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学波,王小艺,张慧妍,苏婷立,杜晶晶
(1.北京工商大学 人工智能学院,北京 100048;2.北京服装学院 文理学院,北京 100105;3.浙江理工大学 信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现阶段,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主要实践于本科教育阶段,与研究生相关的课程思政工作探讨相对较少。然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研究生是新时代创新体系人才的主力军,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生导师,是指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是影响研究生学业及思想建设的最关键的人。研究生导师作为执行主体,实施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深入挖掘与专业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提升研究生的专业精神和家国情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现阶段,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主要实践于本科教育阶段,与研究生相关的课程思政工作探讨相对较少。然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作为新时代创新体系人才的主力军,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是研究生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研究生的思想、学业等全方位教育。所以,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既具有课程思政的一般特点,也因研究生教育以导师为主体、具有多个培养关键环节等特点而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进行研究与实践,才能保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质量。
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关于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辅导员的作用的研究比较多,与此同时,“研究生导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的作用”这一课题也引起了教育者的足够重视。例如,常显波、卢婧等对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研究,指出目前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存在显性化、形式化等问题,研究生导师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作用不明显等[2,3];韩青诺、王文文等研究表明,作为研究生教育中最重要、最直接的人力,研究生导师、辅导员和研究生存在认识不足、合力不够的现状,没有发挥协同优化的最大思想政治教育潜力[4,5];李叶、张贺新等研究发现,大多数导师自身的科研素养与行为示范作用较好,但是在对学生的兴趣、价值认同的引导上缺少相关意识与有效的方式方法,需要进一步加强[6,7]。
近年来,已有研究生导师从不同角度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进行了不断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例如,张晓洁等结合浙大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总结了家国情怀与工匠精神相融、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同行并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经验[8];马臻在《文汇报》中以自己所在课题组为例,指出导师在指导研究生为人处世、思维方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通过自然、亲切地和研究生“讲故事”进行指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有可为[9];万劢等从“育人性互动”角度出发,对师生间的思想、生活、未来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互动行为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从当前的状况、存在问题和政策制度入手,由表及里进行深入剖析,对于通过互动提高师生双方思想政治水平的方式具有较独到的理解[10];张杰等从控制学科熟知的“闭环反馈”角度出发,指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师德师风建设融合,比较学生反应(输出)与导师指导(输入)之间的偏差,而后通过立德树人的导师责任工作要求和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具体工作实施,结合学生的有效反馈,不断微调现有的工作形式和内容,以此改进导师的工作、思政、科研指导思路[11]。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可知,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引起了教育者的广泛重视,但是,目前的研究生专业思政教育还缺乏可示范、可操作、统一规范的培养体系,各位导师处于各自摸索的阶段。
据教育部统计,2021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377万人左右,可以说,研究生数量突飞猛进。另外,研究生导师的甄选、考核日趋严格,对研究生导师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目前大多数高校研究生导师平均每年带新生2~3人,指导在校学生达到6~10人。因此,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专业指导任务非常繁重。
面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亟待将可供研究生导师实施的研究生全过程与全方位的、带有专业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形成一套操作性强、统一规范的专业思政教育体系。其意义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担任重要的角色,对研究生世界观、科研态度的形成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力。导师与学生交流的紧密性远非授课教师和辅导员可以比拟,甚至研究生毕业之后,这种师生的沟通还会延续。因此,由研究生导师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专业思政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确定研究生教育全过程中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细化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个角度,协同研究生、辅导员及学院形成合力,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价方法等,形成可示范、可操作、统一规范的专业思政教育体系。
该教育模式依据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以研究生导师的专业思政教育为研究主体,关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体系中研究生导师的主体作用。在与研究生党支部建设、辅导员思想政治专题教育相互协同配合下,进行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分析,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手段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界定研究生入学、课程学习、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直至毕业这一全过程培养范围,明确导师在研究生学习、生活,校内及可能的校外实习等多个关键环节中的主体作用。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通过个别访谈、设计调查问卷普遍调研等方式,对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权衡、筛选;明确、累积研究生解决以上问题的方式方法,建立对应各环节的典型案例库;分析在研究生入学、课程学习、进入实验室进行开题、中期报告等科研活动中的学科思政元素,研究包括毕业环节在内的培养全过程中对研究生“三观”的正确培养、学术道德及后续职业道德的初步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关键环节。
其次在培养过程中,针对开题、中期、找工作及毕业答辩这几个关键环节中可能出现的末位监控、求职难、不能按时毕业等问题,探究与学院党支部、专职辅导员形成三位一体的协同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构建全员育人大格局,采用定向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评测、分析、确定不同思想政治导引方式对研究生的影响范围与深度。
再次依据导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情况及引导后研究生的状态反馈,对已有思想政治引导方法、举措等进行适时调整,改进并完善导师在研究生专业思政教育模式中的教育模型;分析导师和研究生间通过交互的思想政治引导、实践与反馈机制,形成的具有良好可操作性的全员协同、全过程引导、关键环节集中推进的系统化研究生专业思政教育示范模式,保证研究生科研、思政双收获的教学目的,形成专业思政教育体系。
该教育模式立足于当前倡导的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根据“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教育要求,从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目标出发,结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一传统技术与精神融合的教育理念,探究并形成对研究生培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都具有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的,可示范、可操作、统一规范的服务于研究生导师的专业思政教育模式,为专业能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重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提供借鉴。
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需要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党的生机活力。因此,要探索培养能将家国情怀与工匠精神相融的未来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有效途径,同时,在构建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同行的培养体系的过程中,研究生导师的育人管理需要更加系统化、规范化。
本文探索了由研究生导师担任重要角色的包含专业内涵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针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分析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党支部建设、辅导员思想政治专题教育相互协同配合的有利影响,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手段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提炼总结出既包括研究生学习全过程,又突出关键培养环节的师生互动反馈式专业思政教育体系。
本文给出的教育模式依据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三全育人”理念,关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体系中研究生导师的主体作用,界定范围涵盖研究生入学、课程学习、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直至毕业这一全过程中导师在研究生学习、生活,以及校内、校外实习等多个关键环节中的主体作用,为导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科研、思政、生活等维度上的引导、教育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