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科学内涵、理论特质及当代启示

2022-12-04 10:16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

吴 迪

(金陵科技学院 研究生处,南京 211100)

意识形态建设是执政党执政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建国后,毛泽东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革命领袖的意识形态理论,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观点和论断。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他着力开辟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方法、新路径,走自己的路。这一艰辛探索栉风沐雨、历久弥新,对于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启迪作用。

1 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科学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毛泽东借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建设的经验和苏联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深刻教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积极探索进取,不断把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获得的新鲜实践认知,总结和上升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和理论。

1.1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力量

中国革命的胜利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革命实践的领导力量,也是中国观念上层建筑的领导核心。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1],必须强化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全方位的全面领导,涵盖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所有领域,其中包含意识形态建设领域。表现之一,把思想领导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建设首先要确立党的思想领导,这条建党原理,对于保持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具有决定性意义。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之后,毛泽东号召全党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学会并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学说,处理好各类不同性质矛盾与斗争。1957年,社会上出现一些偏离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相悖的言行。毛泽东针对这一情况,特别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指出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此后,他还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会反映到党的内部,资产阶级和国际帝国主义努力使社会主义国家蜕变为资本主义国家,首要目标就是要把中国共产党演变为脱离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的党。只有把党建设成为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坚强核心,才能使中国共产党建成在思想上战胜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的意识形态坚固堡垒。表现之二,中国共产党重视自身的作风建设。建国以后,针对当时出现的“自高自大”“脱离群众”“居功自傲”等官僚主义倾向,毛泽东特别强调,无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都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不能有任何特殊,决不可摆官架子。1957年,为打击党内的官僚主义等各种不良倾向,毛泽东组织开展了党内第四次整风,要求全党继续发扬过去的革命精神,将革命工作坚持到底。他号召领导干部深入一线,掌握群众实情,了解群众疾苦,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也正是中国共产党严格的作风建设,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带头表率作用,才能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效得到体现。表现之三,牢固掌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权。建国后,针对帝国主义对我国实施的冷战,毛泽东指出,要反对修正主义,通过“三反”、镇压反革命、整党等斗争形式来加大党建力度,消除腐败,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清醒头脑,把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毛泽东认为,反对腐败和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就是反对“和平演变”。

1.2 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的内容是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论教育群众,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站稳工人阶级的政治立场。毛泽东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就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意见。第一,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生命线”意义。毛泽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方向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欠缺,政治方向就掌握不稳,道路就会走错。事实证明,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发动广大干部和群众,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指引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的革命和建设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社会主义才能兴旺发达。思想政治工作软弱,我们的队伍就会涣散,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涣散就会被克服,我们的队伍就会出现团结奋斗、欣欣向荣的气象。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保证正确的理论指导,明确到达社会主义目标的条件和道路,把政治方向与必胜的信念融合起来。1958年,毛泽东强调,提高工作效率,要依靠物质技术的保障,同时也离不开文化教育和政治思想工作的精神作用[2]。毛泽东尤其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基础服务,保障和促进经济、技术发展,起着“生命线”的作用。第二,发挥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所削弱。毛泽东主张,青年知识分子和广大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在思想政治和专业技能方面有所进步,通过学习塑造灵魂,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第三,重视新闻舆论宣传工作。毛泽东认为宣传工作能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活动产生强大的舆论效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先进典型,如雷锋等典型榜样的树立,有助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革命精神与高尚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鼓励和激发人们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投身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第四,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毛泽东指出,工人阶级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一支包括技术人员、科学家、文艺家、理论家、教授、新闻记者在内的革命队伍。毛泽东把做好这支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1.3 “双百”方针和“两为”方向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原则

一方面,为了推进戏曲艺术的发展,毛泽东号召“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马克思曾经指出,文化源于生活,丰富的生活必然孕育灿烂的文化,精神文化是多样和多彩的。玫瑰花和紫罗兰会释放不一样的芬芳。这就是说,马克思主张精神文化不应当同一面孔而千篇一律。百花齐放针对艺术领域,是促进艺术发展的方法,百家争鸣适合学术领域开展自由争论。另一方面,贯彻“双百”方针并不否定党的领导,它的实质是主张在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艺术、学术领域实施批评和民主讨论的方法,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取得科学文化事业的进步[3]。它的目的是要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有利于调动知识分子的工作积极性,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正确原则。毛泽东还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重要方针,主张继承、扬弃、批判、融合人类历史上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为社会主义服务,并借助这些文化的营养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构筑我们的意识形态大厦。毛泽东认为,我们需要学习所有民族、国家的优点,批判地学习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切长处,但他们的短处、缺点,我们不能学[4]。关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很多论述,列宁指出,只有对全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加以改造,我们“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5]”。毛泽东认为,对于外国的古代文化遗产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都应该认真加以总结,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洋为中用”要反对两种倾向:盲目排外和生吞活剥。前者是狭隘的民族思想,后者是崇洋媚外。

1.4 培养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涵和保证措施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离不开现实的政治、法律制度,离不开现实的人的主体作用。加强人的思想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涵和保证措施。毛泽东非常重视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育和培养,“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执政党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毛泽东认为,为确保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准备合格的建设者,我们党就必须大力培养党的事业的接班人。然而,由于帝国主义“和平演变”战略的实施,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青黄不接,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又存在苏联全盘否定斯大林等问题,都促使毛泽东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提上了重要工作日程。1964 年7 月,毛泽东指出接班人必须在社会主义实践的大风大浪中培养。为此,他提出接班人的五项指标:第一,必须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第二,必须真正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第三,必须是工人阶级的政治家;第四,必须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必须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第五,必须拥有优良的作风。这五条标准蕴涵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革命观、历史观、群众观,概括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要旨目标。为此,毛泽东特别要求培养接班人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相结合。他要求青年学生确立正确的阶级观点、实践观点、劳动观点,强调知识青年要在社会主义的广阔天地里锻炼成长,在革命斗争的实践里经受风浪。毛泽东还特别强调应当在长期的群众斗争中考察、识别、挑选和培养接班人。

2 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理论特质

毛泽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深刻把握和洞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特征和实质,揭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社会实践性、人民内部性和批判斗争性的理论特质。

2.1 社会实践性

毛泽东认为,意识形态作为一定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必然反映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实践,同时,它也服务于这样的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一定的政治与经济服务,其必然性:一是由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自觉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自觉决定的。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实践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二是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生产巨大的促进作用决定的。20 世纪50 年代整党整风运动后,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以及政治思想领域的思想分歧得以初步解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初步成果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热情,全国掀起了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建设、实施爱国卫生等运动。毛泽东对此进行了总结,如果观念上层建筑保护的是不受人民欢迎的经济基础(生产关系),那么,可以肯定“人民就要改革它[4]。”为了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好地反映并服务社会主义的客观实际,毛泽东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首先要讲明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大成就;其次要弄清楚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再次要说明怎样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为什么要坚持共产党来领导;最后要坚持批判说理,讲究方法策略,批判错误和落后的思想,克服意识形态话语建构中存在的不敢讲话、讲不出话、传不开话的倾向。对于党内党员干部不敢讲话的现象,毛泽东提出,要破除迷信,破除西方、苏联、中国过去和现在的神话和固有经验,依靠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发展的建设成就。对于讲不出话的现象,毛泽东指出,一是因为有些人在思想认识方面始终处于被支配地位,表现为不敢旗帜鲜明地对马克思主义的出版物发声发言,不敢提供称赞的话语;二是因为有些人的思想不够成熟,仍然处在转变时期和过渡状态,已经摆脱资产阶级思想,但仍然没有确立无产阶级思想,头脑处于真空,难以有新的作品问世;三是因为有些人缺乏产生新思想的养料,虽然有观点,但却缺乏支撑的原材料。因此,为避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被动局面,毛泽东号召全党学习原著,领导干部尤其要学习理论、注意培养党的理论人才,还要深入基层调研,从工农业生产的一线获取一手思想原料。对于传不开话的现象,毛泽东分析,一是因为政策宣传不到位、不及时,失去话语领导权;二是理论水平不高;三是宣传方法和形式太过单一,宣传效果不明显。为此,他建议报纸的宣传形式要搞活一点,在内容上却要专业一些,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对新闻稿件作具体的处理,或快登、慢登或不登。

2.2 人民内部性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不仅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而且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性质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鉴于苏联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面暴露出的问题及其对“波匈事件”的处理教训,毛泽东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过去尖锐的敌我矛盾渐次退入幕后,人民内部的矛盾开始凸显,与此相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急剧变化。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有相应的政策转变,在社会矛盾面前要旗帜鲜明,大胆地正视矛盾,规划和设计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和措施。一方面,要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存在矛盾,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难免会出现失误,要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或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的是没有可供经验借鉴的前无古人的事业,在探索前进道路的过程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为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避免可以避免的错误,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在工作作风、方法、策略方面都要有所革新,这种革新主要通过党内思想教育和整风加以实现。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因此,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分清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进而探索处理两类矛盾的方法。人民内部矛盾对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来说,是非对抗的性质,其处理只能运用民主讨论、批评和说服教育的方式,而不能用强制命令的办法、“压服的方法去解决[6]”。党内思想分歧,一般说来,属于非对抗的性质,所以,解决党内思想矛盾,适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

2.3 批判斗争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批判斗争性,批判是对与社会主义相悖思想的斗争。毛泽东曾指出,意识形态的斗争是舆论先行,必须在思想理论领域和政治领域进行彻底地革命。

首先,毛泽东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斗争性存在的原因。一是由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变革,要求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应更新。他指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在政治思想战线,我们仍然有改造的任务,通过改造与现有生产关系相匹配,以战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二是由于在冷战时期两极格局条件下,两大阵营相互对峙,需要“批判的武器”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义性。三是为了应对资本主义阵营的“和平演变”战略,需要有一条正确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加强对青年人、干部、群众的教育,重视并战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蚀。

其次,毛泽东把整风整党确立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形式。建国初期,整党整风的内容主要是贯彻落实“两个务必”精神和组织实施“三反”运动,宗旨是克服官僚主义、奢侈之风,密切党群关系。三大改造完成后,党的整风运动主要探索的是怎样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能力。整党和整风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有效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强化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建党的重要创举。

再次,毛泽东深入研究了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的策略。毛泽东运用阶级斗争的理论,审视了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密切关联。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积极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支持亚非拉各国人民的反帝反殖民主义斗争,与社会主义兄弟国家同命运、共患难,开展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等,都是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指导下中国对外战略的延续。在“一球两制”的国际斗争中,毛泽东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获得爱好世界和平国家的广泛支持,对维护中国的国际地位、保持国内政治稳定和推进国内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善于分析、综合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变动状况,制定实现政治路线的阶级路线。建国初期,通过“三反”“五反”运动以及镇压反革命的专政手段,打退了资产阶级对人民政权的进攻,有力巩固和维护了三大改造的成果。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又不断通过社会主义教育、反修防修等活动,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方向。

3 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

毛泽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渊源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深刻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前30 年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的宝贵思想财富。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对于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政治方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切实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

3.1 必须全方位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

毛泽东认为党的领导是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7]”,是“一切领导的第一位[8]”。新时代全方位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要注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抵制和防御各种错误思想侵蚀党的领导。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对当代中国的一个误判,就是始终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大门打开后,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起来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就会占领中国的思想阵地,其和平演变战略就会不战而胜。在这样的情势下,必须更加重视在思想上、作风上加强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有铁的纪律,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旗帜、灵魂和方向,是党的先锋队性质的体现,是制定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保证,是实现党对意识形态领导的法宝,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党的领导的重要支撑。

3.2 必须突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我国正处于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阶段,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它不仅是科学的理论,而且是意识形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人民性的鲜明特征,使得马克思主义获得了人类历史上最正义的力量,占领了人类道德的制高点。因此,马克思主义是其他任何思想和思潮不可战胜的科学理论,只有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方向才能得以保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人民性,就能够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从根本上说明坚持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极端重要性,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为错误思想干扰诱惑,才能够保证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3 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政治道路、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的基本内核,是价值领域“对社会主义的深刻认知[9]。”价值观的争锋和斗争彰显意识形态的较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构筑和完善社会主义的文化思想、理论体系、道义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制度伦理框架等方面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成果就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的实际成效上。随着改革开放走向深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多种所有制、多种利益主体、多种分配形式产生,反映到社会意识形态中来,就是人们的精神世界、思维方式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行为呈多元化取向,如何整合价值观念、解决人们思想上的矛盾,成为当今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共同认同的社会理想和精神支柱,它具有激发民族自信心、鼓舞民众积极向上的驱动功能,是凝聚不同利益群体的“黏合剂”。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最重要的工作要求和最核心的任务目标切实抓紧抓好。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