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教师观研究:综述与展望

2022-12-04 13:10张米彩张艳宏
南方论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师德师教师队伍理论

张米彩 张艳宏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大连 116044)

习近平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通过的《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强调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要求、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教师管理综合改革、地位待遇等等,由此可见,党和政府对教育及教师工作的高度重视。立足新时代深入研究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才能从“源与流”的关系中完善教师教育和发展,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师德师风建设”的应然性。近年来,学术界就新时代党的教师观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可以说,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一定突破。从某种意义上分析研究这些成果,可以帮助我们深度探究新时代党的教师观的核心要义和精髓,精准掌握其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更有效地加强对我国教育工作的指导。

一、新时代党的教师观研究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对新时代党的教师观研究有广度、有深度、发展势头良好,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国家相关部门成立专门研究机构,为进一步研究新时代党的教师观提供了重要支撑。

2017年12月,中央党校、教育部、国防大学等10家单位相继成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2020年7月,外交部也成立了研究中心。2021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中国法学会和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7家单位也成立了研究中心。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成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中心。

除了上述中央设立的研究机构,地方和高校也纷纷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和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基地。2012年,苏州正式挂牌成立教师发展中心。2017年7月,安徽大学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2018年7月,中国政法大学成立师德建设委员会。2020年1月,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10家单位获批“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2020年12月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成立全国师德师风建设专家委员会。2021年,清华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举办“新教师导引计划”。2022年,广州成立市级教师发展中心联盟。这些研究机构以教师理论为指导,发挥各自优势研究新时代党的教师观,各有侧重,致力于研究我国教育与发展问题。

二是国家涌现出一大批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和大批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发表,进而为深入新时代党的教师观研究打下坚实根基。

通过借助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搜寻,项目名称涵盖新时代党的教师观主要内容的课题数目很多,如“教师队伍”“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尊师重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道”“师德师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教师责任”“新时代”等。

从中国知网查询出的论文发表来看,以“教师观”作主题词搜索,相关论述的文章众多,其中2019年发表最多,并且研究比较细化。2021和2018年研究论文数目明显减缓,其中“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观”最多,其次是“教师素养”“教师终身学习思想”“师德建设”“尊师重教”等。

二、新时代党的教师观的理论来源

当前学术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时代党的教师观进行理论溯源。

第一,新时代党的教师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习近平总书记从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到“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就是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和时代化、逐步形成新时代党的教师观的过程。“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其理论基础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第二,新时代党的教师观是对我国历届中央领导集体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对当今世界新形势和我国教育状况精准定位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教育改革发展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论断。例如,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健全教育事业体制机制,全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发展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坚持教育开放以提高世界影响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等等。

第三,新时代党的教师观吸收了中华传统文化之营养。“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才者,德之资也”“爱子,教之以义方”“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兴国必先强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和而不同”“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身正,不令而行”“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等,这些传承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经常被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于教育领域、教师队伍建设等讲话中,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教师教学实践中。

第四,新时代党的教师观吸收了西方教师理论有益成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突破和超越,深刻总结了后现代主义教师观的不足之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扩大教育开放。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排斥西方教育理论形态的合理成分,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教师观“主张取消教师权威,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1]要结合我国目前教育状况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要注意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构建一种最佳的师生关系模式。

三、新时代党的教师观的内容

(一)“三个创新”和“一个高要求”是新时代党的教师观的主要内容

在新时代党的教师观提出之前,学者使用较多的是“好老师重要论述”和“教师职业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提出“师德师风建设”概念后,有学者把“师德师风建设重要论述”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学术界对新时代党的教师观内容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界定。

一是创新重师。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对教师创造性地提出了“四个引路人”要求,“四个引路人”从教师地位和作用的视角来定位,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知识储备、思辨能力、无私奉献精神,明确了教师肩负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还间接地指明了教师职业所蕴含的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伦理要求”[2]。同时,教师要做“教育扶贫的先行者”是从国家和民族命运角度的思考,注重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3]。

二是创新育师。学术界对好老师的界定或从“四有”好老师出发,或从好老师的内涵、价值及实现路径出发,“为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4]。“四有”好老师从价值观层面、学识层面、道德层面、人格层面对新时代教师队伍提出了新标准,也体现了教师发展的内在联系。有学者认为,“四有”特质不仅是好老师必备的内在素质,也是好老师践行使命的标准要求[5]。 好老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职业要求、人格要求、社会责任、学术使命方面做好“四个相统一”。“四个统一”的有效落实,关键在于加强引导教师使命意识,提高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教师职责。有学者指出,“坚持‘四个统一’既是广大教师以德立身、立学、施教的基本要求,又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原则。”[6]

三是创新尊师。“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7]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三者的合力。学校层面,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教师师德教育全方位推进,对违反道德的教师做到零容忍。其次,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师实践锻炼和系统培训,促进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相融合,加强教师教育引导与自我修养相结合。最后,学校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教师评价体系公正、健全发展。政府层面,健全教师培养体系。首先,政府要解决教师待遇问题,待遇问题关系到广大教师是否能安心从教,也是稳定我国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我国教师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其次,政府要注重改善教育体系建设,促进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社会层面,营造全社会尊师敬教的氛围。大力弘扬尊师风尚,要把尊师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大尊师文化传播力度和教师表彰力度,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

“在广大的教师群体中,思政课教师因其所肩负的思政课教育教学基本职责而具有非常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8]这明确了思政课教师的特殊高要求。对此,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主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宽、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 ‘六种素养’从政治、能力、人格等方面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新的要求”[9]。

学术界对新时代党的教师观的内容的主要有两种概括:一种主要从“1+3”角度,“1”是指高要求,“3”是指“三个创新”;另一种主要从“三个创新”角度。持后一种观点的学者居多,尽管很多探讨角度不同,但大体在这个范围内。

四、新时代党的教师观的意义

学术界普遍认为,新时代党的教师观是马克思主义教师观同我国教育发展及教师工作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创新性成果,突破了西方教师观的传统束缚,开拓了新时期教师队伍的发展途径,形成推动现代教育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一)发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教师观

一是破解了教师观存在的若干难题。坚持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破除了我国教师队伍中极少数教师政治意识淡薄、道德败坏、贪赃枉法等现象。健全了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和对教师教育的支持力度,破解了师范教育体系不足、支持不够和教师教育模式落后、教育方法陈旧的难题。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是对马克思主义教师观关于教师地位的高度评价。

二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新内容。深入问题研究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发展关系。事物发展循序渐进、稳中求进体现了量变质变规律,事物承前启后、不断创新发展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明确事物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重点论”和“两点论”的运用。把握大局、抓住本质是坚持底线思维方式,也是对辩证思维方式的重大创新。

三是“新时代党的教师观”范畴的提出是教育理论的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充分借鉴了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教育观点和主张,“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10]提出了原创性的新思想和新观点。“新时代党的教师观”概念的提出,是对新时期教育理论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教师观新境界的拓展。

(二)发展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师理论

第一,以对我国教育发展历史方位的新定位和“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为教育发展现实,作出明晰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成为确定新时代教师观走向的重要依据。

第二,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于新时代教师发展,并以“尊师重教”“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国家、社会、学校最重要的发展模式,辩证性回答了“谁来培养人”的时代问题,成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基本立场。

第三,师德师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师德思想的延续,破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师德师风的现实难题,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强烈呼唤,引领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教师观。

第四,坚持党对教师工作的引领作用,全力确保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坚持强化各项组织保障,精准突破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疑难问题,是壮大全国教师工作的力量所在。

(三)推动了国际教育理论的重构

全球教育深入发展,知识共享模式越来越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旋律。这就要求紧跟时代教育步伐,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掌握新时代人才竞争形势,以及科技创新发展和世界交流大势。习近平指出,“今天的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11]这是基于对未来社会形势的把握和对未来教育研究发展的科学判断。这就要求“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推动人文交流,传递中国声音。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开展教育援助,为解决世界教育问题等贡献中国力量。

有学者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坚持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彰显文化自信”,[12]这与习近平强调的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和交流,与新时代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相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时代要求,引领全球教育发展,对教育发展做出了正确的路径安排。

有学者认为,“在大学生中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既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创新发展的时代需要,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更是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社会文化心理需要”,[13]破解了当前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新殖民主义”逆全球化现象、民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更好地增进教育群体的文化自信、思想认同。这是结合全球教育新形势而提出的原创性重大理论贡献,推进了国际教育关系理论的重构。

五、新时代党的教师观研究展望

(一)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教师观研究任重道远

从前面梳理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和研究著作出版情况看,以“新时代党的教师观”或“新时代党的教师思想”命名的项目和著作都不常见到,可见这方面比较系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还不多。

从之前发表的文章来分析,目前研究还有以下问题。第一,对新时代党的教师观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了解得还不够充分,把握得还不够精准。第二,对新时代教师观重要论述宏观阐释较多,研究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对这一教师观形成的历史经过的研究没有深度。第三,对新时代党的教师观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研究不够。第四,对这一教师观的世界意义研究得还没有深度。第五,研究者多数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政治学,然而其他学科如经济、伦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学科研究领域相对比较欠缺。

(二)对于推进深入研究的几点建议

新时代党的教师观是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对于这一教师观研究是一个漫长,且持续深入和细化的系统性工程。深化研究需要考虑到的首要任务,即精准、完善、系统地展现教师观理论体系,加强其对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为此,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需要着重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强化整体性研究和对理论框架的全面把握。新时代党的教师观内容深刻、博大精深,要想从中精准把握和完整呈现,就要求能够深入追随新时代党的教师观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来源,真切领会其价值追求和实践目的,精准掌握其内涵,进而明确这一教师观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

第二,做好全方位深入探究。新时代党的教师观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具体理念,因此研究要贯彻到具体层次,重点把握新理念、新方法的理论实质和实践指向。

第三,加大对新时代党的教师观实践推进力度。注重理论体系与实践应用之关系,深切感悟新时代党的教师观的实践价值,进而提升对科学理论的领悟。全国大力践行新时代党的教师观深度调研工作,这有助于推进新时代党的教师观的贯彻落实。

第四,加大跨学科研究领域。新时代党的教师观目前涵盖了政治、历史、社会、文化等领域,关注到中国和世界的教育发展,应采取多维度视角和多学科研究领域来进一步扩展其深度、广度和力度。

猜你喜欢
师德师教师队伍理论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坚持理论创新
新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谨防师德师风失范
江永:“码”上举报 师德师风问题
浅谈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