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敏 李延堂 刘劲松 刘景玉 刁杰
摘 要:近几年,菏泽的小麦种植区在小麦生长中后期出现一定比例的白穗,小麦白穗的发生对菏泽种植区的小麦产量造成了大幅度减产。严重地块白穗率达3%-5%,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本文通过试验调查和研究,总结出其产生原因主要有虫害、病害、药害等几类因素。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小麦;白穗;病虫害;防治对策
近年来,由于小麦品种选用不合理、种植密度过高、生产管理不良等原因造成小麦病虫害发生日益严重,同时随着气候逐渐变暖、耕作制度的改变和小麦生产水平提高,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常出现白穗症状,而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发生重的地块白穗率达3%-5%,严重影响了菏泽小麦主产区的产量和品质。尤其是砂壤地小麦白穗发生更为严重。快速分析产生白穗的主要原因,研究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对防治小麦白穗的发生有着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通过试验调查和研究,总结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虫害、病害、药害及气候影响等几类因素。同时本文结合生产实践,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御防治措施。
1、试验研究方法
试验选择不同品种、不同类型麦田各三块,采取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相结合的方法, 5点取样,每点1m2,从3月1日开始到5月20日结束,系统调查3天一次,大田普查10天调查一次,调查内容为小麦白穗种类、危害株率、百株虫数,记载其活动时间及其它的生物学特性。
2、小麦白穗症状成因分析
2.1.地下害虫引起的枯白穗。引起枯白穗的主要是各类地下害虫。它们在3-4月为害最盛。以幼虫咬食小麦要基部,常造成植株枯萎甚至死亡。小麦抽穗后遭地下害虫为害则形成白穗。轻拔病株,即可发现植株自根茎部已被咬断,造成死棵,形成白穗。
近年来,由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农经农林间作面积增大,地下害虫食料来源丰富;各级政府焚烧秸杆力度加大,秸杆还田面积逐年增加,使用未经腐熟的粪肥量大;土壤药剂处理面积小等原因,致使多种地下害虫密度逐年上升,发生危害程度不断加重,引发小麦枯白穗,甚至造成农作物死苗、缺苗断垄。
2.2. 病害引起的枯白穗。引起小麦枯白穗的病害一般为根部病害。在菏泽地区主要有小麦纹枯病、根腐病、赤霉病和全蚀病等。
2.2.1小麦纹枯病。小麦纹枯病的典型症状是在茎基部叶鞘上有梭形或椭圆形云纹状褐色病斑。当病菌侵入茎杆后,形成中间灰白色四周褐色的椭圆形眼状斑。当病斑侵茎超过小麦周长3/4以上时,可造成植株茎秆坏死,从而影响水分和养分的输送,形成枯白穗。田间多是单株发病,拔病株时,易将植株从根茎基部病斑处拔断,为害严重的整个茎部呈枯白状。近几年由于小麦生长中后期雨水多,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等因素影响,该病严重发生,平均白穗率3.3%,重病地块高达70%以上。
2.2.2小麦根腐病。根腐病发生在小麦茎基部根及分蘖节等部位。受害病部呈红褐色,后组织逐渐坏死,至根系腐朽,植株易连根拔起,根系少且短(与全蚀病的主要区别是根系不变黑)。在田间表现为点发生性的从簇状或小片枯死。小麦根腐病常在部分田块严重发生。近几年来由于气候适宜,致使该病严重发生,发生面积在4万亩左右,发病田病株率平均为30%,白穗死株率1%-5%,一般减产10%-20%。
2.2.3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的典型症状是黑脚白穗。在新病区或轻病区,田间表现多为成簇或点片低矮,穗期枯死呈白穗。以后随着病情的传播,可扩大为连片成方的枯死白穗。在病株茎基部及叶鞘内侧有黑膏药状的菌丝体,根系明显发育不良,须根少而短,严惩重时根系变黑腐烂,易拔起。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轻者减产10%-20%,重者可减产5成以上,甚至绝收。
2.2.4小麦赤霉病。主要症状是半穗或整穗穗腐。天气潮湿时,病穗颖片合缝处或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霉层。气候干燥时,病害受抑制形成白穗。病菌侵害穗轴,严重时穗颈基部流液受阻,造成上部穗生理凋枯。将病株拔起,其根部生长正常。小麦赤霉病流行的最关键因素是小麦扬花期的温湿度。在我县小麦扬花期如遇3d以上的连阴雨天气,雨量超过50mm,就可引起小麦赤霉病大面积流行,进而引发小麦枯白穗。
2.3.药害引起的枯白穗。药害引起的枯白穗多出现在地头。症状表现是成片低矮枯白穗。此种枯白穗易与全蚀病引起的枯白穗混淆,但病株需用力才能拔起,根系茎基部生长正常,一般无其他症状,更无“黑脚”症状。其产生原因,是农民习惯在地头配药,未将药液混匀,浓度过大或药液重喷造成的。
3、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3.1.农业措施
3.1.1轮作倒茬。三种病害均由病菌引起,轮作倒茬可减少菌量,降低发病程度。可与甘薯、棉花、绿肥、大蒜、油菜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水旱田轮作,效果更佳。
3.1.2深翻土地,减少土表层菌源量,破坏地下害虫适生环境。
3.1.3对于小麦全蚀病可采取增施磷肥和适当晚播措施。增施磷肥有利于鞭毛秆菌的繁殖,鞭毛秆菌对小麦全蚀病菌有拮抗作用,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小麦早播全蚀病重,晚播全蚀病轻。小麦全蚀病侵染小麦的适宜土温为12-20℃,播种期推迟,土壤温度下降,缩短了病菌侵染期,从而减轻了病害。
3.2. 药剂防治
3.2.1药剂拌种
全蚀净、蚀敌、青枯停是目前生产上防治小麦全蚀病较好的药剂。使用方法是,并根据病情轻重,每亩用药20-70g,先将药剂加水0.5-1kg充分搅拌均匀,然后拌种8-10kg,晾干后播种。用于防治这三种小麦病害的药剂有多种,一般来讲用于防治真菌病害的农药多数有效。常用的农药及用量:15%粉锈宁粉剂、20%粉锈宁乳油、2%立克莠、50%扑海因、50%退菌特等,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2%左右,先用适量水稀释再均匀喷在种子上,晾干后播种。注意粉锈宁拌种对种子出苗有一定影响,一定要掌握好用量,同时加大10%左右的播种量。用于防治地下害的药剂主要有:甲基异柳磷、丁硫克百威、克百威等。
除小麦赤霉病外,其它几种病虫害都是从侵染小麦根部开始的,因此我们尝试先从小麦拌种开始试验。
由表2、表3可以看出,拌种效果优于苗期喷药防治,病虫兼治优于单一药剂防治,所以,抓住病虫害始发期进行药剂防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播种前拌种防治小麦白穗是最有效的措施,其次是在苗期喷雾防治。杀虫、杀菌剂混合施用效果更好。
4、试验结论和总结
小麦白穗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并应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从小麦田生态系统的总体出发,摸清造成小麦白穗的原因,根据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首先在发生小麦纹枯病的地块,应加强小麦健身栽培,提高小麦抗病性来减轻病害。在病株率明显上升时期(4月上旬)以及病斑由茎基部明显向上发展的时期(4月下旬)各用一次井岗霉素,每次每亩用5%井岗霉素150-200ml,对水50-60kg,均匀喷在茎基部。其次小麦开花到灌浆期是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应根据品种抗病性、越冬菌量以及短期天气预报,确定第一次喷药时间和地块,一般在抽穗后,田间扬花率达10%时喷第一次药,隔7-10d再喷第二次。
(作者单位:1郓城县种子公司2郓城县农业综合執法大队,山东 郓城 2747003;3黄集镇人民政府,山东 菏泽 27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