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探讨

2022-12-05 08:08成金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2年17期
关键词:结肠镜电切术息肉

成金弟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灌南 222500)

结肠息肉是肠道良性病变,是指肠内黏膜表面凸起的病变结构,多呈多发性分布,主要通过结肠镜确诊与治疗[1]。结肠息肉根据病变类型不同可分为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与幼年性息肉,虽癌变风险低,但随着病情不断加重可出现血便、黑便、腹部疼痛等症状,甚至发展为大肠癌[2~3]。目前,临床对于结肠息肉的治疗多以手术为主,常用的包括高频电切术、氩离子凝固术、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等,虽均可有效治疗结肠息肉,但对于何种术式的可行性、安全性更好尚存在一定争议[4~6]。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对比分析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高频电切术对结肠息肉患者血清疼痛因子水平、术后创面愈合、生活质量与并发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于灌南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0例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电切术组与切除术组,各30例。电切术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0~73岁,平均(44.32±4.12)岁;息肉直径5~10 mm,平均(7.02±1.24)mm;病程2~25个月,平均(16.35±3.34)个月;单发息肉21例,多发息肉9例。切除术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1~71岁,平均(45.82±5.11)岁;息肉直径5~10 mm,平均(7.13±1.18)mm;病程3~28个月,平均(17.75±4.25)个月;单发息肉24例,多发息肉6例。两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灌南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江苏省灌南县人民医院伦理字201701003号)。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手术指征;经结肠镜检查明确病情;息肉直径5~10 mm;临床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结肠镜下高度疑似为结肠恶性肿瘤合并息肉;伴有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中枢系统疾病或感染性疾病;直肠或肛门伴有严重的化脓性炎症;合并严重的肠梗阻、肠腔狭窄、便秘、巨结肠、中毒性肠炎等;术前14 d接受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治疗史;既往有结直肠癌手术史;肝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3 治疗方法

1.3.1 电切术组 采用高频电切术治疗。麻醉后置入结肠镜,将结肠镜延伸至最远端息肉部位后再缓慢退镜,退镜过程中观察息肉位置、息肉大小、息肉类型与周围组织关系等情况。切除术前,将高频电流发生器(型号为亿高BCO-800 DI/D型)功率设置为35 W,将圈套器套住隆起的息肉基底部,借助高频电刀完整切除息肉,息肉脱落后基底部表面发白。用圈套器摘除息肉组织并取出。

1.3.2 切除术组 采用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麻醉与结肠镜置入操作与电切术组一致。分别选择息肉边缘2 mm左右处的肛侧端、口侧端2点作为内镜注射针进针点,分别注入剂量为5~10 ml生理盐水,待息肉周边黏膜发白、息肉与黏膜下层出现明显分离并充分抬举后,将圈套器套住隆起的息肉基底部,借助高频电刀完整切除息肉。两组术后均接受常规抗感染与康复随访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术后新生黏膜上皮肉芽组织覆盖全部病灶,息肉全部消失,且未见明显瘢痕为治愈;术后新生黏膜上皮肉芽组织覆盖部分病灶,息肉全部消失,但存在轻微瘢痕为显效;术后新生黏膜上皮肉芽组织覆盖小部分病灶,息肉部分消失,存在瘢痕为有效;术后新生黏膜上皮肉芽组织未覆盖病灶,息肉未见缩小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息肉切除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3)疼痛程度。借助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对患者术后24 h、48 h、72 h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0分,分值低疼痛轻。(4)血清疼痛因子水平。采集两组术前(麻醉前15 min)、术后72 h 3 ml静脉血,离心处理(半径为6 cm,转速为2 500 r/min),10 min后取上清液,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神经肽Y(NPY)、P物质(SP)、神经生长因子(NGF)、前列腺素E2(PGE2)水平。(5)生活质量。借助消化病患者生存质量指数(GLQI)[7]对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5个维度36条目,每条目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4分,量表满分为144分,分值低表示生活质量低。(6)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早期出血、晚期出血、穿孔等。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围术期指标、疼痛程度、血清疼痛因子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疗效、并发症等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切除术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高于电切术组的80.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2 两组疼痛程度对比 切除术组术后24 h、48 h、72 h VAS评分低于电切术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VAS评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VAS评分对比(分,±s)

组别 n 术后24h 术后48h 术后72h电切术组切除术组30 30 t P 4.02±1.16 3.02±0.85 3.809 0.000 2.67±0.64 1.72±0.51 6.358 0.000 1.96±0.57 1.03±0.28 8.021 0.000

2.3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 切除术组术中出血量大于电切术组,息肉切除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电切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息肉切除时间(min) 创面愈合时间(d) 术后住院时间(d)电切术组切除术组30 30 t P 63.52±5.42 62.19±4.96 0.992 0.325 10.96±2.84 15.68±3.52 5.716 0.000 3.52±0.75 1.86±0.43 10.517 0.000 29.64±5.57 24.08±4.63 4.204 0.000 6.35±1.42 4.96±0.84 4.615 0.000

2.4 两组血清疼痛因子水平对比 术前两组血清疼痛因子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切除术组血清NPY、SP、NGF、PGE2水平低于电切术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清疼痛因子水平对比(±s)

表4 两组血清疼痛因子水平对比(±s)

注:与本组术前相比,*P<0.05。

PGE2(pg/ml)术前 术后72 h电切术组切除术组组别 n NPY(pg/ml)术前 术后72 h SP(μg/ml)术前 术后72 h NGF(pg/ml)术前 术后72 h 251.32±30.24*229.64±25.41*3.006 0.004 30 30 t P 98.62±12.25 97.39±11.18 0.406 0.686 135.64±15.84*112.85±20.41*4.832 0.000 1.28±0.32 1.37±0.38 0.992 0.325 3.74±0.54*2.86±0.74*5.262 0.000 31.12±4.21 30.38±5.24 0.603 0.549 57.24±5.84*46.83±6.61*6.464 0.000 132.52±24.15 131.05±25.84 0.228 0.820

2.5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术前,两组GLQI量表各维度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切除术组GLQI量表各维度评分高于电切术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GLQI量表评分对比(分,±s)

表5 两组GLQI量表评分对比(分,±s)

注:与本组术前相比,*P<0.05。

社会活动术前 术后3个月电切术组切除术组组别 n 生理功能术前 术后3个月主观症状术前 术后3个月12.58±2.35*15.42±2.65*4.392 0.000组别 n 心理情绪术前 术后3个月30 30 t P 9.65±2.21 9.76±2.28 0.190 0.850 12.03±3.31*16.52±2.24*6.153 0.000 42.65±6.64 43.57±5.52 0.584 0.561 51.16±8.25*62.11±7.12*5.504 0.000 10.02±3.32 9.32±2.28 0.952 0.345日常生活术前 术后3个月电切术组切除术组8.02±2.13*10.86±3.35*3.918 0.000 30 30 t P 12.26±3.32 12.38±3.84 0.129 0.898 15.92±4.02*18.11±1.68*2.753 0.008 6.51±3.32 6.86±2.10 0.488 0.627

2.6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切除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与电切术组的13.33%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例(%)]

3 讨论

腺瘤性息肉是结肠癌的高危风险因素,故早期切除结肠息肉已成为阻断腺瘤-腺癌途径的关键[8]。目前,临床对于结肠息肉的切除方式主要包括内镜下切除、外科手术,其中开放式手术虽切除率高,但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因具有微创、操作简单、恢复快等优势逐渐成为当前主流术式[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切除术组治疗总有效率、术中出血量与术后3个月GLQI量表各维度评分比电切术组高,息肉切除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电切术组短。由此可见,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高频电切术虽都可有效治疗结肠息肉患者,但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具有息肉切除时间短、术后愈合快等优势,且有利于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高频电切术的原理在于电-热能,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而促使组织坏死、凝固。但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部分息肉因圈套不完全而出现病灶残留,且对于直径小的息肉可能会出现过度切除问题[11]。而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治疗原理是在高频电刀辅助下,完整彻底清除消化道局部黏膜。由于消化道壁分层结构具有一定特殊性,病变局限于黏膜层时可完整剥离切除此处黏膜,从而达到与开放性手术相似的完全切除效果。

有研究发现,痛觉过敏是诱发疼痛出现的一种机制,而神经源性炎症反应是痛觉过敏的分子学基础[12~13]。神经生长因子与血清疼痛因子在机体受到刺激、创伤、手术时会得到大量释放,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加剧炎性级联反应与中枢敏化、外周敏化,进而参与痛觉信号传导过程中。NPY广泛分布于外周神经与中枢神经,机体受炎症刺激后可诱发NPY受体基因表达异常,当受体Y2被激活或Y1被抑制时,NPY可发挥促进疼痛作用[14~15]。SP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之一,可参与痛觉信号传导过程中;PGE2、NGF为典型疼痛刺激因子,水平降低时可增高机体疼痛阈值与减轻主观疼痛。本研究结果显示,切除术组术后72 h血清NPY、SP、NGF、PGE2水平,术后24 h、48 h、72 h VAS评分均低于电切术组,表明相比高频电切术,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更利于抑制结肠息肉患者血清疼痛介质表达,减轻术后疼痛程度。此外,切除术组术后仅出现1例早期出血,安全性高,但与电切术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未见显著性差异,推测原因可能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少有关。因此为进一步证实本研究结论,后期还需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综上所述,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高频电切术均可有效治疗结肠息肉患者,且术后并发症少,但前者更利于抑制血清疼痛介质表达,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加快术后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结肠镜电切术息肉
结肠镜治疗前肠道清洁准备致水中毒一例报告
白兆芝治疗胃息肉经验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结肠镜下治疗肠息肉的临床疗效观察
175 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高危前列腺增生经尿道前列腺部分电切术治疗体会(附43例报道)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分析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高龄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效果对比
减轻结肠镜操作中腹痛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