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燕,郑 伟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甘肃 兰州 730050)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牙科粘结材料发展,树脂粘结修复技术不断革新,但与釉质粘结相比,牙本质粘结耐久性仍存在不足[1]。牙本质粘结理论认为[2],粘结修复体在牙本质基质上的固位力主要依赖于混合层及其树脂突的共同作用,尤其是粘结界面混合层为粘结剂与牙本质基质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提供主要的固位力。第八代通用型粘结剂以其优越的粘接性能及较少的术后敏感率广泛应用于临床。厂家推荐的处理牙本质的时间为20 s,但年轻恒牙与成熟恒牙相比,具有管间牙本质较多、牙本质矿化程度较低等特点,相同的处理时间下,二者粘结强度理论上存在一定差别。目前,临床上对年轻恒牙牙本质与成熟恒牙牙本质的处理时间并没有明确区分。本研究旨在评价通用型粘结剂Single Bond Universal(SBU)在修复年轻恒牙牙本质龋时不同处理时间下的修复效果,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在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牙体缺损达牙本质层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年龄大于30岁患者纳入成熟恒牙组(n=60),年龄11~13岁患者纳入年轻恒牙组(n=60)。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每组分为A、B、C三亚组,每亚组20例。成熟恒牙A组男9例,女11例;年龄31~52岁,平均年龄(45.23±0.51)岁。成熟恒牙B组男8例,女12例;年龄34~55岁,平均年龄(44.17±0.53)岁。成熟恒牙C组男11例,女9例;年龄32~57岁,平均年龄(45.78±0.37)岁。成熟恒牙三亚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年轻恒牙A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11~13岁,平均年龄(11.97±0.32)岁。年轻恒牙B组男9例,女11例;年龄11~13岁,平均年龄(12.03±0.47)岁。年轻恒牙C组男8例,女12例;年龄11~13岁,平均年龄(12.17±0.11)岁。年轻恒牙三亚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牙体缺损已达牙本质层,平时无明显不适,但对冷、热、酸、甜及探诊刺激有敏感症状,无穿髓及牙髓炎症状,牙体窝洞预备后无明显延时痛;牙龈无明显炎症;无咬合干扰;牙髓电活力正常;年轻恒牙X光片显示:根尖孔>2 mm。排除标准:不能按时复诊者;口腔卫生习惯较差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高速涡轮手机去除腐质,暴露新鲜的牙体组织,冲洗、隔湿、吹干。A、B、C组分别用小毛刷蘸取SBU粘结剂(3M公司,美国)加压涂布粘结面10、20、30 s后,气枪轻吹5 s,使粘结面出现一层光亮的薄膜,无波动感,光固化灯(Martlite,Dentsply,美国)光照10 s后用Z350树脂充填,光照30 s(光源尽量接近牙体表面),抛光,调合。所有患牙修复均由同一医师完成。充填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
1.4 观察指标 比较各组充填体脱落情况及敏感程度。①充填体脱落情况:充填治疗后1年复查观察两组充填体的脱落情况,充填体没有缺损,外形完整为成功,否则记为脱落;②敏感程度:借助VAS评分评估,相邻牙齿用棉球遮挡,用牙椅三用气枪从距牙体表面1 cm距离向牙面吹气1 s,然后由患者对患牙疼痛程度打分,0分为无不适,10分为极度敏感,VAS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牙齿越敏感。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各组填充体脱落情况比较 年轻恒牙A组修复体脱落1例,B组4例,C组6例,年轻恒牙A组填充体脱落率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4,P<0.05),B组与C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60,P>0.05);成熟恒牙A组修复体脱落4例,B组修复体脱落0例,C组修复体脱落3例,成熟恒牙B组填充体脱落率低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9,P<0.05),A组与C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561,P>0.05)。
2.2 各组敏感程度比较 年轻恒牙A组敏感程度低于B、C组及成熟恒牙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熟恒牙B组敏感程度低于年轻恒牙B、C组及成熟恒牙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轻恒牙A组与成熟恒牙B组敏感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敏感程度比较(±s,分)
表1 各组敏感程度比较(±s,分)
注:与年轻恒牙B、C组比较,*P<0.05;与成熟恒牙A、C组比较,△P<0.05
组别年轻恒牙组成熟恒牙组n 60 60 A组(n=20)0.50±0.83*B组(n=20)2.15±2.16 tP 2.60±2.68 3.345 0.000 0.40±0.59△3.494 0.000 C组(n=20)2.65±2.81 1.40±2.21 1.505 0.053
牙本质的粘结因为其组成和结构的复杂一直具有挑战性。根据粘结混合层理论,粘结力的主要来源于树脂-胶原形成的超微机械嵌合力,即管间牙本质牙本质脱矿后,粘结树脂渗入胶原纤维网形成混合层并渗入牙本质小管形成的树脂突。牙本质的组成和结构不同都会影响粘结的效果。年轻恒牙与成熟恒牙相比,具有萌出时间短、管间牙本质多、管周牙本质少、牙本质结构比较致密、牙本质小管粗大、矿化程度低等特点[3]。因此,在相同的处理时间下,二者的粘结强度存在差异。
SBU粘结剂是由美国3M公司于2015年研发的并投入临床使用的,其独特的化学组成核心是Vitrebond共聚物(甲基丙烯酸改性的聚烯酸共聚物)和MDP单体及硅烷偶联剂的组合物。Vitrebond共聚物的作用是使粘结剂可与不同湿润状态下的牙本质粘结,极大程度的降低了技术敏感性;MDP单体与羟基磷灰石产生化学反应,生成的钙盐溶解度几乎为零,这种牢固的化学结合大大地提高了粘结剂的稳定性[4]。研究显示[5],SBU在全酸蚀和自酸蚀模式下的粘结强度没有统计学差异,推荐自酸蚀操作。自酸蚀操作系统较传统的全酸蚀系统而言,降低了因个人操作差异所造成粘结效果的不同,同时降低了操作的技术敏感性。自酸蚀操作不去除玷污层,牙本质脱矿后,玷污层及牙本质内的管塞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使深层的牙本质脱矿较浅,从而更利于粘结树脂的充分渗透,减少渗透中薄弱层的发生。在粘结过程中,牙本质脱矿与树脂渗透同时进行,形成由脱矿的玷污层和渗透的粘结树脂形成的混合带,可减小或者避免粘结树脂-脱矿牙本质和脱矿牙本质-深层牙本质间裂纹的出现[6]。同时,自酸蚀操作省略了单独酸蚀的步骤,无需冲洗和吹干牙面,可以避免因吹干引起过度干燥而造成的牙本质胶原纤维网塌陷及湿粘结操作不当引起的过度湿润,减轻对牙本质小管及牙髓的刺激和偶发接触所导致的黏膜损伤,降低治疗后的过敏反应[7]。自酸蚀操作不仅可以降低术后敏感,还能抑制粘结界面随时间的降解[8]。故本研究采用自酸蚀粘结模式。
年轻恒牙的牙本质小管较成熟,恒牙粗大且矿化程度低,其牙本质表面粗糙多孔,晶体含量中以无定形磷酸钙的比重较大。在相同的粘结剂处理时间下,年轻恒牙的管间与管周牙本质脱矿程度均大于成熟恒牙[9]。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填充体脱落率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轻恒牙A组敏感程度低于B、C组及成熟恒牙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年轻恒牙组粘结剂处理10 s粘结强度高于粘结剂处理20 s及30 s,与孙源等[10]研究结果一致。推测在较短的处理时间下,年轻恒牙牙本质内形成较多的树脂突,从而获得更高的粘结强度。粘结剂处理20 s以上粘结强度下降,推测是牙本质过度脱矿,胶原纤维网塌陷,降低了通透性,使粘结剂渗透不够充分,形成的树脂突较少;同时因为管周牙本质的脱矿,牙本质小管直径增大,形成的树脂突短且粗[11],导致粘结力的下降。牙本质的脱矿深度及混合层的厚度不会随粘结剂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相反,粘结强度还有下降的趋势[12]。究其原因,首先考虑是牙本质中的羟基磷灰石可以缓冲酸蚀剂的作用,其次随着酸蚀时间的延长,牙本质脱矿深度增加,混合层底部更多未封闭的胶原纤维暴露,粘接面破坏方式由混合破坏变为更多粘结界面的破坏,口外测试试件上表现为粘结强度下降[13]。年轻恒牙中无定形磷酸钙较成熟恒牙多,缓冲酸蚀剂的作用更加明显。同时,年轻恒牙矿化程度较低,且牙本质表面粗糙多孔,更多微孔的存在增大了牙本质的接触面积,增加了其脱矿程度。因此,相同的牙本质处理时间下,年轻恒牙牙本质脱矿程度大于成熟恒牙牙本质脱矿程度,导致其粘结强度降低。相反,在较短的牙本质处理时间下,粘结树脂可以更多地渗入年轻恒牙牙本质形成更多更长的树脂突,达到较大的粘结强度。本研究样本较少,观察时间较短,同时由于牙本质结构及口腔环境的复杂性,年轻恒牙牙本质粘结的最佳涂布时间还需要更大样本量的基础研究加以证实。
综上所述,在应用通用型粘结剂修复年轻恒牙牙本质缺损的过程中,适当减少粘结剂的涂布时间可以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而修复成熟恒牙时处理时间采用厂商推荐时间20 s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