探。

有一次,徐同学未经允许离开了座位,去储藏柜拿美术工具箱。这个过程中,开柜子、拿箱子、关柜子、把箱子放在自己桌子上……各种噼里啪啦的声音,使其他小朋友都转过去看他。我轻轻走过去,温和地说:“你违反了这个时间的规则,工具箱我要收走了。”徐同学当然不依,课上、课下追着我要工具箱,甚至急道:“你收走了美术工具箱,我怎么对妈妈交代啊?”

我顺势说:“你不遵守课堂规则,让我怎么向校长交代啊?”

这么直接地表达教师的情绪,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非常有效。这让他明确了有些边界真的不能突破。师生之间的冲突因此而减少,师生连接因此得以保持。

三、增强对学生的同理心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情绪发展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在自信的孩子眼里的小事,可能就是脆弱孩子眼里的大事。在学生充满了悲情的时候,教师需要带着同理心去倾听,甚至去调整自己的行为,降低学生的防御性。

1.分享自身案例,表达同理心

一年级班上有个男孩M的自尊心特别强。一旦在学习或者活动中有失误,边上任何一个小朋友不经意的微笑,他都视作对自己的嘲笑,然后痛哭,且没完没了。

多次劝慰无效后,我改变策略,在晨会课上与全班小朋友分享——我最近一直在办公室闹笑话。一次是冷老师在整理花瓶里的百合花,我凑过去说:“这花真漂亮!像真的一样!”那其实就是新鲜的百合花。还有一次,我倒掉新热水壶里的剩水时,居然掉出来一包干燥剂。换句话说,我喝了一整天泡着干燥剂的水。同事们说我是办公室贡献笑话最多的人。

然后我问大家:“你们猜别人在笑话我的时候,我会怎么样?”

“你很生气。”“你很难过。”“你差点哭了。”……

我笑着说:“没有啊!我也觉得太好笑了!现在想起来还是想笑!”孩子们忍不住跟着大笑。

我帮学生强化“老师也会闹笑话”的事实,对他们表达同理心:每个人都会闹笑话,这很正常。而我分享的“被别人笑话是可以不受伤、不生气的”的真实心路,也有助于建立我与男生M之间特殊的连接。

2.修改奖励规则,保持同理心

二年级,我开始要求孩子们默写单词。为了激发孩子们重视英语单词的默写,我宣布了规则:整个学期8次单元默写全对的同学,可以获得“单词大王”奖。

谁知不久,确认自己默错了一个单词的男生W放声大哭。他的抗挫能力很弱的事实背后,其实也是一个孩子满满的上进心。这催生了我的反省:“一学期全对才能获奖”的规则与保护孩子的上进心,哪个更重要?如果一个孩子错了一个单词就再也无望期末的奖,会不会导致他从此不在意默写成绩呢?是不是可以在规则上多留出一点的空间呢?

于是,我及时调整规则:“如果一学期单词默写全对,期末可以获得‘单词大王’特等奖。如果错一个、两个、三个,则可以获得‘单词大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所以,小朋友们如果全对,要保持哦!如果现在错一个,也别气馁,只要你接下来不出错,也会获得奖状和奖品。”

男生W期末的时候获得了“单词大王”一等奖。因为他的痛哭令我调整的规则,让每个班的获奖人数都有近30个。我得多买奖状、多定制奖品、多写奖状上的名字……但这也让更多孩子保持了对英语学习过程的重视。而教师与那些学习能力略弱但渴望上进的孩子之间,也建立了一种更体贴的连接。

如何保持师生之间的连接感,是教师一直要研究的功课。儿童不是机械的知识接收器,而是需要教师陪伴成长的生命个体。教师要对儿童有足够的认识与了解,要努力减少师生冲突、增强同理心,以支持他们更好成长。

即便发生了师生冲突,教师也应该保持同理心的产生和表达。教师充满善意的语言表达和有效的行动调整,会让彼此的连接充满温暖。

猜你喜欢
工具箱同理规则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善良的战争:在支离破碎的世界中建立同理心
老来更明同理心
会“叫”的工具箱和工具
避免同理心耗竭
让规则不规则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机械加工机床工具箱的优化设计
滑落还是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