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礼旺
摘要:兔毫盏是宋代文化的浓缩与审美、情趣与意境的反映,建窑兔毫盏虽小,却蕴含乾坤,有着自然窑变的不可再生性与无法预测性。黑釉兔毫盏不仅是中国瓷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历史与文化的阐释。
关键词:建盏;兔毫;宋文化
建窑是我国宋代南方名窑之一,位于今福建南平市建阳区境内。建窑烧制的黑釉瓷以盏类为主,故有建盏之称。建盏,由于釉色斑纹的不同,又有许多品种,其中以“兔毫”最负盛名。
“兔毫”古籍中也将其称为玉毫、异毫,以福建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建窑出土的数量及精品为最多,此种釉色以黑釉或黑褐色釉为器釉底色,兔毫斑纹各呈现黄褐色、青、蓝、金黄、银等色彩,绚丽夺目,独具一格,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十分美观。黑釉兔毫盏因其釉下布满密集的筋脉状纹饰,下垂的长条酷似兔毫一样层层叠叠、清晰油亮而得名,且以兔毫盏条达为贵。茶盏釉面绀黑油润,晶莹温润,因其呈现褐黄色,银灰色和褐蓝色,按其不同釉色又可分为“金毫”、“青毫”“银毫”和“蓝毫”。兔毫盏厚重中蕴含秀美,釉色沉稳而温莹,釉面流淌下垂自然形状宛如雨后青山。
据考证,“兔毫盏”最早产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在两宋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一点从北宋皇帝徽宗等撰写的文章以及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歌赋中可见一斑。宋徽宗《大观茶论》(年)载: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又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最为要用。彼时,不特为福建名产贡物,亦且为宫庭内用重器。古御前赐茶,皆用建盏即兔毫盞。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云: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蔡襄《茶录》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燒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工易,斗试家自不用。朱淡《陶说》载:宋时茶尚撇碗,以建安兔毫为上品。蔡襄《北苑十咏斗茶》载: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苏东坡(送南屏谦师):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茶点三味手,勿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苏辙在《次韵李公择以惠泉答章子厚新茶二首》诗云:蟹眼煎成声未老,兔毛倾看色尤宜。杨万里: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陈蹇叔: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心雪作泓。梅壳臣《次韵可永权尝新茶什言》诗云: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虫下蟆。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诗云:喜共紫瓯今宜酌,慕君潇洒有余情。以上诗句中所涉及到的玉毫、兔毫、兔毛、兔毛紫盏、紫匝及兔毫紫甄等称谓,指的便是建窑黑釉瓷器中的黑釉兔毫盏。诸多名称和赞美的诗句由此看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于建窑黑釉兔毫盏是多么的喜爱。
《中国古代瓷器鉴赏辞典》:建窑黑瓷因含铁量较重高、烧造时保温时间较长,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铁结晶,故能形成兔毫纹。黑釉兔毫斑纹茶盏釉汁是自上而下流淌,渐厚且下垂,口沿及内外壁釉层较薄,呈黑色或黑褐色近圈足部釉汁多下垂流淌呈水滴珠状。此类黑釉兔毫盏以敛口、束口、撇口、敞口最多,数量在已出土的建窑黑釉瓷器标本中占绝大多数。其器体有大有小。盏内外的兔毫纹路,色泽以金黄色、黄褐色为主,在阳光的照射下,兔毫斑纹往往呈现出银亮的金属光泽。另有一种黑釉银兔毫茶盏,其基本特征是在黑色的釉面上呈现层层叠叠银亮兔毫斑纹,纹样形状与上面提到的金黄色兔毫斑纹略有不同。银兔毫斑纹的纹线较长,但没有金黄兔毫斑纹的纹路流畅。再者银兔毫斑纹色泽较之金黄兔毫更为银亮,也更加夺目,釉面的色泽对比极其强烈。黑釉银兔毫茶盏可谓是兔毫釉茶盏中的名贵品种,因烧成比较复杂,工艺水平高,故成品率极低,传世数量极其稀少。
宋代“斗茶”,最为推崇“兔毫”黑釉茶盏,盛上茶水时,在阳光的折射与反射下,兔毫纹路的色泽多彩莫测,令人啧啧称奇。“建窑黑瓷因含铁量较重、烧造时保温时间较长,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铁结晶,故能形成兔毫纹”。兔毫盏釉料中含铁元素较高,其胎体高达7~10%,在窑火高温烧制过程中,受热产生的气泡将熔入釉中的铁微粒带至釉面,当温度达1300℃以上时,釉层开始流动,釉面发生流淌、垂流,并浮出黑釉表面,釉层内的铁元素与表层黑色釉面相互渗透,流动成细长条状酷似兔毫的纹路,冷却时发生晶化,变成极为细小的结晶,在不同的光线下闪烁变幻,这种天成的窑变,非人力所强求。经过测定,建窑黑釉盏胎的化学成份为SiO2、Al2O3、Fe2O3、CaO等组成,吸水率为≤6%,烧成温度达1310+20℃。經分析的胎釉结构成份表明,其酸性较多,黏性较强,铁含量比例较大,因此釉易厚挂,色调深沉凝重。从一些“兔毫盏”残片来看,断口处呈现许多白色斑点,也是含铁量高的证明,部分红色也是由于铁氧化所致,胎体坚硬敲之有金属之声,也就是俗称的“铁胎”。含铁量高让兔毫盏有了保鲜的功能,据说有隔夜不馊的妙用。由于兔毫盏对窑火要求极高,烧造温度范围比较窄,约为±20℃,并需要施以厚釉,且容易起泡变形,所以烧造成功率较低,因此在传世及出土“兔毫盏”都极为珍贵。
建窑从元代逐渐衰落,兔毫盏也逐渐被世人所遗忘,为了使失传几百年的兔毫盏技艺重现异彩,我国从上世纪60年代便开始了探索,由中央工艺美院牵头,国内有关陶瓷研究所、高校与建阳的建盏匠人等多方协作,成功烧制出了仿宋代建窑兔毫盏,经多方专家鉴定研究,其不仅形似、神似而且化学成分也十分相似。建盏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只有当地含铁量高的泥土才能做出建盏独有的风格“铁胎”,经过1300度的温度呈现为青黑色,含铁量高也决定了兔毫的产生,建盏有着复杂的十三道工序(选泥、过筛、淘洗、装袋成腐、揉泥、拉坯、修坯、选矿釉、配釉、磨釉、上釉、装窑、烧成、出窑),烧成有着千变万化的过程,主要是以还原气氛烧成,还原气氛与温度、时间长短等等的变化决定了出窑时每只兔毫盏的颜色,故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说法。建盏如今不再只是皇族的专享,它与日用陶瓷设计、工艺相结合,也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
建窑黑釉兔毫盏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东方艺术色彩。其质朴无华,清丽挺拔而造型简约、突出实用的功能与便利之美、注重审美情趣及自然天成的釉色之美等设计理念与意蕴,时至今日依然成为人们喜爱的茶器首选。
参考文献:
[1]熊廖、熊微:《中国陶瓷古籍集成》[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