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研究述评*

2022-12-06 08:45沈佳
现代中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说体质研究

沈佳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17)

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1-2]。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1]。

1 中医体质研究简史

关于中医体质的记载,可远溯至《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对于体质有多种分类方法,诸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的阴阳二十五种人、《素问·血气形志》中的形志苦乐分类法,以及《灵枢·行针》中的重阳型、重阳有阴型、阴多阳少型与阴阳和调型[3]。其后,历代医家对中医体质均有相关论述。如张仲景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强人”“瘦人”“尊荣人”“羸人”以及“虚家”“虚弱家”等[4],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在其《临床指南医案》中,明确提出“体质”一说,并提出“阴虚体质”“木火体质”“阳虚体质”与“湿热体质”等体质类型。

自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现代学者对中医体质进行了多种研究。如匡调元于 1977 年首先提出6种病理体质分型学说[5],采用体质六分法的还有何氏等[6]、经方大家黄煌[7]等,但具体体质类型与名称则有区别。另外,田代华等[8]则对体质采取十二分法,朱氏[9]则分为三类六型以及两种兼型、均衡型等。

其中以国医大师王琦院士的团队提出的九种体质学说[2],学术界的接受度最广[10-12],并被写入中华中医学学会标准[1]。

因此,本文对中医体质研究的评述,即主要基于国医大师王琦院士提出的九种体质学说。

2 中医体质的应用研究现状

2.1九种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 九种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首先体现在对不同职业人群的体质调查。既有大学生的体质调查[13],也有医院护理人员的体质辨识[14],还有对公交司机[15]、军队人员[16]及教师[17-19]等的中医体质研究。

其次是对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体质调查研究。既有对儿童[20]的中医体质调查,也有大学生[13]、中国香港成年女性[10]、产妇[21-22]、绝经期女性[23]、中老年居民[24]的中医体质调查与评估。

亚健康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对于亚健康人群的中医体质调查研究也日渐增多[18,25-36]。

由于中医体质学说可以充分体现中医治未病思想,而中医治未病理念也在临床各个领域逐步得到认可,因此,将中医九种体质学说与临床各科相结合,也正成为潮流。所以,中医体质在不同学科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慢病[37]领域。

在心血管科,杨军用等[38]对新疆地区不同民族高血压前期的中医体质特点作了调查研究,也有学者[39-40]针对不同中医体质人群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田洪燕等[41]则运用中医体质辨识对Ⅱ期心脏康复患者进行个体化健康指导;在呼吸科,既有咳嗽变异型哮喘与上气道咳嗽综合征中医体质的对比研究[42],也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的研究[43],还有学者[44]针对儿童哮喘的缓解期进行了中医体质的调查与分析;在消化科,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45]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46]、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7]研究其中医体质特征,闫思蒙等[48]则对大肠息肉患者进行了中医体质与证候类型及其关系的研究:在神经系统方面,林一诺[49]对醒后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及中医体质类型进行了研究;张少婷[50]则对抑郁症伴失眠的中医体质做了相关性研究;在内分泌代谢领域,针对糖尿病、糖尿病足与老年高尿酸血症等,均有相关的中医体质研究[51-54],余治君[55]则对代谢综合征做了中医体质辨识与证候要素的研究:血液方面有对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中医体质类型研究[56];中医体质在肿瘤领域[57]的应用也有不少,针对肺癌[58]、乳腺癌[59]与大肠癌[60]等均有相关研究。

除了内科慢病以外,其他学科对于中医体质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外科方面,既有对肉芽肿性乳腺炎[61]辨体质用药辅助治疗,也有对尿石症[62]中医体质调查;骨科上有对腰椎间盘突出症[63]患者中医体质的观察;妇科方面,除对女大学生原发性痛经[64]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调查研究外,尚有产妇中医体质分布研究[21]、产妇盆底肌力与中医体质关系的研究[22]、自然绝经年龄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调查等[23];皮肤五官方面也有中医体质研究的影子,如对慢性荨麻疹的中医体质与脉图参数特征关系的研究[65]、肛周湿疹的中医体质与临床证型研究[66],有学者对HLA-B_(27)相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的中医体质进行了调查[67],发现本病是一类具有同类体质易感性的疾病;变应性鼻炎[68]与复发性口腔溃疡[69]中医体质类型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它们反复发作的一些原因。

对于急性感染病或慢病急性加重期,甚至急性重症的中医体质分型规律研究,也逐渐出现[70-72]。而对于归入乙类传染病,但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有学者对其中重型和危重型[73]研究了中医体质与证候类型及临床特征相关性,发现中医体质以痰湿质、平和质、湿热质、气虚质为主。

除了上述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人群、亚健康及临床各科疾病的中医体质研究外,体质辨识还在健康管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中医体质辨识不仅是体检人群亚健康状态早期发现和防治的重要手段,而且在慢性病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丰富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体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中医“治未病”思想[74]。

2.2九种体质学说的现代研究 对于九种体质学说,现代医家也从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既有中医体质客观化研究,也有中医体质的物质基础研究。

如杨玲玲通过对痰湿体质人群的胰岛素抵抗相关因子表达进行了研究,认为痰湿体质可能是脂肪代谢紊乱,链接肥胖,逐渐发展为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的一种状态[75]。还有研究发现,20~50岁痰湿体质人群存在炎症细胞因子异常高表达,与肥胖与否无密切关系[76]。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临床常见病,有学者运用红外线成像技术进行客观化研究,发现OSAHS的中医体质类型与红外热成像仪温度存在相关性,而中医调质可调整OSAHS阳虚男性患者体质的偏颇,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77]。何林熹[78]对肾阳虚体质辨识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做了研究,赵鹏飞[79]则对不同中医体质人群外周血TCR免疫组库分析和定量蛋白质组学进行了研究,还有学者[80]对阴虚质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清中差异蛋白进行了筛选研究。

3 中医体质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近40余年来,关于中医体质研究的文献数量巨大,以上所举,仅沧海之一粟。然因类型相同者甚多,故撷取部分以窥一斑耳。但在中医体质研究的热潮中,在我们日常工作运用中医体质的过程中,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或者困惑。

3.1关于中医体质量表 九种体质学说的提出者国医大师王琦院士,带领团队开发的《中医体质量表》[81]成为众多应用体质学说的工具,也为多种体质辨识设备所用,许多手机体质自测APP,也是基于这个量表而来。

但是九种体质的体质量表,最早期是60个问题,要求评估 1年内的主观感觉与客观表现;现在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也就是俗称的“四诊仪”,其中内置的量表是要求评估3个月内的主观感觉与客观表现。许多学位论文仍然采用早期的体质量表,而1年与3个月的时间差别较大,导致许多研究结果,无法在同一标准上进行比较分析。

另外,患者一段时间以内的主观感觉与客观表现,不仅是体质量表在采用,我们传统延续到现在的中医辨证,也依靠这些信息来进行辨证。尤其是在慢病的体质研究中,量表中的一些问题,极易受到患者慢病的影响,那么,最终的结果,到底算体质类型,还是中医证型?该如何鉴别?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3.2中医体质辨识设备 中医体质的辨识,是中医治未病的有力抓手。学科建设的发展,也催生了诸多的治未病设备,包括体质辨识的设备。

在我们的临床应用中,发现中医四诊仪(道生中医舌面脉信息采集分析仪)与中医经络仪(身心康中医经络检测仪)对于体质辨识,均有相当高的准确率。但同一个人在同一时间用两台仪器做的结果,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如何解读?根据本文篇首对中医体质的概念描述,中医体质是相对稳定的一种状态,同一人在同一时间段,不可能体质突然发生变化,其体质状态也不应该有较大差异。这可能与不同仪器的设计及程序算法等有关,但同一对象的中医体质用不同仪器检测出不同结果,如何判读,确实令人费解。

四诊仪结合面诊、舌诊与脉诊,似乎准确率更高,但由于操作者及受测者的配合等原因,其面诊、舌诊与脉诊,可能反而影响因素较多。

TTM(医用红外热像仪)[77]近年来发展迅速,有学者研究其红外成像特点与中医体质之间的对应关系[82]。但是这种即时客观检测方法,受外界干扰不少,如果受试者检测前曾在高温环境,或者进食生冷寒凉食物,那么对于其红外热成像结果是有影响的,这与相对稳定的体质有着矛盾,无法完全真实反映机体相对稳定的体质特点。

另外,目前所有的体质检测设备,对于特禀质(过敏体质)无法测试,也即客观的体检检测设备,只能检测平和质及除特禀质外的7种偏颇体质,而特禀质只有在量表中根据问答才能得出结论,这也是一个问题。

3.3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针对不同慢病的研究,大部分呈现最基本的研究,也就是某种疾病的中医体质分布研究,但也有将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进行研究者[8,48,55,60,66]。另外,对于慢病急性加重期[71]以及一些急性病[72],或者某些重症[73],也有学者对中医证型与体质的相关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从理论上说,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肯定存在相关性,比如气虚质的人,更容易出现肺脾气虚证,而阴虚质的人,更容易出现阴虚火旺证。但在以上研究中,有时无法对九种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型做出严格区分。

有学者对HLA-B_(27)相关性急性前葡萄膜炎的中医体质进行了调查,发现本病静止期体质以平和质为主;相对于HLA-B27(-)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HLA-B27(+)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的病理体质总体比例更高,且有更多湿热体质患者[67]。但这个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虽然说体质可变可调,但体质毕竟是相对稳定的状态,不可能在同一疾病的静止期与发病期间反复变化,这就混肴了体质与中医证型的概念。

3.4不同体质学说如何对话 虽然目前中医体质学说流派众多,其中九种体质学说的应用较为广泛,但诸如三阴三阳体质[83]及运气体质[84-87]的研究也有不少支持者。甚至在一些学术交流活动中,也经常听到“结石体质”与“肿瘤体质”的概念。那么,这些不同的体质流派,如何对话?或者说,如何对应于九种体质呢?这方面,已有学者作了初步探索。

三阴三阳体质来源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赵进喜教授为首的学者,大力宏扬这一学说,这一体质学说可以与六经辨证更好的契合,实用性较强。赵进喜教授提出,要进一步研究三阴三阳体质学说与其它学说之间的差异和联系[83],加强各类体质学说之间的联系,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从其对三阴三阳体质的描述可以看出,少阳气郁体质相当于九种体质中的气郁质,太阴气虚质即气虚质,少阴阳虚质即阳虚质等。

而运气体质,也即基于《黄帝内经》运气七篇大论“五运六气”学说的五运六气体质学说,目前研究方兴未艾。有学者对高血压病患者运气体质因素与证型的关联性[84]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先天体质中单一因素的重复次数最少需达到 2 次及以上者。可与某种证型存在关联性。比如在组合因素中,木、火因素与肝火上炎证具有关联性;而木、金因素与阴虚阳亢证具有关联性;类似地,土、水两因素与痰湿证、肾阳虚证具有关联性;火、土两因素则与痰热证同时具有关联性。但这项研究并未提及运气体质与九种体质的关系。在郇鹏飞[85]的研究中,发现气虚体质人群罹患2型糖尿病风险较高之年与风险较低之年,其运气分布规律有异。有研究发现,重庆地区女大学生痛经程度及伴随症状,与运气、体质以及生活习惯有密切关联性[86]。

陈泽慧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体质及出生时期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体质九分法下的体质类型与季节、运气无明显相关性,同时对出生时岁运、主气、司天在泉的统计,暂无呈现出对体质分布类型影响的完整规律。仅主气为太阴湿土与阳明燥金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较高[87]。但系统的对比研究尚显不足,有待今后的研究逐步补全。

3.5关于体质本质研究 前文述及,对于九种体质的物质基础或者内在本质,已有一些研究[75-76,78-80],但一来,这些研究或者样本量较小,或者因为受试人群、地域等的局限性影响,可能会影响结果分析;二来,受体质分类是否合理、部分人群有疾病影响,这些体质研究仍需进行更严谨的研究设计。尽管这样,通过现代医学技术,如代谢组学、基因检测等,研究不同体质间差别的内在依据,仍需继续推进。

4 结语与展望

体质学说的提出,很好解释了个体差异的存在。比如同样患有感冒,为何有的呈现为气虚,有的呈现为阴虚,这可能与感冒患者本身的气虚质、阴虚质有关。现代中医体质研究较之古代中医,呈现出系统化、广泛化、多样化、现代化与客观化等特点。

倪诚等基于中医体质九分法,总结出40年来中医体质研究取得的成就,包括6大理论创新(构建中医体质理论体系、构建中医未病学理论体系、构建九体医学概念体系、构建个体化医学概念体系、构建中医健康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中医原创思维模式)、3大技术创新(构建体质研究方法学体系、构建体质辨识技术以及构建体质微观、疾病预测、干预技术)、4大转化应用(以“体质辨识”为核心的健康状态评价方法在公共卫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在临床诊疗中推广应用、体质研究成果带动健康产业发展、中医体质学向国际推广)、2大学术平台等(中医体质学术平台、中医治未病学术平台)[81]。

但现代体质应用与研究中,也存在不少困惑或问题。以九种体质学说来讲,许多研究证实复合体质较多,单一体质较少,而复合体质又有多种类型。我们通过中医体质辨识量表或者通过炎黄东方(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中医体质辨识软件,可以见到两种体质同见,或者三种甚至四种体质同见,但如果通过经络仪检测出来的报告,只显示两种体质。这样也造成因为研究手段不一样带来的研究结果的误差,同样也不便于学术交流。

平和质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但实际用体质量表或仪器检测体质时,会发现,有些慢病患者会被判为平和质,这与平和质的本义不相符合。如有学者对重型和危重型新冠肺炎研究了中医体质与证候类型及临床特征相关性,发现中医体质以痰湿质、平和质、湿热质、气虚质为主[73]。研究者对于中医体质的评定,是根据中医体质量表而来,其规范性并无疑义。但其报道中提到这些新冠肺炎患者既往体健者仅 20 例,其余多合并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脑梗塞、甲状腺功能减退、前列腺增生、下肢静脉血栓等,其中还有1 例合并肺结核。可能下肢静脉血栓、肺结核等或许与感染新冠肺炎有关,但高血压、糖尿病等属于原有慢病,当无异议。研究者发现属于平和质者有17例男性与3例女性,合起来正好20例,但文中并未说明这20例平和质,正好是既往体健者。那么就有可能是平和质者有慢病病史。这种情况临床经常见到,如何避免类似情况,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研究。

另外,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九种体质中的特禀质,其概念上包含先天基因缺陷以及过敏体质,但是在中医体质量表中,只有过敏体质,而没有先天基因缺陷者。这就造成了理论与临床的脱节。对此,我们建议采取融汇中西理论与方法,借用基因检测、过敏原检测等辅助评估,在取得足够数据后,再重新修正中医体质量表,以更好地联系理论与临床。

在各种研究中,不同年龄阶段体质研究缺少,目前仅有儿童、成人、老年人三个大的阶段,显得比较粗线条。是否可以借鉴《灵枢·天年》的十岁至百岁的每十年变化理论,来设计不同年龄段体质研究?性别的差异,则可参考《素问·上古天真论》的女子七七丈夫八八理论进行研究。

对于慢病或急性病的体质研究,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分科别分病种规范化标准化的流调研究,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更好地实现辨体、辨病与辨证结合,凸显中医诊治的特色。同时,在进行研究的同时,需要更好的统计学方法,尽量剔除疾病对于体质的影响。

在将体质学说应用于临床的同时,还要做好两件事。一是加强各种体质学说之间的交流互通对话,提倡三阴三阳体质学说的赵进喜教授就提出,要进一步研究三阴三阳体质学说与其它学说之间的差异和联系[83],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二是不断研究各种体质背后的实质,也就是逐步实现中医体质诊断的客观化。何林熹提出,以“身心合一”观为核心,外貌体态特征为基础,并以分子生物学及客观化舌、脉诊信息数据为参考,体质问卷量表数据为辅助的中医体质客观化分类辨识体系的构建为中医体质诊断客观化奠定了理论基础[78]。

总之,中医体质近40年来,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对一些疑难病症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目前的研究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但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采用,中医体质必将迎来其更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学说体质研究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