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江口中心小学 翁海青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课业与课外培训压力,减少学生参与课外主要学科的辅导时间,使教育真正回归校园、回归课堂。但“减量”并不意味着“减质”,需要教师积极打造“高效课堂”,不但要强化课堂管理,而且要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优化活动组织,严格把控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间,使学生可以更轻松、愉悦地学习。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与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执行,小学语文教学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在不断地尝试进行新的变化。尤其“双减”政策背景下,虽然大部分教师都能够认识到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和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性,但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等旧有观念的影响,仍采取“课堂灌输、课下题海练习”的方式进行各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在升学这一“高压”下将课堂教学放在应试和大量练习方面,导致教师难以做到对课堂教学效率、效果的精准控制。“双减”政策实施“名存实亡”,使很多学生在升学压力下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只能在课堂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课后大量“刷题”。此外,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落后,学习氛围较为压抑、枯燥,学生只以单一的方法进行知识的学习,甚至只是硬性记忆。且课堂知识讲授速度较快,学生无法当堂消化知识,很多学生在课下也无法很好地理解知识,大量的练习和重复的学习占据了学生课余大部分休息时间,这并不是“双减”政策的目标,对学习方法掌握不足的情况下,“双减”成为形式。同时,很多教师在开展课堂设计和教学中往往仍以自我为中心,讲课节奏较快,学生在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对知识的快速理解与准确掌握,尤其重难点不明,导致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凸显,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做好充足的准备,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根本基础,以往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未考虑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理解课文含义,在无法掌握学习重点的情况下,课前预习效率不高。而课前预习和教学准备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也是进行课堂知识预习与课前知识拓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精心为学生设计课前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对课文内容和新知识有必要的了解,在课堂上可以提出无法理解的知识,由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课堂教学前,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实际理解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学习能力和具体状态,进行课堂教学方案的布置和课堂教学的推进,一方面要明确具体教学目标,做好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另一方面要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但教师自己要做好教学准备,也要让学生做好学习准备。
例如,在进行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课的《曹冲称象》教学设计中,教师一方面要布置课前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家长陪同下查阅“曹冲”其人、其事,了解“曹冲称象”的背景,从而帮助学生快速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故事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准备好要运用的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为多样化教学模式做好准备,并且要明确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长和整体课堂的教学节奏,从旧知识复习到新知识预习,做好课堂引入。另外,还要做好课堂知识的拓展,引入大量的教学资源,以本课重难点为中心开展课堂练习,以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下载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课文思想。要全面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状态、理解能力,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学生“掌握了什么”“学生应该学习什么”“应该针对哪些环节对学生提供指导”“哪些知识点具有延伸价值”。如学生是否掌握“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概念,是否需要采用一些方法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等量代换”,从而理解“曹冲”如何“称象”,进而提高教学备课质量,提升教学效率,使学生高效学习。
小学生在实际课堂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心理压力,这是由于部分学生知识掌握不足、容易紧张所导致,致使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下降。尤其受家庭环境、升学压力、竞争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心理压力较重,在学习和考试中容易紧张,无法发挥出自己真正的实力,对一些熟悉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往往无法临场灵活应用。而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在课堂中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出更加轻松且愉悦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而且,小学是学生人格与性格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学习有自己特别的方式、方法,其对教学有着特殊的要求,而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无法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学习中。所以,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需依据学生个性特点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使整个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让教学内容更为丰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并懂得享受课堂教学的过程,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教材二年级上册课文第十七课《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场景的展示,结合泼水节生动的画面创设出更具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从而烘托出课堂教学氛围。首先,教师在开展授课之前,要制作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泼水节的图片或视频,并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在展示的同时也让学生谈一谈课前预习时对泼水节的了解和对泼水节的感受,以及泼水节的一些典型的布置或节日活动,描述泼水节的一些习俗,从而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泼水节的氛围,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融入课文中,进而快速理解课文内容。甚至教师可以在让学生了解泼水节中泼水寓意的时候组织学生“打水杖”,以短暂的五分钟、十分钟作为象征性泼水节庆祝环节,以真实的环境去帮助学生缓解紧张情绪,使课堂学习的氛围得到空前高涨,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功能越来越强大,同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很多课堂教学对多媒体教学设备、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越来越多,使信息化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辅助教学工具。为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教师就要运用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语文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当中的重要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主科目之一,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择与学生语文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必然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沉醉于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直观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快速理解所学的知识点和课文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金色的草地》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前制作多媒体视频课件去帮助学生了解“何为金色的草地”。而在教学开始时,可以通过不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观察多幅不同图片中有哪些不同。学生很快就可以发现“在我很早去钓鱼时,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而到中午回家的时候,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从而引发思考:“为什么草地在早晨和晚上是绿色的,而中午会变成金色的?”并主动去探究这一问题的答案。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视频的观察不难发现:“原来是由于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和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也就变成了绿色。”课文中所描述的美丽奇景,往往只有身临其境方能感受到,诗意也只有此时方能够自然体会到。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能够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其中的问题,以问题为引导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课文理解能力,从而加快教学的速度。在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含义的基础上,教师再开展各项重难知识点的讲解,往往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合作学习是属于一种较为高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其主要是通过问题为媒介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或为学生理清一条思考的途径,帮助学生分析和处理课文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对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合作学习这一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产生全面的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多个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讨论,逐渐加深对课堂知识的了解,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而且小组合作方式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同学之间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相互交流和讨论中进行自身学习方法的改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拓展自己的思维,开阔自己的视野。
例如,在进行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过程中,这一单元的课文包括《宝葫芦的秘密》《巨人的花园》《海的女儿》,这些课文都属于童话故事。《宝葫芦的秘密(节选)》是我国作家张天翼的作品,课文节选的是原作的开头。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宝葫芦的神奇和王葆天真、调皮的形象。《巨人的花园》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作品,笔者通过环境、人物的对比描写,让学生感受花园的奇幻变化与巨人由冷漠、孤独而变得和善、无私的过程;《海的女儿》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课文节选的是原作的结尾部分,笔者通过充满诗意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小美人鱼与对爱情、理想的追求与善良品格、牺牲精神。无论是课文阅读还是生字教学,需要学生准确地读准每一个字。此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相互合作、相互监督、相互讨论,准确掌握其中的多音字和课文中一些语句的发音。而且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小组制作剪贴报等形式,还可让学生主动挖掘更多已知和未知的课内外知识,进一步提高小组合作能力,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现“双减”政策目标的前提在于,教师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尤其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大语文学习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反思能力。所以,教师要严格遵循大语文观指导思想,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重视训练效率。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要打破封闭式的格局,真正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发展学生的智力;要真正将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系统中协调活动,并提高课堂训练效率,以最少的课内读写量与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水平的目标,以实现课堂效率的有效提升。
例如,很多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可以进一步发掘内容的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格、思想、品格教育。如统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课,教导学生要能够形成坚毅的性格和果断的品质;学习第七单元第二十二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要能够理解周恩来总理爱国主义精神;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中第二单元第六课《狼牙山五壮士》时,要深刻理解敢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激励学生永远奋发向上,在困难面前绝不低头。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类似的文章,无不教育学生要谦虚向上、生活朴素、团结友爱。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内容的精神内核,帮助学生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从而纠正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不良做法。以此为基础,学生在熟练掌握课文内容之后,就会对一些现象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形成初步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此时,教师要通过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通过一些课堂案例或课外延伸内容的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帮助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发展智力的基础,在提高学生思考能力、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前提下,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双减”政策的实施需要一个长期实践和改进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双减”政策实施现状,从课堂全过程出发,做好充足的课前教学准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理解能力与学习能力;应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将高效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打造符合学生实际、达成教学目标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