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试行第三版)

2022-12-07 22:57马战平白丽君雷根平阴智敏魏耕树刘素香弓显凤杨璞叶李天浩张金虎刘乾生谢晓丽张敏涛王惠琴司东波呼延东陈书存0李红阁柳慧明王志梅指导曹利平
陕西中医 2022年5期
关键词:主症方药中医医院

马战平,白丽君,雷根平,阴智敏,魏耕树,李 猛,刘素香,弓显凤,杨璞叶,李天浩,张金虎,刘乾生,谢晓丽,张敏涛,王惠琴,司东波,呼延东,陈书存0,唐 甦,王 昱,李红阁,庞 莉,柳慧明,王志梅,指导:杨 震,曹利平

(1.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3;2.西安市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710021;3.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4.西安市胸科医院,陕西 西安 710100;5.陕西省传染病医院,陕西 西安 710068;6.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7.西安市儿童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3;8.宝鸡市中医医院,陕西 宝鸡 721000;9.延安市中医医院,陕西 延安 716000;10.商洛市中医医院,陕西 商洛 726000;11.安康市中医医院,陕西 安康 725000;12.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6;13.渭南市中医医院,陕西 渭南 714000;14.汉中市中医医院,陕西 汉中 723000;15.榆林市中医医院,陕西 榆林 719000)

本中医诊疗方案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修订版)》[国卫办医函(2021)191号][1],按照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要求,基于《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试行第一版)》《陕西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治疗方案(试行第二版)》[2]的临床验证结果,反复征询国医大师杨震,全国名中医刘华为、米烈汉、曹利平,陕西省名中医高洁等专家意见,并经多次电话咨询我省西安、咸阳、延安、安康、宝鸡、铜川、商洛、渭南、榆林等地市级中医医院部分基层医生,经会议讨论,制定本方案。本方案主要阐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治疗,可供中医学或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医师及参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工作的其他医务工作者参考使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为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3]、家族聚集性[4],目前已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病位在肺,基本病机特点为“湿、热、浊、毒”。病期可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诊疗指南,结合我省地域气候特征及病症特点,制定本方案。各地可根据患者病情、体质等情况,参照下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本方案不可用于预防)。此方案经“陕西省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省级中医药救治专家组”修订,2021年10月19日完成。

1 医学观察期

临床表现:乏力伴胃肠不适,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软胶囊、丸、滴丸、水、口服液)。 乏力伴发热,推荐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四季抗病毒合剂(胶囊、颗粒)、热炎宁合剂(颗粒)。

2 临床治疗期(确诊病例)

2.1 清肺排毒汤

2.1.1 适用范围:结合多地医生临床观察,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

2.1.2 基础方剂:麻黄9 g、炙甘草6 g、杏仁9 g、生石膏15~30 g(先煎)、桂枝9 g、泽泻9 g、猪苓9 g、白术9 g、茯苓15 g、柴胡16 g、黄芩6 g、姜半夏9 g、生姜9 g、紫菀9 g、款冬花9 g、射干9 g、细辛6 g、山药12 g、枳实6 g、陈皮6 g、藿香9 g。

2.1.3 服法:传统中药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饭后40 min),温服,3剂为1个疗程。

若有条件,每次服完药可加服大米汤半碗,舌干津液亏虚者可多服至1碗(注:若患者不发热则生石膏的用量要小,发热或壮热可加大生石膏用量)。若症状好转而未痊愈则服用第2个疗程,若患者有特殊情况或其他基础病,第2疗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处方,症状消失则停药。

2.1.4 处方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20)22号]。

2.2 轻 型

2.2.1 暑湿袭表,疫毒伤肺

2.2.1.1 主症:发热,乏力,身体困重,嗅觉、味觉减退,微咳,纳呆脘痞,大便黏腻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腻,脉濡或滑。

2.2.1.2 治法:清暑化湿,宣肺透热。

2.2.1.3 推荐处方:藿香正气散化裁。

2.2.1.4 基本方药:藿香15 g(后下)、紫苏叶6 g、麸炒白术15 g、茯苓15 g、陈皮10 g、姜半夏10 g、厚朴10 g、芦根30 g、荷叶10 g、桔梗10 g、滑石18 g(包煎)、生甘草6 g。

2.2.1.5 加减:便溏者加炒扁豆30 g、炒薏米30 g;脘痞腹胀较重者加莱菔子15 g;发热较重者加柴胡16 g、黄芩10 g。

2.2.1.6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2.2.1.7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藿香正气胶囊(软胶囊、丸、滴丸、水、口服液)、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等。

2.2.2 湿热蕴肺

2.2.2.1 主症:发热困倦,胸闷腹胀,肢酸,咽痛,口渴,汗出不畅,小便短赤;舌淡红,苔薄白腻或薄黄,脉滑数或濡。

2.2.2.2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化浊。

2.2.2.3 推荐处方:甘露消毒丹化裁。

2.2.2.4 基本方药:藿香15 g(后下)、黄芩10 g、射干10 g、九节菖蒲15 g(后下)、浙贝母15g、白豆蔻10 g(后下)、桔梗15 g、薄荷12 g(后下)、连翘15 g、鱼腥草30 g、芦根30 g、滑石18 g(包煎)、生甘草6 g。

2.2.2.5 加减:便溏加炒扁豆30 g、炒薏米30 g。

2.2.2.6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2.2.2.7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甘露消毒丸、清暑解毒颗粒等。

2.3 普通型

2.3.1 湿毒郁肺

2.3.1.1 主症:发热,咳嗽痰少,或有黄痰,憋闷气促,腹胀,便秘不畅;舌质暗红,舌体胖,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弦滑。

2.3.1.2 治法:宣肺开郁,化湿败毒。

2.3.1.3 推荐处方:宣肺败毒方。

2.3.1.4 基本方药:生麻黄6 g、苦杏仁15 g、生石膏30 g(先煎)、生薏苡仁30 g、茅苍术10 g、广藿香15 g、青蒿草12 g、虎杖20 g、马鞭草30 g、干芦根30 g、葶苈子15 g、化橘红15 g、 生甘草10 g。

2.3.1.5 加减:苔浊腻者加草豆蔻10 g、浮萍15 g。

2.3.1.6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2.3.1.7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宣肺败毒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甘露消毒丸、热炎宁合剂、清暑解毒颗粒等。

2.3.2 风寒袭表,气虚湿滞

2.3.2.1 主症:憎寒壮热,无汗,头项不舒,肢体酸痛,咳嗽有痰,鼻塞声重,胸膈痞闷,身困乏力,纳呆便溏;舌苔白腻,脉浮按之无力。

2.3.2.2 治法: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2.3.2.3 推荐处方:人参败毒散加减。

2.3.2.4 基本方药:羌活10 g、独活10 g、柴胡16 g、前胡10 g、川芎10 g、枳壳10 g、茯苓15 g、桔梗10 g、党参15 g、薄荷12 g(后下)、生姜10 g、粳米30 g、甘草6 g。

2.3.2.5 加减:头项强痛者加葛根10 g。

2.3.2.6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2.3.2.7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热炎宁合剂、四季抗病毒合剂等。

2.4 重 型

2.4.1 疫毒闭肺

2.4.1.1 主症:发热面红,咳嗽,痰黄黏少,或痰中带血,喘憋气促,疲乏倦怠,口干苦黏,恶心不食,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4.1.2 治法:清凉宣泄,化湿败毒。

2.4.1.3 推荐处方:化湿败毒方。

2.4.1.4 基本方药:生麻黄6 g、杏仁9 g、生石膏15 g(先煎)、甘草3 g、藿香10 g(后下)、厚朴10 g、苍术15 g、草果10 g、法半夏9 g、茯苓15 g、生大黄5 g(后下)、生黄芪10 g、葶苈子10 g、赤芍10 g。

2.4.1.5 加减:持续高热者加羚羊角粉0.6 g(分冲),安宫牛黄丸1丸;腹胀便秘者加枳实10 g、厚朴15 g、芒硝6 g(冲服);喘促加重伴有汗出乏力者加西洋参10 g、麦冬30 g、五味子6 g。

2.4.1.6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 h口服1次,每次200 ml。

2.4.1.7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化湿败毒颗粒、安宫牛黄丸、热炎宁合剂、四季抗病毒合剂等,也可鼻饲或结肠滴注。

2.4.1.8 中药注射液:可选用血必净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

2.4.2 热毒壅肺

2.4.2.1 主症:高热不退,咳嗽明显,少痰或无痰,喘促短气,头身痛,或伴心悸,躁扰不安;舌质红,苔薄黄或腻,脉弦数。

2.4.2.2 治法:清热宣肺,通腑泄热。

2.4.2.3 推荐处方:麻杏石甘汤合宣白承气汤加减。

2.4.2.4 基本方药:生石膏45 g(先煎)、杏仁9 g、生大黄6 g(后下)、全瓜蒌30 g、麻黄6 g、知母10 g、黄芩10 g、芦根30 g、生甘草6 g。

2.4.2.5 加减:持续高热者可加羚羊角粉0.6 g(分冲),安宫牛黄丸1丸或联用升降散;腹胀便秘者加枳实10 g、厚朴15 g、芒硝6 g(冲服);喘促加重伴有汗出乏力者加西洋参10 g、麦冬30 g、五味子6 g。

2.4.2.6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 h口服1次,每次200 ml。也可鼻饲或结肠滴注。

2.4.2.7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安宫牛黄丸、热炎宁合剂、四季抗病毒合剂等。

2.4.2.8 中药注射液:可选用血必净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

2.4.3 气营两燔

2.4.3.1 主症:大热烦渴,喘憋气促,谵语神昏,视物错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或四肢抽搐;舌绛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数,或浮大而数。

2.4.3.2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透热。

2.4.3.3 推荐处方:清营汤化裁。

2.4.3.4 基本方药:生石膏30~60 g(先煎)、知母30 g、生地30~60 g、 水牛角30 g(先煎)、赤芍30 g、玄参30 g、连翘15 g、丹皮15 g、黄连6 g、竹叶12 g、葶苈子15 g、生甘草6 g。

2.4.3.5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 h口服1次,每次200 ml。也可鼻饲或结肠滴注。

2.4.3.6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

2.4.3.7 中药注射液:可选用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功效相近的药物根据个体情况可选1种,也可根据症状使用两种。中药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联合使用。

2.5 危重型

2.5.1 内闭外脱

2.5.1.1 主症:呼吸浅促,神昏,烦躁,口唇紫暗,胸腹灼热,汗出肢冷,尿少;舌红绛或暗淡,脉浮大无根。

2.5.1.2 治法:益气固脱,清热解毒。

2.5.1.3 推荐处方:参附汤化裁。

2.5.1.4 基本方药:生晒参15 g(先煎另炖)、制附片10 g(先煎)、天冬15 g、麦冬30 g、金银花30 g、生大黄8 g(后下)、水牛角30 g(先煎) 、山萸肉15 g、五味子15 g、芦根30 g、生甘草6 g。

2.5.1.5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 h口服1次,每次200 ml。也可鼻饲或结肠滴注。

2.5.1.6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苏合香丸、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

2.5.1.7 中药注射液:可选用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功效相近的药物根据个体情况可选择1种,也可根据临床症状联合使用两种。中药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联合使用。

2.6 恢复期

2.6.1 余热未清

2.6.1.1 主症:身热多汗,或有微渴,心胸烦热,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气短神疲;舌红少苔,脉虚数。

2.6.1.2 治法: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2.6.1.3 推荐处方:竹叶石膏汤化裁。

2.6.1.4 基本方药:竹叶10 g、生石膏30 g(先煎)、姜半夏10 g、麦冬15 g、粳米30 g、太子参10 g、生甘草6 g。

2.6.1.5 加减:低热、口渴或干咳,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加青蒿15 g、炙鳖甲30 g(先煎)。

2.6.1.6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 h口服1次,每次200 ml。

2.6.1.7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生脉冲剂、生脉口服液、参麦饮等。

2.6.1.8 中药注射液:可选用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

2.6.2 肺脾气虚

2.6.2.1 主症:气短,倦怠乏力,纳差呕恶,痞满,大便无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腻。

2.6.2.2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和胃。

2.6.2.3 推荐处方:香砂六君子汤化裁。

2.6.2.4 基本方药:法半夏9 g、陈皮10 g、党参15 g、炙黄芪30 g、 炒白术10 g、茯苓15 g、藿香10 g(后下)、砂仁6 g (后下)、甘草6 g。

2.6.2.5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 h口服1次,每次200 ml。

2.6.2.6 加减:腹泻便溏者加炒山药30 g、炒扁豆30 g。

2.6.2.7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参苓白术散(丸、颗粒)、香砂六君丸、薯蓣丸等。

2.6.2.8 中药注射液:可选用参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

2.6.3 气阴两虚

2.6.3.1 主症:神倦乏力,气短,咳嗽,痰少,纳差;舌暗或淡红,苔薄腻,脉沉细。

2.6.3.2 治法:益气养阴。

2.6.3.3 推荐处方:麦味补中益气汤加减。

2.6.3.4 基本方药:太子参15 g、麦冬30 g、五味子6 g、生黄芪15 g、炒白术10 g、陈皮6 g、当归10 g、北沙参15 g、杏仁10 g、炙枇杷叶15 g、炙百合30 g、炙甘草6 g。

2.6.3.5 加减:低热、口渴或干咳,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选用青蒿鳖甲汤加减。

2.6.3.6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必要时可日服2剂,每6 h口服1次,每次200 ml。

2.6.3.7 常用中成药:可选用生脉散冲剂、生脉口服液、参麦饮等。

2.6.3.8 中药注射液:可选用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

猜你喜欢
主症方药中医医院
前进中的广汉市中医医院
重庆市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评估
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寻常型银屑病主症量表反应度测评研究
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 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不寐常见方证与药证辑要
中医分型辨治脂肪肝
治幽螺,中医分三型
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基于智能算法的中医治疗糖尿病数据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