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岚,陈燕赟
(龙岩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近年来,数字经济技术加速创新,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以跨境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数字贸易成为全球贸易的新增长点。长期以来,美国和一些经济实力强的欧洲国家占据着数字贸易网络的中心地位。但同时,发展中国家凭借巨大的市场容量和潜在的消费需求,以及不断赶超的后发优势,具有发展数字贸易的巨大潜力。尤其是在跨境电商行业,我国已经跃居世界前列,有望通过全球数字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对外贸易保持持续增长势头,外贸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但是,福建省对外贸易仍然存在出口增长动力不足、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外贸企业风险防控能力弱等问题。全球贸易数字化促使数字贸易重构福建外贸的核心竞争力,为福建外贸企业赋能,促使福建外贸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赢得新的发展机遇。
自习近平同志提出“数字福建”建设目标以来,福建省以数字福建战略构想为指导,大力发展数字经济,2021年,福建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3万亿元,占GDP比重约为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硬环境看,福建数字基础设施水平位于全国前列,2020年福建已建成2万个5G基站,预计2022年将建成8万个以上5G基站,实现县级以上区域5G网络全覆盖。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137%,普及率位居全国第2位。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达100.5%,普及率位居全国第6位[1];从软环境看,福建产业数字化成效显著。数字福建(长乐)产业园、数字福建(安溪)产业园、福州软件园、厦门软件园、马尾物联网基地、泉州芯谷、武夷智谷软件园等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为福建产业数字化提供有力保障。福建省数字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夯实了其数字贸易的产业基础。
福建省是我国经济外向度较高的省份,2021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8449.58亿元,比上年增长30.9%[2]。其中,跨境电商作为传统外贸转型的新模式,成为福建外贸的新增长点和福建数字贸易发展的亮点。
福建不仅是全国三大网货制造基地之一,也是全国发展最快的跨境电商出口中心。2021年福建省跨境电商卖家数量、卖家销售额排全国第三。截至目前,福建省已有六个城市获批设立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这意味着福建获得通关的便利化、税务的无票免税、4%企业应税所得率等最具红利的政策优势。并且,得益于传统外贸基础和各种政策红利,福建省已形成初具竞争力的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如福州打造了福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赋能中心、海狮数智中心、海丝跨境新零售产业园等不同模式的跨境电商产业园区;截至2020年底,泉州共有20多个跨境电商园区,形成了包括运营、客服、物流、金融知识产权等的服务生态;厦门跨境电商产业园被评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汇聚了亚马逊、亚联等跨境电商龙头企业,2022年5月底竣工的厦门橙联跨境电商产业园重点提升跨境电商物流能力,厦门已逐步形成较完整的跨境电商产业链。
近年来,福建省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6027.3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0842.7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30.2%增长至2020年的56.6%[3]。虽然在服务贸易规模和整体竞争力上,福建省与沿海其他省份还有差距,但从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来看,与数字贸易相关的服务领域如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等的TC指数实现了由负转正[4]。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福建数字服务贸易竞争力在不断提高,展现出较强的发展动力。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例,2021年福建省软件业务收入排名全国第十位,其中厦门市在全国15个副省级中心城市中实现软件业务收入排名第十,同比增长10.3%,福州在全国1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5]。同时,厦门软件园作为首批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之一,已成为福建发展数字贸易的重要载体和数字服务出口的集聚区。
尽管从跨境电商发展相关指数看,福建省位于全国前列,但跨境电商仅是数字贸易的形式之一,且福建的跨境电商交易标的大多是小、轻、价值不高的有形商品,交易内容有限,品牌影响力不强。在调研中发现,福建还有不少中小传统外贸企业因暂时不缺订单而转型意识不强烈、对跨境电商流程不熟悉、跨境电商人才短缺等各种原因未加入跨境电商队伍。此外,福建的跨境电商国际物流体系和监管系统还不够完善,与广东、浙江等跨境电商强省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此外,数字贸易还包括附加值高的知识型、技术型服务,福建省通过数字渠道实现的这类服务贸易额不高。如前所述,福建省仅厦门、福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初具竞争力,数字服务贸易具有增长潜力,但其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福建省数字贸易整体发展的协调性。
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发展是数字贸易的技术基础,福建在这些新兴领域不具技术优势,与国内其他先进省市相比尚有差距。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福建省软件企业数虽然在全国排名第五,但与前几名差距较大,排在第四位的山东省软件企业数超过福建一倍有余;软件业务收入上,福建仅排全国第十,与排名前列的省市差距更大[5]。同时,作为数字经济大省,福建省企业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大多数企业侧重于应用层,其研发工作聚焦于有限几个领域,且实力普遍处于较低水平。“缺核少芯”的核心技术缺失问题是制约我国也是制约福建数字贸易发展的瓶颈。
目前,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数字贸易企业中国区的总部或者发源地大多集中在北京、深圳、杭州、南京等具有特定资源优势的城市。以发源地在中国的跨境电商企业为例,中国知名品牌跨境电商平台和运营企业发源城市以杭州、深圳居多,其余分布在北京、南京、太原等城市。虽然福建这几年也涌现出不少表现不俗的跨境电商平台和运营企业,如厦门雨果跨境、厦门俊艺等,但与广东、浙江相比,福建省尚缺乏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新型数字贸易大平台,对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带动作用受到限制,也无法充分发挥数字贸易和数字经济产业聚集创新效应。
福建省在近些年加大了数字贸易人才的培养和输出,但仍存在中高端人才不足的问题,一方面缺乏战略管理、数字化运营、数字营销、大数据分析等能处理大量数字化产品开发及数字贸易运营的复合型人才,以职友集显示的厦门跨境电商运营专员薪酬水平为例,厦门平均工资水平位于全国第六(前五名分别为上海、杭州、东莞、宁波、广州),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厦门在跨境电商人才有较大缺口;另一方面缺少顶级基础研究人才。2020年福建省软件企业数虽然在全国排名第五,但从业人员数仅排第九[5],厦门作为福建省数字贸易最具实力的城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人员在副省级城市中也只排第十,与粤江浙差距较大。相关人才短缺也是制约福建省其他城市数字贸易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十四五”时期,福建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服务型制造三大工程[6]。在这个融合创新过程中,进一步扩大与制造业相关的数字服务贸易规模,促进研发设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知识产权、咨询、远程维修等数字服务的进出口。
福建要把握服务贸易向数字化转型的机遇,积极开拓游戏、动漫、演艺、网络视听、数字阅读等数字产业,把握产业发展趋势,逐步推动数字内容产业从重渠道向重内容转变,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从形式单一向多元融合转换。例如:福建九个城市既有文化共通性也有差异性,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各具区域特色的“福建文化”品牌建设,鼓励通过数字载体和形式讲述各地“福建故事”,提升福建原创内容的海外影响力。同时,福建应紧抓“一带一路”数字服务贸易市场机遇,不断拓展数字服务贸易新业态,提高数字内容出口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游戏软件作为数字贸易的新兴业态,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而厦门市在游戏产业发展上呈现出极大的潜力,海外影响力和市场地位不断提升,尤其是近年来厦门研发的游戏产品在“一带一路”国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多款产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下载榜和畅销榜上排名前列。厦门市的目标是成为全球新兴的游戏研发地。
数字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贸易发展的基石,福建省应加速以5G通信为代表的先进技术的应用和产业深耕,加快培育数字新基建应用场景,推动数字新基建与实体经济各行业的融合发展,尤其是加大福建制造业的数字基础设施的投入,以网络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推动福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断扩大工业互联网应用范围,着力解决工业互联网应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打造工业互联网赋能福建制造业转型的良好环境。加强高端芯片和核心产品的研发与技术攻关,全面提升福建省技术创新能力,构建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
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良好,同时,福建的大数据开放共享领域已有一定基础,这将有利于推动福建省人工智能的发展。因此,福建需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生态建设,做好政策措施和配套资金的协调,通过技术引进和自我研发、培养人工智能高级人才、打造人工智能产业聚集区等措施推动福建人工智能产业与国际主流人工智能对接,提升国际竞争力。
为实现福建数字贸易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厦门软件园、福州软件园等产业集聚区为核心,建设数字贸易产业集聚区,带动区域内软件产业、信息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同时,结合福建自贸区建设,推动建设数字贸易跨境服务集聚区,如依托厦门自贸片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政策优势,以厦门软件园为载体,建设厦门跨境数字贸易港。培育壮大若干引领行业的数字贸易龙头企业,对数字贸易独角兽企业给予多元化融资支持。
充分发挥福建传统制造业转型和跨境电商快速发展的优势,营造开放、公平、有序的数字贸易营商环境,引入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贸易企业,尤其是争取数字跨国公司总部设在福建,并支持其将核心业务和部门设在福建,进而带动福建搭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贸易平台。
数字贸易仍然是福建乃至全国人才紧缺行业,要充分整合“政、校、行、企”资源来完善数字贸易人才培养体系,首先,提升高端数字贸易人才政策吸引力。当前高端人才城市抢夺战愈演愈烈,福建省一方面需要通过打造广阔的平台、优厚的待遇来吸引数字贸易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发挥福建海外留学、华侨华人数量庞大的优势,吸引更多海外高端人才回乡创业;第二,推动福建高校与行业协会、省内外龙头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多方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联合培养、共建数字贸易人才培养课程、开展数字贸易前沿理论与实践研究等方式,不断完善福建数字贸易人才培养体系;第三,数字贸易产业集群投入人力资本。借鉴浙江人才培养经验做法,由当地龙头企业主导或引领产业数字贸易人才培养。例如依托阿里巴巴、网易等产业链龙头企业,有效集聚产业最优秀、最前沿的实战专家资源,动态地给企业和高校数字贸易人才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和提供校企合作的实战平台[7]。福建已涌现出本地数字贸易优秀企业如雨果跨境电商、米多多科技等与福建各高校合作共建专业群,但影响力和长期成效还不明显,还未形成良性数字贸易人才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