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指与表达——谈油画“隐性语意”的教学

2022-12-04 11:22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语意隐性油画

向 虎

(安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油画是高校美术专业的必修课,主要通过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随着教育理念和方式的改革,油画教学实践从单一的“画大画”转而变得形式多样、自由灵活,或参与到其它美术类课程之中,其教学要求与评价体系也随之变得多样而充分。譬如,一些高校在油画风景写生课程的后期,针对风景这一题材设置实验性的创作任务,有利于学生对此类题材的深度探赜。然而,从近年来各类大学生美术作品展上看,优秀的油画作品匮乏,反映出油画教学的整体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的艺术语言往往缺失主体精神,导致作品的生命力不强,在培养目标的达成上还具有滞后性。是以,在创作中加强艺术语言的锤炼,特别是对艺术语言中隐性因素的重视和教学,引导学生对隐性语意的理解与表达,促进艺术语言准确而鲜明的呈现,将有利于推动油画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

一、隐性语意的教学所指

依照索绪尔对任何语言符号都包括“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的定义,[1]那么,外在表现性和潜在隐性的两大因素构成了艺术语言体系,两者相互渗透,又彼此制约。也就是说,画者通过媒介形式和创作手段,生成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的绘画语言必然包含物质材料、艺术形象等表象的“能指”成分;绘画语言也蕴含着内部的结构、法则、思想情感等“所指”信息——隐性语意,它是影响油画品质的关键因素。恰如赫伯特·里德谈及洞穴壁画时说,“生气、生动和情感力量正是美学品质的重要元素。”[2]不过,在油画创作与鉴赏过程中,艺术语言内部的“所指”信息往往藏匿和依附于点、线、面、色等审美要素之中,具有主观性、间接性、朦胧性等多维面相,甚至“不可言”。无疑,对于油画教学来说,隐性语意的解读与传达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

油画以独特的精神生产方式存在,其语言形态是作品内容与艺术审美最集中、最具体的介质。学习油画,离不开对其材料属性、表达方式、审美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而艺术语言又是这些认知物态化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画者对油画的实践与审美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学生借助审美意象阐明创作意图与艺术理想,前提条件就是艺术语言的有效表达:材料属性上,油画以调和油作为调色媒介,具有通透、流畅、厚重等丰富的视觉效果;技法上,采用罩染、堆砌、刮痕等多种艺术处理方式,具有灵活多样的美学特征;从风格上讲,古典、具象表现、意象油画等艺术语言自成一格;创作本质上,油画语言蕴含深刻的思想性和主体情感,是“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有方式。由此可知,艺术语言既具有审美特征,又具有“形而上”的特质,“对艺术作品的存在、对欣赏者的审美欣赏体验、对艺术理论家的艺术研究、艺术批评等工作的开展,都有重要的作用”。[3]因此,艺术语言内在构成要素的隐性语意是油画艺术的灵魂和生机,主要由艺术规律、创作方法,以及作品独有的思想情感意蕴等要素有机构成,印证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这一重要论述。

其一,主体精神是油画语言最重要的所指,也是油画教学的重点。当观者欣赏作品的时候,势必会通过语言形式,试图探寻意象之外的感知——对创作者主观意识的揣测、画面艺术意蕴等主体精神的发觉过程,以获得视觉和心理上的补充。这也构筑了师生之间艺术交流的桥梁,教师通过学生的作画过程和作品评价绘画语言是否具有主体精神、是否与创作主旨相称,便于学生进一步完善作品。需要指出的是,学生阶段对社会生活的阅历尚浅,在释放思想情感的深度和广度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艺术语言在传达主体意念的时候往往力不从心,需要教师对这些具体问题因人制宜;同时,肯定学生的主体精神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由于学生的创作主题、审美倾向和艺术追求不同,作品反映出来的意蕴、主旨等审美认知和理想存在差异。譬如,布鲁盖尔的《农民的婚礼》、蒙克的《呐喊》、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米勒的《拾穗者》等等,这些都是关乎社会、历史主题的创作,作品闪烁着激动人心的感召力;而夏尔丹的静物画《厨桌上的炊具》只是对普通生活场景的关注,却显示出真诚的情感,同样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可见,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对社会生活、历史文化、文艺现象等进行多途径的体察和探究,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认知能力,才能孕育出高品质的、独有的主体精神。

其二,艺术规律与创作方法是学生完成创作活动的基本遵循,隐现于艺术语言之中,是传承油画的重要内容。任何艺术门类都有其约定俗成的、共同的规律和审美观念,具有普遍性和继承性。教学中,首先通过对油画发展史、艺术现象、艺术手段等进行比较研究和系统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艺术规律与创作方法,并能在创作中灵活地运用,作为丰富艺术语言的理论依据;其次,追求艺术语言创新和个性特征的同时,也不能恣意妄为而缺失油画最本质的规律和方法,即与中国画论“变法于法度之中”同理,样式新在意料之外,但创立于情理之中。

因此,油画教学中,以艺术语言为载体,不只是教授学生如何具体地塑造形象,还要重视主体精神,遵循文艺创作规律、方法,使学生理解艺术语言的能指与所指,掌握艺术语言运用的目的性——表意与审美的双重内涵。

二、隐性语意的生成与表达

艺术语言本身只是符号的实存形式,唯有被画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赋予其具有某种特定目标的构成意味,才能在创立意象、组构语言体系的同时,生成有效的隐性语意。基于教学经验和创作原理,总结以下具体方式促进学生在创作活动中自我肯定、自我实现,以提高习作质量。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式

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贯穿于油画写生与创作的全过程。学生借助观察并将观察的结果物化为审美意象,在这个过程中,画面形象的抓取是否完整、色彩表现是否贴切等具体问题,与观察直接关联;同时,学生因观察视角与兴趣点等因素的影响,致使画面构图、色调、视觉中心和整体氛围的形成而多样化。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式是油画创作的先决条件,更是隐性语意得以展现的基础和根源。

1.整体的“看”与局部的“看”相结合。实践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对物象的观察方式比较单一,且浅尝辄止,缺乏纲举目疏和细致入微的视觉经验。这是由于学生没有理解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式,导致画面语言琐碎,或“言不尽意”。其实,将整体观察与局部观察两种方式灵活运用,才能不陷于被动的尴尬境地,进而目标明确地“看”和画。如:在作画之前,首先整体地“看”,使描绘对象在头脑中形成较完整的视觉印象,让学生有意识地忽略细节,觉察出对象大体的色调、态势、形状等综合认知;塑造形象的时候,固然要局部地“看”,观察物象的质感、结构、色彩等具体特征,才能发觉事物的本质。所以,观察方式反映出学生的创作态度和方法,与画面最终的隐性语意成等量关系,只有“持之有故”的观察,才能使艺术语言“言之有物”。

2.结合思考、想象等心理活动,扩大观察的认识范畴。“观察方法也体现了画家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准确地把握色彩,创作出成功的作品首先就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5]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决定了其观察方式与结果,而对物象的想象和联想,并思考其光影明暗、结构转折、物象之间的联系、色彩对比等诸多审美因素,形成一种综合而明晰的体悟,是提升审美认知的必要过程。我们从写生大师卢西安·弗洛伊德的油画作品可以发现,《自画像》《沙发上的妇人》等作品艺术语言浑厚、隽永,造型极其生动且严谨,观者被画家一种特殊的感知力和表现力所叹服,而这一切都源于画家理性的观察与推理,隐性语意也由此得到阐扬。

(二)把握油画的“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油画创作与审美的重要遵循,只有当画面各审美元素达到和谐整体的时候,隐性语意才能有效发生。在指导学生创作的时候,教师通常基于画面的整体关系提出建议,尤其在作品完成的最后阶段,更是以“整体性”作为创作成功与否的首要评判标准。缺乏整体感的作品在形式上必定是混乱不堪、无秩序的;作品主题与创作意图也因此变得模糊不清。显然,整体性越强的作品越是符合我们的视觉和审美习惯,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价值,隐性语意也需要依赖这个整体才能明晰,正如歌德主张的“艺术要通过一个完整体向世界说话。”[6]

油画的“整体性”内涵包罗万象,教学中对光影、色调、形象、空间等关系进行整理和归纳,使画面中各个审美元素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感,就是给隐性语意的生成创造有利环境。例如,博纳尔的代表作《餐桌和庭院》,画家使用颤动而精炼的小笔触将形与色融合在光的闪动里,形成一个色调斑斓的整体,通过这个整体使人倍感温馨。而且,对于油画初学者来说,油画的整体性原则还适用于作画步骤和方法。如:构思构图阶段,学生需要整体考虑画面的构成形式,确定物象之间的形状位置、大小比例、色彩差异、主体与次要关系等,进而设计出合理而完整的构图;铺色阶段,要求学生快速概括出所有物象的大致色彩,形成一个简约、合理的整体色调;在最后的调整阶段,更是以“整体至上”,来完善艺术语言的内在秩序。因此,把握油画的“整体性”原则,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增强绘画的整体观念,将进一步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仅体现在画面内部结构的艺术处理上,还体现在鲜明的主体思情与创作主题等隐性审美因素在整体的画面形式中有效显现。

(三)领悟并善用“虚”与“实”

油画作品中所谓的“虚”与“实”其实就是色彩、笔触等语言元素的强弱对比具有相对性,作品意境很大程度需借助这种关系使观者的情感产生同构与共振。学生对虚实的理解一般停留在“具体”与“模糊”的片面认识上,缺乏灵活性。事实上,“虚”与“实”既对立又统一在作品之中,且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控制语言元素对比的程度与范围。具体地说,虚与实不仅在于形色关系的强与弱、轻与重,更多的则是应用于视觉主体与边缘的对比、前后物象的对比、光对物象的影响,以及物象自身的色彩变化等方面,以此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节奏感。例如,被誉为当代伦勃朗的美国画家大卫·莱菲尔,写实技法精湛,在油画《调色盘前的自画像》中,人物被设置在集中而强烈的暖光环境里,由此产生一种自然的、有节奏的明暗变化,色彩凝重而鲜艳,充满神秘感和孤傲感的隐性语意在虚实相生的造型中全然展现。教学中还应当指出的是,虚实关系被广泛运用于写实类绘画,也被运用于表现类和抽象绘画等各个风格的创作,恰好印证了虚实关系具有极大的实用性和审美特征。例如抽象画家德库宁,艺术语言中轻重缓急的线条与纯度不一的色彩都是虚实之变幻。

其实在所有美术作品里,虚实对比是常用的艺术手法,体现了视觉艺术的基本法则。譬如国画中笔墨的虚实效果,是画家高度主观意识下的结果,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空间;素描画中黑白灰的虚实关系,在塑造体积、表现空间、营造氛围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以,拓展对虚实关系的探究,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并灵活地运用虚实,进而提升油画习作的内涵和品质。

(四)坚守绘画性,重视语言中的“偶然”效果

油画制作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实践行为,不仅仅关注创作结果的完善形态,而且注重创作过程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在现当代艺术实践中显得尤为突出,即创作过程与结果同样重要。于是,在创作过程中一些具有“偶然”效果的随性的艺术语言愈加受到审美上的重视,它是对绘画性的肯定和发扬,也是创作者思想印迹和创作状态的最佳表露形式。相对于经验丰富的艺术家而言,学生因较少的创作“负担”,内心既充满了表现的欲望,又保持着纯净、稚嫩的一面,往往其语言的运用上显得更为活泼、率真,“偶然”性的痕迹则更普遍,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在这方面所展现的个性特征,并鼓励其创作热情和勇气,使内心的真实情感交织于绘画语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坚守绘画性,重视艺术语言中的“偶然”效果,使画者的思想得到解放,体现出一定的创作自由,甚至与“将错就错”一说并行不悖,这就提供了更鲜明、更敏锐地传达隐性语意的可能途径。但是,使得偶然性的艺术语言可辨、可感,还要在理论上、体会上建立根基,探寻合理的行为依据,只有这样,艺术语言才具有审美价值。

当然,油画隐性语意的生成与表达,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对历史经典作品的领会、对个体审美倾向与艺术理想的发掘等多方面探求,以提升学生艺术语言的承载和内涵。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实践能力,在不断完善个性绘画语言的过程中注入精神属性,使作品的隐性语意得到充分阐发。

三、隐性语意的功能与意义

隐性语意在艺术语言的构建过程和艺术审美中发生着积极的作用。油画艺术语言作为创作者对审美认知的集中表现形式,而语言形态的构建过程始终是以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态度和观念为主宰;同时,从审美认知到审美表现由语言符号构建的视觉意象作为载体,体现出一定的寓意、象征、想象等与艺术构思相一致的隐性因素。因此,隐性语意在艺术语言的构建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显现出创作者艺术处理上的自觉和能动。这对于油画教学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隐性语意的功能

1.揭示主体的创作意图和情感。前文中提到,隐性语言是艺术语言的有机构成。也就是说,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不仅超越形、色、质的美感定量,还应具备深刻的精神所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强调创作目的,重要的是表明某种意旨或阐明某种思想。油画语言作为学生表达主体思想情感、创作意图的载体,其隐性因素以一种特殊的启发性指称着将艺术意象为核心的精神世界。那么,学生在创作中建立的艺术意象,必然是他审美认知物化的结晶。

毋庸置疑,任何语言形态都是作者主观意识和思想情感的产物。学生在创作中利用艺术语言试图实现艺术理想,一方面,源于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真实体悟、个体的文化修养,以及对事物本质的认知程度等;另一方面,依赖他所创造的艺术意象所具备的有效性和哲理性。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感悟力的同时,强化艺术意象内部隐性语意的所指功能,才能赋予作品真诚而深厚的思情。而学生作为创作的独立个体,虽然在审美认知上有待提高,但并不影响其创作意图和创作主题的完整表达,只要引导学生秉承真善美的初心,关照其内心的真实,隐性语意总会流露出一定的思想和情感,其实也就是让学生明白——“必须做的是将自己的感觉用色彩表达出来……,这样,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表达方式,整幅画面描绘的是艺术家的自然感受”。[7]可见,隐性语意所承载的创作意图是学生对整体意象思维活动的结果及观念体系,既对艺术语言与艺术意象的完善起到支撑作用,也是揭示创作意图、主体情感,展现作品主题的必要方式。

2.生成艺术意蕴,提升审美价值。美术类院校的油画教学以写实为主流的表现方式而实践,必然注重作品内在的文化涵义和人文精神,即艺术意蕴的发掘,它作为“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积淀,凝聚着具有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8]并随着时代的审美而嬗变。当然,学院派追求与创造的意蕴理想并非安常守故,而是在不断创新的艺术实践中注入现实主义精神,促使学生致力于提升艺术语言的内涵和审美价值。因此,艺术意蕴不仅本身具有的审美属性是学生表现美的驱动和目标;同时,隐性语意所生成的艺术意蕴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品鉴赏的要旨。

油画作品的审美主要包含材料语言、意象及意蕴几个层面,显然,三者之间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和审美价值,但隐性的艺术意蕴则是创作和审美的最高要求。纵观历代油画大师的作品,都具备深厚的艺术意蕴,犹如晨雾弥漫于该情境的所有物象,产生一种“象外之意”,它从有质符号延伸至“形上”精神——这正是隐性语意通过特定的艺术意蕴而拓展作品审美的积极功效。

概而言之,隐性语意的主要功能在于展现主体的创作意图、思情及艺术意蕴等。油画属于视觉的艺术,无论学生使用什么风格样式的绘画语言,还是在创作主题中树立某个独特的意象,其目的就是为了“立意”——纷杂的形式符号都指向整体意蕴和思想,促成隐性语言凭借内在的感染力进而提升油画品味。

(二)隐性语言在教学中的意义

高校油画教学肩负着传承与创新两方面的使命,既要对传统文化蕴涵的美学思想、风格技法及审美原则等进行系统的研习,还要通过艺术语言探寻油画艺术的发展,将鲜活的审美认知和独特的艺术思想融入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不断地进行深层往复的实践创造,最终实现油画教学的目标。因此,学生艺术实践的关键在于提高艺术语言的承载力与时效性,全面探究艺术语言具有现实意义。

学生采取一定的语言形式“对所借助物质材料的加工、改造、组合、创造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审美意识物化,把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体验、感悟、审美理想表现出来”,[9]即是说,油画创作可以视为艺术语言不断丰富、明确的过程。根据艺术语言的构成原理与学生学习过程,油画艺术语言教学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提升学生油画语言的造型能力。即对于艺术语言能指部分的练习,其实际意义在于使学生掌握油画材料特性与造型规律,能够运用恰当的方式塑造出具体的艺术意象;第二阶段,提升学生油画语言的表意能力。引导学生将主体精神融入所塑造的意象,扩充艺术语言的所指信息,固结出一定的人文情怀和艺术理想。只有这样,油画语言的功效和审美意义才能深入而全面地绽放。

然而,反观当前创作盛景,存在过多崇尚绘画语言的形式美而消减内在精神的问题。正如戴士和先生所感慨,“20 多年过去,画展上毛主席少了,美女多了,讲究形式规律已成共识,语言精美到了不会说句话的程度,大事小事都得吟着、唱着、哼着、咏着才算艺术。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10]我们认为,形式美有其独特的审美优势,但重视语言内涵、回归艺术本质来思考创作和美育,更不可忽视。使学生能够抵挡住形式主义的诱惑,只有对油画语言的构建、样式及美学特征追本溯源,并在教学实践中充分重视隐性语意的价值与意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再华丽的语言形式若缺乏内在精神的支撑也会显得空洞,只有运用恰当的、符合自身特点的绘画语言,将其化为思想、情感的印记,使形式美具有某种“意味”,作品才兼备鲜活而恒久的生命力。此其一;其二,关注当下,实践出真知。美术生作为下一代美术工作的继承者,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为理论基石和实践遵循,植根于现实生活、广大民众及中国传统文化,勇于担当,铸心立魂,创作具有民族情怀和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总之,隐性语意是艺术语言的内在要素,在油画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高校的油画教学越来越注重作品的内部构成和精神内涵,学生可以自由借鉴和参照油画艺术发展而积淀的各种语言范式,重点在于丰富自身的审美认知能力和综合素养,继而完善具有适宜性和所指性的表达方式,在创作实践中发掘有意味的、富有情感和思想的形式符号。亦与殷双喜教授所提倡“提高中国油画的品格,不仅是绘画技巧的提高,更应该是艺术家生活经验的提炼与文化修养的提高”,[11]以此,立足于艺术语言的内涵,以隐性语意为着力点,促进学生创新出有价值的个性语言样式以适应时代审美需求。

猜你喜欢
语意隐性油画
万类霜天(油画)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油画去哪了
浅析分享时代标志设计的数字化特征
设计元素应用中符号学理论意义研究
论装饰语汇在油画艺术中的语意表达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浅谈初中生英语听力技能的培养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油画《惊涛拍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