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 醒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1131)
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之上提出的,具有“现代”与“学徒制”双重属性,是校企双元育人的职业教育模式,主要特点是由学校和企业分担学生的知识教育与技术训练工作,学生的道德素养主要由教师培养,学徒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则主要受师傅的熏陶,这是现代教育体制下对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在国家政府的主导下和相关行业的组织下,将职业院校的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实践工作相结合,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通过学校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和企业导师传授实践经验实现“双导师教学”,学生在学校和企业进行“双场所学习”,使学生在校期间既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能获得实践技能。通过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高质量高技能人才,达到学校完成人才培养和企业完成员工培训的双重目的,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共赢,也是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
工匠精神是千百年来工匠在劳动实践中展现出来的风采和神韵,体现了技术尖兵的优秀品质。工匠精神承载着职业精神的核心价值,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统领意义。
工匠精神包括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需要院校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需要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更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庞大产业工人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充沛动力。
现代学徒制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突破,工匠精神的发扬和职业教育密不可分,以现代学徒制为支撑,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现代学徒制中,培养兼具技术技能和工匠精神品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与工匠精神的培养结合在一起。企业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体,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不断学习专业职业技能,感受工匠精神。企业师傅言传身教传授学生技艺技能,与此同时,学生耳濡目染师傅的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现代学徒制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支撑,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因此,要将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高职教育长期身陷“国家很重视,企业离不开,社会看不起”的窘境。当前,职业教育并不被人们普遍接受,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宁愿辍学也不读职业学校的现象,折射出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短板。很多家庭希望子女以后能进机关,认为当技工没出息、没面子,不愿意让子女上职业学校。甚至很多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宁愿让孩子复读争取考上本科院校,也不愿意接受高职院校。本科院校的录取工作也是优先于高职院校,导致高职院校生源基础薄弱和生源数量不足。在这种环境下,职业教育一直热度不高,而这也是导致“工匠荒”的一个重要原因。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以创新和质量为核心,对一线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大批优秀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尤其是具有高素质的工匠人才,这是高技能人才成长、高职教育质量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国工匠的培养需要依托职业教育,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采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和企业共同肩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让学生走进企业实习,师傅走进校园教学,同时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当前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危机,就是对工匠精神认识普遍庸俗化、表浅化。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应该树立的理想,却也是学校职业教育容易忽视的一个盲区。“工匠精神”应该成为学校职业教育的灵魂,成为每一个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所向往的一种境界。首先,工匠自身的技能、技艺和技术是他们的物质载体和职业生涯最根本的追求;其次,他们与之相称的独特精神表现为他们对自己专业独特的职业态度,没有这种职业态度,他不能够将自己的专业变成自己生命存在的方式;再次,也是更重要的,工匠要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有创新能力,要有社会人文关怀精神。工匠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就是对人文素养的培育,如果没有人文素质,就不可能有职业态度的端正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也不可能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专业上不懈创新的动力。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紧密关联的教育类型。重振“工匠精神”自然离不开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注重渗透工匠精神,顺应时代潮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精神,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断增强学生的职场竞争力。当前我国进入飞速发展时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国与世界经济合作越来越密切,对劳动者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假如劳动者的技能与素质没有跟随时代发展进一步提升,将会面临转岗甚至失业,中国制造的转型也很难顺利进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高职教育。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但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工匠精神的植入,导致学生没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培育工匠精神是一个全新领域,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还处在摸索阶段。多年来形成的优先保证就业和满足糊口营生的办学导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职业院校对“传技”和“育人”关系的把握出现了偏差。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将工匠精神的培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没有实现和现代学徒制的结合。部分院校会宣传工匠精神,但一般都是以班会或者征文比赛的形式开展,而且持续度不够,对学生的影响并不深刻。有部分院校会从企业邀请工匠工人到学校开交流会或者讲座,或举办先进工匠人物事迹展览,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这些都充分说明高职院校没有系统规划如何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另外,现代学徒制学生在企业实习时,企业也没有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甚至有些师傅本身不具备工匠精神,更无法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工匠精神培育模式决定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否成功。目前,很多高校缺乏工匠精神的考核方式和内容,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同时,虽然企业和学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模式教学,却缺乏培养工匠精神的意识。另外,多数师傅本身只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缺少专业化的教育教学经验,使得工匠精神的培育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如果没有确立工匠精神的评价标准,学校考核学生又着重于理论知识,将会对其技能考核不够重视,不能将工匠精神贯穿到技能考核中,同时高职院校缺乏自己是工匠精神培育主力军的思想意识,不能有意识主动地去思考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情况,影响工匠精神培育目标的实现。在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中,明确工匠精神考核标准,既能为任课老师指明教学方向,又能给学生立下学习目标,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潜移默化感受工匠精神。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基石,具有一定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与此同时,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价值取向,如果企业文化中缺失工匠精神,企业员工势必会影响企业培育学徒工匠精神的效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忽视工匠精神元素的植入,无法意识到工匠精神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会导致企业很多师傅虽然拥有高技能,但却缺乏工匠精神,更无法在企业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各高职院校必须要注重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校企合作的密切程度会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工匠精神培育的效果。就目前来看,大部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都存在校企合作力度不够、校企联系不密切的情况,甚至出现学徒在企业没有明确指定的师傅的现象,导致学徒在企业实习期间不能深入地学习专业技能。另外,在学生实习期间,有的教师对实习学生不够关心,探望学生次数较少,没有和学生保持实时联系,对学生在企业的具体情况也不够了解,学校与企业沟通不及时也会导致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实习质量难以保证。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校企合作过程缺乏双主体过程管理,对学生实习实践的组织、指导、沟通、考核等实习过程缺乏科学、全面的评价。校企合作的监督、管理与评价流于形式,校企联系不够密切。校企合作力度一方面要体现在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校企合作双方权益上,另一方面要注重在实施层面上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动态跟踪学生培养过程,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管理。
2019年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指出将现代学徒制作为培育学生和传承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必须将工匠精神作为现代学徒制培育的重点方向,工匠精神的作用在时代发展过程中不断凸显,其培育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当前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还是不够重视,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质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如何突破双主体培育工匠精神的困境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求,校企需要通力合作探索出双主体共同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最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