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开苦降法治疗肾间质纤维化思路探析

2022-12-06 18:31王英明李建省闫燕顺程建林张雯年康桂兰
中医药信息 2022年7期
关键词:辛味水湿瘀血

王英明,李建省,闫燕顺,程建林,张雯年,康桂兰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慢性肾脏病在我国的发病率为10.8%,而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是几乎所有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的共同转归,其病变程度与慢性肾脏病的预后密切相关[1-2]。RIF 病机复杂,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学者在中医理论中慢性肾脏病“虚、湿、瘀、毒”的病因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微观研究提出关于RIF 的肾虚络瘀、毒损肾络、肾内癥瘕等学说已成研究热点[3]。辛开苦降法将四气之寒温与五味之辛苦并用,对RIF 的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与目前对RIF 病机的研究也相符合,现就此法内涵、功用及治疗RIF的临床应用进行初步探讨,总结如下。

1 辛开苦降法内涵

辛开苦降立法于《黄帝内经》,成方完备于《伤寒论》,源自五味学说。五味最早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最基本的食物味道,《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等将其引入医学领域后成为中医认识药物与疾病的一种思维方法,是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4-5]。《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最早归纳了五味的基本作用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明确了五味的阴阳属性,即辛味药属阳,苦味药属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揭示出辛苦两类不同性质的药物具有协同作用,可以合理配伍,为后世辛开苦降法的形成及遣药组方奠定了理论基础[6-8]。

1.1 辛属阳,具有行、散、通、化之用

辛味药属阳,具有行、散、通、化的作用。辛味药走窜通行,可行气、行血,使气机调达,血运流通。辛味温热,可以使里寒得温,表寒得散,且辛温之品性善走泄,可通过调畅气血的运行达到消散滞结的作用。辛能通,味香走窜,具有宣通阳气、畅通经络、通利水道之功效。当机体内生痰饮水湿阻滞经络时,辛味药可化痰祛湿,使经络畅通,亦可通痹阻,治疗风寒湿痹。辛味之药具有行、散、通的作用,可疏通三焦,促进肾之蒸腾、膀胱气化而达到通利水道的作用。辛能化,具体表现在化瘀通滞和化痰饮水湿两个方面。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辛温之品可使瘀血得化,瘀滞得通。《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辛味药多为温燥之品,可化内停之痰饮水湿[9-10]。

1.2 苦属阴,具有坚阴、燥湿、清泄、降浊之用

苦味药属阴,具有坚阴、燥湿、清泄、降浊等作用。坚阴是指温热之邪易伤津液,苦味药大多寒凉,可泄邪热,存津液,当实热壅滞肠道燥结时,苦寒之品可急下燥结,存真阴。《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脾苦湿,食苦以燥之”,脾属阴土,喜燥恶湿,苦可燥湿,故宜食苦以治之[11]。苦可清泄,是指苦味之药性寒,可清热泻火,如苦寒的栀子、黄柏之品。苦还可通便降浊以排毒,如苦寒之大黄、番泻叶能通便泄热利肠腑,使热毒得以从肠道排除。

1.3 辛苦合化,气味互和,寒温并用,妙用无穷

中医理论中,“和”的思想贯穿于治疗的始终[12]。《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中医在临证处方时,首辨阴阳,次分六经,兼及兼证,则临床疾病无有不效者。辛属阳,苦属阴,辛之行、散、通、化与苦之坚阴、燥湿、清泄、降浊之用相合,辛苦合化,气味互和,寒温并用,一阴一阳,体现了中医学“致中和”的思想,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辛开苦降法因其独特配伍特征,已广泛运用于各系统疾病的治疗,尤以疑难或病机矛盾的疾病较为突出,若学者在临床中能将药之性味谙熟于心,把握辛开苦降法的实质,依法制方,发挥优势,拓展应用,则妙用无穷。

2 辛开苦降法功用

辛开苦降法,辛苦并用,相辅相成,具有多种功用,依据辛开苦降之内涵,现代医家不断探索其治疗疾病的作用机制,使其功用不断扩大,现将辛开苦降法主要功用概述如下。

2.1 平调寒热,协和脏腑

寒热是鉴别病症属性的纲要,《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疾病在进展过程当中,升降失常日久易形成寒热错杂之证。在治疗上,对于寒热错杂,病机复杂,相互矛盾的病症,单用辛温药时恐辛热太过,耗伤阴液,单用苦寒药恐苦寒太过,伤及脾阳,采用辛开苦降法,依据寒热多少配伍辛温与苦寒,可平调寒热,防寒凉之偏胜。人体脏腑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脏腑之间阴阳表里相合,脏主升清,腑主降浊。辛开苦降法可升降气机,调和阴阳,开瘀泄浊,协和脏腑。不论是表里、脏腑自身或局部的寒热错杂,均可以辛开苦降法治之。

2.2 畅达气机,分消湿热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寒热互结,阻于中焦,阻碍气机升降,脾胃纳运失司,则易导致痰湿的生成。气机升降失常,易郁而化火,若与痰湿相互胶结,会更加妨碍气机升降出入,阻滞上焦则会出现胸脘痞闷等症,阻滞中焦则出现心下痞满等症。治疗痰热胶结时,可辛温化湿与苦寒清热并用,分消湿热,使湿热并除,防止辛温太过伤阴助热,苦寒太过损阳助湿。

2.3 化瘀通滞,散结消癥

叶天士言:“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辛性升散走行,苦性清降下沉,二者相合具有化瘀通滞、散结消癥之功用。化瘀通滞的功用可体现在化瘀血、化痰湿、通经络、畅气机等方面。辛以宣通,可使气行而血行,通达血脉之缓滞,消散已停之瘀血;苦可燥湿清热,苦辛并用,刚柔相济,可通经络瘀阻,清痰湿郁热,使血脉畅通,气机调达。张元素认为“辛能散结”,辛味之品具透达宣通之性,外可散六淫邪气,内可宣通气血瘀滞,合苦味燥湿清热之用,可调气血、散瘀结、消癥瘕,临床多用于内科癥瘕积聚疾病的治疗。

3 RIF中医研究现状

中医学中无RIF 的病名,通常将其归于“癃闭”“关格”“水肿”“溺毒”等范畴。“虚、湿、瘀、毒”是其基本病因,四者相互夹杂,胶滞不解是加速RIF 进展的主要原因。基于以上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微观研究,学者对于RIF所提出的肾内癥瘕、痰湿瘀阻、毒损肾络、肾虚络瘀等学说已成为热点,为临床的治疗提供了较好的指导。

3.1 肾内癥瘕

王永钧等认为,结合现代光镜、电镜等科技设备观测肾脏的形态学改变,如细胞外基质(ECM)聚集、局灶或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球囊粘连与肾脏瘢痕形成等,可从微观中诊断肾内癥瘕。因其病机多为痰瘀互结,故王永钧教授提出了消补兼施、痰瘀同治的总则[13]。张琼等认为RIF 是发生在肾内的微癥积,其病变过程为炎症反应阶段-纤维化形成期-瘢痕形成期,中医癥积是指体内结块,坚著不移,固定不动者。现代医学检测到的肾脏系膜及新月体形成、基底膜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积聚等在形态学上符合癥积的特征,所以RIF实质是肾脏有形之癥积的形成过程[14]。此后,有诸多学者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5-17]。

3.2 痰湿瘀阻

刘宝厚教授认为,湿热阻滞是蛋白尿逐渐加重的重要因素,提出了“湿热不除,蛋白难消”的学术观点,并从微观表明瘀血阻络的病理基础,指出瘀血阻滞是高黏血症在不同程度肾病均有表现的原因,与肾组织局部微循环受阻、瘀滞缺氧、通透性改变有关[18]。

3.3 毒损肾络

戴恩来教授认为肾小球是毛细血管团,肾小球基底膜呈网状结构,近似现代解剖之毛细血管,中医理论研究认为,肾小球基底膜与脉络相似,毒邪损伤肾络是RIF 的重要原因,慢性肾脏病“毒损肾络”这一病机认识是中西汇通思想的结合点,对于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19]。南征教授提出“毒损肾络”是糖尿病肾病及慢性肾衰竭的病机关键,并运用解毒通络益肾法进行治疗,潜心研制了益肾通络解毒方、解毒通络保肾胶囊和益肾通络解毒胶囊,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20]。

3.4 肾虚络瘀

李建省等基于气血理论及肾阳为诸阳之本理论,认为肾阳虚则血运不畅、肾络瘀阻,提出肾阳虚、肾络瘀是导致RIF 发生发展之根本,并通过实验发现,温阳健肾活络法具有抗RIF 作用,在临床上采用温阳健肾活络法治疗,亦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1]。刘瑶等认为肾络痹阻是RIF 缠绵难愈的病机,认为内虚是RIF 的基础,“毒”是其形成的因素,并提出祛邪通络与扶正补虚的治疗原则[22]。

4 辛开苦降法治疗RIF思路探析

基于以上辛开苦降法内涵、功用及目前RIF 的中西医病机研究现状可知,辛开苦降之法辛苦并用,集寒温为一体,可调气机而散瘀结、通经脉,可分消走泄而降浊排毒,适于治疗RIF、恢复患者肾功能,现探析如下。

4.1 辛开,可活血化瘀、畅通肾络、消癥散结

基于RIF 现代病理以ECM 异常沉积及聚集为特征诊断及络病思想与肾小球微血管结构的结合,可从微观角度将RIF 主要病机分为肾内癥瘕、肾虚络瘀和瘀血阻络。辛温之品,辛烈走窜,可以促进血液运行,改善高黏血症;助阳宣通,可促进膀胱气化,肾气蒸腾功能恢复,使肾络畅通,有助于代谢废物的排除;辛散开结,可使肾络通畅,气机调和,癥瘕自消。临床中,附子、干姜、桂枝等味辛性温,被广泛运用于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中,其机制与味辛性温,可活血化瘀、畅通肾络、消癥散结相关[23]。

4.2 苦降,可清热燥湿、分消走泄、降浊排毒

脾肾两虚伴随慢性肾脏病终始,脾肾虚衰,肾气蒸腾气化无力,易生水湿、痰浊,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脾不得运,湿浊阻滞中焦,易阻滞气机郁而化火,火热与水湿、痰浊胶结易生浊毒,浊毒损伤肾络,使肾小球滤过及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加重肾病的进程[24]。内生之水湿、痰浊、瘀血、浊毒胶滞不解,使其具有迁延性、难治性的特征。苦能燥湿、清泄邪热、降浊,适用于慢性肾脏病水湿、痰浊、瘀血、浊毒胶滞的状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药物为大黄,大黄可通便清热泻浊,使浊毒从肠道排除,如《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的大泻肾汤,以干姜之辛合黄芩、大黄之苦,辛开苦降,升清降浊,可使水湿、痰浊、瘀血、浊毒速去。

4.3 辛苦合用,可燮理阴阳、协和脏腑、保护肾功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气机升降出入是机体化生的基础[25]。慢性肾脏病后期,脾肾衰惫,内生水湿、痰浊、瘀血交织而生浊毒,易于侵犯各个脏腑,导致多脏腑功能失司。上犯心肺则见心悸,喘憋不得卧,中犯脾胃则见恶心、呕吐,外溢肌肤则见皮肤瘙痒,侵犯心神,则可见神昏痉厥等危症。辛苦合用,一阴一阳,中正平和,可和调五脏。对脏腑而言,辛味入肝可条畅肝气,苦味入肝可防肝气疏泄太过;辛味入肺助宣发,苦寒可助肃降;辛苦并用入中焦脾胃,辛升苦降,可升降气机;辛味入肾,辛温可助肾与膀胱蒸腾气化,苦味入肾,可使肾中相火归位;辛味入心,辛温可助血行,苦味入心,可使心神敛藏。辛可使木气左升,苦可使金气下降,辛升苦降,可使中焦脾胃气机流畅,肾水上升,心火下移,以交通心肾[26]。故辛开苦降法可燮理阴阳,协和脏腑之间的关系,恢复其功能,在RIF 病程中,从整体起到保护肾脏,延缓RIF 病程进展的作用。

5 小结

慢性肾脏病具有不可逆性、迁延性、难治性,RIF是慢性肾脏病发展至肾衰竭必经的过程,是一种复杂而缓慢的病理演变过程。到目前为止,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成纤维细胞增殖和分化、肾小管上皮-间质转分化及ECM 过度沉积等有关。《黄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气夺则虚”,RIF 实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水湿、痰浊、瘀血、浊毒潜藏肾络为主。当邪(水湿、痰浊、瘀血、浊毒)入脏腑,正邪交争,迁延不愈,则肾络瘀阻,形成癥积,即病理上所见的肾脏细胞的增生、炎细胞的浸润、细胞外基质的沉积等结构和功能损伤,最终发展为尿毒症。辛开苦降之法,可活血化瘀、畅通肾络、消癥散结、清热燥湿、分消走泄、降浊排毒,从而燮理阴阳、协和脏腑、保护肾功,在临床上可有效减轻RIF,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程。

猜你喜欢
辛味水湿瘀血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中医教你识瘀症
秋分
——以“收”为主 多酸少辛
辣味重,伤正气
益肾散结化瘀法治疗IgA肾病的机制探讨
好事近·中秋感怀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周静老师运用加味治浊固本丸治疗浊毒内蕴证2型糖尿病肾病经验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水湿痰饮为何引起代谢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