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血府逐瘀汤对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疗效、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2-12-05 08:08刘松灿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2年17期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气虚血瘀

刘松灿

(河南省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郑州 450000)

脑梗死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具有较高的病死率、致残率、发病率及复发率,同时也是脑卒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约75%脑卒中患者为脑梗死[1~2]。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以步态不稳、头痛、眩晕、吞咽困难、肢体功能障碍等为主,若未及时进行治疗,可诱发脑出血、颅内动脉瘤等,甚至导致死亡[3]。目前,对于该病临床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多给予抗血小板、神经保护等对症治疗,但整体疗效还有较大提升空间[4~5]。近年来,中医药被广泛应用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疗效优、安全性高、价格低廉等优势[6~7]。中医认为,脑梗死的病机以气虚血瘀为主,而血府逐瘀汤具有行气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本研究从脑血流动力学、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神经功能等方面探讨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9年1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7例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53例,男32例,女21例;年龄48~78岁,平均(58.22±5.44)岁;梗死部位:脑干18例,基底30例,颞叶5例;发病至就诊时间3~9周,平均(4.65±0.85)周;合并疾病:高血压18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11例。研究组54例,男35例,女19例;年龄50~79岁,平均(58.73±6.02)岁;梗死部位:脑干17例,基底31例,颞叶6例;发病至就诊时间4~11周,平均(4.87±0.74)周;合并疾病:高血压19例,糖尿病12例,冠心病10例。两组临床资料(性别、梗死部位、发病至就诊时间及合并疾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伦理字201901008号)。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脑梗死西医[8]及中医[9]诊断标准,并经MRI、CT等检查确诊,且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临床资料完整;年龄40~80岁;病程2~12周;意识清醒可配合治疗。(2)排除标准:过敏体质;合并恶性肿瘤;合并颅内出血;合并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等疾病;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异常;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合并感染性疾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指南[10],给予控制血压、降低血糖、吸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血小板凝集、降颅内压、神经保护等治疗,如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36021440),100 mg/次,1次/d;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国药准字H20223281),30 mg/次,2次/d;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国药准字H20213826),10 mg/次,1次/d等。研究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方剂组成:桃仁12 g,红花、黄芪、当归、生地黄、川牛膝各9 g,枳壳、赤芍、甘草各6 g,川芎、桔梗各4.5 g,柴胡3 g。随症加减:血压较高者加生龙牡、白蒺藜各10 g,血脂较高者加山楂、草决明各15 g,头晕严重者加葛根、天麻各10 g,肢体麻木者加桑枝、秦艽、路路通各10 g。水煎取汁400 ml,每天早晚各口服1次。两组均治疗8周。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治疗8周后进行评估。显效:症状显著缓解或消失,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降低≥45%;有效:症状有所缓解,NIHSS评分降低≥18%但<45%;无效:症状未缓解或加重,NIHSS评分降低<18%。总有效率为有效率与显效率之和。(2)神经功能: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NIHSS评分对两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测评内容包括面瘫、意识水平、感觉等,分值0~42分,分值低表示神经功能好。(3)炎症反应: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集两组空腹静脉血10 ml,离心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4)氧化应激: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黄嘌呤法、化学比色法检测两组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醇(MDA)水平。(5)脑血流动力学: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测定两组大脑动脉最大峰值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及血管阻力指数(RI)。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NIHSS评分,血清IL-1β、hs-CRP、TNF-α、AOPPS、MDA、SOD、Vs、Vm、RI水平)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两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比较(分,±s)

表2 两组神经功能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8周后对照组研究组53 54 t P 16.43±2.19 16.57±2.06 0.341 0.734 11.40±1.43*7.01±1.03*18.247 0.000

2.3 两组炎症反应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炎症反应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两组血清IL-1β、hs-CRP、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症反应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炎症反应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TNF-α(ng/L)治疗前 治疗8周后对照组研究组组别 n IL-1β(ng/L)治疗前 治疗8周后hs-CRP(mg/L)治疗前 治疗8周后53 54 t P 92.19±7.96 91.52±8.24 0.428 0.670 46.85±5.33*25.57±3.48*24.498 0.000 48.63±5.26 48.14±6.03 0.447 0.655 26.40±3.52*15.69±2.51*18.147 0.000 57.39±5.26 57.89±5.44 0.483 0.630 35.45±3.29*21.59±2.83*23.376 0.000

2.4两组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氧化应激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两组血清AOPPS、MDA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血清SOD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比较(±s)

表4 两组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SOD(U/ml)治疗前 治疗8周后对照组研究组组别 n AOPPS(mmol/L)治疗前 治疗8周后MDA(μmol/L)治疗前 治疗8周后53 54 t P 69.56±6.03 68.81±6.14 0.637 0.525 58.06±5.11*45.37±4.06*14.237 0.000 6.49±1.36 6.61±1.57 0.428 0.669 5.13±1.19*4.06±1.02*5.063 0.000 35.23±3.22 35.88±3.06 1.071 0.287 42.25±3.67*48.38±4.11*8.133 0.000

2.5 两组脑血流动力学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脑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两组Vs、Vm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上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RI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脑血流动力学比较(±s)

表5 两组脑血流动力学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RI治疗前 治疗8周后对照组研究组组别 n Vs(cm/s)治疗前 治疗8周后Vm(cm/s)治疗前 治疗8周后53 54 t P 33.87±3.02 34.24±3.11 0.624 0.534 39.74±3.65*46.57±4.20*8.972 0.000 28.54±2.59 28.79±2.24 0.534 0.594 33.57±2.71*38.23±2.87*8.632 0.000 0.75±0.12 0.72±0.11 1.349 0.180 0.61±0.07*0.53±0.05*6.813 0.000

3 讨论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流循环出现障碍,导致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断,造成脑组织缺氧缺血。脑梗死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该病发病率不仅不断上升,且逐渐年轻化,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1]。现阶段,该疾病西医多通过营养神经、扩张血管等对症治疗,可有效缓解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但神经功能改善、肢体功能恢复等疗效仍有待提高[12~13]。中医治疗脑梗死具有悠久的历史,通过多靶点、多层次治疗,取得了显著成效[14~15]。

中医古籍中并无脑梗死确切病名,多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归属于“中风、偏枯、偏风”等范畴,如《圣济总录·卷第六》所言:“论曰内经谓邪风之至……卒中风之人”。中医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标实为血瘀,气虚血瘀为常见证型,多因年老体衰,气阴两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运不畅,瘀阻于脑络,脑络失养,清窍不通而形成中风。由此可见,脑梗死的治疗原则以益气通络、活血化瘀为主。针对这一病机,本研究采用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分析原因为:加味血府逐瘀汤是我院用于治疗多种脑血管疾病的协定方,方中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红花活血行瘀、利气止痛,黄芪扶正固本、益气健脾,当归补气活血、调经止痛,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川牛膝补肝益肾、逐瘀通经,枳壳理气宽胸、行气消积,赤芍清热凉血、祛瘀止痛,川芎祛风止痛、行气活血,桔梗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柴胡升提中气、和解表里,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活血行瘀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芎主要成分川芎嗪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扩张血管、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等作用,同时可通过调节5-羟色胺释放,发挥保护神经的作用;红花主要活性成分红花黄色素具有抗炎、抗凝血、扩张血管、抗氧化、保护神经等作用[16];桃仁主要成分苦杏仁苷具有抗炎、抗凝、改善脑血流循环等作用,还可通过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发挥修复受损神经的作用。

临床研究发现,脑梗死发生后缺血中心区神经元大量坏死,周围形成缺血半暗带,而及时调节脑血流动力学,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神经组织,建立侧支循环,可有效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均参与了脑梗死发生发展的过程,而有效降低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对于控制患者病情,促进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8周 后 血 清IL-1β、hs-CRP、TNF-α、AOPPS、MDA、SOD、Vs、Vm、RI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加味血府逐瘀汤可能通过调节脑血流动力学、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等机制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综上所述,采用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疗效确切,可改善神经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改善脑血流动力学水平。

猜你喜欢
血府逐瘀汤气虚血瘀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
张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临床经验
话说血瘀证
Effect of Xuebijing injection on hematopoietic homeostasis of LPS induced sepsis in mice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血瘀体质知多少
气虚了,病多了
中医特殊诊法在血瘀证辨证中的运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血府逐瘀汤治疗隐匿性抑郁症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