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域下壮族山歌的现代社会价值阐析

2022-12-07 12:39
文山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山歌壮族群众

唐 俊

(云南民族大学 社会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4)

壮族主要分布在祖国南疆,集中在桂、滇、粤、黔等区域。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广西壮族人口1572.19万人,占全区人口的31.36%;云南壮族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7.74%。从壮族分布的区域分析,可划分为东至广东连山县,西至云南文山州,北达贵州从江县,构成的背靠云贵高原,东接华南,南接中南半岛的地理环形区域;从文化多样性阐释,该区域位于“岭南走廊”的最西段,形成了多元文化汇合的聚集区。壮族自古有善歌、爱歌的习俗,壮族山歌文化常有抒发情感、教育后代等意涵,壮族山歌习俗代代相传,富有历史底蕴和丰富内涵的壮族山歌文化,演绎着一代代勤劳善良的壮族人民追求美好、热爱生活的动人故事。

壮族山歌具有历史悠久、题材丰富、曲调优美等特点,并以优美的唱调,多样的句式等特征,深受广大壮族群众喜爱。由于壮语南、北方言的差异,壮族山歌分为“欢”“西”“伦”等多种称呼,以流行于云南文山及广西红水河一带,称作“欢”的壮族山歌为例,有学者提出壮族山歌“欢”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通过对当时的民歌与现代的山歌进行比较,发现了壮族山歌“欢”与春秋时期的民歌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西汉人刘向收录的一首《越人歌》,现代人将其与壮族山歌“欢”作对比,从歌词结构、曲调旋律、押韵节奏等方面分析,《越人歌》都与现代壮族山歌“欢”极其近似。[1]可以说明,壮族山歌“欢”与春秋时期的山歌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密切联系,更进一步说明了壮族山歌文化,在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以广西、云南等地的壮族山歌歌词文本为载体,笔者探索壮族山歌文化中传递出的传统文化精神品质,通过以团结奋进主旋律,以道德教育正能量,以勤劳致富好品质等维度的分析视角,进一步诠释壮族山歌的社会文化功能及其文化价值内涵。在壮族山歌的概念界定上,范西姆在《壮族民歌100首》中,将壮族山歌划为民歌的一类体裁,认为壮族民歌有山歌、小调、风俗歌等。[2]2而从广义上理解,《中国俗文学辞典》对山歌的解释“山歌主要为我国南方对民间歌谣的统称。”[3]本文所指的壮族山歌,采取通常意义上广义的概念界定。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笔者从主旋律的呈现、正能量的传递、好品质的崇尚等方面,以团结奋进、道德规范、勤劳致富三个维度为切入点,探索具有象征意义的壮族山歌文本意涵,力图呈现出具有现代价值特点的壮族山歌价值特性。

一、唱响以团结奋进为主题的主旋律

壮族地区山歌文化充满了团结奋进的正能量,充分展现出壮族群众的内在情怀、情感流露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多层意涵。《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收集、整理和编辑了较早期壮族民间音乐文本,较真实和详实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及以前的壮族优秀民间音乐文化,其中收录的山歌文本内涵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和延伸性。而《壮族民歌100首》作为“壮学丛书”系列,其中收录的民歌大多以原创文本为主,为研究壮族民间音乐提供了很好的基础素材。一定程度上说,无论从不同时期的文本比较,还是从反映地方特色传统的内涵层面分析,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真实性和艺术性。

笔者通过结合现代社会价值内涵进行分析,壮族山歌不仅表现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以山歌文化为载体也为壮族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文化动力。从龙胜县的《日子过得甜》唱词意涵分析,可以发现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山歌形式,表达出各民族团结一心、迎接新气象、展望新未来的面貌,这首山歌的歌词描述“人们笑开颜,苗瑶侗壮汉,得翻身掌权,现今有依靠,建设新家园”。[4]87-88这是一首五言山歌,流传于龙胜和平等壮族聚集区,从歌词内容分析,体现出壮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颂和热爱之情,更难能可贵的是,以通俗易懂的壮族山歌为载体,壮族群众将发自内心的团结互助、齐心协力,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勇气,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壮族群众以通俗易懂的山歌文化,呈现出了团结凝聚奋进的社会主旋律、正能量,展演出集精神、情感、艺术等为一体的民俗文化。

以团结凝聚为主题的壮族山歌,还会以在壮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传说故事为载体,在表现壮族群众内心情感和感受的同时,使壮族山歌的意境内涵更具隐喻效果。从传说中流淌出来的中华优秀文化品质,影响着壮族群众的价值观念,进而形成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动能,以正能量的传统文化为助推,唱响了具有团结奋进效能的主旋律。在东兰县一带广为流传的《盘古子孙好相爱》,将盘古开天地的传说,以神话的隐喻方式融进了壮族山歌,成功的将传说叙事与情感纽带进行了对接,进而转化为团结奋进的正能量,成为联系人们内心情感的动能。在《盘古子孙好相爱》中的歌词大意是“同是壮家好子孙,好像芭蕉一条心,盘古子孙好相爱,远近团结一家亲,盘古子孙好相爱,远近团结一家亲”。[2]250-255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在壮族地区广为流传,通过盘古开天地的传说故事,传递出壮族群众团结一心的价值能量,形成了情感的再塑造和延展,促进了文化正能量的传播。

云南文山州是云贵高原的壮族聚居区,也是壮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富矿区,壮族山歌在文山州的流传、创作和发展,演奏着当地壮族群众的团结友好、美丽善良的动人旋律。以团结友好为题材的壮族山歌作品在壮族乡间家喻户晓,文山州壮乡群众将团结友好、热情好客的意涵,以壮族山歌为载体进行传递和表现。在云南文山州广南县流传的《心与心相连》将团结友善、热情友好充分展现出来,歌词大意是“喜迎远方客,到桃园坝美,老乡伸出手,山村张开臂,大家手牵手,互相肩并肩,情与情相融,心与心相连”。[2]271-275从歌词内涵分析,壮族群众在热忱欢迎远方客人的歌唱中,把内心情感进行了较生动表达,通过较真实、感人的歌词描述,将云贵高原一带壮族的激情、热情,以“手牵手、肩并肩”等活泼形式呈现出来。这样的生动故事在壮族地区还有很多,然而以山歌文化的形式,将群众内心的感受进行了直观呈现,可以说,壮族山歌成为了一种较为优美的民间艺术和情感流露载体。

壮族地区各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早已融进了群众内心,壮族山歌为民族团结进步,地方社会和谐稳定,一定程度也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在罗城县流传的壮族山歌《同唱团结歌》就以较通俗的表达方式,较亲切的语言魅力,充分表现出壮族地区各民族一家亲,壮族热爱和维护着民族团结的行动。歌词大意是“前村地相近,后村水共饮,壮瑶心相向,同唱胜利歌”。[4]116从这首山歌歌词可以看出,壮族和瑶族之间的和谐互动关系,以及共同生产劳作的场景,壮族山歌一定程度起到了维系当地群众团结友爱的作用。这样具有民族团结意义的壮族山歌,在壮族聚居区受到了群众们的喜爱。流传于巴马县一带的山歌《同心同德奔前方》,就有壮瑶一家亲,登台唱山歌的歌词内涵,为我们展示出壮族和瑶族团结奋进的内容,歌词大意有“我们今天到这里唱歌,瑶家登台放声歌唱,放声歌唱,幸福日子,来自祖国富强,来自祖国富强,唱到这里表衷肠”。[4]132-133此首山歌的歌词内容以赞美为主,演唱形式为男女二声部,体现了极具亲切感的效果,具有歌颂美好生活的现实意义。

二、传递以道德规范为主体的正能量

壮族《传扬歌》以歌颂优秀伦理道德,阐释道德规范为主旨,传递出深刻的道德教化、规范引导的意涵。《传扬歌》也称作壮族的伦理道德长诗,是壮族弘扬伦理道德的歌,歌词文本从个人修养、家庭伦理、社会公德等方面进行了分类叙述,可称作是传播和弘扬壮族文化的一部艺术精品,有丰富的研究价值。《传扬歌》将行为规范、道德修养、情感教育等育人要素,通过歌唱的形式进行较为生动的诠释。壮族群众将内在的价值规范、行为引导放到了民俗文化之中,通过以赞扬和披露为主题的歌词文本,诠释出以伦理道德为遵循的价值观念。从个人修养层面进行分析,唱词内容有“迷途想不通,无心再返回,耕种和读书,两条路最美。”[5]186可以看出,壮族群众将读书放到修养的角度进行理解,有效诠释出壮族群众对读书和勤奋的重视程度,而以此作为劝导、规约的教育途径,将当地群众热爱读书、修炼身心的观念呈现出来。同时,以崇尚勤奋、规劝行为的壮族山歌,将较为生动的山歌内涵展演出来,歌词大意是“劝诫年轻人,行为要端正,勤劳无价宝,做贼人憎恨”。[5]119可以看出,以劝导和教化为目的的歌词,具有更加生动、深刻的行为塑造效果,呈现出壮族山歌对行为规范的塑造作用。

通过壮族山歌文化表现出的上进求学、勤奋读书等优良品质,通常以不屈不挠、积极上进等内容为主题,壮族山歌将读书和修养齐同融入到品德教育之中,为下一代起到了良好的品行塑造作用。在云南文山州流传的《一心想读书》描写了一位勤奋上进的女学生求知的情景,这样不畏困难求学的精神,塑造为当地良好品德,歌词大意是“一个小阿妹,无法把书读,自己找出路,上山去干活,山高路又陡,不怕命运苦,勤快意志坚,一心想读书”。[2]280-283可以看出,此首山歌讲述了一曲壮族小女孩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的动人故事,歌词表述出的不仅是小孩对求知的追求,更将意志品质、勤奋勇敢等美德展现的淋漓尽致,所以说,壮族山歌文化展现出了德育价值和育人功能。

在以伦理道德、善良品行等为主题的壮族山歌文化中,壮族《传扬歌》从感恩、道德、规范等诸多方面提供了素材。在《传扬歌》中关于道德的内容有“男儿做好人,力气不乱用,欺压忠厚者,天地不会容”。[5]122-123值得一提的是,此首歌词融入了“忠厚”“天地”等内涵,有效回应了做人忠厚的重要性。在《传扬歌》中劝诫青年人要树立良好品行,大意是“青年听教诲,莫要行不义,恐闪失一处,肉就会粘席”。[5]歌词表达出对青年人劝诫教导的意涵,一定程度体现了长辈爱护青年人,帮助其树立良好道德规范的意涵。

壮族山歌除突出行为规范的教育外,通常还有以孝顺、敬老为主题的家庭伦理的道德引导,将孝敬双亲、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中华“孝”文化呈现的较为生动感人。《中国歌谣集成》的收集整理过程,以抢救、整理云南民间文学为目标,自1983年开始历经12年,在全省26个民族中收集整理了较丰富珍贵的歌谣资料,是一部较有代表性的有关云南歌谣研究的文献。在《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中收录的一首云南文山州砚山壮族歌谣,歌词叙述了母亲怀胎十月的不易,孝子要报答母亲恩情的故事,歌词大意是“十月怀胎在母身,你在腹中长成人,呕心沥血昏沉沉”。[6]1713这首歌词传递了母亲的恩情重如山,孝子报答养育之恩的伦理道德正能量,在壮族《传扬歌》中也有很多类似描述,可以看出,通过壮族山歌传递出了集合家庭教育、社会风气、行为规范为一体的价值能量。

三、崇尚以勤劳致富为主旨的好品质

以勤劳致富为题材的壮族山歌,影响和塑造着壮族群众在奋斗奔小康道路上的积极作为。壮族群众具有崇尚勤劳奋斗、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在勤劳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壮族山歌文化体现出壮乡人民的勤劳、善良、包容等良好品质,以及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美好情怀,生动演绎出壮族人民勤劳智慧奔小康,努力奋斗展新姿的生动故事。在陇安县被称作“欢”的壮族山歌《大家心情愿》,就是一部以山歌的形式,表述过去、现在的生产生活状况的山歌,将壮族群众的奋斗故事进行较好诠释,完美演绎出一曲共同奋斗的故事。该首壮族山歌以勤劳奋斗,致富奔小康为主题,歌词大意是“人人干劲添,为把四化建,大家苦也愿”。[4]143运用了壮语北部方言,以四句式的歌词为主体,通过独唱或合唱的方式,在展现出壮乡人民勤劳致富品质的同时,诠释出壮族人民勤劳致富过程中的人生态度和奋斗故事。在《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中,收录的一首云南师宗县的壮族山歌《“李贵杨”与报春歌》,以拟人的手法描绘了壮族群众春耕时的场景,大意是“催人勤快努力,催人莫误时节……唱得禾苗点头笑,唱得田地清油油。”[6]1716-1717通过山歌传递出加紧耕作的意涵,也描绘了壮乡勤劳播种、生机勃勃的场景。

壮乡人民在脱贫致富的积极追求和奋斗实践中,谱写出一曲曲动人故事,以壮族山歌为载体,转化为激发人心、勤劳奋进的美好品质,更好的诠释出了勤劳勤俭、热爱生活、共同富裕等良好品质。壮族山歌《脱贫致富戴红花》就是一首以脱贫致富为主题的山歌,此首山歌以对生产生活的描述,塑造出较为活泼、生动的致富求上进的劳动奋斗形象,可以说,真正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发挥了追求美好、奋斗致富的社会影响。该首山歌通过同声合唱的形式,不仅将脱贫主题表现的较有特色,还完美呈现出壮乡人民积极奋斗、勤劳上进的心态,歌词大意是“阿哥不比阿妹差,今年收入有增加,有增加,科学种养当先进,当先进,脱贫致富戴红花,戴红花”。[2]该首流传于南宁的壮族山歌,以通俗易懂的七言句式,以歌词尾部重复押韵的形式,以较合理和突出的方式,呈现出壮族山歌文化既通俗又重点突出的特点,将脱贫致富中的正能量,以歌词文本的形式呈现给广大群众。一定程度起到了引导和激励广大壮族群众积极奋斗、勤劳致富的作用,也较好的表现出壮族群众积极奋斗的人生态度和良好品质。

壮乡人民以勤劳致富为题材的山歌,通常还体现在建设家乡、热爱家乡的层面,以劳动美、家乡美、时代美为主题,通过壮族山歌把对家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勤奋劳动的崇尚,以壮族山歌通俗的、优美的、激情的方式呈现出来。不得不说,壮族山歌在抒发情感之外,展现了壮乡群众积极向上的内在品质和奋斗激情。收录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在田东县、平果县一带流传的壮族山歌《我的家乡好》就是这样一部以集中呈现家乡美,劳动美为题材的山歌,不仅是对壮乡美好风貌的描写,更是对激发群众干劲,鼓舞建设热情,赞扬劳动光荣的有效诠释。《我的家乡好》的歌词大意是“右江长又远,辗转南海流,浪涛朝西卷,还留恋家乡……千村万寨人,建设新家乡,心比火还红,幸福度岁月”。[4]734-735可以说明的是,以勤劳奋进建设家乡为题材,在歌颂家乡美好的壮族山歌文化中,为我们展现出群众建设家乡的热情,积极奋斗的激情,热爱家乡的感情。

壮族山歌文化可谓博大精深,相关壮族民间歌谣的研究成果已很丰硕,壮族山歌整体呈现出创作手法多样,情景意涵多元等特点。壮族地区的节庆、婚嫁、造屋、丰收等场合都有唱山歌的习俗,按内容划分,有生产歌、礼俗歌、情歌、祝寿歌、婚姻歌等;按形式区分,有五言、七言,也有俳歌等形式。除了以上三个维度的阐释路径外,还有广泛的山歌创作题材和呈现方式,比如以抒情悲歌为特征的壮族山歌,表达和抒发主人公内心的故事,有学者对壮族长篇悲歌按类别进行比较,从“媳妇悲歌”“寡妇悲歌”“苦工悲歌”等层面辨析其文化价值。[7]该类型的山歌从文学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均表达出较强的研究价值。笔者探索的是从奋进团结、道德规范、勤劳致富等方面阐释,主要呈现以传递正能量为主体的文本内涵,以传递出具有壮族山歌文化精神能量的社会价值内涵。

四、结语

以曲调优美、历史悠久、题材丰富等为主要特征的壮族山歌,通过运用通俗化的壮族山歌演唱方式,呈现出多维度视角下的壮族山歌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以壮族山歌唱词为载体,至少能够表征出三个层面社会文化功能,分别诠释出以团结奋进为主题,以道德教育的为特征,以勤劳致富为追求等壮族山歌的现代社会价值。其中,以团结凝聚为主题,呈现出壮族聚居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场景,发挥出了积极有效的社会团结功能;以道德教育为特征,较通俗的展现出了对群众意志品质、德育教育等方面的引导,塑造出壮族地区推崇的优秀伦理品德;以勤劳致富为追求,展现了壮族群众推崇勤劳,崇尚奋斗的好品质。可以说,壮族山歌不仅是一种集体娱乐的工具,更能通过以集体演唱,通俗表达等特征,将具有团结奋进、德育教育、勤劳致富等深刻内涵表现出来。壮族山歌通过歌圩等活动不仅增添了壮族群众的生活乐趣,还具有塑造人格、团结凝聚的独特效能,充分展现出集通俗与深刻,娱乐与育人于一体的社会文化价值。

猜你喜欢
山歌壮族群众
山歌还要妹起头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山歌
多让群众咧嘴笑
《Cat’s book》
苗山歌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壮族山歌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