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书杰
(南平市建阳区翁书杰建盏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4200)
在中国瓷器烧制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古代的瓷器烧造窑炉基本上可以分为圆窑和龙窑两大类。圆窑利用平面窑顶成半圆形“馒头”,顾名思义称为“馒头窑”,在景德镇等地所用的“蛋壳窑”也是圆窑的一种形式。而龙窑是依山而建,大多修建于多山的地带,凭借山体的自然形貌,窑的形状一般头部低,尾部较高并且狭长,烧窑期间从远处看,就像一条向下俯冲的火龙,“龙窑”因此而得名。
龙窑为古代烧制建盏的窑炉,采用较为自然的烧成工艺,在龙窑中天然陶泥与矿釉水在柴与火的洗礼中发生质变,从而形成光彩夺目的斑纹,这是对自然之美最为强烈的深刻体验。
龙窑(见图1)诞生于商代,是一种半连续式陶瓷烧成窑,龙窑是有一定坡度的建筑,为南方主要的瓷器烧制窑炉类型。因为身形似龙身,故而得名“龙窑”。龙窑在我国瓷器烧制史上历史悠久。浙江地区夏商时期就出现原始的龙窑,春秋战国时期龙窑基本定型,被人们广泛使用,到宋代龙窑结构基本上已经完善。
图1 龙窑
龙窑既可以烧制印纹硬陶,又可以烧制原始的青瓷,即通常所说的“陶瓷同窑合烧”,但是在东汉晚期就已经结束了陶瓷同窑合烧的状况,出现了专烧瓷器的龙窑。早期龙窑一般长达十几米到二十几米,到了宋代以后龙窑长达50~60 m,个别地区甚至达到70~80 m,一次可装烧2万多件瓷的器,对当时瓷器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龙窑逐渐增长,各朝的倾斜度和结构也因此的改进,使龙窑烧成效果不断被世人完善。
宋、元时期的龙窑出现了一种在窑室内砌筑多道挡火墙,将其分成若干小室,挡火墙下部设烟火孔,使室与室之间相通,即所谓的“分室龙窑”。直至当今社会,仍然有的南方地区在使用龙窑烧制陶瓷器。
南方地区在商代至明清的时期龙窑多有砌筑。明代以前,南方各产瓷区也广泛采用龙窑烧制。到2013年为止,有些地区仍保留有少数的龙窑。
龙窑多是依山而建的,与地平线形成10°~20°的仰角,这主要是利用山坡形成自然的抽力。通常窑头的仰角较大可达到20°左右,这样有利于预热和升温。而中部与尾部的仰角分别为15°左右和11°左右,这样是为了起保温作用。龙窑基本上是不设烟囱的,因为倾斜的窑身本身起到烟囱一样的效果。龙窑全长一般在20~80 m,宽约1.2~2.5 m,高约1.6~2 m。窑顶呈拱形,窑身两侧的上部各有一排投柴孔,方便投放燃料。此外,在窑身两侧各有2~4个窑门,这样是为了方便放置瓷器。龙窑在热能利用方面有较强优势,有效地利用烟气热量,使废气热损失降低至最小,进而提高了燃烧温度和效率。
龙窑建盏烧制工艺中的核心魅力之一,它的主要燃料为木柴、茅草,大多烧还原焰。其不仅在于烧造过程,也在于龙窑具有结构简单、热效高、装烧量大以及生产周期短等优点。窑头、窑室和窑尾是龙窑的主要结构(见图2)。
图2 龙窑的结构
窑头的头部呈圆形,和老式内燃机的“火车头”及其相似。狭长的火门在窑头正面的中下部,火门下的通风口紧贴窑底,有的为方形,有的为圆形,是火膛进风的主要入口。松柴作为燃料从窑头正面通过火门投入燃烧室,空气经通风口进入火膛燃烧室,燃料在燃烧室内充分燃烧,热量进入龙窑内通道,提高了窑室内的温度。
窑室主要用来装烧坯件,被称为“烧成带”,是龙窑的主要组成部分。窑身越长窑室越大,装烧产品越多,龙窑的产量也就越高,但窑室过长难以控制的是窑内温度和烧成气氛,细小的失误都会导致烧成质量下降,残次品也随之增多。
因此古代龙窑大多数设计长度在60 m 以内,从经济性和控制性两个方面考虑,控制在30 m 以内的现代龙窑才能更好地控制产品的质量。窑室底部的窑床上铺设的砂层用来保护窑底,同时也为了防止垫底窑具的移动。窑床两旁均设有墙,墙上设置窑门,便于窑工装窑和出窑。挡火墙位于窑室底部窑床后部,是为了防止窑内火焰流速过快,在提高窑内的温度的同时,增加火焰与坯件的接触时间。烟囱在窑尾部,比窑头高度高,利用自然的抽力便于窑温的提升,这也是龙窑实现高温还原烧成工艺的技术要点。
另外,现代龙窑在建造时,往往会加入温度传感器,窑炉温度得到了有效控制,从而提高了龙窑的燃烧经济性与生产效率。
自然通风是古代龙窑主要采用的方式,主要燃料来自木柴、茅草等,烧窑过程中窑内的火焰通常平行窑底而流动。
加上此种窑建在山坡上,火焰抽力大,升温快,降温也快;可以快烧,也可以维持烧造青瓷的还原焰。故有说龙窑是青瓷摇篮。影青、黑釉瓷等大都是在龙窑里烧成的。同时装烧面积大,产量也高。它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倾斜设置的窑体具有烟囱的作用,这样形成的窑内压力克服了料垛的阻力,窑炉完全在零压状态下运行,大大减少了漏气和吸气现象。
(2)倾斜设置的窑体有效利用了烟气热量,燃烧段因窑体倾斜而后移,热损失随之降低,大大提高了燃烧温度,缩短了生产周期。
(3)烧成快速,并且窑体散热与蓄热不大,单位产品的热量消耗较少,和隧道窑的热效率相差不大。
(4)窑体结构增加了装窑和出窑的劳动强度,难以实现机械化和半自动化。
(5)窑内气氛和温度波动较大,大件产品烧制容易发生冷裂。再加上烧成时保温不足,严重影响了烧成质量。
龙窑柴烧,作为建窑建盏烧成工艺中,最“古老”且传统的一种工艺。龙窑的烧成方式自然天成,陶泥与釉水在窑炉中产生蜕变,而形成光彩夺目的自然斑纹。总而言之,现代陶艺的龙窑柴烧不光是一种烧制方法,更是现代陶艺家对待陶泥和生活的一种态度。
与中国大部分瓷器不同,建盏的釉色并非源于人工绘制、雕琢,其丰富的色彩、纹理变化源于胎土以及釉水中的金属元素在窑炉内氧化还原作用下,金属天然原色的随机组合产生的不同变化。而中华传统文化审美中素来注重“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正如庄子所说的“顺应自然”,龙窑柴烧作品所注重的正是在烧制过程中偶发的“自然之美”,这种自然变化与建盏釉色的形成过程是息息相关的。
龙窑柴烧作为一种“原始”的陶瓷烧制工艺,它的独特性也源自烧造过程中的“不可控”性。入窑之前,每一只盏都融入了匠人浓厚的创作情绪,而一旦将产品装入窑炉,封窑后窑内发生的高温变化千差万别,烧成结束后,打开窑炉时产生何物将难以预测。
“尽人事,听天命”,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学中的天然和朴素。所谓“大美谓之覆载之美也”,这种美源于天然也合于天然,存在于天然无为之中。天然造化之美的诞生虽无定势,但龙窑柴烧技艺是在这天然之美的无定势中尽力发挥出传统工艺美术的人文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