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析
——基于阅读疗法的视角

2022-12-04 11:22代黎明吴贤华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国学疗法古诗词

张 颖,代黎明,吴贤华,汪 琼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武汉 430205)

国学就是“国故之学”的简称,指中国过去的学术思想。中华文明数千年延续并一直保留在国学典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及行为方式。[1]经典作品具有权威性、典范性特点。[2]国学经典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积淀的精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思想。针对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困扰增多、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丰富和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相对不足且模式单一的现实,借助阅读疗法,发掘和利用国学经典中的心理健康资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所用,指导并影响大学生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使大学生在感受经典魅力的过程中,增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从阅读疗法的视角诠释经典,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和传承中国古代丰富的心理健康思想及其育人价值,让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为时代所用。

一、阅读疗法的概念及其作用机制

(一)阅读疗法的概念

阅读疗法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以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3]理查德(Richard)提出阅读疗法有教育、激励、获取力量、启迪、投入和强化等功能。[4]

(二)阅读疗法的心理机制

关于阅读疗法的作用原理,比较普遍的解释有以下几种:

1.认同、净化、领悟说。[5]认同、净化/宣泄、领悟的主要观点是施予读者引起共鸣之读物,通过学习、讨论等过程,在实现情绪宣泄、心态平衡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悟有所得,[6]并能迁移读物中的经验到自身情境下,以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

2.认知-行为说。认知-行为理论则认为,阅读可以通过调节读者个人的认知评价和认知模式来减少失调行为和情绪。[7]阅读疗法的治疗机制就在于通过阅读指导性书目,使求助者习得新的行为模式,改变旧有的不合理认知,从而以一种新的态度面对当前的困惑。[8]例如,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咨询师推荐一系列包含多种认知-行为应对策略的书籍供求助者阅读,求助者在掌握了这些应对策略后,便不会去回避那些厌恶刺激(如寻找借口逃课,逃避演讲表演等),相反,他们会通过一些认知和行为上的努力尝试去积极地面对这些挑战。[9]埃里克斯(Aiex,1982)认为,阅读疗法可以帮助求助者发展自我概念,提高对行为的理解能力,降低情绪和精神压力。[10]

3.情志相胜说。我国学者刘洪从中医学角度指出阅读疗法与中医学里的“治未病”、“情志相胜”、“辨证论治”等思想互通共融,[11]认为阅读疗法是根据五行相克的理论,利用具有一种或多种情绪色彩的读物去调节、控制、克服另外一种或多种与之相克的不良情绪的心理疗法。

尽管目前尚不完全清楚阅读疗法的作用原理,但可以明确其是通过阅读材料帮助读者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阅读材料的价值在于是否能激发读者具疗效的回应。影响人的心理,再由心理影响生理或行为而实现疗愈效果的。

二、国学经典中蕴含的心理健康资源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蕴含其中的优秀文化思想已经与中国人的心理、行为和生活融为一体,滋养和维护现代人心理健康,也为阅读疗法的取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国学经典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本文仅以儒、道典籍和古诗词为例,探析其中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一)儒家经典中的心理健康资源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优秀文化思想是先贤们人生智慧的展现,历久弥新。其中所传布、所论证的养护身心的思想、道理、价值取向有助于启发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儒家的“和为贵、克己复礼、中庸之道、知命乐天”等观点对调适当代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普适性。[12]儒家崇尚求真务实,注重内省和慎独,要求人在独处的情况下,也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注重不断的反省,减少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以此修身养性,保持心理平和。此外,儒家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中都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应对态度,对大学生积极完善内在品质,储备为社会服务的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例如,Marinoff在《柏拉图灵丹》(Plato not Prozac)一书中多次以《周易》为例说明哲学的辨证论治的问题;[13]《孟子·告子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14]这段话甚至成为中国人的励志格言;《论语》中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16]等等许多经典论谈的内在思想精深且易于理解,这些先人圣贤穿越沧桑的哲思睿语,可以启迪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扰、化解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二)道家典籍中的心理健康思想

道家倡导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返朴归真的价值取向、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以及柔弱不争的处世之道均是养护身心的精华。例如,杨德森从《道德经》中总结出“为而不争,知足知止,顺其自然……”32字诀为道家认知疗法的原则;[17]暴庆刚认为《庄子》立足于人生种种困境来探讨自由的态度,可以启迪青少年探索在解决人生困境上的方法。[18]《庄子》中的经典名句:“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不以物挫志......。”[19]无不表达出崇德向善、守柔处弱、去除偏执以及宠辱不惊等乐观积极的处世态度。[20]又如,“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指放弃曾经的执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对困于失恋而不能自拔的大学生来说,爱犹如滋养鱼儿的泉水,失去了爱的基础,与其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维系,有时不妨放弃执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一龙一蛇,与时俱化”。[19]庄子强调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有用”和“无用”,不要偏执于一点。不攀比、不苛求,为所当为就好。世上没有无用之人,只有没找到自我的人。无论何时,都不要妄自菲薄,终有一天,会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再如,“得意忘言”,“得鱼忘筌”,忘记了脚,就是鞋子最舒服的时候,忘记了腰,就是腰带最舒服的时候。根据庄子的思路推论,忘记了病,也就是身体健康的时候;不执拗,便能泰然处世。道家强调社会道德是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最为普遍、最为基本的行为准则。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必需的道德素质,才能为社会所认同和接纳,以取得扮演特定社会角色的资格。这些思想观念对于当代大学生调整心态,构建多层次的和谐关系,塑造理想人格,修身养性,拥有健康乐观的精神世界,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古诗词的心理健康价值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涤荡灵魂、陶冶情操,是养护心灵的良药。古诗词特有的吟诵形式、与生命律动合拍韵律、丰富的意境为情感共鸣和情绪宣泄创设了条件。

事实上,古诗词具有保健和治疗的功效,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记录。管仲曾说:“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21]唐代白居易在《读张籍古乐府》为说明读诗有理顺性情、养心养生的疗愈作用写到:“上可稗教化,舒之济万民;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22]陆游在其《山村经行因施药之三》中用“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然。”[23]来形容他的诗歌治疗头痛的效果堪比川芎、白芷。南宋文学家胡仔以:“世传杜诗能除疟,盖其辞典雅,读之者脱然,不觉沉疴之去体也。”[24]分析认为,杜甫的诗能疗疾,大概是因为其辞藻典雅,让人心灵超脱,不知不觉地就缓解了症状。

近年来,随着以诗疗疾在国外的流行,我国的唐诗也在欧美和亚洲各国备受推崇。同时,国人对传统诗词的疗愈价值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例如,北京友谊医院心理门诊,运用诗歌朗诵的方式为求治的青少年进行辅助治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25]岳麓书社更是在2004年推出了一套“诗疗馆”系列图书,如,《唐诗,我的灵魂伴侣》《宋词,我的忧郁抗体》《元曲,我的压力解药》等。

吟诵能使吟诵者熟读精审,切己体察,不知不觉间,吟诵者融入诗词的意境,移情、投射等心理效应也就应情而生。古诗词的疗愈功效体现在:(1)诵读诗词,通过诗情和“画意”,引导读者从文字进入画面,达到心灵慰藉、情感宣泄的目的。例如,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每一位经典传唱人采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诗歌抒情言志、游戏审美、启蒙宣传的功能最大化。(2)中国古诗词传达“韵律美”。古诗词充分发挥了古代语言音韵美感的特点,要求合辙押韵,文风雅致且口语自然。吟诵者可以通过诗词韵位的疏密表达出情绪和情感的变化,时而欢快,时而安详,时而豪放,抒发内心情感,释放压力。由于汉语具有四声,抑扬顿挫,因此古人在吟诗时喜欢依字行腔,就着字的发音把词句唱出来。这样诵读不仅能协调眼、耳、口的功能,还可以调节气息,使人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过程达到相对平衡,像在做全身按摩,从而把压抑的情绪宣泄出来[26],达到舒肝理气、调情达志的目的。(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许多优秀的古诗词,是诗人遭遇心理困境后自我升华和超越的产物。当大学生与古代诗人遭遇类似的心理困境时,诵读相关的古诗词,往往能激起强烈的共鸣,得到启迪,以改变不良的情绪和神志。这种情绪转换的过程,便是“疗愈”的过程。无疑,这些契合着人类生命律动和人生境遇的古诗词,便成为净化心灵家园的良药。

总之,国学典籍中各有其调节身心的特殊旨趣。大量的研究表明,[11]-[13][16][20]国学经典的多元性所承载的人文精神,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信念,发展其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品质,具有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三、发展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

(一)“开卷有益”,符合大学生的求助习惯

“开卷有益”的思想已成为国人的一种集体潜意识。研究表明,一般读物较之专业心理读物更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27]这些都十分有益于阅读疗法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实施。国内外一些研究发现,[28]-[30]大学生遭遇情绪困扰时,往往会藉由经典书籍、电影和音乐等资源,调适负面情绪,并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提升个人积极的心理品质。这表明多数大学生具有通过阅读来化解心理困扰,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和意识。

(二)简单易行、疗愈过程潜移默化,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

大学生正处于学习和人格发展的关键期。一方面,他们会遇到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但因阅历及相关知识储备有限又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如,自我认同、负面情绪调适、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以及生命成长与生涯发展等发展性问题;另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有较好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善于接受新观念,乐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阅读疗法的最适宜人群。

从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多来自认知中存在的某些不合理信念,如,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等。阅读疗法则可以通过认知调整、情感支持和沉浸体验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反思自身的认知模式,探索情绪困扰背后的原因,尝试纠正不合理的观念,从而化解和消除内心冲突与消极情绪,对其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又因阅读疗法具有不受时空限制、保密性强、心理阻抗小、成本低、治疗过程潜移默化以及“授人以渔”的治疗目的等多重优势,是预防和干预心理困扰的重要方式,将其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以“治未病”为取向,面向全体学生

阅读疗法强调的是通过阅读帮助读者树立理想、完善人格,促使读者以积极的心态为人处世,维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提高免疫力,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和生理疾病的发生。因此,其受面广,既适合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也适合期望从阅读中获取知识和精神力量的学生。对于一些暂时没有心理困扰的学生,也能帮助他们提升心理健康素养,防患于未然。

总之,阅读疗法以调节读者的心理和生理、辅助治疗疾病主要特点,是一种集发展性、预防性、治疗性三重功效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31]对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认知提升以及行为改变与塑造有促进作用。

四、国学经典助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阅读疗法的实施主体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其实施方法就是“学习、讨论和领悟”。因此,可以采用以有疗愈价值的国学经典篇目为“药”,个体阅读与团体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即:在一批由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图书管理员、任课教师和大学生组成的阅读疗法服务团队的指导下,制定国学经典疗愈篇目;在此基础上开展以“自助+朋辈辅导”阅读模式为主的阅读活动,以点带面辐射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阅读国学为心灵补养、发展健康人格的信念,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向多元化的积极预防模式转换。具体程序如下。

(一)制定国学经典疗愈阅读篇目

要实现国学经典的育心价值,对症篇目应具有以下特点: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认知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情绪调控能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能使大学生汲取力量,乐观向上。制定书目通常需经过选书和验方两个步骤:(1)选书。结合前人研究结果,通过与心理学、图书情报学和医学专家访谈、书评以及具有指标性的书目等各类渠道,拟定基本篇目。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筛选出可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之用的阅读篇目并对文献主体内容或部分篇章进行分类;(2)验方。根据所选篇目用于阅读疗法过程中大学生反馈情况,辅以其他读者于网络上发表、分享的阅读心得,制定国学经典阅读篇目并编写阅读指南。

(二)“自助+朋辈辅导”阅读模式

采取书目式阅读疗法和交互式阅读疗法相结合的形式,开展“自助+朋辈”辅导模式的阅读活动。书目式阅读疗法只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读物,对阅读过程不做干预,强调的是对症下“书”;交互式阅读疗法强调“书”的功效性,需要专业人员与读者的交流与互动,以保证读者对读物的阅读强度达到要求,领悟方向不偏离轨道[3]。自助式阅读可通过学校图书馆或相关网站开辟国学经典阅读专栏、心理健康教育课或阅读疗法书目推介讲座等途径,指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国学经典篇目进行阅读来实现;朋辈辅导阅读可以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大学生朋辈辅导志愿者为骨干,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确定具体辅导目标,定期开展诸如配乐古诗词朗诵、国学经典相关篇目的主题阅读、讲国学故事、编排以国学经典为素材的心理剧等朋辈团体阅读活动。例如,小组成员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身份,一问一答地解读《论语》,探讨塑造修己、利他、乐他和仁爱等君子人格的价值,等。大学生在团体中分享阅读心得,理解国学经典的思想内涵,提升自我认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实现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阅读活动,以点带面辐射校园文化

把国学经典阅读作为一种心灵给养与提升道德修养的方式来推广,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书籍中收获乐观向上的正能量。高校学工部、图书馆与院系等多部门合作,可以设立读书月或在读书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时间组织开展大型国学经典阅读活动,让阅读国学和阅读疗法成为大学生熟知的心理保健方法;还可以通过建立网页、教师导读、微阅读以及国学经典书评、征文等形式,推荐国学经典读物,介绍经典的育心功能,引导大学生审视自己内心成长过程中与书籍之间的关联,感受在经典的启迪下他们自身心理和行为上的积极变化,从而乐于阅读、爱上国学,形成读国学、促健康的良性循环。不仅如此,在循序渐进的收获中,大学生还能够养成不离好书、不弃阅读的习惯。这也是在高校开展阅读国学助力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远意义所在。

五、结语

不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阅读一直被认为有积极的理疗作用。[32]国内一些高校图书馆在疫情防控期间推出阅读疗法服务项目,发挥了社会心理疗愈作用。大学生对阅读疗法有着较高的知晓度、认可度及应用倾向性,[33]这些成为将阅读疗法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推动力。国学经典中蕴含的丰富的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思想已成为滋养和维护现代人心理健康的文化养分。因此,阅读国学经典必将成为一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重要手段。当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国学,认识到了国学经典对人身、人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时候,国学所具有的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猜你喜欢
国学疗法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垂”改成“掉”,好不好?
我爱古诗词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小儿厌食的简易疗法
自我心理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