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凌燕 任春霖
患者男性,58 岁,突发胸痛7 h,为心前区拳头大小绞痛,伴大汗,伴恶心欲吐,为求诊治急来本院,查心电图(图1)示:①窦性心律;②房性早搏(简称房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Ⅰ、a VL呈“Rs”型,Ⅱ、Ⅲ、a VF呈“rS”型,V1呈“qR”型,V2呈“QRS”型,V3呈“Qrs”型,V4呈“QS”型、V5和V6呈“rS”型,并伴有V1~4的ST 段弓背型抬高0.1~0.15 m V);③前间壁r波递增不良伴ST 段抬高,下壁、侧壁ST 段下移T波低平。心肌梗死(简称心梗)三项:肌红蛋白183.87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5.42 ng/ml,肌钙蛋白I<0.05 ng/ml。
图1 患者就诊时的心电图
入院半小时后,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造影示:左前降支近段闭塞,D1近段重度狭窄,回旋支远段中度狭窄,右冠状动脉近段阶段性轻、中度狭窄,后降支轻~中度狭窄,于左前降支近段病变处置入药物支架1枚,复查造影示支架贴壁良好,远端血流TIMIⅢ级。术后复查心电图(图2):①窦性心律;②前间壁ST 段损伤型改变、前壁T 波倒置;③房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V2、V3导联Q 波较前加深、变宽)。入院5 h血清:肌钙蛋白I 14 902.5 pg/ml,第二天血清:肌钙蛋白I>50 000.0 pg/ml,心脏彩超: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升主动脉增宽,主动脉瓣多发钙化斑,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二、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左室顺应性减低,左室射血分数0.60,第4 天复查心电图(图3):①窦性心律;②急性前间壁心梗。病程一周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
图2 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电图
图3 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第三天心电图
讨论在心梗早期的诊断中,心电图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通常窦性搏动下传的QRS-ST-T 能反映缺血引起的异常电活动,但部分心梗患者早期心电图改变不明显。已有临床和实验室研究表明:窦性心搏的心梗图形可以不典型,但室性早搏可呈典型心梗改变[1]。本病例入院时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时未观察到病理性Q 波和明显ST 段损伤型改变,在出现房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前间壁呈现病理性Q 波和明显的ST段损伤型改变,2h后窦性心搏的心电图演变至心肌损伤性改变图型,房早伴差传时病理性Q 波进一步加深、变宽,这些波形特征经心肌损伤标志物、心脏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心梗。笔者发现,房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的QRS-ST-T 形态变化对心梗也有诊断价值,认为本例房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出现典型心梗图形,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时两侧束支不应期不一致,室上性激动先抵达左束支,引起室间隔、左室前壁率先除极,然而左室前壁梗死区域因心肌除极受阻,综合向量背离梗死区,所以在V1~4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或呈“QS”波;②心室充盈不足、心肌灌注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损伤加重,导致除极、复极功能受损,体表心电图描记出病理性Q 波及ST-T 改变明显[2];本例房早联律间期较短,这种表现更为突出。
通过本例心梗患者的心电图演变过程,阐明了心梗早期房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ST-T 动态改变可呈急性心梗样改变,而窦性下传时却不典型,证实了房早伴差传可提示发生了急性心梗,及时作出正确诊断,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