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春
面对媒体格局前所未有之大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1]在全球信息化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之下, 地方广播电视台在内容、渠道和终端等维度加速融合,在内容生产方式和呈现形式上不断革新。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这是“媒体融合”第一次被写入党的中央全会公报。[2]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以便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3]同年9月21日,中宣部要求在2018年先行启动600 个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项目。[4]在互联网的助推下, 一大批新闻聚合类平台打破了传统的内容分发渠道近乎垄断式的局面, 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的首选。
媒体融合传播的环境中, 地方主流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是: 紧扣时代脉搏, 牢固树立本土意识,切实做到“三贴近”,讲述好群众身边的故事,将个体经历、媒体叙事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中。为响应党中央号召,商丘广播电视台在第一时间开办了《扶贫干部风采录》栏目,文字记者、编导深入田间地头、扶贫工厂、群众家中,通过一对一、面对面,文字视频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采访,先后播出了《甘当“绣花女”,愿做“亲闺女”》《群众无小事,问暖总关情》《扶贫扶志,带领村民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故道花开别样红》等一批制作精良的作品,讲述各级村干部助力脱贫的经历, 展示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经历, 重现了扶贫干部持续奋战在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共享美好新生活的细节。节目制作完成之后,商丘广播电视台改变往日新闻综合频道一播了之的做法,拓宽传播渠道,在本台的网络电视台、手机客户端同步推出,并通过短视频平台等多种渠道大力推介, 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创制《红色百年·商丘记忆》百集系列党史文献纪录片的过程中,为更好地完成该片的拍摄和制作,商丘广播电视台抽调高级记者、编辑、首席摄像、后期制作人员,配备专业的高清摄像设备,由精兵强将组成两个拍摄团队,分别奔赴北京、宿迁、宿州、徐州、新乡、开封以及商丘所辖梁园区、睢阳区、永城、夏邑、睢县、民权等地,行程达数万公里,采访数百名革命英烈后代、党史研究专家及事件见证人等,拍摄了大量极具历史价值、文献价值的视听素材,特别是对事件亲历者抢救式的采访和影像呈现可谓价值巨大。在拍摄内容的选取上,纪录片以商丘党史历程为脉络分集呈现,其中既有对商丘党史影响深远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如彭雪枫、鲁雨亭等重要人物,淮海战役、睢杞战役、商丘第一个党组织成立等重大事件;又有在百年党史中涌现出来的一些可歌可泣的普通民众,如无名烈士、先进模范等系列人物。精选微观典型事例,采取故事化的叙述手法,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细节、鲜活的故事,再现历史的真实感,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呈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探索和奋斗历程,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该系列专题片荣获2021年度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 该系列报道活动入选2021年度商丘十件文化大事。
信息技术的发展,受众接收信息渠道的变化,推动着地方广播电视台突破固守的传统传播渠道,顺势发展成为广电全媒体传播综合体。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以及音视频社交平台与传统媒体互补, 多渠道贯通,构成全媒体矩阵,从而进行合力传播,是地方广电媒体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提高传播力、影响力的一条可行之路。
从当地的优秀历史文化中寻找素材, 对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做好本土化、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目是商丘广播电视台作为地市级广电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彰显地方特色的有效路径。
商丘广播电视台讲好中国故事侧重于精准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党中央号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防控疫情战斗中高扬旗帜。商丘广播电视台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强化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 及时部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传工作,权威发声、及时发声,调动电视、广播、新媒体等资源,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宣传。广电媒体所属各频道、频率、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新闻网站等及时推送最新疫情信息,将中央、省、市疫情防控信息在直播节目中随时播出, 让社会各界及时了解疫情防控真实情况。商丘广播电视台以权威的信息正视听、辟谣言、引导舆论,服务疫情防控,回应公众关切,先后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如《抗疫一线最美身影》《来自抗击疫情基层一线的报道》《让党旗飘扬在抗疫一线》《小伙进村相亲, 被大爷拦下》《柘城老党员捐款10 万元》等,真实反映疫情防控正能量,兼顾河南各地抗疫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引导舆论,展示了各行各业为抗击疫情全力奋战的场景,充分发挥了新闻主力军主阵地的作用, 传递了党和政府的声音。
商丘广播电视台讲好中国故事侧重于唤起共同记忆。一座城市的市民因交集而形成的相同或相近的印象与回忆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共同记忆。为了充分挖掘商丘优秀历史文化,唤醒市民的共同记忆,商丘广播电视台推出了大型系列讲述栏目 《视话商丘》,利用电视特有的声画结合的艺术,以商丘古城为核心,围绕商丘古城周边的名胜古迹、知名景点,根据商丘自古及今在历史长河中重要历史节点的关键人物或事件,追踪热点、讲述历史故事或人物,引领受众关注商丘古城和商丘优秀的文化。栏目组先后制作播出 《商丘的历史到底有多悠久》《源自商丘的火文化》《百家争鸣春秋宋国》《汉兴之地三百里梁园的兴盛》等系列节目。《视话商丘》栏目给观众带去了新视觉、新观点、新体验、新感动,其本土化、贴近性、地方特色的选题,高质量的制作水平,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收视率和点击率持续攀升, 被评为2018年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
商丘广播电视台讲好中国故事侧重于讲好身边故事,引发受众共鸣。讲好身边故事,就应深入一线,到群众的身边去观察、倾听、交流,发现并深挖细节。2020年9月4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公告,河南民权黄河故道湿地等7 处湿地被核准列入 《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我国64 处国际重要湿地之一,这也是目前河南省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笔者以此为新闻由头,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这一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拍摄采访。
为了充分掌握新闻素材,拍摄到第一手的视频,在半年多的时间内,拍摄团队先后30 多次前往民权黄河故道湿地,拍摄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视频资料,并采访到了多个相关当事人以及鸟类保护权威专家,如:“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伙伴关系”青头潜鸭专家组主席、中国青头潜鸭保护与监测工作组组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丁长青, 河南省鸟类学会会长、郑州师范学院教授李长看。在此基础上创作了长消息《河南民权:昔日黄河故道 今日鸟类天堂》。该新闻对专家采访权威充分,镜头内容丰富、画面生动有趣,特别是几组鸟类产卵、孵化幼鸟的难得画面,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享受, 真实反映了河南民权黄河故道国际重要湿地生态保护的可喜成果。该消息获得2020年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
2015年12月25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解放军报社时强调:现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5]
基于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地面卫星接收设施的不断普及, 商丘广播电视台的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依然主要体现在它的影响力、公信力等方面。地方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贴近现实、贴近群众,满足了群众的需要,具有无可比拟的地域优势。但是,媒体融合态势正在改变传统媒体的生存格局, 地方广播电视台所承受的生存、发展压力前所未有,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作为地方广播电视台根基的“新闻立台”理念遇到了实践层面上的困难。面对挑战,地方广播电视台需创新新闻报道方式和传播手段,重视渠道贯通、紧跟时代步伐,注重多元引导、强化主流声音,全力打造全媒体矩阵,做强传统媒体,重视平台媒体,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好主流媒体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容永远是根本, 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6]全媒体时代,无论传播渠道如何多样,媒体的融合发展依然需要坚持“内容为王”,多年的资源积累,公信力、权威性、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是地方广播电视台固有的优势。作为地方主流新闻媒体,地方广播电视台要坚定自信和定力, 把生产高质量的内容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要务, 推动内容生产向全媒体迁移,产品坚持“移动优先”,多生产适合互联网传播的短视频、H5、AR 等内容, 有效吸引更多细分客户群体,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内容,同时也要提升记者的采编能力和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 用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带露珠、沾泥土的中国故事涵养受众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