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间新课改交流对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促进作用

2022-12-04 10:16马玙歆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区域间轮岗教育资源

马玙歆,曹 炜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关于如何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教育资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各有特点,而受制于社会经济大环境,有些教育资源暂时无法改变。比较而言,师资力量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资源,而且各地都有能力、有义务、有办法实现师资均衡发展,例如教师交流轮岗就是一种较好的操作模式。既往的研究强调交流模式,却忽视了交流的内容,因此研究的深度和取得的效果不够。加强区域间师资交流,以新课改交流为重心,才是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关键。

1 新课改期待促进区域间教育资源均衡

1.1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溯源

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广泛的社会性问题。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差距首先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在教育领域的映射,近年来的城镇化进程则加剧了失衡的程度;其次表现为地区发展差距在教育领域的映射,经济落后地区的财政困难,教育投入有限,师资力量不足,自然容易造成教育滞后;此外,功利思想、“锦标主义”盛行,导致地区出现名校,以追求升学率为直接目标,名校虽然创造了升学率奇迹,却破坏了当地的教育生态,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并且形成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公[1]。此外一些政策或制度也会造成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例如我国曾经实行的重点学校制度导致资源堆积,也导致地区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

1.2 教育均衡视角下教育资源配置的现实困境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现优质均衡发展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勾勒的愿景,当前我国的教育均衡要求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从“人人有学上”转为“人人上好学”。也就是说,不但要求教育起点和过程公平,而且强调教育结果公平,其核心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师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既有横向各省各地区的失衡,也有纵向的省城-地级市-县城-乡镇失衡,就连同一个城市或县城里的学校也失衡。名校甚至超级中学具有虹吸效应,往往把周围的优质师资和优秀生源吸引过去,其它学校则慢慢衰落。近几年媒体不时有“县级中学慢慢衰落”“县级中学塌陷”的报道,令人感慨万千而又忧心忡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教育资源不足:部分学校的办学经费、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比较落后,与好的学校有很大的差距;(2)优质师资流失:所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落后学校留不住人,年轻教师、优秀教师自然就会流失。(3)政策推波助澜: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固然囿于许多客观条件,不容忽视的是,政策偏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学校打着“重点学校”“特色学校”的名义,获得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资源倾斜,其他学校在无形中就失去了机会和资源[2]。

1.3 区域间新课改交流期待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教育资源均衡大致分为经费保障均衡、办学条件均衡、师资力量均衡、教育质量均衡,前两者可以说是外延式均衡和硬件均衡,后两者则是内涵式均衡和软件均衡,在客观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师资力量均衡和教育质量均衡更有可行性,而区域间新课改交流正好体现了师资力量均衡和教育质量均衡,可以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区域间新课改交流有四层含义:一是实现区域间交流,二是以新课改为内容,三是强调师资交流,四是以教学和学生为对象。可见,区域间新课改交流以区域间师资交流为途径,以新课改为交流内容,以教学和学生为对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实现了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素质教育是我国的教育方针,近年来我国根据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实施新课程改革,并且先后提出了三维目标和核心素养目标。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教师去实现,可以说,教的均衡与学的均衡才是根本的教育均衡,区域间新课改交流是实现素质教育和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2 教育均衡视角下区域间新课改交流的模式

2.1 实施教师轮岗交流,促进区域内新课改交流

教师轮岗是指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在不同学校交流任教,这种制度设计借助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来促进区域内师资交流,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3]。教师轮岗一是校长层面,正副校长交流轮岗,可以交流管理理念;二是教师层面,各科教师轮岗,可以交流教学经验。我国已经多年实施教师轮岗政策,在教育提质增效和均衡发展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例如苏州市自2014全面启动直属学校教师交流工作以来,已经有近2000 名教师交流轮岗,市教育局每年都会评选优秀交流教师和优秀挂职干部,进一步推动教师交流工作。为了做好教师轮岗工作,各地需要构建长效轮岗机制,制定具体的轮岗细则,为轮岗教师出台更多人性化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细节保障,使他们愿意轮岗、乐意轮岗、安心轮岗。而且需要把握好度,例如考虑到校际间利益冲突、教师离家远来回奔波、师生不断互相适应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消解[4]。

2.2 采用“双师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双师教学指不同学校教师的交互,是为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而采用的一种模式,按照开展形式可以具体分为三种:(1)两位教师在一间教室教学,通过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等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整个课堂精彩纷呈;(2)借用互动式电视节目采取的多人主持模式,主讲教师与助教在同一课堂中同时授课;(3)采用“双人教学”,指两位同科任课老师在同一课堂中相互配合。笔者认为,可以借助名师和网络,形成“名师+”“网络+”效应[5]。具体就是1 位名师+6 位教师,采取线上线下协同的方式,名师示范上课,提供教学指导,负责网络远程教学,把授课内容、教案、PPT、视频等通过网络分享给6位教师,并且针对6位基层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提出意见与建议。基层任课教师则整合名师的课程资源,从中吸收宝贵的理念、经验、方法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且及时总结教学重难点,做好答疑解惑工作。

2.3 深入推进“名校+”工程,发展教师专业能力

“名校+”工程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的一项创新之举,其采用兼并融合、委托管理、深度融合、区域联盟等方式,把名校与薄弱学校有机联系起来,由“名校”向“+校”派驻管理团队,输出“名校”办学理念、管理经验、教学方法,输出学科骨干教师,快速发展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6]。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报告,青岛市的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程度排名领先。近年来,青岛市把“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纳入14 项改革实验中,建立了名校办分校、学区制、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高校或科研院所辐射中小学等办学模式,或一加一,或一拖“N”,在资金投入、学校建设、设施设备、教师配置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推动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武汉市开展名校集团托管办学,成为“学区制”改革的一种形式,把强校与弱校连成一个学区,互相派出校长、教师跨校兼课,快速“嫁接”扩容优质学校资源,并且从整体上考核教学质量[7]。成都市通过学校结对帮扶、名校集团发展、委托管理、培育“新优质学校”等方式共享优质资源,打造优质均衡教育。

2.4 打造网络共享平台,助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变革,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之一。“互联网+教育”通过微课、慕课、远程直播、同步课堂等方式,打破各间学校围墙的界限,帮助薄弱学校“开齐课、开足课、开好课”,缓解了一些学校师资不足、师资力量弱等问题,推动了教育优质均衡发展[8]。例如,“成都数字学校”上线,名校名师资源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用“一块屏幕”让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目前,中教云数字教材云平台已经在云、贵、宁等省份的近万所学校落地,打开电脑,登录云平台,选取课程资源,同步投屏到教室前方的电子显示器,优质资源课程就生动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信息科技丰富了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以场景化方式呈现,课前课后通过翻转课堂、微课等推送知识点,视频、动画、图文混合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体验,激发出学习动力和兴趣。

2.5 青年教师下乡村,助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这不仅意味着农村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关键期,国家和社会高度关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推进教育公平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农村义务教育仍旧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低、教育价值取向走偏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教师下乡教学已成为促进我国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例如规定刚毕业教师需前往下乡村服务三五年才能回原校,并制定考核机制,充分发挥青年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积极性[9]。

3 教育均衡视角下区域间新课改交流的内容选择

3.1 基于教学水平的内容选择

3.1.1 更新教学观念,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新课改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打牢成长基础,关注学生发展,着力发展核心素养。2021 年我国先后出台多项“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其核心是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在区域间交流过程中,把握新课改要求和“双减”政策要求,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围绕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交流:(1)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师需要充分研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和学情,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知识为线索创设学习活动,通过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体验知识形成过程,并且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迁移、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3)提高作业设计能力。作业设计的关键是提质减量,可以把作业分为基础类、综合类、反思类三种类型,把握梯度和层次,满足不同学力学生的学习需求。

3.1.2 打造研修团队,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打造研修团队,实施区域教研,这是学校之间协同发展的一种教研模式,也是发展专业能力、促进教师成长、优化教育资源、缩小教学差距的有效方法,具体可以骨干教师和各校教研组长为核心,打造研修团队;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以课堂为立足点,以公开课为载体,以学术讲座为补充,以专题研究为导引,定期开展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区域研修活动,例如研究课、课题研究、专题研究、研磨试题、集体备课、学术报告等,其中研修分为骨干教师的示范课与青年教师的展示课,采用跨校上课、同课异构的方式开设展示课,由优秀教师及专家现场指导。研修的第一轮目标是迅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第二轮目标是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第三轮目标是固化研修成果,将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更高的层次来理解新课改要求,并且践行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3.1.3 建立名师工作室,与新课改同行

名师工作室是由名师领衔主持的学习实践共同体,其依托各地区教研部门的活动平台,集实践与研究于一体,可以总结名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发展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引导青年教师成长[10]。具体来说,名师可以选择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课题,通过分享交流、理论学习、教学示范、教学展示等方式,提升工作室其他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研能力。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不多,相对灵活主动,可以带着问题研究学习,针对具体问题开展深入探讨,而且及时组织现场教研,打造“发现问题-深入研讨-解决问题”的逻辑链条,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前两者可以通过在校学习而获得,后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必须在教学实践中积累,名师工作室作为教师学习实践共同体,应当把研究实践性知识放在首位。

3.2 基于课堂教学的内容选择

3.2.1 开展教师集体备课,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新课改要求学生合作学习,也要求教师合作,而教师合作主要以知识分享为特征,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为集体备课。调查周围的教师对于集体备课的看法,结果发现大多数教师支持集体备课。认为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共享劳动成果。集体备课可以分为如下方式:(1)老中青教师合作备课。老教师具有丰富的备课经验,但是往往没有掌握新的教学技术,教学观念相对保守,一时难以把握新课改的要求;年轻教师能熟练地制作多媒体课件,也适应新课改要求,却缺乏对于学生的准确把握。可见,老中青教师合作备课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2)骨干教师引领备课。新课改视角下教师角色发生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也发生改变,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骨干教师的责任心强,具有较高的研究能力,由骨干教师引领其他教师一起备课,可以准确把握新课改要求和教学重难点,引领其他教师专业成长。例如,可以由骨干教师设计每一课的导学案,利于其他教师备课。(3)采用专题主备制。其特点是把每个复习专题布置到每一间学校,各学校再分配到教研组,再到教师个人,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教师出好题后交到教研组,教研室审核通过后上交汇总,最后把专题复习题发到学科教师手中,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复习。

3.2.2 探索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迁移应用

从“双基教学”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我国的教育理念经历了巨大变化,这是一个深化提升的过程,也是纵深推进的过程。课堂教学如何承载新课改的核心素养目标?教师们需要在区域间交流过程中深入思考。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讲故事、举例子、提出问题、营造情景、设置悬念、激发想象、表扬奖励、融入生活元素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踊跃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要关注学科核心知识结构,让学生深入和发散思考,经历探究、创造、协作、感悟的过程;要还原知识发生和发展的现场,用具有挑战性的真实情境呈现学习内容和任务;要打造高效课堂,积极探索主题教学、项目学习、让思维生长、真实情景实践,让学生学会迁移应用;要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以问题为导向,打造深度学习课堂,通过多元对话、互动、反馈以及导向性评价等实现对知识的多元表征。

3.2.3 提高作业设计能力,实现作业提质减量

“双减”来了,作业设计变得异常重要,作业优化与创新成为减负增效、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切口。而如何实现作业提质减量,就成为区域间新课改交流的关键内容。目前,有的省份发布了作业管理规范,例如江苏省教育厅印发《江苏省义务教育学生作业管理规范》,对作业总量、作业时长等提出了要求。笔者以为,老师需要转变刷作业的传统教育观念,深入理解新课改的核心思想,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核心素养,就必须培养学习兴趣和积累学科素养。虽然区域间各学校存在差异性,但是应该按照“双减”要求,精选作业内容,降低作业难度,创新作业设计,优化作业实施。作业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可以通过不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多阅读、多合作、多探究,以解决问题为指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教师要把握“最近发展区”,借助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思维品质。还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服务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4 结语

教育均衡化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其原因就是中国现实的教育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多面性。关于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家长焦虑,学生焦虑,老师焦虑,学校焦虑,教育主管部门也焦虑,大家都很着急,而且似乎大家都不满意。我国的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受制于基本国情,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正如新课程改革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一样,我国的义务教育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进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阶段,这其实源于中国坚实的发展脚步,源于社会经济的巨大进步。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区域间新课改交流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可以有效整合区域师资,大力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区域课改交流可以看出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没有更深层次交流,少数老师的交流对校风教风的作用杯水车薪,另一方面是急需建立科学评估模型,加强区域间新课改交流,进而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

猜你喜欢
区域间轮岗教育资源
公立医院“关键岗位”轮岗制度分析与完善
重视城乡教育资源调整 保护农民家庭发展希望
让轮岗教师感受温暖获得成长
育见未来共创美好——2019未来学校行业年会暨教育资源交流会圆满落幕
乡村教师轮岗交流缘何如此难?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我国包容性增长现状分析
试说幼儿园区域间各个区角学具制作与环境布置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