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22-12-03 21:13刘志理宋金凤孙彩玉金光泽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40期
关键词:生态学专业课思政

刘志理,宋金凤,刘 曦,孙彩玉,金光泽

(1.东北林业大学 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科技大学 环境与化工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2020年6月,教育部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明确指出:“要深刻认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意义,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使专业课和思政课同向同行,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1]教育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新方向、开辟了新路径[2]。对于自然科学类课程,我国的专业课课程思政教育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具有优秀思想政治素养和水平的“双一流”人才是国内高校的主要任务。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和动力之源,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在大学课程教学中,专业课程占据主要学时比例,且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往往独立存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孤岛”困境[4],因此,实现专业课程特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已势在必行。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也是高校生态学、林学、生物科学等专业教育体系的必修课程之一。生态学自1979年成为独立学科,到2011 年“独立”成为一级学科以来,短短4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21世纪后,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区域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生态学一跃成为全面问诊和解决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生存问题的学科体系,并引起了广泛关注[5]。作为生态学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必修课,“生态学”课程思政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目前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作为巩固与坚持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前沿阵地和独特战线,高校要始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想[6],在提高大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同时,要积极进行各类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改革。目前,高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构建和实施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协同性不够

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其主体除专业教师外,还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教师和本科生导师等。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组建课程思政团队,针对专业课程提取思政元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理论高度总结提升,专业课教师再将这些思想政治理论与专业知识结合并教授给学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保障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持续实施效果和永续发展。学校还应出台相应政策,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鼓励或强制所有课程思政主体加强沟通,以期形成生态合力。

(二)专业教师重技能、轻德育

在以往的教学中,专业课教师一般侧重于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大都认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辅导员的工作。但事实是,学生的思想意识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都会受到影响。以往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完全脱节的教学和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全方面人才培养的要求[7]。在日常的专业课教学中,专业课教师要从思想政治和专业技能两方面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从业人员。

(三)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取同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会使学生认为教学缺乏针对性。部分专业课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了解相对较少,难以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密切结合;部分辅导员或班主任对学生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大都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并且主要是从生活、行为和发展等角度开展相关教育,而缺少从国家、社会整体的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系统教育[8]。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处于被动状态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大学生一直在接受来自学校、教师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教育,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很少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仍以学校、教师和社会环境的需要为主,很少真正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调动其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教育模式上,普遍存在重规范灌输、轻人格塑造的弊端[9]。

(五)课程与思想政治结合点不紧密

在专业课课程思政改革中,常有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结合生硬的问题,教学内容较枯燥。教师应在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适合专业课程的德育和思政元素,增加课堂互动,通过丰富课程内容和资源类型、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等方式,让思政元素充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7];要注重价值渗透,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做到润物无声[10]。

二、“生态学”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计划

“生态学”是我国农林高校林学、生态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至关重要。其专业培养目标包括以下方面: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生态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方向,了解生态学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最新动向和发展前沿,熟悉生态数据的野外获取方法和技术及分析手段,具备计算操作技术、先进的生态学实验和野外实践技能;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特别是独立发现并解决科学研究中的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将来能在生态学相关的林业、农业、环保等教学与科研单位、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或技术开发等工作。在课程思政方面,“生态学”课程教学和改革还应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关爱人类家园的生态意识,并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前提和基础下,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技术管理自然生态环境。

基于上述“生态学”课程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改革目标,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在培养学生生态学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前提下,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和技能交互融合,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4]。随着生态学的快速发展,“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也要不断适应实际,既要遵循“生态学”课程标准,又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构建新的合理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特别是在评价过程中,不但要注重考核学生创新思考、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注重学生思想政治能力的整体提高[11]。

(一)精心选取思想政治结合点,提炼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无缝衔接的关键,而课程思政结合点的选取直接决定课程改革的成效。在“生态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思政目标,结合课程内容,把育人目标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把思政元素和内容渗透进教学运行的全过程,不仅在教学环节渗透思政元素,在备课环节也要备课程、备思政,确保思想政治内容融入“生态学”课程教案、融入课堂、融入考试卷。

1.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多角度挖掘思政元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是保证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和前提。在保证传授“生态学”课程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堂、实验和实习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以思想政治教学规律为依据,重新编写“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在课程顶层设计层面保证思想政治的总体教学方向。在“生态学”实验和实习教学中,实现专业知识、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的“零过渡”和“无缝对接”,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调整。在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要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如从生态学发展史等教学内容出发,结合思政元素融入点,积极采取多种授课形式与方法以提高专业教学效果和思想政治教学效果。

2.课程内容与时政热点和国家政策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积极向上、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结合时事政治热点和国家政策等思政元素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新闻或纪录片等,更形象地了解国家政策、开阔政治视野,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以东北林业大学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实习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载体,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和学生一起解读国家政策及行业发展方向;讲授凉水国家级红松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和动植物组成,科普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提升学生的绿色发展意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在野外实习中引入环保教育,强化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课程内容与价值观相结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生态学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组织学生学习讨论生态学相关新闻报道和视频等,强化学生认识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态学”课堂中,引入中国生态学家的先进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如植物分类学奠基人吴征镒的献身精神和重要贡献、朱有勇院士扶贫攻坚的崇高品德等;要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并感受到,生态学的行业精神蕴含在普通的岗位工作中,平凡的人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进而提升学生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

“生态学”课程思政还要紧密结合生态文明思想与学校的区域特色,建立“绿色发展”的教学主线,构建“生态文明价值引领、生命共同体系统观念引领、可持续发展导向引领”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地阐明生态文明的内涵,明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物多样性、生态入侵等概念及其内涵,提升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逐步树立生态环保、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价值观;通过学习高原湖泊与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关系,进一步形成生态环境要素的系统观与整体观。

4.课程内容与工匠精神相结合。以课程知识点为载体,积极拓展“生态学”教育资源,从生态学知识的来源发展、技术应用等多种角度,挖掘专业知识点所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情感和逻辑思维等思政元素;分享行业相关视频、讲述大师成长之路,多与身边的榜样模范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在实验和实习教学中,强调制度敬畏与自觉遵守;重组、延伸和深度解读教学知识点,并将其广泛地应用于实践,从“思政点”到“思政线”,最后形成“思政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想与价值双重引领[12]。

(二)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和平台共同实施

高校教师应注重利用超星学习通、慕课和雨课堂等各类教学平台,积极探索现代技术和手段在“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在教学改革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生态学”课程教学中。

1.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过程。“生态学”课程注重通过前沿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从课程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将专业问题与思想政治问题有机结合。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公众号和思想政治热点视频等实现双驱动学习;结合课程内容,教师在师生互动中答疑解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扩展其学习思路,从而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思想政治教学效果。

2.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和课程特点出发,采用恰当的方法在课程教学中适度、适时、适当地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别注意潜移默化和自然融入,不能生搬硬套;注意结合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等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在生态学人才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与提升的基础上,兼顾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设计与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和方法。

3.重视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课程思政是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高校要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课程这一个重要的承载体,积极变革高等教育课堂这一主渠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政治和文化教育等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改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课堂认证,提高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

4.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过程阶段,“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要强调以生为本、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核心的、动态的教学方式;注重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多维度地让学生把抽象的生态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参与性、合作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要注重知识教授的灵活性、多样性、多变性和前沿性,注意激发和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锻炼其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其思想政治能力和水平。

5.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提供多种信息和教学资源。教科书、参考资料等传统的教学资源信息较为有限,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界面、空间和平台。网络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和学生均能用各类搜索引擎查找所需资料,下载各类素材。教师还能结合网络资源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小结等列成提纲,或设计成层次性问题,整合进适合课堂教学的课件中,在课堂上,利用投屏给学生提供各类教学资料,鼓励学生按照提纲或带着问题探索、思考,从而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教师借助多媒体丰富多彩的资源,直观、形象、生动地表达和讲解课程内容,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关注度。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体验探求知识的全过程,体验学习的无尽乐趣。对教学材料的自由组合和多种选择,以及各类教学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也能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思维水平、创新能力与实践素养。

(三)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全方位评价

在“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可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进行。对于“生态学”课程思政,应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合理融入思想政治目标和要求,特别要重视对思维过程的评价,即改变传统的量化评价指标和体系,注重考核和评价的过程化,以增强学生平时学习的自主性与全员、全过程的参与性。

1.加强网上资源学习考核。针对网络教育资源和移动端推送的各类教学资源,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通过学习通App、微信、QQ或超星等教学平台,在相应的讨论区发表看法或质疑;对一些探索性的开放内容,组建学习小组(如QQ群、钉钉群等)进行合作式讨论学习。网上学习过程作为平时成绩计入课程的最终考核。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课堂教学的学生参与度,可通过抢答、选人等多种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和活跃度,并将其纳入平时成绩范畴。同时,把在网络课程平台上得到的作业、测验等成绩,也计入课程考核,并将部分平时作业、测验题目等纳入期末考试范围,从而引导学生全过程学习。

2.展示学生成果。搭建合适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设置学生成果展示专区,以专栏等各种形式,择优发布展示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作业、野外实习、调研等有关的成果报告和学习状态等,创造相互学习和沟通的良好环境,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成就感,使学生协同向前。当然,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也互相评论、点赞,并结合师生评价和整体反馈情况,将其结果综合体现在思想政治体系的过程性考核结果中。

自“生态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以来,经过合理组织和师生的不断探索,课程进展顺利,学生认可度高且反映良好,学生的专业素质、思想政治能力、学习主动性、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生态学专业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环境创设探析
辽西地区油松造林的生态学探讨
论生态型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