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的当代创作与烧成实践*

2022-12-07 04:28周永金
陶瓷 2022年9期
关键词:兔毫龙窑斑纹

周永金

(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永铭建盏陶瓷研究室 福建 南平 354200)

茶生活是国人改变不了的生活习性,茶也是国人离不开的传统饮品,入口先苦后甘,味道独特,具有难以想象的魅力,流传不息,早已成为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使用复古的建盏饮茶,是于当代复苏。建盏的种类、釉色、器型也丰富了起来。

古时饮茶文化在宋代达到巅峰,《大观茶论》、《茶经》都是彼时流传下来的经典茶文化典籍。当时盛茶器具叫“瓯”或“盏”,现在统称建盏,建盏器型丰富,常见的就有束口、敛口、撇口、敞口。各种器型建盏盛茶体现品茶在人们心中不同见解和看法。现今建盏的创作在建盏匠人的手中极大地丰富起来,各种风格不一。传统建盏在新时期绽放出令人惊艳的艺术之美。

1 建盏的文化复苏

建盏的鼎盛时期是两宋时期,作为饮茶器具中的极品,文人雅士吟咏把玩,贵戚权门竞相追逐。建盏一开始会感觉不起眼,但仔细观察釉面,灵动的斑纹或如银萍,或如星辰,或如山海,耐人玩味。

只有不断地去了解,才能发现建盏的华丽和淡雅。宋人欣赏建盏时,一般都是借助阳光,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些斑纹。而现在则可借助放大镜,发现建盏的绚丽世界。

建盏之美宁静且不张扬,乍一看,或许并没有那么吸引人,只是静立在那里,等待有人来欣赏建盏之美。而熟悉建盏的人则深知,这样的美虽然人工非常重要,但有时也要看运气,建盏之美往往是万里挑一。

建盏看起来普通简单,但简单却不单调,普通却不庸俗,经得起随时细品。宋代建盏釉色深沉,适合点茶、斗茶;斑纹朴素平和,却变化万千,特别是曜变,如宇宙星空,绚烂闪耀。

而建盏的重新复苏,则得益于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复兴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各种传统习俗,建窑遗址大量出土的两宋瓷器,形成了不小的窑址建盏市场。随着遗址老盏逐渐被发掘,建阳当地仿古新盏的作坊和窑厂也慢慢兴起,新盏日趋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建盏喝茶,建盏的窑口也开始繁荣昌盛起来。

因为建盏斑纹是在高温中自然形成,所以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建盏,每个盏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品味、把玩。建盏不易进行分辨茶色,而且器型也略大于一般茶杯,但建盏有独特的优点:斟茶入盏,水光摇曳,氤氲雾气,如真似幻,这是别的茶器不可言语的佳景。

2 当代建盏的釉色赏析

建盏的珍贵,得益于独特的胎土和矿石,经过13道工序后,在高温还原烧制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盏所处位置的窑温和气氛不同,釉水变化出各种奇特的花纹,进而产生“窑变”。然而,从色彩、形态、分布、质感四个维度可以了解建盏。

2.1 建盏斑纹的色彩

建盏是铁呈色的自然分相-析晶釉黑瓷,最后形成的斑纹可能呈现金、银、蓝、褐甚至彩色。在纯黑的底色上绽放异彩。因为建盏在宋代就已经以黑色纯粹、不偏色闻名天下,所以建盏斑纹的色彩赏析逐渐成为一门学问。

欣赏建盏的色彩,首先可以从个人主观出发,有人觉得银蓝、银色最为素雅美观,有人则认为纯粹的褐色温暖大气。但在建盏的流通领域公认的价值,需要结合烧制难度导致的稀有度而定。形态、分布、质感等三个维度也是亦然。

从烧制难度上看,大体分级为:彩色>金色>银色或银蓝色>褐色。宋代建盏中,彩色和金色非常罕有,气氛波动最为强烈,极难控制,烧制难度也是最高的,银色次之。

建盏界一般认为,纯还原气氛下,可形成银色斑纹;彩色、金色等,气氛要纯粹,原料要质量高,而且需要剧烈的波动;而褐色则是先还原后氧化。

其他三个维度表现相同时,银色或银蓝色烧制难度大于褐色,但除色彩之外,形态分布质感这几个指标也很难兼顾,宋盏优秀的褐色斑纹,在拍卖市场上一旦露面,也是数百万的身价。

越出彩变化越丰富的釉色,烧制难度越高,古今都极难烧制成功,同时须结合其他几个维度综合判断艺术表现力和烧成难度。建盏的釉色表现多种多样,从色彩而言,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对于兔毫、油滴的欣赏,基本通用。

2.2 建盏斑纹的形态

建盏的主流名贵釉色可分为三个大类,即兔毫、鹧鸪斑(油滴)、曜变。兔毫、油滴的分类,仅从形态而言,类线的称为兔毫(可长可短,可粗可细),类点的、卵状的称为鹧鸪斑/油滴(可大可小)。而曜变的定义,则包含色彩,是点(不是实心斑点而是空心,且呈组分布)、线(带彩色)、面(带彩色)的结合。如果仅有形态符合,而无色彩,不能称之为曜变。曜变盏要在白光(最好是阳光)下欣赏,才能尽显它的玄妙瑰奇之美。

即使在同一只盏,内外壁就已经差距如此之大。或许是宋代建盏使用匣钵装烧导致,现代仿烧不使用匣钵,可以尝试外壁烧出花纹。仔细比对存世的曜变神品、油滴、兔毫珍品,都有边界清晰、结晶明显、形态过渡自然的特点,兔毫以长、直为佳,粗细皆可;油滴以圆润为佳,大小皆可,要做到大而不变形很难,大油滴斑一般只有16 cm 以上大口径的器型才能烧出,器型越小,烧制大斑越难,束口的难度也比撇口、敞口高;曜变则是能烧出来就已经万分不易。

兔毫盏的析晶斑纹形态为黑色釉层中透出均匀细密的丝状筋脉条纹,形如兔子的毫毛,故此得名。兔毫一词从宋代就开始流行,历史悠久。油滴釉是宋代建盏的名贵品种,古称鹧鸪斑,传入日本则称油滴。油滴盏的形成比兔毫条件更为苛刻,稍有不注意,油滴斑点很容易变成条形,成为瑕疵品。

2.3 建盏斑纹的分布

斑纹的形态和分布密不可分,互相影响。兔毫、油滴的斑纹分布以上下左右内外均匀、疏密有致为佳(能做到的不多,宋代建盏有的阴阳脸都是馆藏佳品,因为釉色表现很好,不对称也可以接受)。

油滴的大小均匀,或密、或疏、分布有序,或满布盏内外,或从盏心往盏沿有层次之分。

2.4 建盏斑纹的质感

很多初识建盏者在没有上手之前,单看图会以为建盏的斑纹是浮在表面上,摸上去凹凸不平,但如果是釉下的结晶(斑纹上面还有一层透明的玻璃质釉),摸上去为平的。我国杭州出土的半只曜变残件,斑纹清晰、斑核明显,表现力堪比日本静嘉堂美术馆收藏的曜变盏,让很多人误以为有凹凸感。同一只盏有可能釉上釉下的斑纹都有。尤其口沿处因为厚釉在高温下流动,会偏干一些。油滴盏因为斑纹呈卵状,反光面积大,质感上有镜面和非镜面的区别。

建盏的色彩、形态、分布、质感四个维度结合,可以大致了解建盏的釉色优缺点与烧制难度。其中色彩为最突出最关键的一项,如果能烧出彩色,其他几项有些瑕疵,亦可能跻身珍品行列。

3 当代建盏的烧制工艺

柴烧龙窑和电窑的还原技术是建盏的主要烧制工艺。政府明令禁烧柴窑是为了保护森林资源。目前建阳建盏烧制工艺采用最多的是电窑还原技术,占比90%左右。但仍有一小部分柴窑作为文化遗产偶尔会进行烧制。

3.1 柴烧龙窑

龙窑一般依山而建,大多是半地穴式的窑炉建筑,依山坡挖出斜状的地槽,然后砌成长条形窑炉,外观看上去十分像一条斜状的卧龙,故名“龙窑”。

龙窑一般烧制需3~5天,期间需不停地轮班投掷柴火。投柴的速度和方式、气候的状况、空气的进流量等细微因素,都会影响窑内作品的色泽变化。因龙窑柴烧法成本大、窑炉温难控制、废品率极高、环境污染等诸多原因,柴烧法终将越来越少地运用。

3.2 电窑

电窑是以电为能源,多半以电炉丝、硅碳棒或二硅化钼作为发热组件,依靠电能辐射和导热原理进行氧化气氛烧制。采用电窑烧制建盏,每窑一般3~5层,每层搁置3~10个上釉建盏,关上炉门后,将炉温逐渐提高至1 300℃左右,同时配合投柴,使炉内产生还原反应。经过现场调研电窑使用情况,其存在窑内温度不均匀导致成品率低的问题,且受到功率限制,电窑规模普遍较小,难以做到产业化生产。

3.3 气窑(轨道窑)

气窑是用液化气或天然气作为燃料,利用火焰喷嘴加压,调整烟囱闸板,调整空气风门大小,来实现加温和还原。但由于燃料以及窑炉结构导致的还原气氛和升温曲线不同等原因,烧制成品率不高,难度远大于电窑烧制。

柴烧龙窑,电窑或天燃气窑,其窑变的机理都是相同的。窑变斑纹形成机理是:当窑温从1 050℃上升到1 300℃时,胎体和釉料内的Fe2O3会由胎体内析出。此时若窑内气氛为高还原气氛,析出的Fe2O3与CO 将反应生成氧化亚铁,氧化亚铁在1 300℃的液相胎体及釉层中会饱和析出,形成液流状态,此时停火降温,液流状态即固化形成晶体。

在建盏的烧制过程中,Fe2+是天然的强熔剂,极易熔回釉中。铁的还原过程中,结晶物质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因此控制还原气氛是建盏烧制的最为重要的环节。

目前,电窑烧制建盏时需要通过人工投油柴保持高还原气氛,油柴的投放频率、投放时机、投放剂量、当天气温、大气压强、空气湿度、窑炉使用年限,都会影响气氛产生的好坏,而且同一个炉的不同位置,气氛也会完全不同。这样也就造成了建盏入窑一色,出窑千彩的风采。

4 结语

建盏虽几经命运沉浮,但最终重新得到现代社会的认可,是建盏之幸也是今人之幸。宋代建盏千年前的辉煌已记录在历史长河中,为后人所铭记,而建盏的未来将由今人共同书写,所谓“流通是最好的传承”,而建盏就是一种在流通中传承的绝美瓷器。

猜你喜欢
兔毫龙窑斑纹
兔毫建盏的鉴赏*
龙窑古法烧制建盏之美*
罗诗彬龙窑作品欣赏
老守卫斑纹蜂
斑纹游戏的最优解
浅谈建盏之兔毫盏
“活着”的龙窑
绕远的斑纹鹿
绕远的斑纹鹿
龙窑柴烧:一盏一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