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利斌 刘斌 胡月
(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继续将“六稳六保”作为改善民生领域的重要举措,“六稳六保”中继续将就业放到首要位置,并且“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重新回归政府工作报告中[1],可见高质量的就业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高校毕业生作为稳就业保就业工作的重要群体,是就业工作中重要的一环[2]。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高校毕业生承载了学生整个家庭的希望,对于保障民生、稳定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技能人才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作出了贡献。然而,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着诸如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低、薪酬低、离职率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推进[3];另外,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提升的要求、家庭对于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减少、散发疫情对于用工企业用工需求的削减作用,加速了高职院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形成。本文依托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启航”辅导员工作室,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工程系为例,分析高职院校就业面临的各类问题,提出基于问题的解决方式,形成“1+3+5”就业服务体系。
大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和专业对口是学生学习效用最大化的体现,同时也是反映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参考。工作岗位与专业相关,一般是指受雇于全职工作与自身接受的高等教育专业相适应。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专业应用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一线应用型技能人才。麦可思就业报告中显示,从2014年到2018年,本科院校工作专业相关率为69%到71%,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工作专业相关率连续五年均为62%,全国院校平均工作专业相关率均为66%,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专业相关度低于本科院校和全国总体平均。另外,高职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从2016年的62%上升到63%,专业对口率较低,根据报告结果显示,不同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度差距较大,专业相关度低的大类专业多集中在就业选择面广的专业。
专业相关度需要用工企业需求和高校职业教育相匹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上做到灵活多变,但是现有教育体制下这种灵活多变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很难对企业用工需求作出快速反应,导致企业出现“用工荒、用工难”与毕业生“就业难、就业慢”的供需矛盾[4]。另外,以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随着我国通信电子类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对于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强,企业更多的用工需求多集中在具有创新科研能力的毕业生中,对于以实践为主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想要获得高质量的对口专业岗位,还是有很高的壁垒。
高职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表现为毕业生完成学习后,一类为主动选择备考更高层次的本科教育或者各类编制工作的积极“慢就业”;另一类为不立即参加各种求职活动而是选择在家调整或者准备创业等方式待就业的消极“慢就业”。现阶段,“慢就业”现象愈发凸显,教育部门曾有调研显示,在毕业季时期,有29%的毕业生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有36%的毕业生对“慢就业”持肯定态度[5]。消极的“慢就业”给社会经济发展、家庭经济压力、个人职业生涯带来一定影响。
在社会因素中,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毕业生入职的门槛,尤其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更是如此,对于有更高层次岗位追求的毕业生,往往选择准备备考本科教育,接受深造,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二是受到传统就业观的影响,毕业生对于各类编制的追捧,尤其在近期,就业观受到了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的影响,这种就业观念更加深入学生。
在学校因素中,一是人才培养不同步于社会需求,不能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定位设置专业,调整课程,未结合实际情况盲目地追随社会热点开设新专业,导致毕业生不具备热门专业的就业能力,造成毕业生就业盲目、就业困难;二是高校缺乏科学的就业服务机制,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意识和就业观中存在一定的弱势,更加需要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特殊需求开展科学的就业指导,重点指导毕业生建立科学的就业观,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等,避免毕业生出现“单打独斗”的现象。
在个人因素中,一是毕业生存在懒惰消极思想,在经历了“象牙塔”似的大学时光,部分毕业生依然沉醉在学校那种比较安逸舒适的环境中,没有作好走出校门、走向岗位的准备;二是个人竞争能力不足,在大学学习期间没有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导致在应聘过程中多次碰壁,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顺利进入岗位,被迫“慢就业”;三是多元化的就业观,毕业生更加看重自身的长远发展,将工作的“舒适性”“满意性”作为求职的主要参考依据,宁愿放慢就业脚步,也要达到自身的预期;同时,各种新兴岗位,诸如直播、网络代购等看似回报率很高的岗位,也在强烈地吸引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意愿,逐渐成为毕业生的选择,这类岗位成熟周期长,淘汰率高,同样也在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
数据显示,2017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能够达到95%以上。但是麦可思研究院《202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中显示,2020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本科:22%、高职:41%)较2016届(本科:24%、高职:43%)降低了两个百分点。根据麦可思就业报告显示,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从2016年的43%降低到2020年的40%,本科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从2016年的24%降到2020年的21%,总体来看,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离职率均远高于本科毕业生,与高就业率有着非常明显的对比。蓝皮书数据还显示,不同大类的毕业生离职率差距也比较大,从数据看出毕业生专业和国企等稳定型大型企业岗位相契合,离职率相对较低,这与岗位性质有关系,越是灵活就业程度高的专业,半年后离职率越高。以电子信息大类为例,该专业大型企业对用工需求多集中在研发、创新型岗位,高职院校毕业生受其专业知识和能力限制,很难达到用工企业要求,因此,该类专业毕业生多以灵活就业的方式就业,和数据显示的离职率高是相近的。
根据就业数据可以看出一定的规律:专业对口率和离职率有着很密切的关联性,专业对口能够支撑毕业生更好地完成岗位工作,但是高职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不高,间接导致了毕业生半年后离职率高。高职毕业生自身确实存在专业水平欠缺、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不能够完全满足用工企业需求、创新性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的问题,加之本身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很好地完成岗位任务;另外,用人单位对于高职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招聘机制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高职毕业生的工作热情;最后,在工资待遇、职务提升等激励性机会面前,竞争力低,不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重视,影响个人发展。在这种差异对待、心理不自信、缺乏竞争力再到差异对待的循环中,很容易造成较高的离职率。
高职院校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需要一整套完整的就业服务体系,其中各院校中的二级学院、系是最直接参与到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中的。因此,不仅仅在院校层面需要一整套体系提供宏观就业服务,更需要在二级学院、系中同样建立一套就业服务体系更加直接对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以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工程系依托“工作室建设方案”,工作室紧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学院 “三全育人”要求,依托工作室“就业研究”总任务,依托学院智能工程系,探索建立了“1+3+5”的就业服务体系。
毕业生就业是关乎一个家庭的重要大事,是每一名学生迈向人生新篇章的起点,就业服务体系始终以学业到就业转换为一条主线,贯穿学生三年的大学生活。
学业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学习专业知识、打牢就业基础的关键阶段,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是在大学期间,学生才真正开始深入接触专业,了解所属行业。高职院校为三年学制,不同年级对于就业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在这条主线基础上,需要对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生进行分类就业教育。一年级刚进入大学校园,对于专业的理解还不清晰,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在接触诸如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对此类学生开展就业教育应当将重点放到关注学业上,要给学生前期建立一个最初的就业意识,引导学生对于就业形势、就业规划有初步的理解,感受到两年后自己的就业压力。同时,需要将公共基础课与将要学习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和学生梳理清晰,让学生了解一年级所学的课程是今后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二年级学生开始真正接触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学生对于本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此阶段的就业教育应当将重点放到职业生涯规划中,指导学生在将要面对的就业中明确目标、做好规划,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为后面的就业积累经验和成绩。三年级学生将直接面对就业压力,这个阶段需要开设就业指导相关课程,课程包括就业技巧、就业技能等提升就业能力为主的课程,同时邀请系部企业导师为毕业班学生讲授部分就业课程,需要提出的是,企业导师在学生进入大学时就已经与企业联系沟通安排完成,企业导师也将跟随学生三年的大学生涯。通过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就业指导,始终聚焦学业到就业这一条主线,设置就业指导课程。
毕业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全过程参与。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了系部、辅导员到教师的三级平台,从三个维度培养学生就业能力。
毕业生就业这一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对就业制订可行的顶层设计,系部作为统筹学生学业和就业的主要参与者,在体系中需要做好学生学业就业全过程的顶层设计,作为注重实践的高职院校更需要如此。首先需要制订一套成熟可行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执行方案,该方案能够促进教学执行、学生学习和实践训练的融合,使得专业设置更加合理科学,课程设置更贴近行业需求,教学实践更加符合行业标准,这就需要教学系部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与行业一道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将企业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操作流程规范引入到日常专业教学中,培养出能够沉下去、用得上的毕业生。其次,需要做好重点特殊群体的就业工作,提升本专业的就业质量,系部要重点关注就业困难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学生,并针对两类学生采取不同的帮扶手段,例如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生,提供就业补助,提供岗位支持;对于就业困难学生,开展帮助支持促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顺利就业、对口就业,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同时可以持续维护已经就业的往届毕业生,做好岗位的跟踪调查,以提供就业参考。
辅导员作为学生就业的直接参与者,应当全过程参与到学生就业工作中,在当前就业环境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毕业生就业问题愈发突出,作为辅导员,首先应当树立正确的就业指导价值观念,加强自身就业理论和实践能力,时刻了解掌握社会就业形势变化,并依据变化情况适当调整就业指导,不断学习并汲取优秀的就业经验,形成自身科学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优化自身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学生不断提升就业能力。其次,要整合辅导员就业指导队伍,打造一支紧贴就业形势,讲授能力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就业指导队伍。这支队伍要始终在学业到就业这条主线上发挥作用,全过程、分层次地指导学生建立就业规划,引导学生建立服务基层、走进基层的就业理念,调整符合自身实际的合理期望值,尽早确定就业目标。最后,辅导员队伍要掌握国家就业政策,做好政策宣传,有效发挥好就业政策,惠及学生就业选择。
专业课教师作为学生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领路人,应当在学生就业工作中充当重要角色。专业对口率会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从上文中也能看出就业对口率和毕业生半年后离职率存在一定的联系。专业教师首先应当能够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本专业有最基本的掌握,课程讲授内容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课程内容不宜过深过难,以实际操作为主,能够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各项专业实训。其次,利用各项职业技能大赛能够针对学生开展有层次的专业指导,引导操作能力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各项技能比赛,以赛促练、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要及时跟进学生进度,尽量保证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为后续就业打好基础。
五业融通包括学业、专业、企业、行业和就业,高质量的就业一定是在大学阶段就能够将这五业联系起来,避免出现“现用现培养”的尴尬局面。首先要以学业教育为重点,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学业是学生之本,也是就业的“敲门砖”,在学业教育中,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课的教育,更是要将行业发展现状、毕业就业趋势以及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等融入到学业中去,让学生在大学学习中就能感受到当前本专业的就业形势,为自己作好就业规划。其次,要以专业课程改革为抓手,打通优质就业渠道,专业课程改革要紧贴企业需求、行业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要让课程设置不仅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更需要符合企业行业需求,力争做到学业到就业的无缝衔接。另外,专业课程要将目标定位到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层面上,通过项目、大赛、证书等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三是要以企业需求为原则,全力打造校企合作平台。企业是学生就业的最终去向,也是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高职院校要紧紧依托企业需求设置各类专业,开展高质量高水平的校企合作,对于实操性强的课程,可以聘用企业专家到校兼职任课,以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带动院校专业水平的高质量提升,推动学生学业发展,落实学生到企业就业。四是要以行业形势为导向,高职院校要走出“舒适圈”,主动了解行业发展形势,与行业组织、地方政府联手打造专业优势突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专业群。五是要以就业落实为目标,制订科学合理的就业服务大体系。高职院校要利用各专业优势,与各行业、企业紧密联系,主动联合优质企业,一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学生从学业到就业的一条龙服务,让学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满意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