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视力调节训练对儿童近视的疗效及对视功能的影响

2022-12-02 14:10田玉景虞瑛青
河北医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屈光度差值组间

田玉景, 虞瑛青, 曹 葭, 李 赟

(江苏省无锡市无锡儿童医院眼科, 江苏 无锡 214023)

近视是常见的眼科疾病,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用眼习惯的变化,我国近视人群居高不下,且近视年龄也朝着年轻化发展[1]。近视指的是在人们眼部放松的情况下,平行光线聚集在视网膜前,导致视力模糊或受到阻滞的疾病[2]。目前,我国儿童近视的发生率已超过20%,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将可能导致患儿进展为永久性近视,给其学习、生活及健康成长带来严重影响[3]。现对儿童近视主要采取配戴眼镜或阿托品药物治疗,但均干预时间较长,且无法对双眼视力均进行有效提高,导致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较差[4,5]。双眼视力调节训练中的视觉短塑性训练方式将神经学、生物学结合,能够有效提升患者视力,改善其近视状况,但对于其具体疗效进行分析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180例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旨在为患儿视力健康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前瞻性选取本院2019年11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180例近视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儿童近视诊断标准[6],双眼近视;②所有患儿家属均知情且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相关伦理审查标准;③无遗传学、病理性导致的近视;④无认知障碍;⑤未采取相关训练及治疗措施。排除标准:①存在眼部手术史、外伤史;②视力极差、失明;③依从性差;④斜视、弱视、青光眼等器质性病变;⑤精神疾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掷硬币法分为A、B组,A组98例患儿中,男童61例、女童37例,年龄4~10岁,平均年龄(7.10±2.08)岁,病程1~3年,平均病程(2.15±0.76)年;B组82例患儿中,男童49例、女童33例,年龄4~11岁,平均年龄(7.23±2.10)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20±0.67)年。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B组患儿采用综合验光仪检测患儿散瞳后屈光度数、矫正视力等,完善戴镜前检查,配置核实读书的单光眼镜,每日至少6h以上。A组在B组基础上采用双眼视力调节训练。①远点训练:调节综合验光仪镜筒,增加正镜片,当远点处视标接近模糊时,镜片做来回循环运动,指导患者放松并看向远点处视标。近点训练:调节综合验光仪镜筒,增加负镜片,负载达到近点处视标接近模糊时。来回运动,指导患者调节近点处视标。将远点与近点训练交替采用,训练频率为1∶4,每次40min,2次/周;②+/-2.00D的Flipper镜训练:将阅读卡片放置在患儿40cm位置,进行正片阅读,待其看清后快速翻转并进行负片阅读,5min/次,1次/d;③双眼视觉短塑性训练:使用双眼视感知觉评估系统进行检查,包括患儿立体视力、脱抑制、辐辏锻炼等,具体锻炼情况依据患儿视力检查情况进行制定,2次/d,20min/次。训练持续6个月。

1.3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比较:治愈,患者近视症状明显改善、视物更加清晰且适应不同环境,无不适症状,具有广阔的视野标准;进步,患者近视得到缓解,佩戴单光眼镜及双眼视力调节训练能够缓解近视症状;无效:患者近视未缓解,外围分辨率较弱,无法适应佩戴单光眼镜及双眼视力调节训练。总有效率=(治愈+进步)/n×100%。②视力情况:屈光度=球镜度+1/2柱镜度,平均屈光度=(治疗后屈光度治疗前屈光度)/观察时间;集合近点值,将测量尺始端放置在患儿眼外眦眶缘上,嘱咐其注视双眼连线正前方的活动视标,由远及近,等到患儿出现重影后记录读数,连续测量3次并取平均值。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率采用梯度法检查,使用同视机检查远距离水平隐斜,而后双眼加-3.00D球镜,得到水平隐斜改变值后除以3。③双眼调节功能: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与调节反应。④美国眼科学会视功能调查问卷评分[7]:用于评估生活质量,包括总健康、总视力、视觉相关社会活动、视觉相关精神健康、视觉相关角色困难5个维度,每个条目100分,分数越高代表受试者的生活质量水平越高。

2 结 果

2.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A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0.82%高于B组79.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结果n(%)

2.2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6个月前后差值视力情况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平均屈光度、集合近点值、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率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儿平均屈光度、集合近点值均下降且A组治疗前后差值大于B组,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率提升且A组治疗前后差值大于B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6个月前后差值视力情况比较结果

2.3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6个月前后差值双眼调节功能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调节反应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儿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调节反应水平均提升且A组治疗前后差值大于B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6个月前后差值双眼调节功能比较结果

2.4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6个月前后差值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生活质量各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儿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提升且A组治疗前后差值大于B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6个月前后差值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结果

组别例数视觉相关精神健康治疗前 治疗6个月前后差值视觉相关角色困难治疗前 治疗6个月前后差值A组9864.10±9.2518.30±4.1574.01±11.6516.30±4.36B组8264.00±9.1310.19±2.5474.19±10.9810.03±2.69t0.07315.4380.10611.338P0.942<0.0010.916<0.001

3 讨 论

以往研究指出,学龄期儿童近视发生率逐年上升的原因多与环境、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环境影响包括用眼的方式、用眼频率、用眼卫生等,而遗传影响是从生物学角度上造成发病[8]。近年来,部分患儿早早就带上矫正器,导致其身心均受到影响,且部分使用药物治疗的患儿疗效有限,且治疗积极性较差[9]。基于此,在一些传统治疗的基础上辅助其他治疗方式,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双眼视力调节训练采取非强制性的训练方式,从实施多样化的干预措施着手,不会影响患儿外貌且无需长期用药,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患儿的配合程度,促进视力恢复[10]。本研究采用双眼视力调节训练应用在儿童近视中,展现出较为理想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B组高,在治疗6个月之后,A组患儿平均屈光度、集合近点值均较B组低且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率较B组高,提示采用双眼视力调节训练后患儿的整体视力水平恢复较好,有着更为明显的改善,这可能是因为:脑部神经具备可塑性,采用适当的视感知功能训练有利于改善患儿的视力水平,本研究中使用的双眼视力调节训练,通过多项不同的训练方式进行治疗,将患儿整体的视力功能水平提升,疗效显著。另外,治疗6个月后,A组双眼调节功能中调节幅度、灵敏度及反应水平均较B组高,且生活质量中各项评分亦均高于B组,提示患儿采用双眼视力调节训练后视功能及社会技能均有大幅度的提高,究其原因在于:双眼调节功能障碍包含调节不足、无法持久保持或过度调节等,儿童因处于学龄期,对于眼部的使用频率较高,故将其调节的幅度、灵敏度与反应水平进行提升是调节其视功能的关键。采用双眼视力调节训练后,通过远近点训练、Flipper镜、短塑性训练等不同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提高训练的质量,达到理想的视力改善结局。近视儿童往往因为视力模糊、或戴矫正器影响审美等原因,心理上担心受到歧视与嘲笑,加上儿童心智发育并不健全,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易影响其性格,从而导致社会技能低下,双眼视力调节训练通过简单的视力训练,无需佩戴眼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儿童配合训练治疗的积极性与依从性,对其社会行为、人际交往及社会认知的影响程度较小,故生活技能水平、生活质量提高明显。

综上所述,双眼视力调节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儿童近视,明显调节视功能、视力及生活质量水平。但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未对不同近视程度的患儿进行详细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将会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更为细致的进行分析,使研究结果更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意义。

猜你喜欢
屈光度差值组间
达格列净对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青少年近视初诊散瞳前、后的屈光度比较
数字日照计和暗筒式日照计资料对比分析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更 正
枳壳及其炮制品色差值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
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不同屈光度近视的疗效分析
为什么儿童验光要散瞳
2012年9月全国分省市焦炭产量