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

2022-12-04 13:07:20黄红红
名师在线 2022年32期
关键词:学情重难点教学内容

文/黄红红

引 言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与阅读文本对话的过程。课堂提问是教师、学生与阅读文本进行对话的“纽带”。课堂提问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阅读教学效果。有效提问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精心设计问题,根据教学需要,有技巧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驱动学生表述,并就此进行处理,促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建构良好认知,发展相关能力的教学手段[1]。对此,在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以问题设计、问题提出和问题处理为入手点,应用多样策略进行有效提问,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一、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是有效提问的起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是教师设计问题的依据[2]。所以,在实施阅读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以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为依据,有效设计问题,夯实有效提问的基础。

(一)依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

教学内容是教师实施阅读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提问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重难点内容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构成,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可以根据重难点内容设计相关问题,借此增强课堂提问的针对性,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内容,增强阅读有效性。

以《桂花雨》为例,“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不但总括了全篇内容,还承载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围绕这句话,设计问题:“为什么妈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在此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回顾整篇文章内容,和作者一起经历美好的童年生活,由此深刻理解“桂花雨”的含义,体会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思乡之情”,实现从“怀念桂花雨”到“了解作者意图”的知识迁移,扎实掌握重难点内容,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二)依据学生学情设计问题

学生学情是教师实施阅读教学的重要参考。问题脱离学生学情,将导致学生难以有效思考,致使课堂提问低效甚至无效。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逻辑思维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支撑。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情况分析教学内容,设计相关问题。之后,教师再依据课堂教学需要,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在逻辑思维的作用下加深认知。

二、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课堂提问的重头戏。教师应用多样方式进行提问,可以增强问题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对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发挥教学智慧,应用不同的方式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一)直题曲问

直题曲问是指用“拐弯”的方式提出问题。传统教学实践表明,用直白的方式进行提问,虽然可以使学生直面问题,但因缺乏趣味性,很难使学生产生思考兴趣。同时,在直面问题时,不少学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无法建构良好认知。对此,教师可以利用直题曲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同时给予学生启发,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

以《穷人》为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用生动的笔触塑造了善良的桑娜和渔夫形象,宣扬了“穷人不穷”这一理念。在课堂上,教师以桑娜和渔夫形象为入手点,引导学生深入品味人文理念。在此之际,教师没有直接立足渔夫的所作所为,向学生发问“渔夫是一个善良的人吗?”而是利用直题曲问的方式,以桑娜的心理活动为立足点,向学生提出如此问题:“桑娜在将邻居家的孩子接回家中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其中,桑娜想到丈夫会因此打自己。从这里是否可以看出渔夫不是一个善良的人?”此问题具有趣味性,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走进故事,细读文本,找寻相关内容,如渔夫回到家后的种种行为,借此验证他是一个善良的人。由此可见,直题曲问可以使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容,建构深刻认知,同时开放思维,提升思维水平。

(二)曲题直问

曲题直问是在直接提问的基础上,稍微减轻难度,留给学生充足思考空间的提问方式。曲题直问可以达到化复杂为简单的效果,使学生在迁移已有生活经验或认知经验的同时,“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增强对所学的认知,提升思维水平。

以《草船借箭》为例,了解人物性格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此,教师没有直接就人物性格特点提问,而是向学生提出以下的问题。“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天亮了就回去。’诸葛亮为什么笑?是在笑谁?”在此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审视上下文,认真思考,给出不同的回答,如“诸葛亮在笑曹操不敢出来应战。”“诸葛亮是在笑自己,因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就此提出问题:“从此可以看出曹操、诸葛亮、鲁肃等是怎样的人?”此时,学生结合之前的问题,自觉总结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曹操多疑、诸葛亮自信、鲁肃忠厚等。由此可见,曲题直问可以在降低问题难度的同时,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借此深刻地认知文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三)难题巧问

难题巧问是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的提问方式。有效的难题巧问,不但可以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逐步解决问题,由浅入深地理解所学内容。在阅读课堂上,教师依据重难点内容设计问题后,可以采用难题巧问的方式,提出相关的其他问题,促使学生逐步探究。

三、处理问题

处理问题是指理答。处理问题是课堂提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的处理问题,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的问题解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促使其继续探究学习内容,由此推动课堂教学发展。

(一)处理问题要具有激励性

处理问题具有激励性,是指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情况,可以使学生在建构认知的同时,建立自信心,尤其增强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围绕第一自然段内容,向学生提出了问题:“这是文章的第一段,那么,在学习了最后一句后,你知道了什么呢?”在学生思考后,教师提问。学生答道:“我国的园林艺术之宝化为了灰烬。”对此,教师提出问题:“你希望老师将哪个词汇写在黑板上?”学生回答:“化为灰烬。”教师一边书写一边进行激励:“很好,学习语文就是要有这样的语言敏感性。”教师的激励能够使学生将“化为灰烬”牢记在心中,同时增强课堂学习兴趣。

(二)处理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是驱动学生深入探究的“法宝”。在处理问题时,教师要用追问、探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使其给出的答案更有深度,借此增强认知。

仍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圆明园所呈现的可以凝聚成一个什么词?”此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自觉开放思维,联想到各种词汇,如结晶、智慧、创造等。在处理问题时,教师如此引导:“用加法将这些词加起来,可以凝聚成一个什么词?圆明园中有祖国的,乃至世界的什么?”在此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继续思考,想到艺术。于是,教师鼓励他们将词汇带入句子中,并继续联想其他词汇。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学生逐步地联想到文化史。由此可见,有效处理问题,可以使学生深度理解所学。

结 语

总之,在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问题设计、问题提出和问题处理为入手点,应用多样策略,有效提问,使学生通过不断思考解决问题,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同时发展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借此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学情重难点教学内容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Units 1-3重难点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