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显彪,孟继枝,杨园耘,邵宗刚,赵国安,沈云峰*
(1.保山市植保植检站,云南 隆阳 678000;2.保山市农业机械推广站,云南 隆阳 678000)
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eker)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分布于亚洲,在中国,从南到北的稻区均有分布[1]。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种植结构调整和耕作制度改革等原因,水稻二化螟在中国稻区危害逐年加重[2]。据报道,全国每年受螟虫危害的水稻达1500万hm2,而二化螟危害造成的损失占2/3[3],它以幼虫危害水稻,2龄之前在叶鞘群集危害造成水稻枯鞘,3龄后分散蛀入水稻茎秆中危害造成水稻枯心、虫伤株及枯穗等症状[4]。此外二化螟食性较杂,寄主植物除了水稻外,还可以危害茭白、甘蔗、玉米、小麦、油菜等作物[5]。云南保山素有“滇西粮仓”之称,常年水稻种植面积6.7万hm2,据统计,2021年受水稻二化螟危害面积达1.67万hm2,危害较为严重。
化学农药氯虫苯甲酰胺、毒死蜱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高、速效作用好、持效期长,能有效控制水稻二化螟的危害,是防治水稻二化螟主要药剂[6-8],但对水生生物的安全性欠佳,而且长期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导致二化螟抗药性增强,引起诸多药剂防治效果的下降,从而加大了其防治难度,而生物农药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多数不会伤害天敌,且对环境无污染。苏云金杆菌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生物药剂,已应用于二化螟防治且效果较好[9]。为进一步探明生物农药32000 IU·mg-1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的药效,筛选合适的用量,达到有效、绿色防控水稻二化螟的目的,本研究特选用32000 IU·mg-1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作试验药剂,化学农药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生物农药400亿个·g-1球孢白僵菌水分散粒剂[10]作对照药剂,对水稻二化螟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以比较不同药剂的防效及持效期。
水稻品种云粳29号,为当地主栽品种。
水稻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试验田设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辛街镇邹里村摆田社七组农户承包田上。属潴育型水稻土,土壤质地好、地势平坦、肥力匀好,土壤有机质含量3.5%左右,pH值6.5,灌溉条件充分,海拔1630 m。试验田的栽培(栽培密度27万~30万丛·hm-2)、灌溉、施肥、防病等田间管理与当地大田生产相同。
试验设32000 IU·mg-1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武汉科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500 g·hm-2、2250 g·hm-2、3000 g·hm-2、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美国杜邦公司)150 mL·hm-2、400亿个·g-1球孢白僵菌水分散粒剂(山西绿海农药科技有限公司)1800 g·hm-2和清水对照6个处理,3次重复,每个小区50 m2,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周围设保护行。于2021年5月18日水稻1代二化螟孵化高峰期和7月16日水稻2代二化螟孵化高峰期各施药1次,系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共施药2次,药剂对水量为900 kg·hm-2,采用ZL—16DA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对小区水稻叶鞘部位均匀喷雾。
2021年6月17日、8月21日,分别在第1次药后30 d、第2次药后36 d开展调查,此时清水对照区受害明显。采用平衡跳跃式取样法,每小区调查10个点,每点5丛,即每小区共调查50丛。统计枯心(白穗)率、枯心(白穗)防效和杀虫效果。采用单因素分析及邓肯氏新复极差法统计检验。计算公式如下:
枯心(白穗)率(%)=[枯心(白穗)数/调查总穗数]×100
枯心(白穗)防效(%)={[对照区枯心(白穗)率-处理区枯心(白穗)率]/对照区枯心(白穗)率}×100
杀虫效果(%)=[(对照区药后残虫数-处理区药后残虫数)/对照区药后残虫数]×100
试验期间观察发现,在本试验使用的剂量下,经32000 IU·mg-1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0亿个·g-1球孢白僵菌水分散粒剂处理的水稻未出现药害现象,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试验区内的鱼、虾等有益生物出现轻微中毒现象。
第1次施药后30 d调查各药剂防治稻田1代二化螟的效果发现,苏云金杆菌3个处理随着用药量的增加,枯心率逐渐降低、枯心防效逐渐增加。5个施药处理区水稻枯心率在0.08%~0.25%,以苏云金杆菌3000 g·hm-2处理区最低;枯心防效在75.73%~91.94%,苏云金杆菌3000 g·hm-2处理与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苏云金杆菌1500 g·hm-2、2250 g·hm-2和球孢白僵菌处理。5个施药处理区的残虫量在0.25~2.25头·50丛-1,以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区最少;杀虫效果在68.97%~96.55%,氯虫苯甲酰胺处理杀虫效果显著高于其余处理,苏云金杆菌以2250 g·hm-2、3000 g·hm-2处理效果较好,显著高于苏云金杆菌1500 g·hm-2、球孢白僵菌处理(表1)。
表1 不同施药处理第1次药后30 d对水稻1代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第2次施药后36 d调查各药剂防治稻田2代二化螟的效果发现,苏云金杆菌3个处理随着用药量的增加,白穗率逐渐降低、白穗防效逐渐增加。5个施药处理区水稻白穗率在1.93%~3.25%,以苏云金杆菌3000 g·hm-2处理区最低;白穗防效在64.86%~79.89%,苏云金杆菌2250 g·hm-2、3000 g·hm-2处理与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苏云金杆菌1500 g·hm-2、球孢白僵菌处理。5个施药处理区的残虫量在3.75~10.25头·50丛-1,以氯虫苯甲酰胺处理区最少;杀虫效果在67.46%~88.10%,氯虫苯甲酰胺处理杀虫效果与苏云金杆菌3000 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余处理,苏云金杆菌以2250 g·hm-2、3000 g·hm-2处理效果较好,显著高于苏云金杆菌1500 g·hm-2、球孢白僵菌处理(表2)。
表2 不同施药处理第2次药后36 d对水稻2代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整体来看,5个施药处理对水稻二化螟本身及其造成的水稻枯心、白穗均有一定防效,其中对照药剂氯虫苯甲酰胺、试验药剂32000 IU·mg-1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3000 g·hm-22个处理的保苗、杀虫综合效果较好,苏云金杆菌3000 g·hm-2保苗效果更佳,而氯虫苯甲酰胺杀虫效果更佳。
本试验中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处理虽然杀虫效果较佳,但试验期间观察发现该处理试验区内的鱼、虾等有益生物出现轻微中毒现象,且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本身属于化学农药,存在一定污染,在应急处理中可以适量使用,在日常防治水稻二化螟中不作为首选药剂,尤其在养鱼稻田上不建议推广运用。
近年来生物农药在绿色防控中比重逐步增大,作用日益突出。本着推广应用生物农药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目的,所选用的生物药剂苏云金杆菌3个浓度(1500 g·hm-2、2250 g·hm-2、3000 g·hm-2) 处理对水稻二化螟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以32000 IU·mg-1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250 g·hm-2、3000 g·hm-2,防效较好。防治1代二化螟,药后30 d枯心率在0.08%~0.13%,枯心防效达87.38%~91.94%,残虫量在1.00~1.25头·50丛-1,杀虫效果达82.76%~86.21%;防治2代二化螟,药后36 d白穗率在1.86%~2.07%,白穗防效达77.62%~79.89%,残虫量在5.50~6.50头·50丛-1,杀虫效果达79.37%~82.54%。并且对水稻及稻田里的鱼、虾和天敌安全。此外,从农药减量增效角度出发,用2250 g·hm-2施药量即可。建议在实际生产中进一步扩大苏云金杆菌及合适生物农药在稻田二化螟防控中的示范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