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泽锋 迟振海# 李佩玲 杨亚男 刘燕玲
1 江西中医药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49
2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灵枢·卫气》记载的“气街”概念,指的是头、胸、腹、胫这四个部位而言。《灵枢·动输》指出:“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气街是营卫之气运行的旁通路径,是经络受阻时的代偿机制,亦是头、胸、腹、胫内外联系的动态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气街同时具有使卫气在身体上形成横向与前后联系的作用,是多向的通路[1]。笔者在针灸临床上以气街理论为指导,颇有所得,现将医案举隅如下。
高某,女,50岁。2021年7月19日就诊。反复头痛1年余,加重3天。近1年以来,每次头痛,呈持续性隐隐作痛,以左侧头痛为主,面色少华,两目有神,头部隐隐作痛,无发热恶寒、恶心呕吐,纳寐差,二便平。舌质红、苔薄白,脉细。中医诊断:头痛(气虚证);西医诊断:偏头痛。治法:温阳补气。取患侧率谷穴、百会穴、阿是穴予针刺,并在背俞穴区予热敏灸疗法治疗,自觉胸腹部温热感明显,微汗出。首诊后患者自觉头痛症状减轻,精神状态好转。继治3次后,头痛症状完全消失。
按语:《灵枢·卫气》云:“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针刺头气街所在的腧穴,对头痛、眩晕、昏仆、腹痛等症状有效。《灵枢·卫气》曰:“胸气有街……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故选择在背俞穴区进行热敏灸疗法治疗,又曰:“头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故选择在头部进行针刺,能有效利用气街的代偿机制以最大化治疗局部病证,使经络畅通,症状得到改善。
周某,男,59岁。2021年8月17日就诊。四肢活动不利8年余。因摔倒致颈部脊髓损伤。诊见:双上肢可抵抗一定阻力,手指不能屈伸,双下肢可抬离床面,右侧肢体水肿,肌张力高,需拄拐杖行走,纳寐可,小便正常,大便秘结。舌淡红、苔白,脉涩。中医诊断:痿痹,气虚血瘀证;西医诊断:①颈部脊髓损伤后遗症;②截瘫。治法:益气活血,利水消肿。取双下肢太溪穴、复溜穴、三阴交穴予针刺,并在复溜穴区予热敏灸疗法治疗,自觉热感由下肢内侧自踝部向胸腹部传导,双下肢微热,胸腹部微热、微出汗。治疗后,患者康复训练时自觉行走沉重感较之前减轻,肌张力降低,右侧水肿减轻。
按语:根据《灵枢·卫气》记载:“胫气有街……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故取穴于踝之上下。胫气街将腹部与下肢相联系,腹部是经气汇聚转输的通道,加强了下肢与腹部脏腑的联系。气街是循行分布于体表及疾病治疗的关键点。在胫气街接受刺激后产生了明显的热敏反应,能够在人体经脉受阻后让经气沿着新开辟的路径来运行,使人体经气循环流转,串通了腹部、胸部的联系,使经气沿着其新开辟的路径运行,从而使得人体的腹腔、胸腔与下肢气机能够联动起来,相互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