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育华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高等教育中的外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既要重视对学生语言技能和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对传统观念和文化观念的传承以及发扬。但是,由于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评价等主观因素的限制,使外语教学难以与思政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领域应将这一问题重视起来,以加强大学生的核心素养。
课程思政是当前我国大学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将思政的教学与学科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既能使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有所创新,又能使教学工作更加高效。外语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语言技巧为目的的综合类专业,同时还应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优良的文化传统、坚定的理想、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其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交际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已经成为大学教学中的重要课题。大学生是社会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群体,因年龄、阅历和所受教育的局限,他们对外来文化和价值观的识别能力较弱,大多数学生缺乏辨证思维,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观,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发展[1]。目前,我国大学外语教育仍普遍存在着注重学生应用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对其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培养。因此,应在外语教学中寻找到"思政"的要素,从听、说、读、写四个层面来建构"思政"的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格、生活态度,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思想,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在外语教学中,一方面教授外语的语言与知识,而另一方面则是在无形中通过教学传递外语国家的文化、人生观和价值观。外国的文明为学生提供了窗口,让他们去了解外部的世界,但是也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加强思政教育的内容,要将思政思想渗透到外语教学中去,要在外语教学中加强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提高青年甄别优劣、识别美丑的能力,从而达到知识和价值的统一。在外语教学的同时,要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提高其对中华文明的认知,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外语教学内容涉及民族传统文化、环保思想、爱国主义教育等众多方面的隐性思想教育。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在大力推进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已为本学科的改革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创造出条件,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进行有目的的道德建设,增强其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外语课堂中,把学生的思政教育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为学生思政教育奠定基础。
从古至今,老师的工作就是讲课、解惑。顾小英(2020)认为,要突出教学的价值导向,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在外语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思政”的观念,深入挖掘外语辅助性材料,以增强教学成效,加深教学内涵。其次,要强化学生的思想品德,注重把思政和专业进行综合运用,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课后反馈等几个层面入手。
长期以来,大学外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以及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忽视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思政要素,需要寻找最优的突破口,也需要全面的思政教学计划的指导。《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根据学科特色进行分级教学。大学外语学科可以通过各种学科的研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和红色教育等因素融合到一起,和思想教育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生的爱国情怀。外语教科书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也是学习者进行语言学习的主要工具。一些专门的外语教科书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价值观、道德规范等思想,并把它们转化成自己的能力。但是,由于外语教科书所体现的是西方的语言风韵和风俗习惯,无法体现中国的传统和历史底蕴,因而很难建立起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外语教学中,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活动多以老师的形式进行,所以把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外语教学相结合显得十分必要。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同时,增强他们的思政意识。
思政教育教学自身要把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与提高思政素质放在一个高度,外语教育的实施应把学生的英语素养、英语核心能力和英语人文素养放在较高的水平上,同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在普通课程中的渗透性。外语课程的隐性教学功能和需求,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为外语教学中的思想政治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大学的课程建设,其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在于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整合与提升,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交叉,使学生体会到对于知识与德育的需求,从而达到知行合一的要求。在课程建构中,以随机和内隐的形式,使德育与英语课程的教学透过二者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了解思政教育在学校的实践中所起的作用。思政教学是以随机的、内隐的、稳定的形式注入到外语课程的英语教学中的,这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相吻合,也与现代德育的基本理念和方法相得益彰。现代大学教学过程中思政课自身的建构与实施,必须充分尊重与遵循课程间的连贯性,透过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与融合,激发学生的内在意识,升华其生命价值与目的。文化课程的建构不应仅仅局限于课程本身的建构,而应进一步提升课程的内涵,激发其内在的生机与活力。
课程建设是当前大学实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思政教学的改革,突出了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思政工作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立德树人是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课程思政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育人功能,提高大学生思政学习的效能,使其在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充分的体现。
课程思政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突破了传统的外语教学思维方式,积极发掘大学外语教材所蕴含的内容和要素,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要做到这一点,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又要开拓思路,找准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把思政教学和外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外语教材中的“爱国、诚信、友善、文明”等单元主题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随着教学方法的持续发展,各种教学手段也逐渐丰富起来,比如,通过网络、新媒体,为同学们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与沟通平台。通过强化职业培训、课外实践、网上学习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对自身与他人、社会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深入理解和学习,以达到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价值的目的。
由于语言是文化交流的载体,人类的思维方式很容易被其所影响,在当前的大学教学中,仅仅把它看作是一种技术和工具,而忽略了在其人文观的传载工具效能。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目标导致在大学外语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于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而对道德和价值观的思考却很少。尽管近年来,为了扭转当前我国大学思政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育部门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由于思想上的传统观念和教学标准的制约,使得大学外语专业的教学重点还停留在知识层面上,忽略了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目前,国内的大学外语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过于注重外国文化,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相关内容只占了教材的很小比重。价值观念是由不同国家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共同形成的。如果把国外的经济、人文、科技、地理、政治制度等作为教材的内容过分侧重,只强调教育的国际化,则会降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关注。长期以来,外语教学过度着眼于西方价值观念的传播,形成了一种思想意识上的偏差,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道德规范的培养与落实,同时也制约了我国当前的思政工作。
教师是教育知识的传播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只有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才能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到最大化。大学外语教师根据自己的特征和发展需求,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增强对社会的理解,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对国内外的形势进行密切的报道,拓宽自身的视野,以现代教学手段为基础,加强学生的创新、批判的思考,实现教学与自身发展的有机统一。
要充分发挥“思政”的内涵,就必须不断地调整外语教学内容,不断地优化和改革教学结构和方法,把“思政”的主题融入到课堂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目前大学外语教材的范围很广,涉及到文化、社会、思想等各个方面,因此,为了提高教材的专业性,许多教科书的编写工作都是由外国教师共同研究编纂而成的。外语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还要注重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教学主题应适当地融入思政课程,增设跨文化思考的部分,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异域文化、地域特征与国际情势,从而促进学生对外国文化的了解,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外语能力,加深其对本国文化的认知与吸收。
应在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政意识、完善思政教学的基础上,把外语课程融入到思政教育中来。在教学内容改革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把思政教育和外语文化相融合。通过比较研究,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我国文化的不同,从而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每个单元的导入部分,都可以以与话题有关的政治信息或社会事件为切入点,让同学们进行积极、广泛的探讨和交流,从而达到熟悉话题的目的,同时也能把思政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使传统的“线下”教育逐渐向线上线下“双管齐下”转变。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体和各种教学应用软件,让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3]。比如,以培养学生的健康美学意识为目标,在课后安排"VR博物馆",突破地理等现实条件的制约,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大学应以“课程”为核心,积极推动“思政学”的转变,将“思政课”列为“以思想政治”为主的“全面”“通识”等的发展目标。拥有杰出教师资源的高校有组织地进行的课程改革,能对教师的教学途径进行明确有效的指引,既能推动教师之间的协作,又能构建高品质的课程思政教育平台。为了使大学外语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不断地进行优化和变革,必须建立起一套新的外语思政课课程体系,加强对外语课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指导。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外语教学系统,能够让大学生全面了解思政的重要意义,实现教材内容规范化、综合化。同时,要加强对大学外语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与评估,构建完善的评估机制,探讨大学外语课程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外语老师更好地在课堂中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语言不仅是思想和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思想的传播工具。语言教育与思想的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的程序就是对语言表达的思想和文化进行传播。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引入外来的文化和观念是非常必要的。一些学生因为判断能力差,很容易被一些不正确的观念所左右,对西方的知识产生盲目的理解。广大外语老师要认真地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对西方的文化进行批判式的学习。因此,应该吸收积极的、进步的、文明的、科学的、有利于发展的事物,和我国优良的传统文明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有信心和自豪感。
北京外语学院孙有中(2020)指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语言意识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例如讨论、写作和口头汇报。在外语学习班,由老师根据名作所选取的名言,由老师安排英文与中文的名言对照,课后分组及自主研讨,以团体及个别方式撰写文章或进行口语报告。外语专业的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进行不同语言的双语学习,以及不同的文化比较,从而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思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最根本、最深刻、最持久的动力,与西学和对年轻学子文化自信心的培育是不冲突的。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指导大学生从整体上来理解和剖析其中所包含的西方文化。例如可在外语系的“西方文明历史”课程上,以古希腊为主题,向学生们讲解普罗米修斯造人与盗火的传说,并将其引入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女娲造人、燧人氏钻木取火。希腊的盲人作家荷马写下了阿基勒斯·海尔斯(特洛伊木马)等经典作品,教师可以向同学们讲述我国著名著作《诗经》。从西方节日文化、歌曲等延伸开来,也可以讲解我国传统的节日民俗、传统礼仪,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魅力,让他们在文化上更加有信心。在学习外语诗歌时,也可以借鉴唐诗宋词的翻译文本,在比较学习中了解中华的传统,领略中国文化的精髓。
总之,推进大学外语与思政的紧密结合是我国目前形势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对教师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革新。教育者急需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系统,以使其与思政相结合。要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传统文化得到全面的发展,必须将其与大学的思政教育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