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华 顾伟成 颜 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践行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一语中的指出了文化在一个国家生存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这两个大局,文化安全在总体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显得尤为突出。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地缘政治、宗教问题成为国际斗争中的一个焦点,因而西藏也成为我国同境内外敌对势力所掀起的对抗、分裂和恐怖活动的前沿,其中利用文化进行渗透、拉拢成为敌对势力实现其对我国进行破坏、侵犯、颠覆、分裂等阴谋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文化安全在西藏地区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极其重要。
文化安全是“是指一国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如民族精神、政治价值理念、信仰追求等)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的客观状态”[2]。文化安全是国家认同的根本保证,国家认同是文化安全关键支撑。文化安全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作用的,只有在保证文化安全的前提下,国家认同才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也只有国家认同意识在各族人民群众心中得到不断强化,文化安全才能进入一个愈加稳固的状态。
何为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历史、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3]国家认同是个体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归属,其内涵包含两个方面:其一,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就是个体对于国家这一既定社会结构产生的内在的符号认知和情感关联,即只有国家这一社会结构得到了公民的普遍承认,其存在才会有正当性和合法性。其二,公民的国家认同也指在国家这一既定社会结构中,个体在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过程中,对国家文化结构的自我内化后形成的一种相对于“他者”的特殊情感,即国家文化的唯一归属感,只有公民拥有了国家认同,其才能与他国公民有根本的区别,进而突出自己的独特性。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4]
在2020年8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5]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强调的“五个认同”中的“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国家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五个认同”的前提,只有在对国家认同的前提下,才能对在国家基础上的民族、文化、制度等的热爱和维护。西藏地区的国家认同即对包含藏族历史及西藏与祖国内地交流交往交融史在内的中国历史的认同、对西藏自然地理的热爱和对西藏作为中国重要版图的维护,以及对伟大祖国认知心理趋同和理想价值追求的相一致。在西藏地区,只有在对我们伟大祖国的国家认同前提下,才能使各族人民群众不断强化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使“五个认同”相辅相成、互为一体。
在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说到底实际上就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逐渐渗透进经济、科技、国防等领域中,而且文化本身也作为一种重要因素直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成为了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6]。文化在国家综合实力的这种核心地位,其实就是在文化中所蕴含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的关键作用,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要将文化放在国家建设的核心位置,激发五千年中华文化在各个领域中的创新力与创造力,助力推动我国国家各项事业实现自立自强的高水平发展。
2015年8月24日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进一步强调了西藏在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首次将西藏定位于“两屏两地一通道一前沿”,在2020年8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西藏“两屏两地一通道一前沿”的战略定位,其中“两屏”是指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两地”是指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和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一通道”是指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一前沿”是指我国同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敌对势力、分裂势力斗争的前沿。中央对西藏的定位十分准确,西藏地处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前沿、处在不同文化交流、碰撞的位置上,要十分清晰的把握住其在战略全局中的地位,发挥好“国家安全屏障”的作用,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守护好其“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的重要位置,将文化安全的意识与“四件大事”结合起来,深入推动文化安全意识在西藏社会扎根,为促进雪域高原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局势中,我国国家安全形势面临新局面、新特点、新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7],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使我国文化安全形势面临一系列重大风险和挑战,特别是西藏处于与国际反华势力斗争第一线,处于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前沿,其文化安全与国家认同面临的风险考验更加严峻。
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以及文化强权是文化领域关键研究的几个问题之一,也是当今不少国家和地区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文化帝国主义起源于西方,其路径主要是“发达国家通过文化输出对不发达或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实现文化霸权和文化控制”[8],这是国际文化生产和流通中的一种不平等现象,发达国家借助其强大的资本市场,通过文化产品或文化异化,宣扬其文化价值,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种文化价值的扩张,进而在对其文化价值扩张的基础上,实现其文化霸权和文化控制的目的。在国际间的这种不平等文化交流中,发达国家文化价值的扩张给相对落后国家的文化安全和国家认同造成了威胁,并且在局部地区引起了地区局势的不稳定和政权的颠覆,给当今世界的发展造成了许多不稳定因素。自1876年9月(清光绪二年七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丧权辱国的《烟台条约》“另议专条”后,规定“现因英国酌意,约在明年派员,由中国京师启行,前往遍历甘肃青海一带地方,或由内地四川等处入藏……”[9]自此后,便先后有外国人打着“传教”、“游历”、“探险”、“考察”的名义前往西藏,进行文化殖民、搜集情报、探测地理山川等,其中文化的殖民、侵略便由此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以至西藏民主改革前后,西方势力对西藏进行了近百年的侵略,而相应的对西藏进行直接的文化侵略和文化输入也将近百年。
随着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开放交流日趋扩大,而西藏作为对外开放交流的前线的窗口,面临着不平等信息流,消费文化对传统社会的冲击,以及作为文化帝国主义重要构件的现代性对传统文化的挑战等,都对我国社会发展、文化安全引发诸多风险挑战。
西藏作为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应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前提下,构筑国家文化安全屏障,重视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对外文化交流高地、牢牢掌握文化话语权,积极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全球文化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确定的“两屏两地一通道一前沿”的战略定位中,“两屏”之一的国家安全屏障和“两地”之一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就表明西藏要在构筑国家安全屏障的总体布局下,借助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这一文化战略定位,依托地理条件,构筑起国家西部文化安全屏障。构筑起西藏文化安全屏障,首先,要深化文化国际交流合作。文化安全屏障的构筑不是“闭关锁国”,而是要加强交流,要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讲述近代以来中国革命文化故事、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声音,在文化的对外交流中,向世界展示基于深刻价值底蕴与精神内涵之上的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增强中国文化自信,掌握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主动权,将文化安全屏障建立在文化的对外交流之上。其次,要依法加强文化阵地规范管理,文化阵地的管理既要加强对内管理,也要随着我国文化产品进口呈逐步增长的态势下,看到在文化产品的进出口工作中,还存在着管理不严、走私版权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威胁到我国文化安全,所以我们要建立健全境外文化产品的审批备案信息网络,形成有关管理部门间的日常工作协调机制和数据汇总分析制度,坚决抵制抵御不良文化和错误思想的影响。第三,要将文化安全与“四件大事”“四个确保”联系起来,提高政治站位,准确把握西藏工作新的阶段特征,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坚决反对利用文化进行的任何分裂破坏活动,确保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幸福,以新时代党的治藏工作为基本遵循和根本指针,构筑新时代西藏文化安全的千里屏障。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源泉,是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的基石,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灵魂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决议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0]的重大论断,这一论断将“中华文化”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表明了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国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性。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其不是某个民族或某家某派的文化,而是在中华各民族几千年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中形成的融合各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华文化,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在当今我国文化安全特别是西藏地区文化安全的建设中,要十分重视包括藏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重视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发挥中华传统文化中爱国、和谐、团结、包容等文化精神,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文化安全工作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蕴涵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民族意识、民族情感在西藏各族人民心中愈加强烈,激发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构筑起覆盖全民、全域、全程的国家文化安全屏障。
当今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随着全球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各国文化在相互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正积极参与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思考包括文化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全球各国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全球各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实现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国、各民族文化自我保护的现实途径。其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是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其目的是消除“文化霸权”“文化强权”以及近年来部分国家奉行的优先性、冲突性文明观,实现世界上各国、各民族文化的平等均衡发展。第三,在人类命运共体视野下,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要实现的目标是各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上,突破地域、民族、文化、社会的限制,构建繁荣当今多元文化世界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型文化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文化的多样性本来就是这个世界的客观特征,要想实现本民族文化长久发展、维护本民族文化安全,就要遵守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质的前提下,与其他文化互鉴交流,实现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在交流中保存。
西藏是我国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是国家文化安全屏障建设的重点区域,在西藏地区国家文化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我国文化安全面临诸多风险挑战,面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的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我们要深刻把握其内在联系,加强文化的进出口管理,抵制抵御不良文化和错误思想的影响,打造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高地,增强“四个自信”,将西藏地区文化安全与“四件大事”连贯起来,掌握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主动权,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要把中华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联系起来,促进中华文化的嵌入式发展,构筑起西藏文化安全屏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