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冬霞
黄河流域有3000 多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形成了多元统一的文化体系,黄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黄河文化的传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凝聚有着重要意义。黄河古诗词是指与黄河流域相关的古典诗词, 现存有几千首之多,是历代诗人对黄河人文风物的歌咏,表达了诗人对黄河风情的感情体认以及哲思阐发, 是展示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思考》中说:“黄河流域文脉昌盛,绵延不断。千百年来,描写黄河、咏唱黄河、反映黄河儿女生活的颂歌、情歌、怨歌、愤歌,光芒万丈,蔚为大观。”[1]但目前黄河古诗词蕴含的黄河文化内涵未得到阐释以及有效传播。
黄河绵延五千余公里,所到之处惠养人民,人们沿河水流经处建设美好的家园, 形成了生生不息的文明, 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黄河流域的人们对家园的建设是从远古就开始的,在诗歌中对此最早的描写是先秦时期,如《诗经·公刘》中“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记载了先民对生养我们这片土地的探索。在黄河风景的书写中,人们被黄河的宏伟风貌所感染, 以雄阔的笔调写出黄河的气势,表达了对黄河的赞美,如晋成公绥《黄河赋》“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宋王安石《黄河》“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等,壮丽的风景中体现了诗人对黄河真情的热爱, 是个人奋进与家国建设的交织。
美好的家园离不开先贤与英雄不懈努力的建设与保护,历代诗人仰慕先贤、缅怀英雄,书写历史以激励现实。如宋陆游《送潘德久使蓟门》“羲皇受图抚上古,神禹治水开中原”,清徐干学《北征》“英英岳忠武,面貌对城东”,诗人通过对先贤的赞扬来勉励自己和友人,以先贤为榜样,树立精忠精神,为国家安定与和谐而努力。又如唐薛逢《凉州词》“黄河九曲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诗人慷慨从戎,不顾流血牺牲奔赴沙场,为的是黄河九曲归汉,高昂的从军热情更是保家卫国情怀的彰显。
《黄河大事记》载:“计自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中,黄河下游有记载的决溢达一千余次, 并有多次大改道。以孟津为顶点北到津沽,南至江淮约25 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均有黄河洪水泛滥的痕迹,被称为‘中国之忧患’。”[2]在肆虐的洪水面前,劳动人民自古就表现出英勇无畏的气概和对治水方略的探索。如宋王安石《河决》“汤汤势滔天,黎元多沉溺”,表现了诗人对洪水的沉痛记忆;如清杨文荪《河堤》“治河无贾让,争以下策试”歌颂贾让治河的功绩;清潘耒《河堤篇》“塞决固治标,要须遂其性”点出治河的根本要旨。河患书写史与治河工程发展随着黄河文明史,从河患到治河方略,每一首诗都是一段沉痛的历史,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在灾难面前永不认输的精神。
人本属于自然,故而向往自然,诗人见到名山大川也总是不吝笔墨, 历代诗人对黄河流域的山脉和河流都有很多描写,如华山、嵩山、泰山、祁连山、贺兰山等,黄河及其支流汾河、渭河、汴水、伊河、洛河等。如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中感叹“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宋晁端礼《上林春(其二)·伊洛清波》亦称“伊洛清波,嵩山秀色,共与皇家为瑞”等。诗人在对黄河流域自然风光的体认中流露出优美的自然环境给生命带来的愉悦与慰藉。正是对“万物各得其所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天人合一”生态文明最高境界的追求。
黄河及其流域的人文风物以诗词的形式历代被文人寄怀书写,饱含历史印记与文化烙印,是阐释黄河文化的最丰富而生动的文献。而深受大众喜欢的黄河古诗词还未成为阐释黄河文化内涵与传播黄河文化的有效途径。原因是在黄河文化阐释与传播的大讨论中, 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强化黄河古诗词这一特色文化符号对黄河文化内涵阐释的意义, 因而未建立传播意识。
古诗词一直很受人欢迎, 尤其在数字新媒体发展下,人们把经典古诗词制作成文案、音频、视频等作品在新媒体平台传播, 但与黄河相关的经典古诗词有十余首,如李白的《将进酒》、刘禹锡的《浪淘沙》、王之焕的《凉州词》等,作品少且零散,明显未建立通过黄河古诗词系统传播黄河文化的观念与机制。我们应重视黄河古诗词文化的阐释与传播,在系统阐释的基础上, 设计制作富有创意与差异化的产品,否则只能是个体账号制作的支离破碎的产品,不但文化体现力不强,且很难上热搜,传播效果差。
随着“两微一端”的快速发展,人们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阅读和学习成为普遍现象,也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而目前黄河古诗词在新媒体上的传播还非常薄弱。
首先,微信平台的传播。据统计,有关“黄河”的公众号约有520 个, 但并没有专门分享黄河古诗词内容的。在众多的公众号中,有关黄河古诗词的文案有3 个,介绍黄河经典古诗词共30 首。黄河古诗词的视频有6 个,其中“我爱母亲河云教育”中的《第七讲 诗词文艺话黄河》讲解内容丰富,观看量3.5 万,其他是一首或几首黄河古诗词的朗诵。另外,有关黄河的微信视频号有4 个, 每个视频号中有一个相关的视频,均朗诵一首古诗。
其次,微博平台的传播。在微博上搜索有关“黄河”的帖子有50 个,是有关黄河水讯、旅游、生物等情况的消息或科普知识,关于黄河古诗词的尚没有。微博上有关诗词的博主很多, 其中专注古典诗词分享,粉丝超过10 万的有40 多位,其中“最美古风古诗词”和“中华好诗词”粉丝最多,均超500 万,内容多为视频,由古诗句配优美图片、音乐等制作,让人们欣赏体会古诗词之美,传播传统文化。除有关黄河经典诗句外,并无特意传播黄河古诗词及其文化的作品。
再次,短视频平台传播。在B 站、抖音、西瓜等视频平台有很多传播古诗词的用户,以图文、视频等配乐朗读、演唱或讲解,进行诗教、科普、文化传播等。如抖音视频号“杨老师文学素养”,专注古诗词讲解,粉丝710.5 万,点赞量2551.5 万,在分享的1032 件古诗词作品中,其中有关黄河的诗有李白的《将进酒》、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等几首。其他如“老管说诗”“都倩的1001 页”“诗词——甫子寸”“枕上书” 等都是粉丝过百万, 注重古诗及其背后故事、文化的讲解,非常受人们欢迎,除偶有涉及黄河古诗词外,并无意系统传播黄河古诗词及其文化。
通过深入了解官方和个体账号, 我们发现由于通过黄河古诗词传播黄河文化的意识薄弱, 黄河古诗词大多是作为经典古诗词的内容散布于古诗词教学、文学素养普及等作品中进行传播,内容呈现碎片化形态。
目前新媒体作品中古诗词传播在内容形式上主要有五种,一是详解式诗词方案,二是教学式讲解视频,三是鉴赏式赏析视频,四是编曲式诗词咏唱,五是BGM 式经典诗句展示等,但在各类作品中,风格、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相似性, 作品缺乏创意与差异性,并缺乏文化内涵的深度解析。而在这些诗词传播的作品中,黄河古诗词散见其中。唯一专题讲解黄河古诗词文化的作品是 “我爱母亲河云教育” 中的《第七讲 诗词文艺话黄河》,是以专家讲座的形式,将诗词与历史文化结合讲解, 观看量达3.5 万之多,可见人们是非常喜欢黄河古诗词的, 并希望通过古诗词了解黄河文化。
深挖古诗词的黄河文化内涵, 系统地阐述诗人与黄河的故事,解读黄河古诗词的文化价值,有利于打破黄河文化碎片化传播局面。
首先是共时讲述人文交织。就诗人而言,从先秦至明清,诗人生于此、感于此,吟诵宦游沉浮、羁旅离别、边塞战事等,是在写诗人经历,亦是在写黄河故事。尤其是常年宦游在黄河流域的诗人, 诗歌里融入了黄河文化的基因,如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生在黄河边,在黄河流域生活、为官,写作有关黄河的诗达20 余首,讲述着诗人在黄河边的生活与故事。王维号称诗佛,一生半仕半隐,但他的黄河诗中却饱含着家国情怀,如《送魏郡李太守赴任》《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使至塞上》等表达了济世报国、致力边关的思想。
其次,历时阐述文明延续。从第一首黄河诗《卫风·河广》开始,先秦至明清历代生活与宦游在黄河水土上的诗人, 代代书写黄河的自然风光与历史变迁,从中可见家国故土的变迁。如开封是八朝古都,是黄河流域文化最厚重的城市之一,诗人宦游、旅居于此,诗歌中与开封城相关的诗作有440 多首,从魏晋到明清,从诗人的视角透视出开封的风华与历史。如清章静宜《汴梁行》“大梁自古繁华地,三市风光最明丽”便概括了开封的繁华与清丽风貌。隋堤、铁塔、梁园、古城等蕴含着开封的故事,也蕴含着黄河的故事。
习近平指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3]深挖诗歌背后的历史, 讲述好黄河流域每一位诗人成长的故事,每一个城市发展的故事,让读者通过喜爱而熟悉的诗歌了解黄河以及黄河文化, 是黄河文化传播的有利途径。
诗人通过古典诗词记录着生活与历史, 是黄河文化最鲜活的反映, 解读古诗词离不开诗人生活的社会背景与人生故事。而目前黄河古诗词在新媒体的传播是少且碎的状态, 在传播过程中还停留在一诗一讲甚至不讲的状态, 没有对文化背景进行深入挖掘,无法体现深层历史文化。
随着数字文化技术的发展, 媒介传播样态更加丰富,文化的阐释与传播也呈现多样化的创新表达,如《数字故宫》《数字敦煌》《唐宫夜宴》以及《奇妙游》系列, 用数字文化技术将传统文化以全新的视角展现在人们面前,给受众带来新的文化体验,加深其对文化的领悟。尤其是《奇妙游》系列的文化融创,把传统节日文化与文化名人、历史故事等联系起来,融入生动的生活故事中,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黄河古诗词也应借助数字化技术, 制作黄河流域诗人和城市的纪录片、故事片、连续剧等视听媒体产品,将黄河古诗词融入其中,将诗人与诗人、诗人与城市、诗人与历史勾连起来, 不但有利于人们理解古诗词的思想主题, 更能让人们深入地了解诗人在诗词中赋予的情感,同时让人们深刻地体会黄河文化。
麦奎尔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 媒介是为各种需求服务的,反过来,受众个体同样是为了相关目的而使用媒介的,也就是说,受众对于媒介的接触与使用行为是基于需求和动机产生的[4]。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使用媒介除了专业学习外, 基本是对信息和娱乐的不同层次满足。而在信息多元途径传播的空间下,受众更趋向于选择能激发兴趣,获得在娱乐、知识、情感等各方面的满足。
在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中, 我们应该将黄河古诗词的学习与文化体验从单向度传递向多维度互动模式发展, 让人们沉浸在丰富的文化视听体验的同时,能够参与其中,除点赞、分享外,能够进行评论、交流等交互传播,使文化审美体验在社会交互中激发,在信息评论与交流中进一步创制,实现传统文化传播生成的社会化。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 在文化融创的基础上利用VR、AR 等立体影像互动技术,将诗人故事、历史故事、黄河故事纳入情景互动场域中,让观众在动态影像表达与移动终端的数字连接中沉浸式体验黄河文化的精髓, 以此在丰富的数字化体验中强化对黄河文化的价值共振与情感共鸣。同时我们可以打造黄河流域诗人文化IP, 实景演绎诗人与黄河背后的历史故事,依托《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大宋·东京梦华》《黄帝千古情》《创意天中》《醉梦云台》 等文旅演艺平台,让受众沉浸式体验黄河古诗词,从而与新媒体作品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增强受众体验真实感。
描写黄河风物、人文的古诗词有几千首,如果从共时与历时的角度交叉考察, 每一首诗都是诗人在特定历史时空下的思考,都是最真实的黄河故事,是黄河文化深刻的体现。在黄河古诗词的文化传播上,我们应该借助数字智能技术, 将黄河古诗词中的诗人故事、历史故事与黄河故事借助VR、AR 等技术制作成媒体产品,给受众带来更美好的体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