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问题与对策

2022-12-07 12:05闫世笙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闫世笙,魏 芯

(1.延安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2.西安翻译学院 教育学院,西安 710105)

恩格斯曾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论断,认为劳动是形成人的生命本质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1]188,认为劳动是教育的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生产劳动教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他希望广大青少年珍惜青春韶华,树立远大志向、矢志劳动创造、成就伟大梦想。[2]2018 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明确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3]与此同时,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必须增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紧迫感、责任感。《意见》按照学生的阶段性特点,对大中小学各个学习阶段的劳动教育内容要求做了全面规划,多方位部署了新时代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4]这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劳动教育的广泛关注,而且为各高校落实劳动教育提供了认知层面、体系建构层面和教学实践方面的指导。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马克思早就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并且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530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生产力的进步,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还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6]显然,新时代劳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劳动精神、劳动情感、劳动目的的培养。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发展

教育的本质即理想人格的培养,新时代应培养大学生成为集正义感、责任感、自尊感于一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是同步的,学校教育是大学生理想人格发展的主要途径。高尔基说:“热爱劳动吧,没有一种力量能像劳动,即集体、友爱、自由的劳动的力量那样使人成为伟大和聪明的人。”[7]156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互帮互助互学,在与他人的合作竞争中学会自我反思,注重“见贤思齐”,培养大学生富有虚怀若谷的胸襟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通过个人的努力完成一件件有意义的事情,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关系。大学生在社会服务的劳动过程中,看到因为自己的力量让别人更加快乐和幸福,逐渐发现劳动的美,成为乐于奉献的人,会有意识地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统一起来。

(二)劳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内在求知欲和探索欲的激发

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 “如果他看见有人用木板做成一个箱子,他就要知道树木是如何被制作成木板的。他自己在干活儿的时候,对于他使用的每件工具,都少不了要在心里事先问一下。”[8]235爱弥儿在观察他人劳动时,激发了好奇心,引发了一系列思考;当爱弥儿自己动手实践参与到劳动过程中时,不仅开始了更深入、更广泛的自主思考,而且学会了举一反三,对更多的事物觉得新奇。劳动教育的过程能够帮助爱弥儿自主思考,激发其求知和探索的内在动力。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有极为广阔的空间去尝试、去探索、去创造,他们带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通过体力的支出、自主的思考和一定的技巧更好地完成某件事情,这个过程就是大学生求知和自主探索的过程。

(三)劳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新时代更加强调志愿服务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劳动教育正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劳动认知水平的。[9]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既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培养大学生的服务意识。通过劳动教育,大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从认知层面转向实践层面,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和乐趣。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劳动实践课,能够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目前,各高校的劳动教育主要以志愿活动的形式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学生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喜悦,懂得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践行和谐、爱国、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到劳动过程中的收获和成就远远大于劳动成果本身,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服务意识有很大帮助。

(四)劳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体魄的健壮

劳动过程中人们一般会利用生产工具或徒手从事生产活动,在生产出产品的同时,身体也随之得到了锻炼,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劳强体”。[10]卢梭也在《爱弥儿》中说道:“身体只有强健有力,才能听从精神的支配。”[8]33可见健壮体魄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对自己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这段艰苦的生活经历,才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11]442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自己当年在陕北插队的经历,种地、挑水等农活不仅让他对我国农村的现状和生活条件有了更加清晰深刻的了解,而且使身体素质与劳动能力都得到了锻炼。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增强学生的体魄,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风貌是未来发展的基本保障。

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意见》颁布之后,全国各高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政策,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劳动教育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一)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劳动教育的监督力、宣传推动力略显不足

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积极有效开展,需要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参与,其中,政府扮演着宏观调控的角色,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则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大力宣扬劳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劳动教育中来。据刘璐对某高校的调查研究,在“您知道国家出台过哪些关于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的问卷中,只有不到47%的大学生能够简单阐述相关政策文件。[12]这表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对劳动教育的宣传鼓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高校的劳动教育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首先,从劳动教育的内容来看,学生对“为什么要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具体指的是什么”等问题缺乏认识,这说明高校在对大学生劳动知识的有关教育方面还有所欠缺。其次,从劳动教育的课程来看,大多数高校还没有独立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且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是脱节的。再次,高校的劳动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制,学校领导层对劳动教育还停留在认知层面。最后,很多高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支专门从事劳动教育的教师队伍。

3.家长的劳动教育认知水平偏低

家庭是落实劳动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大多数家长过度重视学习成绩,忽略孩子劳动能力的发展,认为学生阶段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在于学习,劳动能力可以在工作中培养。[13]这说明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轻视以及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在家庭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家长认为让孩子参与到劳动中就是在浪费时间,不忍心孩子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导致孩子不会劳动、不愿劳动,缺乏劳动意识;另一方面,在家庭教育中,劳动被狭隘化为打扫卫生、洗衣做饭、收拾房间等,致使学生无法了解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更无法从内心深处真正地认可劳动教育。

4.大学生劳动的自觉性、主动性不高

有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劳动过程中偷懒、怕脏、怕累。受各种外来思想的不良影响,高校14.7%的学生有宿命论观点,14.7%的学生崇尚拜金主义,33.9%的学生推崇享乐主义。[14]69在这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下,有些学生忽视劳动、投机取巧、只想要不劳而获;有些学生对于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的态度相当冷漠,即使是参与了相关活动,也是抱着功利的心态,并非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可劳动和服务的价值,部分学生甚至鄙视体力劳动以及劳动工作者。

(二)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劳动教育中之所以存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监督和宣传力度不足、高校劳动教育体系不完善、家长劳动教育认识水平不高、大学生劳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等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第一,劳动教育社会认同感低。随着新时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文凭热”“证书热”等热潮致使重智育而轻其他的社会风气愈演愈烈。资本主义的入侵,致使劳动教育的社会认同感越来越低,即拥有资本的人通过其所持资本赚取更多的社会财富,而辛勤付出劳动的人却难以分享社会财富,资本的回报率远远大于劳动的回报率[15];同时也使得一部分人深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各种思潮的余毒侵害,劳动价值观逐渐扭曲,攀比之风、好逸恶劳之风、听天由命之风盛行,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推动和宣传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二,高校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新时代,尽管人们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但各级各类高校劳动教育的形式化、片面化现象依然存在。很多高校尚未形成系统的、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劳动实践活动也只是停留在表层上,比如有些地区的高校要求新生停课一周进行校园劳作,但并未规范劳动的具体内容,也未配备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16]这种流于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很难引起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也难以起到锻炼学生劳动能力的作用,更遑论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

第三,传统思想的桎梏。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17]100这种“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开之后,社会各界普遍越来越轻视体力劳动,劳动者的社会地位也逐渐低下。一代又一代的家长将劳育与智育对立起来,给孩子灌输“劳动就是做苦力,不努力学习就得去劳动”的不良思想。长此以往,部分学生不愿积极参与劳动,更遑论从内心深处认可劳动教育的价值。

第四,科技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科技的飞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给人们带来足不出户购物、坐等外卖上门的便捷,同时也让部分大学生过上了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生活。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时代馈赠的美好生活,却越发好逸恶劳,拒绝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忽视艰苦奋斗和拼搏创新的时代意义。

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对策

综上,要切实解决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校、家庭、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入手。

(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与支持

劳动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在顶层设计之下,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起好监督、宣传和推动的作用,劳动教育才能得到社会、高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

第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做好劳动教育的宣传造势,营造劳动育人的氛围。《意见》指出劳动教育的落实需要所有部门、所有人员的共同参与。而媒体在劳动文化的建设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8],因此要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应用好微信公众号、微博、快手、抖音等新媒体手段宣传勤劳奋斗的优秀传统文化、劳动先进事迹、劳模故事等。各级政府要主动联合高校邀请非遗大师、劳动模范、岗位能手到校园开展讲座和示范,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感和融合感,以此提升大学生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认可度。比如2019年辽宁省“劳模工匠进校园” 活动的开展,让许多高校师生切身体会到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魅力。[19]

第二,应把劳动教育纳入课程大纲。课程大纲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20]有了劳动教育课程大纲,高校教材体系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也就有了重要依据。《意见》明确指出:“普通高校要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依托课程,本科四年开设学时不得少于 32学时。”[4]除此之外,国家还应明确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当中的重要一育,与其他四育一样,也可作为高校招生的标准。依据这一点,国家应该将劳动教育纳入招生指标中,先从部分高校的部分专业试行。具体有以下几种施行办法:一是对报考学生进行入校前测试,包括简单的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和相关实践经验,通过者可被高校录取;二是响应新高考改革,把对劳动教育的评价加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高校在招生时,参考学生综合素质中对劳动教育的评价或者依据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记录报告。通过将劳动教育与高校招生密切结合的方式,引起中小学对学生劳动教育的热烈关注,打破“唯分数论”的弊端,帮助学生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

(二)高校要不断完善劳动教育体系

高校应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体系,包括管理、师资、课程、评价、实践平台等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高校劳动教育管理体系。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方面,对培养高质量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21]因此,为确保劳动教育有效开展,高校应形成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统一管理和领导,学校层面设立专门的领导机构,负责劳动教育有关事宜的上传下达;各学院、各班级、各社团层层跟进,密切关注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动态,齐抓共管、协同发力,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

第二,建设一支从事劳动教育的高质量教师队伍。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关键在于教师,因此,积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热爱劳动教育、具有专业劳动教学素养的教师队伍非常关键。培养教师具备深厚的劳动教育理念、合理的劳动教育知识结构、娴熟的劳动技能等至关重要。[22]高校要培养教师具有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让教师以身作则,带头劳动,潜移默化中增强劳动在学生心目中的认同感。其一,高校应选拔一批相对有劳动教育背景的教师进行短期培训,让他们走在劳动教育第一线,到学生中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对于新任教师,应将劳动教育纳入入职培训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其二,高校可以聘请从事一线劳动的先进工作者或者劳动模范担任讲师,让所有教师都参与进来,吸取经验,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其三,在教师之间举行“劳模教师评比”大赛,此项评比可以直接与教师的评价考核等挂钩,以此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同时,也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三,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徐长发指出:“青少年能够在劳动教育中获得正确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了解和懂得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23]劳动教育主要包括对劳动思想、劳动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因此,高校应开设劳动思想培养、劳动技术知识学习和劳动技能实践的必修课,从思想、理论、实践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在教材的编写上,应借鉴国外劳动教育的先进理论成果,比如20 世纪 60 年代,德国就已经将劳动教育纳入本国教育体系之中,旨在培养中学生掌握未来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1988 年,英国《教育改革法》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教育需要开设的附加课程,包括家政、保健知识、信息技术以及生涯指导课程[24],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专业,从简到繁。另外,高校还应利用好隐性课程的优点,营造劳动育人的校园文化。

第四,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制。高校劳动教育单一的评价机制也是导致劳动教育不被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情,还能作为开展劳动教育的“指挥棒”。从评价主体来看,劳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生、教师的作用,还要考虑家庭和同伴的影响。学生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对每一个环节进行自评,并且在学期末撰写劳动教育报告。教师可通过书面测试的方式评价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日常观察、测验等方式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方面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学校每学期应发放一份评价表,家长根据学生在家劳动方面的表现进行打分并签字。同伴互评是非常重要的,院系在开展互评的时候,应注意采用匿名形式,让小组成员或班级全体人员进行评价。从评价的作用来看,高校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劳动过程当中,做好及时反馈和记录。

第五,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平台。良好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一,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和时代特点,创新和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平台。高校可以与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互相提供专用教室、多功能实验室、科技馆、展览馆、体验馆等;校外可以加强校企合作建设产教融合教育基地。[25]校内的资源可以根据高校的各专业对口展开,比如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孵化器或植物园里培育动植物,化工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实验室研发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师范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专门的教室里进行讲课。校外实训方面,校方一定要有完善的保障体系。根据专业的不同,规定学生实习的具体时间和周期,解决学生对工作的茫然和恐惧等问题。其二,高校要利用好大学生学习能力强、创新性高、积极性高等特点,在校内的其他场所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大一新生入校之后第一项劳动实践活动就是布置自己的寝室。学校不应该多加干涉和限制,让学生充分将自己的合理想法付诸实践。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设置奖项和采取初复试的形式,并配有讲解,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其三,高校要利用好大学生的寒暑假,与当地的企业和政府部门、社区、农村沟通交流协作,给学生创造劳动实践平台。高校可以让专业相关的或有兴趣的学生利用寒暑假去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学习,并给予相应的酬劳以认可他们的劳动价值;也可以组织“三下乡实践活动”,以此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到劳动环境中去感受劳动。从事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可以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明确未来的就业方向,对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有很大帮助;从事与自己能力相对应的工作,能增强大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提高对劳动实践活动的兴趣。其四,高校应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一系列与互联网有关的劳动实践活动。高校正好利用这一系列活动转变人们将劳动窄化为体力劳动的固有观念。比如组织“互联网+”大赛、创意设计大赛、“DIY”大赛等创新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让有想法、有能力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以此更新他们的劳动价值观,形成优良的劳动品质。

(三)提高家长的劳动教育认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6]所以家长要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劳动教育观念,在理论和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劳动意识与劳动教育认识水平。

第一,家长应改变自己固有的落后观念,认识到对孩子(无论是儿童还是大学生)来说,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是非常片面的。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27]因此,为了改变家长的固有观念,提高家长的劳动教育水平,要从以下几点入手:其一,学校应利用假期时间,让学生陪同家长参加学校举办的线上会议,以讲解或者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家长学习并认识到孩子参加劳动的重要性。家长的观念改变了,就能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能够帮助孩子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其二,家长应鼓励孩子参加家庭日常劳动,支持孩子节假日多去社区或者乡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其三,学校可以开展“家庭劳动日记”大赛,参赛作品可以是照片、视频、文字等各种形式,让家长记录孩子的劳动过程,改变家长与孩子固有的相处模式。充足的相处时间可以帮助家长与孩子更加深入了解彼此,促进亲子关系,家长也能逐渐体会到与孩子一起劳动的乐趣以及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第二,家长要引导孩子多参与到劳动中去。劳动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应该重视衣食住行中的劳动教育机会,教导孩子多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比如,先从个人卫生入手,洗衣服、打扫房间、洗碗等。家长应意识到,劳动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孩子掌握某项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孩子具备自理能力,学会照顾自己;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引导孩子享受劳动的过程,能从内心深处认可劳动教育,从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四)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

新时代大学生优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普遍存在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问题。

第一,更新大学生的劳动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28]因此,作为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大学生应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更新自己的理念,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学生会的带领下,组织成立一个劳动教育社团,每周开展一到两次劳动教育的主题活动会。大学生可以围绕“劳动是什么”“为什么要劳动”“我们应该怎么做”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一起反思交流。此过程可以帮助纠正大学生观念上的偏差,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幸福、劳动最快乐的理念。

第二,大学生要利用闲暇时间参加劳动活动。校园里,学生可以利用吃完午饭的时间,分班级负责不同区域,清理校园垃圾。校园外,除了节假日回家后积极配合家长参与家庭劳动外,大学生还可以去敬老院、留守儿童之家、儿童福利院、孤儿院等当义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活动不仅能调动大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积极性,还能让他们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增强环保意识,培养自觉劳动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第三,大学生要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新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劳动教育也已经从基础性走向创造性,因此要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锻炼创造思维,提升创造能力,启迪创造智慧。[29]诸如“互联网+”大赛、“DIY”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与脑力劳动有关的各类活动都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刻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机结合起来,在强身健体、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的基础上,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意义重大,高校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党和政府要从劳动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到资金的保障等一系列环节予以支持。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劳动教育不是要回归到多年以前的体力劳动,而是要立足于新时代,秉持发展性、创新性、系统性的原则,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着眼于大学生劳动情感、态度、兴趣的培养,要从优势视角出发,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发现他们的优势、资源和潜能,进而激发他们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30]相信在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同心同向努力下,一定能够培养出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一代代大学生。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