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承接与深化(2014—2021)

2022-12-04 12:31冯银虎
西藏发展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文献

冉 鑫 冯银虎 薛 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深化始终与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发展相统一。从历史渊源与传承看,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成为我国的显著特征。千百年来,各族人民手足相连,守望相助,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从新时代发展背景看,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总结百年民族工作经验,推动我国民族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发展阶段适应新形势的国家战略,它的提出,就是要持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像石榴子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推动加快民族地区同全国一样同步实现现代化步伐,共同为国家繁荣发展贡献力量。近年来,学术界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来源、历史演进、发展路径等方面产出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相关理论不断推进。鉴于当前研究定性分析较多,本文拟通过借助计量软件对中国知网收录的高质量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共词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并结合内容分析法对发文量、被引量、作者、机构、期刊来源、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研究。以期对未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研究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首先通过计量方法对样本文献的发文量、期刊、单位、作者等进行描述性统计。以此对文献的产出结构做出了解。然后利用SATI文献题录软件对高频关键词进行提取与分析。将词频大于等于5的31个词汇进行整理。通过Ucnet软件生成31×31的共词矩阵。将共词矩阵导入Net Draw 可视化软件中生成社会网络图,并依次对关键词的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进行统计分析。接着将共词矩阵导入SPSS软件,生成相似矩阵。再通过Excel软件转化为相异矩阵,生成高频关键词聚类图。最后生成多维尺度分析图,对研究热点与趋势进一步凝练总结。

(二)样本文献收集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文献作为数据来源。通过高级检索,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检索条件。来源限定为CSSCI,时间范围定为2014年至2021年。其他条件系统默认,运行得到文献974篇。经过数据清洗,把佚名、书评、会议综述、外文文献等不符合本文研究设计的文献剔除,共得到365篇有效样本文献。将有效文献以End Note的格式保存,以备后期导入软件进一步研究。

二、文献产出结构的描述性统计

通过计量软件对365 篇样本文献进行发文量、期刊、作者、机构进行描述性统计。主要得到以下结果。

从文献的发文量来看,由于文献检索限定CSSCI,文献数量上较少,但发文量整体趋势是上升的。2019年出现第一次高峰,发文量达71篇。2021年发文量达217篇,占总发文量的59.5%。这表明学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关注度提升。发文量的变化与近年来社会背景紧密相关,(具体见表1)。

表1 重要事件一览

在研究机构方面,民族类大学以及地处民族地区的大学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研究方面关注较多,发文量较大。其中中央民族大学发文量最多,达34篇,约占全部样本文献的9.3%。中南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高校也有较丰富的论文产出。地处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综合类大学,西藏大学、广西大学、内蒙古大学、新疆大学、宁夏大学等大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造诣也比较深厚。

在期刊来源方面,365篇文章发表在84种期刊上。发表论文较多的有民族类专业期刊以及民族类大学学报。这些期刊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发表量达到20篇及以上的期刊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广西民族研究》《黑龙江民族丛刊》《民族学刊》。这些期刊共发表相关论文100篇,约占全部样本文献的27.4%。这些期刊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文献被引方面,选取了被引频次超过100次的文章,共6篇,具体如表2所示。这些高被引文献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是对基础理论与演变逻辑的高度凝练,得到其他研究者认可。在概念界定、理论来源、基本特征、实践发展等方面提供了研究基础,对之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产生深远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可能存在文献发表时间早,被引量高的情况,因此,并不以此认定这6篇文章的关键性,仅认为其有一定参考价值[1]。

表2 被引量超过100次的文章

三、研究过程

(一)高频关键词提取与分析

关键词能够高度概括文章的主旨,是文章核心内容的有效反映。将365篇文献的关键词导入SATI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软件,共得到742个关键词。对所有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后,发现词频大于5的关键词共有31个,将其排序之后如表3所示。

根据表3可以发现,排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体意识等关键词之外的前5个热点关键词包括中华民族(54)、民族团结(22)、中国共产党(14)、文化认同(14)、共同体(13)。这一结果也初步表明,我国学术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主要围绕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等展开。深入了解关键词间的内在关系,仍需进一步挖掘数据。

表3 31个高频关键词排序(频次≥5)

续表

(二)社会网络分析

利用UCINET6.0软件,导入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生成社会网络图。如图1所示,节点大小代表频次的多少,连线代表关键词间的亲密程度。其中“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关键词位于核心位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文化认同”等关键词位于次核心位置。各核心周围还存在自己的网络子群。这种密集的网络形态,也表明我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存在许多交叉关联的热点研究问题。

图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图

选择“Multiple Measures”功能生成高频关键词的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中介中心性表。借助中心度的研究,可以更加客观的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分支领域,了解某个关键词在整个研究领域的地位,预测未来研究趋势。按照各中心度数值从大到小的排序,整理关键词的中心性数值表(前15)如表3所示。

表3 关键词的中心性数值(前15)

具体来看,度中心性代表关键词的重要程度,数值越高越为重要。“中华民族”一词数值最高,为6.226。其他关键词如“共同体”、“文化认同”、“民族”、“民族团结”、“国家认同”的点中心性数值都排在较前位置,表明在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这几个关键词反映的问题同样重要。接近中心性反应个体之间的紧密关系。数值越小,则越是该网络的核心点。“新时代”、“中华文化”、“民族教育”、“多元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关键词接近中心性数字较小,在网络中处于核心的位置。中介中心性衡量的是行动者对资源控制的程度。在各个关键词中起到桥梁作用,数值越高,说明关键词所涉及的研究问题越突出[2]。“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等数值较高的关键词都起到了关键词之间的桥梁作用,整个共词网络也得以联结。综上,三个类别的数值突出的关键词基本与高频词一致,这些词汇也理应成为后期研究热点与研究趋势的一部分。

(三)聚类分析

借助SATI软件生成词篇矩阵,截取词频大于5的31个关键词,形成31×31的词篇矩阵。将词篇矩阵导入SPSS软件,生成相似矩阵(如表4所示)。把相似矩阵导入EXCEL,通过函数转化生成相异矩阵(如表5所示),为下一步研究做准备。相异矩阵中两个关键词之间的数字越趋于0,说明关联度越大,反之,两个关键词之间的数字越趋于1,说明关联度较小[3]。根据表2可以发现,各关联词分别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体词距离从远到近的顺序依次是:民族团结(0.0503)、中国共产党(0.0198)、文化认同(0.0145)、中华民族(0.0105)、中华民族共同体(0.0082)。

表4 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部分)

表5 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部分)

关键词聚类分析是一种处理矩阵结构的多元统计分析法,通过将同一类别的高频关键词组合成一种聚类,把共词矩阵中的网络关系简化为较少数量的聚类关系的分析图谱,进而具体分析研究热点,揭示各关键词的演变趋势。本文将得到的相异矩阵录入SPSS软件生成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图,具体结果如图2所示,同一类关键词分到同一分支下。参考软件聚类基础上,进一步对一些同义词与相近研究领域进行归并,共分为4类,分别是:两个“共同体”研究、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民族地区的实践经验研究、“三大认同”的学术理解研究。

图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聚类图

种类1为两个“共同体”研究。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民族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等关键词。所谓“共同体”就是包含各种复杂关系,有着共同追求的实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都是能够帮助人类获得自由发展的“共同体”代表,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典型。早在2017年,联合国已经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联合国决议,用其破解全球安全治理困境。习近平总书记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深刻阐述。他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4]。最先提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是2011年举办的“进一步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研讨会上。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重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并加以升华,提高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学术界近几年关于两个“共同体”的讨论比较丰富。王有腔将马克思主义时代的两个和解与新时代两个共同体进行对比研究。认为这样的过程是人类解放与发展的过程,尽管当前的共同体还没有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构想,但在不断朝着目标努力实践与进步[5]。马俊毅以两个“共同体”为视角对民族研究进行论述,认为两个“共同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民族研究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现实的民族情况,也要具备国际视野形成联动内外的民族研究[6]。黎梦山分别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与发展维度论述两个“共同体”,细致分析了两个“共同体”面临的挑战与两个“共同体”融合发展的合理路径[7]。周少青认为两个“共同体”的世界意义在于所包含的实质平等主义情怀与博大包容精神,为西方资本主义提供了镜鉴[8]。两个“共同体”的联动研究,对于我国内部外部共生、共荣、共享有着特殊意义。未来要持续加深理论创新,推动我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种类2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包括民族院校、民族团结进步、大学生、铸牢等关键词。大学生作为民族发展的未来,引领社会进步的先进群体,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青春力量。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使大学生群体正确认识与了解中华历史,增进民族互信,树立远大志向。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方面,卞程秀等人认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集历史教育、政治教育、命运共同体教育于一体的教育[9]。开展这种高等教育对于社会稳定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张伦阳等人认为,当前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意义在于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现实意义在于能够应对当前风险挑战[10]。在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实际面临的困境方面,李芳认为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渠道、教育教学能力的不足,这些需要未来在高校教育体系中进一步凝练[11]。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方面,学术界有着丰富的论述。徐丽曼认为应该从中华文化认同下功夫,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各民族的多彩文化交往交流。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推动形成家、校、社会一体的文化认同格局[12]。孙琳认为要从情感认同出发,让大学生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认知,并促进情感认同生成、深化与升华[13]。总之,要让大学生群体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认同,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种类3为民族地区的实践经验研究。包括实践路径、西藏等关键词。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边疆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边境安全与民族和谐。民族地区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实践的具体路径方面,次旦扎西等人以西藏地区为例,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进西藏地区长治久安的有力举措。有效路径包括坚持党的领导、改善民生、加强群众教育等多方面[14]。杨昊霖等人以文化润疆为切入点,强调了文化浸润融入铸牢新疆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与实践路径,是推动治疆方略的又一创新[15]。杨亚雄认为,铸牢西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夯实物质基础、促进军民融合、发扬戍边精神等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健康发展[16]。从民族工作的短板出发,清楚认知当前存在的风险隐患与特殊紧迫性,推动民族地区发展。

种类4为“三大认同”的学术理解研究。包括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民族教育、多民族国家等关键词。国家认同是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前提基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认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何生海以内蒙古两千六百余牧民为调研对象对其进行访谈,发现其在认知性与倾注性上都有很强的国家认同感[17]。罗东以中央赋予西藏特殊优惠金融政策为例,认为这样的实践对于铸牢国家认同意识起到重要作用[18]。民族认同也是影响国家前途命运的又一重要因素。费孝通认为,高层次的民族实质上是一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19]。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张小军的观点是将中华文化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灵魂。认为中华文化认同,包括民族凝聚的文化认同、国家凝聚的文化认同以及世界华人“祖国意识”上的文化认同[20]。宣朝庆等人则从文化自觉的角度,通过历史记忆与自我认同的互动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1]。事实上,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共同影响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与民族的全面发展。

(四)多维尺度分析

为更加直观的探讨八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趋势,将转化而来的31×31的相异矩阵导入SPSS26.0软件,选择ALSCAL多维尺度分析功能,生成研究领域多维尺度分析图(具体如图3所示)。多维尺度分析是将性质相似的个体聚为一类,通过平面距离来反映关键词之间的相似程度和关键词之间的关系[22]。根据知识图谱中各关键词的排列位置分为四大研究领域,该领域热点分类也基本上与上文研究结果一致。图3的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图2中4个研究种类的可靠性,也显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研究围绕两大主线展开。分别为研究的宏观研究和中观研究(左右分),实践研究和理论探求(上下分)。具体展开,宏观研究(左边部分)涵盖民族共同体意识、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共同体等热点。中观研究(右边部分)包含大学生、实践路径、西藏、民族院校等热点。针对实践研究(上边部分)围绕民族地区发展路径展开。理论探求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等热点。结合图3看来,第一象限的区块有较好的向心度,密度较高,说明当前对于民族院校的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较为丰富。第二、三、四象限的关键词分布较为分散,且向心度不高,密度较低,内部联系离散,一定程度上表明,个别研究主题单一且处于研究的边缘位置,研究进程缓慢,关注度不够。在探索民族地区特色实践方面与探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机理方面还需持续深入思考。

图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多维尺度分析图

结语

通过梳理2014—2021年的高水平文献,发现学界已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域开展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学术参考。可以发现:第一,研究数量上呈平稳增加的态势。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概念以来,学术界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了丰富的论述。尤其党的十九大以来相关文章发表数量迅速增加,基本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规模,科研氛围浓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都有参与研究,成果较为丰硕。第二,在研究作者与机构方面,民族地区分布的高校与学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域关注较多,基本形成了核心作者群,一批被引量高的文献作者形成,逐渐得到其他学者认可。同时,期刊来源方面,文献多发表在民族地区大学学报与民族类专业学术期刊上。第三,从关键词呈现情况来看,形成了多个关键词聚类,这些聚类各自独立性较强。整理分为四大种类进行研究热点分析,包括两个“共同体”研究、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民族地区的实践经验研究、“三大认同”的学术理论研究。这些研究热点在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角度细致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态势。未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要在承接民族工作经验基础上,针对新时代民族工作新情况,用活经验,积极创新,坚持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民族发展道路。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使命任务,挖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构筑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在理论创新方面,理论工作者应学思践悟,深入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经验,不断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思想研究。注重多学科、多角度思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民族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增强理论说服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文献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