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养蚕活动中感悟生命之美

2022-12-04 19:52戚调菊浙江绍兴市上虞区丰惠镇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 2022年16期
关键词:蚕卵蚕宝宝蚕茧

◇戚调菊(浙江:绍兴市上虞区丰惠镇中心小学)

生命科学是小学科学课程四大领域之一。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中的养蚕活动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较高的价值和意义。养蚕活动蕴含丰富的生命教育,包括自制蚕房、精心喂养、悉心观察等。养蚕活动以蚕的一生作为研究载体,引导学生在养蚕的过程中观察蚕的生命需求、不同时期蚕的形态结构及与其相适应的生命活动现象,了解蚕的繁殖方式,建立生命周期的模型。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以大概念为统领进行组织和呈现,通过“联系、整体”的视角来统筹规划生命世界的轮廓。“重视科学大概念的引领”是当前科学教育的一大特点,在养蚕活动中,由于实践活动时间长、前期准备和认知不足、学生自身身心年龄的局限性等原因,在养蚕实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忽视或错失了生命教育的契机。

一、养蚕活动容易错失生命教育的环节

(一)蚕卵的保存问题

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三年级的养蚕活动很有可能都是从遗憾开始的。如果到第二单元开始,才去打开学具袋,那么里面就是一条一条小小的蚁蚕的尸体,生命便这样残忍地结束了。

(二)蚁蚕的存活率不高

蚁蚕的到来总是不期而遇,那么小那么黑,一不留神就出来了。如果没有被发现,如果不小心被遗漏在哪个角落,如果不小心被人一捏,如果气温不合适……总之,蚁蚕的存活率总是让人遗憾。

(三)对“毛毛虫”的惧怕

不少学生,尤其是女生,由于平时缺乏与自然、与动物的接触,对“毛毛虫”总是望而却步,不敢摸,不敢看,不愿饲养。

(四)养殖方式不当,无法坚持50 多天的照顾

由于桑叶不洁、环境不佳、喂养不及时等原因,蚕的存活率不尽如人意。有的只有40%到80%,有的甚至全军覆没。蚕的生命周期一般是49到56天,不少学生到了中途就放弃了。

(五)裸蛹与彩色饲养的纠结

有些学生从网上购买了养蚕套装,有的是彩色的饲料,或小瓶的色素,可以添加在桑叶上,然后蚕宝宝就能结出彩色的茧。为了更好地观察蚕的形态变化,教学中,我们设计了“裸蛹”,阻止蚕结茧,虽然我们可以观察到蚕从幼虫到蛹到成虫的变化的更多细节,但这对于这些“裸”着的蚕来说,是否过于残忍呢?实验与生命,该何去何从?

二、助力生命教育,感悟生命之美

养蚕实践活动是生命教育的一个突破口,生命教育从蚕开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生命的宝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结合科学课的养蚕活动,以大概念为引领,时刻将生命教育这个隐性且长远的目标贯穿活动的始终,开始了一次不同寻常的生命之旅。

(一)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外部干扰

学生在养蚕过程中总会遭遇诸多外部的干扰,如:学具袋的蚕卵死亡、桑叶不够、家长不支持等。养蚕历时长、工作烦琐,但对学生的成长却意义深远。学生收获的也不仅仅是养蚕的学问、对昆虫及形态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亲近、珍爱生命的情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针对诸多的外部干扰,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1.多管齐下确保蚕卵孵化

珍爱生命,从蚕卵的保存开始。开学初,学校收到学具袋,把所有蚕卵都取出,置于2.50C 左右冷藏,需要时提前两周左右取出,在常温下发育孵化。

新的蚕卵要得到及时有效的保存。我们把保存方法以卡片形式奖励给学生。

2.展示“白胖子”,培养情感

农村里养蚕的农户越来越少,学生对蚕宝宝既陌生又好奇,甚至有点害怕。为了给学生激发兴趣,我先孵化蚕卵,把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带到班级,来一番“白胖子”的诱惑。让学生从“老师让我养蚕”,到“我要养蚕”。

3.实行多科互动,扩大战线

历经50 多天的养蚕活动,要发挥出最大魅力,争取多科学融入。语文课:写一写养蚕日记;美术课:画一画蚕宝宝的一生;班队课:谈谈养蚕的感受、抽丝剥茧等。同时养蚕前发放告知书,争取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4.保障桑叶供应,囤足粮草

虽然学校建立了桑树基地,但学生主要的桑叶来源还要靠校外。如果是专门种植的果桑,则千万要慎重,桑葚在种植期间会喷洒农药。如果无法找到就近的桑树,可以网上购买,买来后密封冷藏。

(二)科学喂养,多一份责任和担当

小李把蚕卵送给小龚,养殖的条件差不多,但小李的蚕白白胖胖,小龚的却黑黑瘦瘦。看着白胖的小李,黑瘦的小龚:原来什么人养出来的蚕就像什么人!小龚是个小吃货,喂蚕宝宝也积极,小李总是把玩排在吃的前面,害得蚕宝宝也挨饿。

为了让学生学会科学养蚕,我总结了一些小策略。

1.“老师”引导,活动有方法

爱它,就要懂它。我们身边有很多善于养蚕的:有经验的蚕农,养过蚕的高年级哥哥姐姐,请他们做学生的养蚕顾问。

2.桑叶选择,活动有保障

爱它,就要给它选择最好的食物。除了新鲜的桑叶,莴笋叶、榆树叶等也能救急。不论是什么叶,都要确保干净无农药,才能保障蚕的健康成长。

3.环境清理,活动有担当

爱它,就给它一个温暖的家。蚕怕热、怕冷、怕特殊的气味、怕蚊虫、怕干燥,还要及时清理粪便,搞好卫生。

在这个长期的养蚕实践中,学生也像一个个新手爸爸妈妈,从纯粹的懵懂之爱,到边学边成长。学生在科学养蚕中,更多了一份生命的责任和担当。

(三)坚持记录,探究中发现问题

在养蚕过程中,学生有了很多的发现和问题。

蚕宝宝有四对腹足,足上还有细毛,它还可以用脚倒着吸在我的手上。

蚕宝宝不喜欢吃桑叶的叶脉。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头不停地来回摆动,还会有嘶嘶的声音。

一日,一个男生捧着两条蚕,说道:“老师,我发现蚕相貌不一样,有的头部有黑黑的线,有的头部没有黑黑的线!”果然如此。

生命里充满了很多的未知,每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为了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我们采取了一些小措施。

1.多感官观察

鼓励学生多感官、多方法、多角度观察蚕卵、蚕宝宝、蚕蛾、蛹、蚕茧、蚕蜕、蚕沙等。还可以邀请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养蚕日记。

2.多手段记录

鼓励学生用画图、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形式记录蚕宝宝的成长变化过程。

3.多方位展示

我们在实验室中设立一个展示区域,比一比谁的观察记录最多、最详细。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发现、遇到的问题记录到展示墙上。

在长期的观察记录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事物,简单记录,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事物的特征,还在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中,逐渐孕育了对生命的敬畏。

(四)学会抉择,经历考验

为了得到彩色的蚕丝,只能用彩色饲料或食用色素。茧是蚕的温暖小屋,为了更好地观察蚕化蛹成蛾,就不得不“裸蛹”。生命需要我们去选择,去经历考验。

1.以色出众,“彩茧”的别样精彩

彩蚕并不是一个新的物种,只是在普通蚕的基础上科技喂养实现的样子。彩茧能产出天然彩色蚕丝,却剥夺了蚕吃桑的权利。建议可以适当体验彩蚕与彩茧。

2.以点带面,“裸蛹”的疯狂蜕变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观察蚕成蛹化蛾的过程,裸蛹是个不错的选择。在蚕宝宝开始吐丝的时候,准备一个平面,让它没有地方结茧,最后只能平面吐丝。

没有了茧,我们也要尽力给它一个温暖的家,期待它化蛹成蛾。可是,没有了茧这个屏障,蛹会死吗?会顺利变成蚕蛾吗?

生命之路处处是选择,要慎重对待每一个选择。尽管我们不能保证做出的选择一定是正确的,但是至少我们选择过。

(五)分享成果,有付出就有收获

看着又小又黑的蚁蚕,一次次眠,一次次蜕皮,一次次长大,每个学生都是蚕宝宝生命的见证者。有付出,就有收获。历经50 多天的实践,有哪些收获呢?

1.生命传承,活动有深度

蚕卵赠送。蚕卵经过科学保存后,送给下一届的三年级学生,真正实现了生命的交替与传承。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2.一茧多用,活动有广度

黄色的、金黄色的、浅绿色的、白色的!学生捧着自己的蚕茧,视若珍宝。生命的惊喜就像金色的蚕茧,不期而遇,这就是生命,美丽且珍贵。

蚕茧可以用来干什么呢?蚕茧不但可以用来观察蛹,还能抽丝、做蚕丝皂。我们组织了一场蚕茧展览,展示学生的养蚕日记和养蚕故事。还可以把五颜六色的蚕茧部分收集起来,作为奖品,或找一家蚕丝加工厂,代加工。

3.经验交流,活动有温度

最宝贵的莫过于养蚕的经验和对于生命的体会。50 多天的细心呵护,学生有惊喜,亦有失望;有快乐,亦有痛苦;有所得,亦有所失。

养蚕,对学生而言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在持续的养蚕活动中,只有以生命科学领域大概念为引领,找准策略,实施统筹教学,才能让养蚕活动更有意义。养蚕的经历既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又培养了他们从小珍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三、结语

总之,学生在活动中感触、体验生命的可爱和可贵,从每一个生命的不易感悟到生命的珍贵与平等,认识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这样,就能塑造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蚕卵蚕宝宝蚕茧
咬破死亡的蚕茧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孵化蚕卵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蚕卵的等待!
温度刺激对催青期樗蚕卵中孵化酶基因PccHE表达量的影响
蚕宝宝养成记
蚕宝宝
家蚕胚胎滞育的生理生化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