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亚飞 闫永彬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小儿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大便艰涩排出不畅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而排便不尽的病证。可伴有腹胀、腹痛、食欲不振、排便哭闹等症[1]。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世界范围内4~17岁的儿童,便秘发病率为3%~5%[2]。可能与儿童饮食和不良排便习惯有关,如粗纤维食物摄入减少,焦虑、恐惧心理及社会因素引起的克制排便。小儿便秘多为功能性便秘,临床多见中重症患儿,门诊以幼儿期及学龄前期儿童居多[3]。肠道为人体的“第二大脑”,粪便久积肠道,再次发酵,产生大量有毒物质,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轻则嗜睡、头痛、口臭、口干、腹胀;重则引起心血管、肝肾疾病,甚至肠癌。宿便降低脑功能,影响智力发育[4]。儿童长期便秘,常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性,对外界事物淡漠而“呆头呆脑”。现代医学治疗便秘比较直观,一般以快速解决大便嵌顿为主要目的,缓泻剂、润滑剂、胃肠动力药、微生态制剂治疗,治标不治本,易产生依赖,反复或加重便秘症状[5]。笔者对小儿便秘的治疗有独到见解,临证治疗小儿便秘疗效显著,现将临证辨治小儿便秘的经验剖析一二。
1.1五脏不调为便秘根源 《黄帝内经》首次记载便秘为“大便难”“闭”“大便干燥”“前后不通”“便溲难”“不能大便”等。《素问·五脏别论篇》云:“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魄门的起闭依赖于大肠的传导,大肠的传导功能与肺门宣降、脾气升提、肾气固摄、肝气条达,心神主宰有关[6]。《石室秘录·大便闭结》云:“大便闭结者,人以为大肠燥甚,谁知是肺气燥乎?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于大肠。”肺经燥热,清肃失职,腑气不通。明·万密斋《育婴家秘·鞠养以防其疾》中提到:“小儿无知,见物则爱,父母不知,纵其所欲,如甜腻耙饼、瓜果生冷之类,无不与之,任其无度,以致生疾,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小儿脾胃升降失调,大肠传导失常,发为便秘。《兰室秘藏·大便结燥》曰:“夫肾主五液,津液润则大便如常。”若肾阴亏虚,津液亏乏而大便失润;肾阳、肾气不足,则传导乏力,津液不行而便涩。肾主司二便,若便秘日久,膀胱气化不固致遗尿[7]。小儿肝常有余,家长过份溺爱,所愿不遂即嚎啕大哭、暴跳如雷,可见患儿脾气急躁,情绪不稳定,肝郁化火,津伤肠燥而便秘。《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梁众擎,董盈妹,赵霞[8]认为“五脏皆使小儿秘”,强调五脏一体观。笔者认为小儿便秘的根源是五脏不调,五脏功能失调,肠腑受损,糟粕内停,安和五脏,不能只用通下这一种方法,病必自愈。
1.2胃肠失司为便秘辅翼 《素问·五藏别论》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9]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与水谷不得久藏相应。《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论》曰:“小儿便不通者,脏腑有热,乘于大肠故也。”病位在大肠,小儿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厚味,或多服温补之品,均致肠胃积滞,积久化热,津伤肠涩,大便秘结。
综上所述,小儿便秘主要由五脏不调和胃肠失司共同影响造成的。肺经燥热、食滞中焦、肾阴亏虚,肾阳、肾气不足,肝经郁热是导滞小儿便秘的内在根源;乳食不知自节,内生燥热,津伤肠道失润是便秘的致病因素。
2.1便秘结束期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儿童功能性便秘的诊断标准,是罗马Ⅲ标准[10],分为新生儿/婴幼儿和儿童/青少年功能性便秘。门诊上居多的是婴幼儿和儿童便秘,诊断便秘根据病程及便质,病程维持1~2月以上,排便困难或疼痛,粪便坚硬、巨大足以阻塞马桶。罗马标准为:①每周排便≤2次;②在自己能控制排便后,每周至少有1次排便困难;③有大便潴留病史(>4岁儿童可表现为有与粪便潴留有关的姿势);④有排便疼痛或困难病史;⑤直肠内存在大量粪便团块;⑥巨大的粪便足以阻塞马桶出口。新生儿/婴幼儿(0~4岁):需要至少出现上述2条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才可以诊断为功能性便秘。儿童/青少年(4~18岁):必须满足上述症状中的2条或更多,至少2个月,并且每周发作至少1次,且排除肠易激综合征的前提下,可诊断。
便秘结束期:这个阶段为中重症患儿,它的特点:每周排便≤2次,粪质坚硬如栗或柱状,排便困难,需开塞露协助排便,艰涩难以排出,甚则堵塞下水道,病程大多在1~2月以上。便秘结束期的患儿首要是解除粪块嵌塞。《杂病心法要诀·卷五》谓:“直肠结,即燥屎巨硬,结在肛门难出之燥也,从导法治之。”有相似的描述,首先,解除粪块嵌塞是维持治疗效果的关键,《灵枢·病本》曰:“有客气,有同气。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投以峻下剂,以大黄、芒硝峻下苦寒通便,大黄性味苦寒,芒硝性味咸苦、寒,同走手足阳明二经,同气相求,相须为用。大黄偏于荡涤肠胃,芒硝偏于软化燥结。现代研究表明:大黄能刺激胃肠,增加其推动性肠蠕动。芒硝服用后,不易被肠吸收,形成高渗透压盐溶液,于是使肠内水分增加,使粪便质稀,同时亦能促进肠蠕动[11]。大黄的量一般为6 g。
通便为基本法则。但通便之法不可简单投以硝黄之类,一味清热泻下往往适得其反,对于小儿便秘首辨虚实,笔者认为小儿便秘主要是热秘、虚秘和痰湿秘。热秘常见于脾约证和乳食积滞证,虚秘多与体质有关,包括气虚、阴血虚、阳虚便秘,以及湿热秘。根据病证之不同,分别采用消食导滞、清热润肠、理气通便、益气养血、滋阴,利湿清热等不同治法,理气通便贯彻始终。实秘者,以降为通,以通为用;虚秘者,补中寓通,以通为道。
2.1.1诸实有余则以降为通 以大便秘结,脘腹胀痛,手足心、肚腹灼热为特征的食积便秘,枳实导滞丸加减消积导滞,泄热通便。腹胀痛甚者加香附、川芎理气止痛;伤乳者加麦芽、面食积者加莱菔子、肉食积者加焦山楂;夜寐不安者加栀子、淡豆豉清心除烦;大便干硬甚如羊粪者,加芒硝软化燥结。以便秘较重,伴面赤身热,口干渴、小便数为特征的脾约证。麻子仁丸清热润肠通便,口干舌燥者加生地、麦冬;痔疮者加槐花、地榆;大便干结坚硬者加芒硝;腹胀痛者,加广木香行气止痛;身热面赤者,加葛根、黄芩;肺燥热者加黄芩、瓜蒌;口舌生疮者,加黄连、生地、灯心草清心泻火。大便干结或不干,欲便不得,嗳气频作的气滞便秘,六磨汤(中焦气滞)或小柴胡汤(少阳气滞)行气导滞通便。气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胸胁痞满甚者,加香附、郁金;肺气不降者加杏仁、苏子;嗳气频繁者,加紫苏粳、代赭石、旋覆花;胃肠损伤者合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笔者认为久秘不忘瘀,便秘日久,气机郁滞,必定血行不畅,瘀阻经络,肠道失润,便秘迁延不愈。小柴胡汤治疗小儿少阳气滞便秘,《伤寒论》230条云:“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12]。小柴胡汤为清透少阳之邪,疏泄少阳之机,三焦得通,升清降浊,顺气通便之主方。《神农本草经》言柴胡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柴胡推动气机出入,促进脏腑新陈代谢,有调和表里、消食化积之功。半夏、生姜味辛,疏肝解郁,调理脾胃升降。胃气以降为和,黄芩清火降胃气;脾气以升为健,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又有推动大肠传导之功。大便粘滞不爽挂缸,虽有排便而便不尽,食欲不振,恶心欲吐,舌红苔滑,脉滑数之湿热便秘,三仁汤去滑石清热渗湿滑肠,滑石清利小便,湿去便仍结。
2.1.2诸虚不足当补中寓通 大便不一定干结,虽有便意,临厕努挣难以排出之气虚便秘,黄芪汤益气润肠通便。气虚下陷脱肛者,加人参、升麻、柴胡升清降浊;汗多气短者,加浮小麦。气虚日久,久病及肾,肾阳不足冷秘者,济川煎加减。脾虚而见大便先干后溏者,加全瓜蒌、炒山药、当归,三角药对润肠通便(全瓜蒌,甘寒,下气润肠,脾虚不可予苦寒药)。以大便干燥,艰涩难下,面色、唇甲淡白的血虚秘,润肠丸养血润肠通便,心悸者,加酸枣仁、柏子仁;血虚有热,兼口干心烦者,加知母、牡丹皮;兼气虚者,加黄芪、太子参、生白术。大便干结,形体消瘦,口干渴,盗汗的阴虚秘,增液汤润燥通便,腹胀加佛手理气以助大肠传导,大便干硬状如羊粪者,加生大黄、芒硝;兼血虚者加当归、鸡血藤;盗汗著者加制鳖甲、煅龙骨、煅牡蛎。虚秘治疗大多为攻中有补,补中有攻的攻补兼施法,邪去正不伤,调整脏腑功能而收治疗之功。
2.2便秘缓解期 便秘缓解期:患儿排便每周3~4次,粪质稍干硬,可自行排便,偶需借助开塞露。大便通后为防止再次嵌塞即启动维持治疗,可根据病情逐渐减量,使粪便松软,便于患儿做出自主排便的选择。①若大便稀软,日3次以上,调整大黄用量,6 g-4 g-3 g-2 g-1 g,直至减去大黄,大黄苦寒之品,中病递减,病退一分则药减一分,丝丝入扣,方为无碍。大黄一般6 g×4包备用,大黄、芒硝峻泻药临证备而不用,小量续用,中病即止之法,峻泻药缓用适用于儿童、老年人特殊人群,可趋利除弊,具有主动性和安全性,增加治愈的必然性[13]。②峻下药减去,若大便仍干硬者,换至润下通便药物:决明子,火麻仁、槟榔等。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脾脏篇》中指出:“大不可轻之。”在治疗上提到:“凡大便不通,皆用滑腻之物以通之也。”可用苦寒柔润之决明子、火麻仁、槟榔、山药等通腑润肠。火麻仁味甘,性平。归经脾、胃、大肠经。擅润燥滑肠。临床上火麻仁可配伍厚朴、枳实以畅通气机、泻浊通腑;火麻仁还可配伍大黄以通腑泻热、导痰下行[14]。现代药理证实火麻仁中的脂肪油能刺激肠黏膜,使分泌增多,蠕动加快,减少大肠吸收水分,故有泻下作用[15]。研究表明[16]其可通过刺激小鼠肠道粘膜分泌sIgA,改善肠道菌群。决明子性味甘苦,咸微寒,润肠通便而不伤阴,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说明其含游离及结合成苷的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粘液、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等多种成分,具有可靠的导便作用[17]。苦寒攻下及清润、温润结合运用,形成了清、下、温、润并用的局面。
2.3预防复发期 古人云:“用药如用兵,善于用药的医家,切中病机,用药如神,医治疾病,药到病除”。疾病恢复期,停药过早,提前撤兵,可能会导致便秘的复发或加重病情,合理减停药物显得尤为重要,症状好转,逐渐的减量停药,患儿逐渐摆脱中药的依赖,通过自我调节,趋于大便正常。一般减量停药的方法:①患儿排便2~3 d/次,大便稍干,自行排便,中药隔日一付,与膏药交替使用,维持1个星期。②患儿大便1~2 d/次,大便稍干,中药隔日半付,与膏药交替使用,维持一个星期,最终停用药物,疾病痊愈,中药和膏药交替使用,不仅能缩短疗程,还能减轻肠胃负担。
《理瀹骈文》所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所谓“殊途同归”矣。《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廓上分布的经脉丰富,穴位众多,与脏腑联系密切,且耳穴贴压是中医生物全息理论的重要应用。小儿功能性便秘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途径。耳穴压豆通过刺激耳穴能调整经脉,传导感应,调理虚实,使人体各部位的功能得到调整。常取便秘点、大肠、小肠、交感、内分泌、肺、脾胃,三焦等穴位,起到调节自主神经、调整阴阳、温通气血、增强肠蠕动,行气导滞,疏通糟粕,降逆和胃,助运化的作用,从而解除便秘症状[18]。三餐后及睡前按压,3~5次/d,1 w更换2~3次穴帖;治疗7 d为1个疗程。
穴位贴敷:10 g生大黄粉末,加酒调糊,便秘膏敷于神阙穴,《内经》:“脐与五脏六腑相通,为五脏六腑之根,神元归藏之本。”[19]气通百脉,布达五脏六腑,促进药物渗透及吸收,发挥泻下通便的作用。
小儿生活习惯对病情有较大影响,行为干预与中药减停配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①饮食调理,适当进食粗纤维蔬菜,如菠菜、芹菜;清晨空腹适量蜂蜜水;②适量增加户外活动,加快肠蠕动;③家长督促孩子每日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必要时排便训练;综合治疗共同作用就是调节肠道功能,使胃肠排空功能恢复正常,建立起孩子正常的排便行为。患儿症状缓解后,药物治疗逐渐减停,而日常调护仍然需保持,维持到患儿正常排便为止[20]。
吴某某,男,3岁6个月。ID:0006626013,卡号:1001981950,2020年8月8日初诊。
因“排便困难半年”就诊。家长代诉如下: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排便困难,大便时干时软,味酸臭,质黏、粗,冲便时粘马桶,无排便意识,便不尽,约3 d/次,小便正常,纳食少,食欲不佳,喜食零食,口臭,眠喜趴睡。舌质红,苔滑,脉数。多次给予消食化积、导滞通便药物治疗,停药后反复。中医诊断:便秘(湿热秘)。治以清热渗湿、健脾和胃。处方:炒苦杏仁10 g,麸炒薏苡仁20 g,草豆蔻6 g,姜厚朴6 g,通草6 g,淡竹叶10 g,法半夏6 g,麸炒枳实6 g,威灵仙10 g,白花舌草20 g,芒硝10 g,生大黄6 g,炙甘草6 g。中药颗粒7付,水冲服,日一付,分3次。复方小儿鸡内金咀嚼片2盒,每次1片,每日3次;耳穴压豆1次;便秘膏贴于神阙穴,4~6 h。嘱生大黄量调整,大便偏稀,每日3次以上,大黄逐渐减量,根据大便情况,大黄调整减量,直至减去大黄。
8月14日二诊:现大便质软1~3次/d,仍偶有无意识漏便,口臭好转,纳食可,眠欠安,舌质红,苔滑,脉滑数。骶骨尾正侧位片:未见明显异常。守上方去生大黄,7付,水冲服,日一付,分3次。复方小儿鸡内金咀嚼片2盒,每次1片,每日3次,外治同前。嘱:生大黄6 g×2包备用(若大便偏干,每付中药加1/3包生大黄),拟下次中药减量。
8月22日三诊:现大便质软,日1次,可有意识排便,小便正常,纳可,眠一般。守8月14日方,中药颗粒7付,水冲服,隔日1付,分3次。外治同前,便秘膏隔日1贴。嘱:生大黄6 g×3包(若便偏干,每付中药加1/4包生大黄),拟下次中药减量。
9月5日四诊:大便日1次,小便正常,纳眠可。守8月22日方(未加大黄),中药颗粒7付,水冲服,隔日半付,分3次,外治同前,便秘膏隔日1贴。1周月后电话随诊,患儿大便正常,食可。
按语:本案患儿喜食零食,纳差,食欲欠佳,饮食不节及脾胃运化失常,致湿热下注大肠,大肠传导失司,可见大便质粘,挂马桶,便不尽,为湿热便秘,嘱患儿忌食甜腻、生凉食物,多食苦味蔬菜,如菠菜、芹菜,每天定期排便及中药减停。治以清热渗湿,健脾和胃,选用三仁汤化裁。方中生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又有大承气汤之意,泻热软坚,使湿热之邪从大肠而去,杏仁、薏苡仁、蔻仁分解三焦湿热,大便得通,正如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第五十六条提到“湿凝气阻,三焦具闭,二便不通”。通草、淡竹叶淡渗助清热利湿之效,半夏、厚朴化湿和胃,威灵仙其性走窜,功善通利,消除肠腑积滞,通下导滞,恢复大肠传导功能,白花舌草健脾消积。辅以复方小儿鸡内金咀嚼片增加胃排空,推进肠道蠕动,配以外治法,行为干预综合治疗,提高疗效。
谚有之曰:“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21]。家长过爱小儿,反害小儿,父母唯恐小儿之饥,乳哺无时,饮食无节,过食偏食。无虚施补,附赘悬疣,便秘而生。小儿便秘乃一慢性疾病,不能单纯依靠泻下药物治疗便秘的思维,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案,方可治愈。注意饮食调理;注重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药物治疗三者结合。便秘复发是临证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故临证掌握减停原则可最大程度地减少复发、或病情加剧,提高治愈率。具体而言,药物治疗可分为三个阶段:便秘结束期、缓解期,预防复发期,判断便秘分期,调整用药结构。治疗便秘需要孩子的配合,更需要家长的耐心。中医药治疗小儿便秘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