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带给幼儿生命教育的多重思考

2022-12-07 12:05李西彩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哲学生命

聂 娇,李西彩

(渭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渭南714099)

儿童哲学和生命教育都是关于“人”的学问。儿童哲学是儿童对自我、他人、自然和社会的真实困惑的思考,是儿童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追问和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建构。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儿童处理好与自我、与他人、与万物的关系,帮助儿童探索和澄清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达成发展儿童思维,形成儿童道德责任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目的,儿童哲学思想强调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平等对话,提出成人应当关注和理解儿童话语,启发儿童对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对话、探究和澄清,重视儿童的自主探索和体验,本质上是“以儿童为本”的最朴素的生命关怀教育。这种以启蒙和关怀为特征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与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相吻合,能够为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提供新的理论分析视角和诸多有益启示,有助于教育者重新审视幼儿生命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促进幼儿生命教育的科学化。正如劳伦斯·斯皮利特(Laurance Splitter)认为,儿童哲学不仅是一种组织的模式,更是一种处理自我、他者、世界关系的教育框架。

一、儿童哲学的内涵及其运用于幼儿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儿童哲学的内涵

儿童哲学是由美国著名哲学家李普曼教授创建的。李普曼教授发现,大学生普遍缺乏思考和探索意识。于是,他决定开设儿童哲学课程,从小学阶段就系统地培养儿童的思维,并取得显著成果。至此,儿童哲学教育开始引起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此外,美国另一位儿童哲学开创者是马修斯,他认为,哲学起源于人类的惊异,儿童生来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充满好奇的心灵,在这种意义上,儿童就是天生的哲学家。这些儿童哲学思想为我国儿童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于什么是儿童哲学?我国学者刘晓东教授将其概括为“儿童的哲学”“儿童哲学思维训练”“童年哲学”。[1]潘小慧教授将儿童哲学归为三种意蕴:一是认识与意识到儿童的思维特征;二是大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陪伴儿童一起从事哲学思考活动;三是灵活运用并开发适当教材教法,引导儿童从事哲学思考活动。[2]16-17杭州师范大学高振宇教授从训练思维技能和习惯、提升哲学素养和儿童精神世界三个层次建构了儿童哲学的定义。[3]儿童哲学认为,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儿童的生活经验虽然不丰富,但是他们拥有强大的探究和思考能力,有自身关于自我、他人、自然和社会的真实困惑。因此,作者认为,儿童哲学是基于儿童的生活,启发儿童对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对话、探究和澄清,以发展儿童智慧和丰富儿童精神世界的哲学。

(二)儿童哲学理论运用于幼儿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儿童哲学立足于儿童的生存境况,是儿童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追问和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建构,它贴近生命最本真的状态,本质上是“以儿童为本”的最朴素的生命关怀教育。儿童哲学强调学校要通过鼓励儿童自主探索、反思和质疑,以达到发展儿童思维,形成儿童道德责任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目的。据笔者了解,目前一些幼儿园已在开设儿童哲学课程,其中一些幼儿园在开设儿童哲学课程时,会围绕幼儿感兴趣的生命话题展开讨论。例如,天津市和平区第八幼儿园结合清明节,以绘本《象老爹》为载体开展了关于“生命价值”的哲学讨论,使幼儿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所幼儿园里,儿童哲学成为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依托。杭州市协和幼儿园也开设了儿童哲学课,该园设计的哲学课程以活动情景为主,引导孩子基于活动内容进行思考,包括嫉妒、认识自我、社会、死亡等主题。杭州宋都阳光幼儿园也加入了对儿童哲学的实践探索,该园园长认为,儿童哲学教育并非要教育儿童了解哲学,而是引导儿童面对自我认识、自我探索与发展中的带有“哲学意味”的问题进行思考,如“我从哪里来”“人为什么会死”“爷爷奶奶为什么会老”。据此可知,在儿童哲学理论指导下的幼儿生命教育是可行的、深刻的,也是生动活泼的,它使相关教育主体能够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倾听、接纳儿童对生命的表达和看法,而不再刻意地将成人的生命观强加给儿童。

二、幼儿生命教育的内涵和价值

与其他中小学阶段生命教育研究相比,幼儿生命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幼儿园开展幼儿生命教育经常遇到的问题是:缺乏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缺乏可实践的相关课程,缺乏有效的幼儿生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此外,在幼儿阶段开展生命教育还经常面临社会大众的质疑。有人认为,让孩子过早接受生命教育,会对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人们持有这种观念,是因为把生命教育简单理解成生死教育和性教育等。事实上,生命教育的内涵远不止这些。王北生教授认为:“生命教育是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以承认不同禀赋、性格和能力的差异为前提,以倡导人的生命与自身、自然、社会、他人整体和谐为目标,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开发人的生命潜能,构建人的生活方式,激发人的生命活力,提升人的生命的活动。”[4]作者认为,幼儿的生命教育应是教会幼儿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态、热爱生活、懂得安全健康、敢于担当的教育。整个教育过程必须以儿童为主体,注重儿童对生命本质的探究、体验、感悟、思考,这样生命教育之花才能落地生根。

幼儿从三四岁开始,就会对生与死的问题产生好奇心。如幼儿会问:我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树叶为什么会落下来?小鱼为什么死了?人死以后会怎么样?这种自发的好奇和探索是他们的天性和成长本能,也恰恰是进行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的最佳时机。根据皮亚杰的儿童对死亡认知阶段理论可知,2~7岁的孩子认为死亡是真实的,他们对死亡会产生神奇的想法,认为死者还有生理机能。在此期间,成人若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就容易使孩子对死亡产生不科学的看法,使他们对死亡产生恐惧感、罪恶感和神秘感,甚至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情绪和心理问题。相关研究也表明,“个体接受生命教育的时间是连续且持久的,学前教育阶段作为个体发展的生命早期,对其进行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有助于其早期关键经验的塑造,有助于帮助幼儿树立正向的生命价值观念,丰富幼儿生活经验,促进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5]因此,如果我们尊重孩子的生命,那么,生命教育的话题就难免了。

三、当前幼儿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的生命教育不重视死亡教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父母和老师都很忌讳和孩子谈论“死”的概念。成人总是以一种想当然的思维对待儿童的思维,如大人会认为小孩很多东西不懂,长大了才能讨论。当孩子认真地询问什么是死亡时,父母和老师经常诧异地反问孩子:“小小年纪,怎么有这种想法?”或者为了安抚孩子随意编造一个答案。例如,睡着了,去了天堂,走了很远等等。但这些解释的有效性是暂时的,孩子总是心存疑虑。在幼儿园,幼儿教师也尽力避免和幼儿谈论死亡的话题,担心引导方法不当会给幼儿留下心理阴影。一些媒体播放的动画片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着幼儿对生与死的理解。如动画片里的主角打不死或者死而复生等等。事实上,生与死是相对的概念。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也属于生命的一部分。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说:“只有正确认识了死亡,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更加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因此,死亡教育也应被包含在幼儿生命教育之中,只有让幼儿学会面对死亡,逐步形成对死亡的科学认知,才能让幼儿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二)生命教育的方式成人化,忽视幼儿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决定了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要耐心引导,重视幼儿的直接参与和体验。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的幼儿生命教育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幼儿的直接经验和感知,没有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有层次分阶段的生命教育,这实质上反映了成人并没有完全做到尊重儿童。在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下,很多幼儿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认识过于“狭隘”,把知识、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忽视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例如,有些教师会通过开展种植活动来帮助儿童了解生命,萌发对生命的珍爱之情。但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却把重点放在儿童是否会观察、是否会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方面,而不是儿童在照顾植物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生命的呵护、欣赏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这也使得生命教育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教师缺乏进行生命教育的知识和素养

部分幼儿教师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具体表现为在一日生活常规中,幼儿教师较为关心的是幼儿生活的表面现象,却很少深入探究什么才是幼儿的生命本质。如在生命教育活动中教师更注重儿童安全意识和基本的生活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幼儿精神生命的关注,忽视对幼儿内在生命力的激发。幼儿教师还无法基于幼儿生命本身来很好地开展生命教育。具体表现为对于幼儿有关生命的哲学思考和提问,幼儿教师没有耐心倾听或者用一个简单随意的答案搪塞幼儿,忽视幼儿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有时即便倾听了,也无法给予科学合理的引导和解释,这使幼儿心中仍存有疑惑。如在幼儿园饲养活动中,面对幼儿发出的还小动物自由的请求,幼儿教师自身也陷入该不该释放动物的两难境地。

四、儿童哲学带给幼儿生命教育的思考

随着儿童哲学研究在国内的兴起,儿童哲学实践课程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幼儿园的接受和认可,一些幼儿园将儿童哲学课纳入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并且运用儿童哲学理论提倡的儿童体验、探究、思考、对话来开展生命教育。幼儿园该如何利用儿童哲学理论指导生命教育的展开,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善待幼儿对生与死的发问

马修斯以一个哲学家的视角来看待现实中的儿童,发现了儿童与哲学的关系是极其微妙的,哲学就是对童年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儿童的发问是始源性的发问,往往更加接近哲学本真的一面。在此层面上,儿童哲学不主张儿童是完美的,但认为儿童是有潜力的;不主张儿童崇拜,只希望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能更多关照儿童。马修斯以一个哲学家的视角来审视儿童,让我们再一次“发现儿童”,重新认识儿童。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善待孩子的思考和发问。因为孩子的每一次发问,都是了解孩子最宝贵的机会和资源。了解孩子的同时,也是在了解自己。

首先,家长和幼儿教师要耐心回答幼儿关于生命来源的问题。大约3岁左右,幼儿就会对生命的来源感到好奇,这是幼儿的自我意识萌芽,开始寻求自身在家庭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表现。“妈妈,我是怎么来的?”基本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问到这个问题。很多孩子得到的回答是从路边捡的、别人放门口的、床下面挖出来的等等。事实上,这样的回答极易破坏孩子对家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使孩子感受不到生命的珍贵性和神圣性。因此,成人向孩子讲解生命如何诞生时,态度一定要认真诚恳,千万不可敷衍。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告诉孩子他出生的原因和过程,让他感受到自己生命的神圣性、独特性,使其产生珍惜和热爱自己生命的意识。幼儿教师也可以园内生活为契机展开生命来源的教育。如园中如果有老师怀孕,可以让孩子观察教师肚子的变化,用美术作品记录胎儿的姿势等等。

其次,幼儿教师应仔细倾听幼儿对生命的理解和看法。幼儿也有他们对生命的理解,时常潜藏在他们的言行中,他们对生命的发问恰恰反映了他们在建构自己对生命的认识,仔细倾听幼儿的发问和回答,可以帮助成人了解幼儿眼中的生命样态。如一位幼儿教师在小班进行教学时,小班有只兔子死了,有一位幼儿说:“让它先死一死,等我长大变成医生就把它治好了。”尽管幼儿不能够准确地理解死亡的含义,但是幼儿想要挽救兔子生命的动机也恰恰反映了他们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成人不能刻意把幼儿的生命观塑造成为成人的生命观,教师要允许幼儿表达他们对生命的看法,尽管在成人看来,他们的表达有些荒诞,但是折射出幼儿对生命的真切思考,教师恰恰可以抓住此契机设计生命教育的最近发展区和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来开展生命教育。

最后,生命教育不仅要让孩子知晓生,也要让孩子学会面对死亡。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就会对生与死等问题好奇,孩子会突然担心亲人的离开,由此在内心产生忧虑感。有学者曾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6]因此,适时对幼儿展开死亡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成人可以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比如,清明节带孩子扫墓时,家长和幼儿教师可以用合理的方式向孩子解释死亡,让孩子学会接受死亡,不惧怕死亡。

(二)鼓励幼儿在体悟、质疑、对话分享中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儿童哲学反对知识的灌输,倡导教育应该培养儿童的理性思维,保护幼儿好奇心,强调对话探究。因此,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需要引导幼儿与自然和生命的直接接触,触动幼儿的情感,重在启蒙和体验,由此激发幼儿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幼儿生命教育不是对生命相关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幼儿在对生命诸多事件、情境的体验中,获得对生命默然于心的理解。[7]

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绘本对幼儿进行生命启蒙教育。绘本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一些沉重的、深沉的话题以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常见的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绘本主要包括:了解自己身体秘密的绘本,《出生的故事》《我们的身体》《我不知道我是谁》;有关于感受生命温暖和感恩的绘本,《彩虹色的花》《猜猜我有多爱你》;有关于介绍生命消逝的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奶奶的花布头》《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獾的礼物》等等。以《獾的礼物》图画书教学为例,幼儿园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绘本中生命教育的内涵,通过开放式问题启发幼儿思考。例如,教师可以问幼儿:故事里的獾怎么知道自己快要死了,獾常常说,不久的将来,他会走向长隧道的另一头,你觉得那是一个什么地方,獾给大家留下的礼物是什么,大家回馈给獾的礼物是什么等等,鼓励幼儿思考、讨论、分享、表达自我,让幼儿接受和理解“死亡”的概念,理解生命的真谛。艺术表达是进行生命美育的重要途径,幼儿教师在拓展延伸活动中也可以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帮助幼儿建立积极情绪和发泄消极情绪。

其次,在引导幼儿亲近生命、亲近自然的同时,要珍视幼儿的生命疑惑。如在园内开辟自然角,种植植物或者饲养小动物,平时让幼儿来照顾动植物,观察动植物的生长情况,以此活动让幼儿感知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从而让幼儿认识到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是有生命的个体。再者利用教育契机引导幼儿给死去的动物举行葬礼,使幼儿观察、讨论,最后理解死亡。这些对动植物的亲自照料、观察的直接经验,都能够唤起幼儿对动植物的关爱之情和责任感。

谈及生命,必然会涉及生态伦理的问题,面对幼儿提出的该不该把有害动物放生和还小动物自由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发表意见和寻找证据,从而解除幼儿疑惑。幼儿对大自然有天然的向往,对幼儿来说,自然是而且应该是其周遭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自然中生动丰富的实物更多地进入幼儿个体生命之中,让这些事物向个体显现其多义性,从而孕育个体生命的意义基础。[8]教师可带领幼儿走向室外,使幼儿在和自然的亲近中,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和生物的智慧,也能让他们感受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深厚母爱,从而理解生命的珍贵性和唯一性,产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之感。这种体验融认知与情感、理性和感性于一体,将会给幼儿以深刻的生命启迪。正如有学者所谈到的:“幼儿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要调节幼儿的感性和理性,使其既不离理性的恢宏,又不离感性的飞扬,最终在审美中构筑出生动活泼的生命。”[7]

最后,作为启蒙儿童生命观的教师,其生命教育观对儿童生命观的确立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有关生命伦理、生命哲学和死亡哲学的知识水平,形成科学的生命教育观。幼儿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也要真正地关爱生命,善待幼儿,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才能使生命教育之花落地生根。教师在生命教育中播撒爱的种子,尊重、关爱每一个生命,幼儿必然会更深刻地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从而充满对自身及他人生命的关怀。[9]为提高自身的生命教育素养,幼儿园教师应积极参与幼儿园组织的生命教育专项培训,定期进行交流和研讨,探索适合幼儿的正确教育方法,充分认识生命教育的内涵,掌握实施生命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进一步深化对教学中生命教育的认识,确保生命教育贯穿于幼儿生命发展的全过程,使生命教育真正在幼儿园得到推广和普及。总之,幼儿教师要始终秉持以幼为本的教学理念,促进幼儿的思考、想象、表达,让他们调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体验生命,从而增进对生命的理解。

(三)给幼儿“赋权”,使幼儿感受生命的力量

儿童哲学一直倡导“以儿童为中心”和尊重儿童的教育理念。而尊重的第一要义是“赋权”,第二要义是相信,第三要义是平等。[10]儿童哲学强调成人要给予儿童表达和尝试的机会,主张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平等对话,主张成人向儿童学习。这种理念是具有颠覆意义的,它打破了成人和儿童之间客观的年龄差距,儿童不再是我们成人眼中被教育的对象,而是可以和我们一起探讨哲学问题的合作伙伴,甚至儿童是成人学习的对象。

幼儿生命教育要保证“幼儿生命在场”,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个性特点和需要。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使他们能够自由地行动玩耍,让幼儿体验到被尊重的快乐,他们才能学会尊重他人。生命本身就是进行生命教育最有价值的资源,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力量使自我生命得到确证。生命教育一定要让幼儿自己感受生命自由施展的魅力,让他们有掌控自己生命的能力和权利,也就是使幼儿“先爱自己的生命”,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这对于幼儿生命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生命的体验最直接的来源是幼儿的身体。[11]教师和家长要敢于让幼儿自由地攀爬、玩耍,使幼儿在体育游戏中释放身体能量,充分伸展身体,从而展现出活泼的生命状态。幼儿教育要给予幼儿充足地运用自己身体的机会,让他们去自由地知觉、体验、表现与创造,促进整体生命的不断生成。[12]就像央视纪录片《我的游戏童年》展示的安吉游戏一样,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伙伴、游戏内容、游戏方式和游戏时间。生命教育除了要让幼儿身体得到充分舒展外,还要使幼儿运用思维,激发自身的主体力量,从而使幼儿的精神世界不断扩大,不断认识和发展自己思维的力量。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哲学生命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菱的哲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