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经桡动脉途径在全脑血管造影中的优点及方式

2022-12-03 02:45石郁喜
智慧健康 2022年26期
关键词:桡动脉脑血管造影

石郁喜

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医院,江苏 宿迁 223800

0 引言

全脑血管造影即将含有碘的造影剂通过导管注入脑血管中,使血管显影。通过DSA机快速连续摄片和相片处理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以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方法(如血管扩张、畸形、痉挛、狭窄、梗塞及出血等情况),是目前临床上对于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诊断方式,且可通过清晰反映脑血管状态为依据为患者采取针对性治疗干预(如针对血管严重狭窄患者应及时采取脑血管支架术治疗)[1]。全脑血管造影的传统手术入路方式为经股动脉途径注入造影剂,股动脉直径较粗,可取得导管走行顺畅的应用优势,但在穿刺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股静脉、股神经损伤风险,再加上术后需制动休养(一般在24h左右),故而具有较高的相关并发症风险[2]。因此,寻求更佳的入路途径,为全脑血管造影的研究重点。桡动脉是肱动脉的延续,在肱桡肌和桡侧腕屈肌之间走行,将其作为全脑血管造影的入路血管,较之股动脉,桡动脉附近无重要血管和神经,止血方便、快捷,置管不会对患者造成太大机械性刺激,良好的侧支循环及浅表位置也降低了置管可能会对血管造成的不必要损伤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4]。且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其术后恢复快,体位受限时间短,患者较易接受。基于此,本文就经桡动脉途径在全脑血管造影中的优点及方式展开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20年10月-2021年12月收治的8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所选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经股组男女分别占比52.50%(21/40)、47.50%(19/40);年龄30~80岁,平均(55.98±15.11)岁;疾病类型:脑血栓7例、脑栓塞17例、脑腔梗9例、多发性脑梗塞7例。经桡组男女分别占比52.50%(21/40)、47.50%(19/40);年龄30~80岁,平均(55.47±15.73)岁;疾病类型:脑血栓6例、脑栓塞19例、脑腔梗9例、多发性脑梗塞6例。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且均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参与本研究。

1.2 方法

1.2.1 经股组

所选实验对象均于术前完善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此组患者采取经股动脉途径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即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对穿刺部位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及局部麻醉,麻醉效果满意后,利用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成功后置入5F动脉鞘,造影前按照60 U/kg经导管鞘注射肝素,再分别选猪尾巴造影导管,单弯、猎人头或Simmon 2造影导管在0.035inch超滑导丝指引下,分别行主动脉弓、双锁骨下动脉、椎动脉、颈动脉造影。操作结束后拔除动脉鞘并对穿刺部位给予人工按压(以15~20min为宜),后给予无菌纱布止血包扎,叮嘱患者术后需卧床休养,保障穿刺下肢完全制动。

1.2.2 经桡组

此组患者采取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具体措施如下:①术前进行常规改良Allen’s实验:医护人员以手捏紧桡动脉与尺动脉,阻断手部血运使其缺血,在此期间,叮嘱患者反复握拳,直至手部颜色呈完全苍白或发绀时解除血运阻断,若患者在15s内手部颜色恢复正常,则表明患者符合桡动脉穿刺造影适应证。②穿刺操作: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将穿刺侧上肢以托架固定,并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及局部麻醉,麻醉效果满意后,以Seldinger技术穿刺桡动脉(以桡动脉最直、搏动最强处为首选),穿刺成功后置入6F动脉鞘并给予硝酸甘油100μg及60U/kg肝素。再分别选猪尾巴造影导管、Simmon 2造影导管在0.035inch超滑导丝指引下,分别行主动脉弓、双锁骨下动脉、椎动脉、颈动脉造影。操作结束后与经股组同样进行常规穿刺部位处理,患者术后无需制动,但还是应叮嘱患者避免患肢过度用力。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穿刺耗时、一次穿刺成功率、造影操作时长、造影剂使用剂量、造影成功率、术后恢复时长等临床指标;②统计对比两组患者局部血肿、动脉痉挛、假性动脉瘤、腹膜后血肿、尿潴留、动静脉瘘等并发症发生率;③采集两组患者造影前后的肘静脉空腹血2mL,常规离心处理后(速度:300r/min、时间:10min),取上层清液为血清标本,并以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American全自动生化仪(AU5800)检测血清应激指标(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皮质醇:Cor、前列腺素E2:PGE2、去甲肾上腺素:NE)及炎症因子水平[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介素-6(IL-6)]和内皮素(ET)等血管内皮功能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本研究所有数据进行处理,临床指标与血清生化指标均以()表示,开展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通过(%)表示,开展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分析

两组患者的穿刺耗时、一次穿刺成功率、造影操作时长、造影剂使用剂量、造影成功率等临床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经股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长显著高于经桡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对比[n(%)]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经股组和经桡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50%(9/40)、2.50%(1/40),经桡组显著低于经股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3 两组患者造影前后的血清应激指标水平分析

两组患者造影前的T-AOC、Cor、PGE2、NE各项血清应激指标水平无对比差异(P>0.05),但造影后的经桡组患者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经股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造影前后的血清氧化应激因子水平对比()

表3 两组患者造影前后的血清氧化应激因子水平对比()

注:*表示与同组造影前对比P<0.05。

2.4 两组患者造影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及血管内皮指标分析

两组患者造影前的TNF-α、CRP、IL-6及ET等各项炎症因子水平及血管内皮指标无对比差异(P>0.05),但造影后的经桡组患者各项炎症因子水平及血管内皮指标均显著低于经股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造影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及血管内皮指标对比()

表4 两组患者造影前后的炎症因子水平及血管内皮指标对比()

注:*表示与同组造影前对比P<0.05。

3 讨论

无创脑血管检查(如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颈动脉超声及多普勒超声等)技术是临床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具有早期疾病筛查的作用,而脑血管造影术属于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检查方式。当前临床大部分医院对于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多采用经股动脉途径进行检查,此途径具有内径大、穿刺易成功、不易痉挛、操作简单等优势[6]。但对于脊柱畸形、患有髂骨和主动脉疾病、肥胖(高凝可增加穿刺难度和止血难度)人群则无法适用,且经穿刺后,患者术后卧床至少24h,此阶段可诱发下肢静脉血栓风险,部分患者(如血管弹力较低的高龄患者)还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并发症,此外,对于女性患者而言,经股动脉穿刺造影的方式,需暴露私处,大部分年轻女性患者较难接受[7]。

自1989年首例经桡动脉成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此入路方式迅速成为冠脉造影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首选入路方式[8]。在2000年时,医学研究学者尝试经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取得了显著成功,至此,经桡动脉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成为脑血管造影检查首选[9]。对此,本文就经桡动脉途径在全脑血管造影中的优点及方式展开研究,其结果显示,经桡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时长、并发症发生率及血清应激指标水平显著低于经股组(P<0.05)。这提示,经绕动脉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具有较佳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原因,T-AOC是反映机体抗氧化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可反应机体血清氧化应激反应;Cor为肾上腺分泌的糖皮质激素;PGE2是人体器官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NE是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三者均可在机体受到疼痛刺激时大量合成或分泌,可作为生化应激指标与疼痛介质反应[10]。TNF-α与CRP均为急性炎症反应时出现的一种蛋白标志物;IL-6是促炎症细胞因子,主要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及自身免疫性疾病表达,三者均为临床常用炎症反应检测指标[11]。ET是长效血管收缩调节因子,主要由含有氨基酸的多肽组成,是最强的收缩血管物质,对维持基础血管张力和心血管系统稳态有重要的作用,可在血管受损或机体存在炎症反应时大量分泌。经动脉造影患者,受动脉置管及造影剂注射等因素影响,上述指标均可呈异常升高情况[12]。而绕动脉的位置较浅,搏动清晰,可精准定位穿刺点,血管平滑,不会对血管内膜产生较大刺激与损伤,且不易发生动静脉瘘等相关并发症。再加上拔管后无需像股动脉穿刺那样采取一定时间的人工压迫,可在操作完成后直接进行加压包扎,并不约束患者关节活动,进而可促进患者穿刺部位血运通畅,避免形成血栓,这对降低患者穿刺血管损伤、炎症刺激、应激刺激及穿刺部位血肿等相关并发症均具有重要意义[13]。在相关研究[14]通过对1085例经桡动脉穿刺和1229例经股动脉穿刺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中也发现,较之经股动脉途径穿刺造影,选择经桡动脉途径进行脑血管造影术,其术后住院时间更短,且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安全性具有较高保障,可作为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可靠途径选择。这提示,经桡动脉穿刺可作为全脑血管造影患者的首选入路途径。

综上所述,经桡动脉插管造影后,患者可立即下床自由活动,术后恢复快,无需长时间制动,这可有效降低患者下肢静脉栓塞、尿潴留等相关并发症,且可提升患者满意度[15]。此外,与股动脉相比,桡动脉的血管平滑,可一定程度上减轻置入导管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在取得更高造影安全保障的同时,还可降低患者对血管造影的应激反应,这对稳定患者病情与身心状态均具有积极作用。但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桡动脉脑血管造影时,应选择搏动最强、走行最直处,穿刺前应严格控制局麻剂量,缓慢进针,以30°~40°进针,回血后不立即拔出,再继续深入穿刺,将针芯拔出后再缓慢撤回针鞘。

综上所述,在全脑血管造影中选择经桡动脉途径,具有较高安全性,且对患者的损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应激反应低,可作为全脑血管造影入路首选,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桡动脉脑血管造影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血管介入手术的临床安全性分析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共沉淀法制备YOF:Yb3+,Er3+造影颗粒的发光性能及正交优化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经解剖鼻烟壶处的远端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术1 例
不同桡动脉穿刺方法在血气分析患者的应用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穿刺点渗血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